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重难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
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指名背诵)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
(夜、黄沙道中)3.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
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第【1】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请列举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间行走在黄沙道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想象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和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包括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
-《词人辛弃疾》: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收录了许多古诗词的鉴赏文章,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3.请尝试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要求符合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西江⽉·夜⾏黄沙道中|部编版《西江⽉.夜⾏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弃疾所写的⼀⾸词。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热爱⼤⾃然,关⼼⼈民⽣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的天⽓变化以及词⼈的愉快感受。
教学⽬标:1.阅读诗歌,⼤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3.⽤问题为切⼊⼝,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2、培养学⽣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导⼊师:同学们,咱们从⼀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
也积累了不少名句。
能背上⼏句吗?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句“稻花乡⾥说丰年,听取蛙声⼀⽚。
”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弃疾)相信⼤家对⾟弃疾并不陌⽣,了解这位伟⼤的词⼈吗?2、简介⾟弃疾,知背景:3、揭⽰课题:⽽“稻花乡⾥说丰年,听取蛙声⼀⽚。
”出⾃他的《西江⽉.夜⾏黄沙道中》。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理解题⽬:(“西江⽉”是词牌名,夜⾏黄⼭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黄沙,就是指黄沙岭。
⾟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有⼀个黄沙岭,⾼约50多⽶,深⽽且敞豁,可容百⼈。
下有两泉,⽔⾃⽯中流出,可灌溉农⽥⼗多亩。
黄沙岭⼀带风景优美,农⽥⽔利条件很好⼆、整理学习⽬标1.阅读诗歌,⼤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3.⽤问题为切⼊⼝,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
三、⾃主学习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学提⽰”。
2、学⽣⾃学。
3、检验:(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
(评价)(2)解释词语(3)检查朗读:(评价)四、合作探究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5.比较阅读《古诗词三首》中的其他两首诗,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辛弃疾及其豪放诗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意境描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的一个特定画面或修辞手法,并尝试解读其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诗词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辛弃疾及其豪放诗风的基本概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诗人豪迈的个性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发现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并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在讲授诗句的意境时,尽管我尽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多地穿插一些与诗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七、拓展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继承和创新了苏轼的词风。他的大多数的词都是抒发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的。出示《南乡子》,师范读。
八、总结。
学习了《西江月》,了解了一些辛弃疾的资料,课后你想给自己布置一道什么样的作业?
板
书
设
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准
读懂
读味
作业设计
学生自行设计作业。如收集辛弃疾的词、吟诵《西江月》、鉴赏这首词等
2.从你们拍摄的短片中我看到了明月、树枝、鸟鹊、树林、小桥,我听到了蝉鸣、蛙声,也感觉到了词人辛弃疾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农村风光的喜爱。让我们边在脑中放映短片的画面,边背诵这一首词。配音背诵。
3.词最早就是配乐唱的歌词,那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词可以怎样唱。放音乐,吟唱。
六、书写
1.读得有味道,唱得有味道,我们还要写得有味道。展示师作品,生写词。提醒写字姿势。
相机出示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以动写静的诗句还有哪些?(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词意也是一种好方法。镜头从空中转到田野,导演们,你设计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
随机指导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感悟,指导“导演”读好相关诗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
(语文)学科教案
教学
内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讲读
课时
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辛弃疾,掌握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2.理解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3.在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
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解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诗词。
这首词上片写夜行所见美景,先写自然景色之美,再写农事景色之喜。
下片写夜行所遇趣事,晴-雨-寻茅舍-忽现。
美景-趣事,整体组合极为自然妥帖,共同诉说对自然、对农耕、对生活的热爱。
内容,结构,感情的和谐统一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本课着力让学生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美景,体会作者通过美景中表达的情感。
一、教学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读准“见”的读音,学习“鹊”字的书写,把诗词读准确,通过划分停顿,读出诗词的节奏感。
2.将“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比较阅读,想象两个画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通过比较“日暮客愁新”和“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熟读成诵。
3.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加深对词人内心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能结合关键句,展开想象,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三、教学难点体会这些景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五、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初读诗词1.学生齐背《宿建德江》,并说说《宿建德江》中描绘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教师预设:《宿建德江》中诗人通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辽阔的旷野上远处的空低垂似乎比近处树还要低,江水清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在这样的景色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羁旅思乡之愁。
2.提出主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景色的词,这首词中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和《宿建德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1)解题:分清词牌名和词的题目(2)正音:把见的读音读准确(3)节奏:读出诗词的节奏教师预设:根据学生的难点适时点拨学生初读诗词,读准确、读出诗词的节奏。
(二)比较阅读,再读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共同学习诗词的上阕,圈画景物,想象画面,通过对比体会情感。
(1)学生圈画景物(2)分层次品读景物第一层次:学生体会月、蝉、风等这些景物的常见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知诗人。
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出示课题和作者。
1、我们还学过辛弃疾的哪首词?生:《清平乐·村居》、师:你能背一下吗?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学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介绍过(幻灯片回顾):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词风豪放、雄壮,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幻灯)3、师:他定居的上绕那一带风景优美,土地肥沃。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诗人出门散步,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通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行走(幻灯)师:对,这首词就是写了作者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词。
打开书本。
二、读准字音知诗韵1、轻声读词,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板书强调):3.再指名读一遍。
4.为了更好地展示你们读书的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帮助好吗?(出示画好节奏的词)自己试试。
a指名读(2个人)b齐读。
很好,这就是声断气不断,但是,要想把诗词的韵味读出来,读到听众的心坎里去,除了做到声断气不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词中作者的情感才能做到声断意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
)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解读课题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
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