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2020春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

人教部编版【2020春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3课时)

10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马诗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络”,多音字“燕”。

2.结合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把握诗意,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借物言志的手法。

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领悟诗情。

2.了解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板书课题:马诗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抽生朗读古诗,正音,学生出于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学习多音字“燕”。

3.学习生字“钩”,比较认识“钓”。

4.出示第一、二句译文①理解词语:加,似,钩②介绍“大漠”、“燕山”大漠:大沙漠,在古诗词中常隐言”战场”之意。

如“沙场秋点兵”。

燕山:燕然山,汉大将窦宪大败匈奴,在此刻石纪功,后代文人常借此事表达建立军功的愿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理解诗意。

5.出示第三、四句译文①理解词语:何,当,金络脑,走,清秋——“快走”可以看出这是什么样的马?②抽生说说诗意。

③师生归结诗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情怀1.这首诗你喜欢一、二句,还是三、四两句,为什么?2.同位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①一、二句主要写什么?——追问: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一方面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完善译文。

②三、四句中”金络脑”是指精美华贵的鞍具,如果一匹马没有被关在马厩里,而是被主人配上精美华贵的鞍具,说明什么?——被重用。

——追问:披上精美的鞍具,这匹马最想干什么?4.抽生分读一、二句诗,三、四句诗;齐读全诗。

5.学生自由读,思考:一、二句是写景,三、四句又是从哪一方面写的?——追问:抒发了这匹马的什么心情?——迫切——抽生朗读三、四句,要求读出这种迫切。

6.师引导回顾全诗,全悟诗人的情怀。

①齐读全诗。

②回顾:平沙万里,月光幽幽,群山隐隐,秋高气爽,面对此景,一匹骏马,却被圈养在马场,它多么渴望能得到主人的赏识,能够在这旷野里一展雄姿态。

③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希望获得朝庭的赏识,去建功立业?④默读诗句和译文,相互交流。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锤、凿、焚”等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谈话导入。

(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背有关马的成语吗?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歌咏马、赞美马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马诗3. 齐读诗题。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贺),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齐读生字(络锤凿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4.指导读诗,按照停顿再读一读;指名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自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什么内容?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 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从视觉上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从触觉写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表面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教师用书)(3)这两句诗中,你发现了什么?(大漠与燕山相对,沙比作雪,月比作钩)(4)由“沙如雪”和“月似钩”说一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第一、二句。

3. 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

何当: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语: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猜测一起读一下诗文
(三)读诗文
1、学生齐读诗句,教师出示诗句。
2、强调燕的读音以及燕的笔画笔顺(课件出示燕的笔顺图片)
(四)再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1)教师出示钩,燕山的意思(燕山是边塞,那么在这里的马是普通的马吗?-----战马)
(2)读诗文前两句,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写了怎样的燕山,怎样的大漠?
3、联系我们以前学习的两首诗想想这两句只是在写竹子的生活环境吗?-------以竹子自喻,写作者的立场坚定。(板书竹子---作者)
4、学习三、四句
1、指名学生读这两句
2、在三、四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竹子?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试着用“我从——词,看出竹子——”的形式回答。
预设:我从千磨万击看出了竹子生活环境的恶劣,我从坚劲看出竹子面对困难的坚韧从容,我从任尔看出竹子的乐观,无畏。
3、学生带着竹子这种无畏乐观的态度在读后两句。
5、总结
1、学生齐读整首诗想一想本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板书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2、学生齐背前两首《马诗》《石灰吟》并齐读第三首《竹石》后根据板书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托物言志这一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马诗》
(一)谈话导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形容那些有才之士,也经常自喻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诗人正是以马来抒怀。(板书课题《马诗》,学生根据题目来猜想一下这首是要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赞颂马)那本首是不是抒发这种情感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这首诗来看一看吧。
(2)根据诗意,你从第三句中你读出了石头什么品质?--不怕牺牲。
(3)第四句的清白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预设:本句表面是说石头被焚烧后变成青白色的石灰,实际是说作者想把自己这种高洁品格留在人间。
(4)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石灰拟人化,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2、指名学生说一说《马诗》和《石灰吟》表达地情感(课件出示《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板书:马---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5)再读诗文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情感
三、小结
《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四、当堂检测
默写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同桌互查古诗背诵情况
2、结合注释说说本首诗的意思(出示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石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
3、接下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以物自喻表达情感。(板书课题)
二、知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强调燮的读音xiè及写法,补充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预设: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墨梅有什么特点?---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预设: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黄沙万里,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的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
2、学习后两句
(1)出示“金络脑”的意思,强调马笼头是用黄金装饰,所以这匹马备受重视
过渡语:都说这两句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一个词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表露作者的情感,那我们来看看这两句的诗意
三、读诗文
1、出示诗句停顿,学生齐读诗句。
2、强调劲读音jìng
四、学习前两句
1、学生齐读前两句,说说在前两句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预设: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他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里。
2、在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比较生动?
预设:咬和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4)石灰把这个视为痛苦吗?---若等闲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学习后两句
(1)齐读三、四句,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出示注释粉身碎骨:碎成粉末,浑,全。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学生读诗意)
3、本诗在表现手法上与《竹石》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都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7、当堂检测
默写《竹石》
个人修订
板书
设计
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2、解诗题
生活中的石灰是什么-----用作粉刷白白的墙壁,吟是什么意思?--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石灰吟:赞颂石灰。
(2)知作者
于谦, 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二)知作者
1、出示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学生一分钟识记标红部分)
3、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一组《马诗》,这首便是其中一首。(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教师强调标红部分,李贺在写这首诗时他是有才华但不被赏识,我们都知道古诗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猜一下这首诗里面会包含什么情感----预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预设:共同点都是借一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托物言志。
6、拓展阅读王冕(miǎn)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学生读诗句,强调诗人冕(miǎn)的读音,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2)出示诗意,体会情感
后一句是写骏马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实写什么?---实写自己何时被重用,何时能报效国家。
(5)总结
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二、学习《石灰吟》
(一)导入
1、在刚才我们所学的《马诗》中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想建功立业却又报国无门的这样一个拥有远大志向的人,在马诗中不仅赞美了马,更赞美了诗人,巧的是在我们接下来要学的这首诗里也在借着事物在赞美一个人,而赞美的这个人他就是于谦,那让我们跟着于谦来看看这首诗。(板书课题)
(3)读诗文
1、学生齐读古诗(强调焚的读音)
2、强调锤的笔顺以及凿的笔顺(里面不是羊)
3、学生把这三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一遍。
(4)理解诗意
1、学习前两句
(1)指名学生读前两句,千和万是锤了一千下,凿了一万次吗?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出示注释:千和万是虚指,指多次,等闲是平常的意思。
(3)那石灰在烧制过程中是简简单单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烈火焚烧可以看出烧制过程经历了很多痛苦。
年级
六年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科
语文
制定日期
课型
新授
课题
古诗三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