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戏曲之美的感悟

戏曲之美的感悟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戏曲之美。
首先,戏曲的音乐给人以震撼和感动。
戏曲音乐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高亢激昂的调子还是悠扬优美的曲调,都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其次,戏曲的表演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戏曲表演的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从脸谱的变化到身段的舞动,从嗓音的高低到表情的细腻,戏曲表演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张力。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情感的表达,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之中。
此外,戏曲也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凝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戏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领着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传承等方面来展开。
一、独特的表演形式中国古代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戏曲中的演员常常穿着华丽的服装,身披面具或妆容浓重,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和境遇。
这种表演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说唱和杂技等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戏曲中音乐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曲调婉转动听,旋律高亢激昂,能够增添戏剧场面的氛围和情感表达的力量。
演员在演唱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腔调和吟唱方式,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达故事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
同时,戏曲还以其独特的十八般武艺和精湛的技巧,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戏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又表达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戏曲剧本以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和文学经典为素材,通过对角色塑造、对事件的叙述和对主题的阐释,向观众传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著名的京剧《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以及个体命运的无奈和悲剧性。
观众在观看戏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和音乐,更能通过剧情和人物的塑造,思考人生与现实的关系,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三、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中国古代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
许多经典的戏曲剧目如京剧、越剧、评剧等不仅在中国各地有着广泛的演出,而且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审美的改变,中国古代戏曲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演变。
一些新兴的戏曲剧种如话剧、音乐剧等形式,吸收了西方戏剧的元素,并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戏曲艺术之美

戏曲艺术之美随着现代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虽然电影、演唱会、话剧等现代艺术形式越来越普及,但是戏曲艺术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情绪表达方式,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之美源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情感。
戏曲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在宋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地方的戏曲文化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等。
不同流派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形式、服装造型等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态。
戏曲艺术之美首先表现为其精湛的表演技巧。
在戏曲艺术中,演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唱腔等多种手段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完美地配合音乐的节奏,演唱出有节奏感的唱腔,并用身体语言来表现出戏曲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同时,演员的化妆和服装也需要符合戏曲角色的特点,能够尽可能地体现出戏曲角色的特色和地域风情。
这一切都需要演员对自己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正因为如此,戏曲艺术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征服观众,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瑰宝。
戏曲艺术之美其次展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剧种在历史传承中,融合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戏曲表演形式得到了全面的呈现,并传承下来。
例如,经典著名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被戏曲艺术家们搬上舞台,成为经典的戏曲剧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情感教育内涵。
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通过表现艺术形式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
戏曲艺术之美最后体现在其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揭示。
在戏曲剧目中,角色往往通过情感变化来表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角色面对挫折、爱情、家庭、权利等现实问题,表现出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变化。
戏曲的意义和魅力

戏曲的意义和魅力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它的意义和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史文化: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表演形式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经典文学作品传达给观众,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 艺术表现力强:戏曲以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通过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元素的协调配合,展现出丰富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3. 人物形象丰富: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儒雅文士、豪迈英雄、妖魔鬼怪等各种性格特点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4. 语言表达精彩:戏曲中运用了独特的语言方式,如京剧的念白、豫剧的讲唱等,通过声腔和换调的技巧,将文字转化为韵律婉转、富有感情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欣赏中体验到美妙的文学魅力。
5. 传统审美观念:戏曲中的服饰、化妆、动作等方面都受到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语言、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运用,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具
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通过欣赏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
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

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通过舞蹈、唱腔、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首先,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文化内涵。
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色,通过剧情、人物形象、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塑造,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其次,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戏曲表演注重形神兼备,既要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外在表现方式传递情感,又要通过声腔、唱词等声音表达方式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戏曲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训练,能够在瞬间切换不同角色、不同情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此外,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美学特点上。
戏曲音乐以它独特的旋律、节奏和乐器演奏方式,为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重要支持。
戏曲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力,能够通过音调的变化、音色的转换等手法,传递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境,使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还在于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记录与传承作用。
戏曲剧目往往选取了许多历史事件、名人传说等为题材,通过艺术再现的方式将这些重要的历史故事传达给观众,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总之,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特色的音乐形式和美学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记录与传承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戏曲艺术之美

传统戏曲艺术之美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它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丰富的剧情以及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和其所蕴含的美。
第一部分:传统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流派和剧种。
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
这些剧种在表演形式、音乐伴奏和布景设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精湛的表演技巧传统戏曲的演员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精心排练,掌握了一系列独特的表演技巧。
其中包括身段、唱腔、脸谱和身扮等方面的表演技艺。
演员们在舞台上通过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展现了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并通过唱腔将剧情推动起来。
这些表演技巧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让他们沉浸在剧情之中。
第三部分:丰富的剧情传统戏曲以戏曲剧本作为基础,剧本通常取材于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文学经典。
剧情通常包含了爱情、家庭纠葛、权力斗争等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
通过剧情的发展,观众们可以体验到戏曲艺术所营造的戏剧冲突、悲欢离合和人生百态。
剧情的丰富性和张力让观众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传统戏曲艺术强调视觉效果的表达,舞台布景在戏曲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心的舞台布景设计,演绎出不同场景的戏曲故事,为观众营造了逼真的舞台氛围。
艳丽的服饰、华丽的道具和精美的舞台背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美感。
第五部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承。
在剧情中,常常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关系以及道德之道的思考和探索。
传统戏曲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这些价值观传递给观众,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
总结:传统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技巧、丰富多彩的剧情、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而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中华曲艺之美

《中华曲艺:传承之美,绽放华章》引言:曲艺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它通过韵律和声音的表达,讲述了人间百态,传承了历史和民俗。
中华曲艺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瞩目。
本文将为您揭示中华曲艺之美,带您领略其中的魅力所在。
正文:一、曲艺的定义和历史渊源曲艺是一种口头传统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民间,并不断演进和发展。
中华曲艺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从远古的说唱艺术到现代的相声、评书、快板等,曲艺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展现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曲艺的种类和艺术特点中华曲艺包括相声、评书、快板、弹词、说唱、评剧等各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相声以幽默的对话和口技为主,善于讽刺和讲述故事;评书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快板以其快速的节奏和丰富的内容吸引观众;弹词则以唱为主,表达情感;说唱则是一种抒发情感的形式;评剧以演员的唱念做打三绝著称。
这些曲艺形式各具特色,都以鲜明的个性吸引着观众。
三、曲艺的演出场景和艺术价值中华曲艺可以在戏曲舞台、晚会演出、电视节目等多个场景中欣赏到。
曲艺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力,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思考。
曲艺不仅传递了民俗和历史的知识,还承载着社会的思考和关切,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方式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曲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还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人的情感和智慧。
结语:中华曲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美,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它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让中华曲艺的美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春节传统戏曲欣赏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春节传统戏曲欣赏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在这个题目下,我会按照一篇文章的格式来撰写,主要内容涉及春节传统戏曲的欣赏体验和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以下是我根据题目主题进行创作的文章:春节传统戏曲欣赏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中国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戏曲作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透过欣赏春节传统戏曲,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我有幸观赏了几台精彩的春节传统戏曲演出,并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首先,春节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景和服饰令人陶醉。
无论是戏曲表演的舞台还是演员们的服饰,都展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整个舞台布置高大宏伟,精致的布景和道具打造出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观众们带入另一个时空。
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曲戏服,绚丽多彩的绸缎和锦缎装饰,如行走的艺术品,让人感叹中国传统服饰的华美和精细。
这些场景和服饰的细节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于美的追求,让观众沉浸在传统的韵味中,心生敬畏之情。
其次,春节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
舞台上的演员们以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情感与形式完美结合。
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旋律的演绎,将剧情和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
观众坐在场下,聆听着戏曲的美妙旋律,看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不禁感叹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感受到了其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人性关怀。
再次,春节传统戏曲的演出主题贴近生活。
戏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曾经在中国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观看春节传统戏曲演出,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戏曲的剧情多源自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社会现实,通过舞台上的演绎,向观众展示了这些主题的深刻内涵。
观看戏曲演出时,我仿佛被带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那些生动的角色和故事情节,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作者:李秉芬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2期【摘要】中国戏曲艺术特别讲究形式美的创造,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形象方面都经过了美的过滤,表现出了美的形式和动态。
然而,中国戏曲的美并不仅限于外部形式上,它已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理想和内在性格之一,让人获得了全面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中国戏曲;音舞性;程式性;虚拟性;文学性;和谐性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38-02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二)程式性。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表现形式音舞性的一种规范化。
以简洁、鲜明、规范和相对稳定为特点的程式性,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抓住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删去大量枝节性的东西提炼出来的高度规范化了的舞台造型、动作、声音、编导等程式,它是对生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概括。
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创作经验的积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造型包括扮相、脸谱、行头等,舞台画面造型包括桌帷椅帔、台幕等都已具有了高度的程式性。
戏曲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有着固定的程式。
例如,戏曲中开门、关门这一程式动作,在戏曲舞台上是舍弃了生活中不同开、关门的一切细节和差别,只抓住拔闩——开门、插闩——关门这两个主要动作来表演的,这两个动作一旦形成,它就具有了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以后不论什么剧目,什么情境,什么场合,其基本动作都不改变。
戏曲演员表演时采用的唱腔、念白以及表演过程中音乐的伴奏等等也具有程式性。
例如,太监身份的人物大都念“京白”;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苍凉一类的心情,多使用〔反二黄〕唱腔;表现人物焦急不安、心乱如麻的情景,用“乱锤”的锣鼓来烘托,等等。
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还体现在戏剧的编导上。
“自报家门”、“搭架子”、“跑龙套”等等在戏曲表演中都有固定的程式。
总之,在反应古代生活的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生活情景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心态在戏曲里出现时,都有相应的程式可供选择和运用。
“戏曲的强大表现力,戏曲美的感染力,戏曲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剧本),就寓于这种既有规律又十分自由的程式之中”[1]。
这种合乎规范的程式化符合观众的审美规范标准,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三)虚拟性。
虚拟性主要是就中国戏曲艺术的舞台表演而言的。
它是指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虚掉了角色的对象,借助手势和形体动作通过模拟来还原被虚掉了的对象,观众则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感知其对象的存在。
它追求的不是生活表象的真实,而是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
戏曲舞台上的虚拟表演多表现为表演动作的虚拟。
例如,《拾玉镯》中的女主角孙玉姣的轰鸡、喂鸡、做针线活的动作就是虚拟的,台上并没有小鸡,也没有鸡食和针线,全靠演员的富于节奏感的动作加以虚拟,从而使人想见其真实的情景。
虚拟表演也常被用来表现角色之外的时空环境。
中国戏曲舞台借助不同数量的“桌”和“椅”就能变化出许多图形,演员通过表演赋予这些不同的图形以规定情景,从而激活观众的经验,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于实处化虚,由虚处化实,虚实相生,变化无穷。
因此,“……京剧的表演艺术……充分借助于观众的想象力把舞蹈发展为不仅能抒情,而且还能表现人在各种不同环境——室内、室外、水上、陆地等的特殊动作,……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2],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环境是以角色内心的反应和感受为依托的“因心造境”,观众能透过戏曲演员的表演看到山水草木、亭台楼榭,从诗意的表演中感受激情、品味美感。
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一切外部形式,无论是听觉形象方面还是视觉形象方面,都经过了美的过滤,表现出了美的形式和动态。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的哲学抽象,中国戏曲的美并不仅限于其外部形式上,作为一种艺术原理,它已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理想和内在性格之一[3]。
二、内在美(一)文学性。
中国戏曲的内在美首先体现在其剧本内容及语言的文学性上。
中国戏曲的题材多是史话和民间故事,这些根据古代著名诗篇或奇闻异事改编而来的剧目往往具有从母体中遗传而来的文学特征,其内容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其语言在句法、韵律、平仄、节奏规律上都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和浪漫性,是富有审美意境的诗化语言。
因此,中国戏曲大多的唱词本身就是诗歌,很多曲词雅致、优美、含蓄,追求韵味绵远的意境。
许多戏曲的剧本既可以作为案头文学来欣赏,也可以在舞台的表演之外获得独立的文学价值。
常被论家所引的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的一段曲词:【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远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些极具文学意味的词句体现了剧作者对于优美意境的追求,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中国戏曲的念白虽然有一部分是口语化的道白,如小丑的念白,但多数还是韵律化的、诗化的道白,它们比起口语化的道白来,是一种远离生活原型,经过变形、夸张和美化,提炼成的一种摆脱真实性,表现一种节奏和精神审美的写意性诗化语言。
另外,以中国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母本的中国戏曲,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效果。
因此,中国古人把戏曲当作“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药”[4],把古人搬上舞台,为的是“丽今声,华衮其贤者,粉墨其匿者,奏之场上,令观者藉为劝惩兴起,甚或挽腕裂眦,涕泪交下而不得已,此方为有关世教文字”[5],以求“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李渔)。
当然,戏曲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它的曲词也讲究通俗上口,但“俗”和“美”是不冲突的,“俗”也不同于“丑”。
通俗的曲词并不粗俗,而是和雅致的曲词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和谐性。
中国戏曲的内在美还体现在其对剧目结局的处理上。
中国戏曲继承了我国文艺重“情理谐一”的传统,注重理性与情感的和谐,认为情感的抒发总是受理性的影响和控制。
“情涉淫邪,情邻怨恨,情至忧愁,情形悲苦,皆不得谓之情”(清·无名氏《听月楼序》)。
因此,戏曲所抒之情不是发泄欲望、宣泄痛苦,而是表现平和中正、哀而不伤,在礼、仁、义范围内调适。
也因此,戏曲中形成了一种内在协调的相成相济的情理和谐的统一,其情与理的矛盾冲突也总是在和谐中以“止乎礼义”的方式,将其戏剧冲突融合于皆大欢喜之中。
所以,中国没有西方戏剧意义上的悲剧,多是悲喜交加,苦乐相错,即便是悲剧,也要加进插科打诨,杂糅以喜剧因素;即便是结局不幸,也要补上一个光明的尾巴。
要么让剧中主人公在梦境或仙境团圆,如梁祝化蝶,杨贵妃在仙境与李三郎重温旧情;要么请出世间的清官或好皇帝为民伸冤,如《陈州粜米》;要么死后变成鬼魂向仇敌索命,如《窦娥冤》;要么受苦者的后代长大成人报仇雪恨,如《赵氏孤儿》。
结局大多表现善战胜恶,美战胜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而达到伦理批判和美学批判的目的,强调中和的含蓄美。
丑戏作为中国戏曲喜剧的一个重要特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戏曲和谐美的艺术。
“无丑不成戏”,中国戏曲中有很多是以丑角为主的剧目。
中国戏曲喜剧中“丑角”的“丑”并不等于美学概念上的“丑”,更多的是代表滑稽。
其外部形态上的一切滑稽、丑陋的特征,都是为了引人发笑,取得应有的喜剧效果:以外在的变形——美化的丑来获得内在的肯定,与西方喜剧通过对丑角的否定来表现丑角所扮演人物的丑恶、卑贱和愚蠢的讽刺类型的喜剧完全不同。
中国戏曲舞台的天地,是高度美化了的天地。
音舞性、程式性、虚拟性、文学性、和谐性等各种美的因素汇集到一起,使人的各种审美心理机制自然地交融,让人们获得了全面的审美感受。
中国戏曲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却又高于生活的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1][3]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15,38.[2]阿甲.谈谈京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了研究现代京剧的改革[J].文艺研究,1986(06).[4]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4.[5]王骥德.曲律[A].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