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九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81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曲论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曲论俞为民【摘要】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有曲论四十一则,从诗体文学、音乐的流变、地域文化以及作家对戏曲形成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戏曲的起源作了探讨,总结了南北曲不同的声情风格,并结合对《拜月亭》、《西厢记》、《琵琶记》三剧的评论,对戏曲语言提出了要求,既推崇戏曲语言的典雅俊丽,又反对雕章琢句.王世贞的曲论十分简略,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后世戏曲理论家们的关注,为他们提出了探讨与研究的课题.但由于王世贞主要是以一个诗文理论家的眼光来看待戏曲的,因此,他的戏曲理论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8页(P135-142)【关键词】戏曲艺术;王世贞;《艺苑卮言》;戏曲起源;戏曲风格;戏曲语言【作者】俞为民【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2明代嘉靖年间,随着文人参与戏曲创作的增多,也引起了一些诗文大家的关注,他们在从事诗文创作与评论的同时,也关注戏曲并对戏曲作了研究与评论。
明代嘉靖年间的王世贞,就是以诗文大家的身份来研究戏曲的。
一、生平与著述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
嘉靖二十年(1574)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南大理卿、应天府尹、南刑部尚书。
以诗文著名,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号称“后七子”,在诗文创作上,推崇“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力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①一生著述宏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读书后》八卷等。
在“后七子”中,王世贞的影响最大,如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云:元美弱冠登朝,与济南李于麟修复西京、大历以上诗文,以号令一世。
于麟既没,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义气,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至。
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册1

《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普查书目一览表一、以下书目选自《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张九达先生四书尊注会意解三十六卷 (清)张庸德增补清康熙三十六年诒清堂刻本陶石篑先生四书要达二十七卷首一卷 (明)陶望龄撰 (清)徐灿袁终彩辑清康熙续薪堂刻本小学义疏六卷首一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或问四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后编二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考证一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小学释文二卷 (清)尹嘉铨撰民国六年刻尹氏小学大全本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原缺卷一百七十二(一) (明)李清撰清干隆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撤出本檇李曹太史评镌古今全史一览五卷 (明)舒弘谔辑明崇祯二年周觉正刻本新锲李卓吾先生增补批点皇明正续合并通纪统宗十二卷首一卷(明)陈建撰袁黄卜大有补明末刻本名臣宁攘要编存十二种十二卷 (明)项德桢辑项鼎铉补明刻本新镌全补标题音注国朝捷录六卷 (明)郑以伟撰锺惺补明崇祯刻本山中闻见录十三卷 (清)彭孙贻撰清钞本遗事琐谈六卷附纪一卷 (明)沈寿世撰清钞本清流摘镜六卷 (明)吴嶽辑清钞本世泽编文部不分卷 (明)罗万化撰明钞本积经堂增订课儿鑑略妥注善本五卷 (明)李廷机撰清干隆刻本岭海焚余三卷 (明)金堡撰民国乌程张氏刻适园丛书本台北大通书局 1987皇明名臣琬琰录三十二卷(一) (明)王世贞辑明钞本蘧编二十卷 (明)叶向高撰明崇祯刻本1李温陵外纪五卷 (明)潘曾纮辑明末刻本印人传三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博陵尹氏家谱不分卷 (清)尹会一修清干隆三年刻本皇明职方地图三卷 (明)陈组绶辑明崇祯九年刻本今古舆地图三卷 (明)吴国辅撰明崇祯十一年刻朱墨套印本曹溪通志八卷首一卷(清)马元释真朴纂修清道光十六年怀善堂刻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皇明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续编十七卷(一) (明)邓球辑明隆庆刻本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一) (明)劳堪撰明万历刻本国史考异六卷 (明)潘柽章撰清干隆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撤出本长沙商务印书馆 1938近思录十四卷 (宋)朱熹吕祖谦撰 (清)张伯行集解尹会一参订清干隆元年维扬安定书院刻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健余先生讲习录二卷 (清)尹会一撰清干隆刻本孔氏家仪十四卷家仪答问四卷 (清)孔继汾撰清干隆刻本书画记六卷 (清)吴其贞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读画录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书影十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冰署笔谈十二卷原缺卷三至卷九 (明)黄汝良撰明崇祯刻本戍楼閒话四卷 (明)茅元仪撰清钞本弘觉忞禅师北遊集六卷 (清)释真朴辑民国燕京大学图书馆钞本弹园杂志四卷存雅集一卷 (明)伍袁萃撰明万历刻本自知录二卷 (清)陆毅撰清康熙四十一年贵己堂刻本大雅堂订正枕中十书十卷 (明)李贽辑明刻本蓬轩别记一卷 (明)杨循吉撰清顺治刻说郛本闽小纪四卷 (清)周亮工撰清干隆钞四库全书撤出本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同书四卷 (清)周亮工辑清顺治六年刻本广东新语二十八卷 (清)屈大均撰清康熙刻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997重印金陵琐事四卷 (明)周晖撰清干隆四十年张滏活字本2苏谈一卷 (明)杨循吉撰清顺治刻说郛本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5寒夜录二卷 (明)陈弘绪撰清初钞本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叩钵斋应酬全书十六卷 (清)李之浵汪建封辑清康熙刻本叩钵斋纂行厨集十七卷 (一) (清)李之浵汪建封辑清康熙刻本锲旁注事类捷录十五卷 (明)邓志谟辑明万历书林萃庆堂余彰德刻本古学汇纂十卷 (一) (清)周时雍辑明崇祯十五年吴门池白水刻本博物典汇二十卷 (明)黄道周辑明崇祯刻本子史类语二十卷 (明)鲁重民辑明崇祯刻本汉文归二十卷 (明)锺惺辑评明末古香斋刻秦汉文归本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存卷一至卷一百十四卷一百二十五至卷二百十七 (一) (清)黄宗羲辑清钞本离忧集二卷 (清)陈瑚辑清宣统至民国间新阳赵氏刻峭帆楼丛书本山晓阁选明文全集二十四卷 (一) (清)孙琮辑评清康熙刻本山晓阁选明文续集八卷 (清)孙琮辑评清康熙二十年刻本听嘤堂选翰苑英华四卷 (清)黄始辑评清康熙二十三年宝翰楼刻本如面谈十六卷 (明)锺惺辑冯梦龙订释明刻本如面谭二集十八卷 (一) (明)锺惺辑明刻本精选当代各名公短札字字珠八卷首一卷(明)许以忠等辑明万历金陵书坊刻本凭山阁留青广集十二卷 (清)陈枚辑清康熙十八年刻本慎墨堂诗拾九卷附录一卷赠答诗一卷笔记一卷 (清)邓汉仪撰民国汉画轩蓝丝栏钞本觉菴存稿七卷 (明)查秉彝撰明万历海昌查氏刻本余文敏公文集十五卷 (明)余有丁撰明万历刻本宝菴集二十四卷 (明)顾绍芳撰明万历赵标刻本谢文贞公文集四卷 (明)谢德溥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霏云居集五十四卷目录五卷 (明)张爕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詹养贞先生文集三卷 (明)詹事讲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詹德象刻本遯菴全集十八卷遯菴骈语五卷续骈语二卷 (明)蔡复一撰明刻本3冯元成选集八十三卷 (一) (明)冯时可撰明刻本后纶扉尺牍十卷 (明)叶向高撰明万历天启间递刻本何氏万历集三十卷目录二卷 (明)何乔远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蠙衣生晋草九卷 (明)郭子章撰明万历刻本马文庄公文集选十五卷附一卷 (明)马自强撰清同治九年敦伦堂刻本兰江集二十卷楚篇二卷 (明)王在晋撰明万历刻本骆太史澹然斋存稿六卷 (明)骆从宇撰明崇祯十年刻本何太仆集十卷 (明)何栋如撰明末刻本松圆偈庵集二卷 (明)程嘉燧撰清康熙刻本耦耕堂集诗三卷文二卷 (明)程嘉燧撰清顺治十二年刻本王湘客集十一卷 (明)王若之撰明末刻本太乙山房文集十五卷附孝威论一卷陈孝逸论一卷 (明)陈际泰撰 (明)陈士凤陈士骥撰明崇祯六年刻本嬾真草堂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 (一) (明)顾起元撰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嬾真草堂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 (二) (明)顾起元撰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性余堂集十卷附一卷 (清)涂国鼎撰清康熙蒨园刻本懒蚕居士七卷附月当楼诗稿八卷 (清)季步䯄撰 (明)季孟莲撰清干隆刻本学余园初集五卷 (明)丘兆麟撰明刻本韩文恪公文集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诗集十卷清康熙刻本徐忠烈公集四卷附录一卷 (明)徐从治撰明末刻清康熙干隆补刻本澹生堂集二十一卷存卷一至卷六 (明)祁承㸁撰明万历刻本漱石山房集十六卷 (明)陈一元撰明崇祯刻本屠德胤重晖堂集二十五卷明万历刻本楷园文集八卷 (明)孔鼎撰清康熙刻本李卓吾先生遗书二卷附一卷 (明)李贽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天慵子集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依归草二卷 (明)艾南英撰 (清)张符骧撰清康熙刻本两洲集十卷 (明)吴时行撰明崇祯刻本4刘大司成文集十六卷 (明)刘应秋撰明万历刻本徐子卿近集十卷 (明)徐日久撰明末刻本石民西崦集三卷 (明)茅元仪撰明刻本石民未出集三种二十卷 (明)茅元仪撰明天启七年刻本湛辉阁草十卷附怡云草一卷 (明)王应斗撰清康熙刻本叶梧叟先生集十八卷首一卷附叶奕武先生集四卷 (清)叶应震撰 (清)叶景先撰清干隆二十八年梧冈精舍刻本曹宗伯全集十六卷 (清)曹勳撰清初刻本邹荻翁先生集六卷雅笑编略一卷 (明)邹枚撰清康熙刻本鱼山剩稿八卷 (清)熊开元撰清康熙尚友堂刻本浮云集十二卷 (清)陈之遴撰清钞本邹公存真集十二卷 (明)邹元标撰清干隆十二年特恩堂刻本魏子敬遗集八卷 (明)魏学洢撰明崇祯元年刻本春酒堂文集不分卷 (清)周容撰清康熙三十三年钞本偶居集八卷 (明)锺震阳撰明崇祯五年刻本洪季隣集四卷 (明)洪翼圣撰明万历刻本剑津集十卷原缺卷五 (明)邵捷春撰明刻本徐民上先生集八卷 (明)徐来复撰明末刻本增城集十六卷 (明)李蛟祯撰明崇祯赋鹏馆刻本夕堂戏墨七种七卷 (清)王夫之撰清康熙王敔湘西草堂刻本姜斋文集十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五十自定稿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六十自定稿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七十自定稿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鼓棹初集一卷二集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一卷外编一卷 (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曾氏刻船山遗书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何陋居集一卷甦庵集二卷 (清)方拱干撰清康熙锡善堂钞本5邓东垣集十八卷 (明)邓澄撰清敦夙堂活字本石仓集二十四卷 (明)曹学佺撰明末刻本张文烈公军中遗稿不分卷 (明)张家玉撰清钞本杜工部诗集二十卷集外诗一卷文集二卷年谱一卷 (唐)杜甫撰 (清)朱鹤龄辑注并撰年谱清康熙金陵叶永茹刻本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泛梗集八卷 (清)吴之章撰清光绪六年文谦堂刻本南山集十四卷补遗三卷年谱一卷 (清)戴名世撰民国七年刻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勿斋集五卷 (清)王熹儒撰清刻本梅庄杂著四卷 (清)谢济世撰清道光刻本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真率集六卷续编一卷 (清)尹嘉铨撰清干隆三十九年博文斋刻本詅癡梦草十二卷 (清)余心孺撰清康熙燕台刻本退思堂草十卷 (清)朱凤台撰清康熙刻本步堂全集九卷 (清)尹元贡撰清刻本刘鼇石先生诗文集十二卷 (清)刘坊撰清刻本一家言文集四卷诗集六卷 (清)李渔撰清康熙刻本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心斋聊复集不分卷 (清)张潮撰清康熙诒清堂刻本后一纪删余稿不分卷 (清)胡虞继撰清刻本大荫堂集不分卷 (清)洪嘉植撰清钞本救狂砭语一卷救狂后语一卷 (清)潘耒撰清康熙刻本穆堂初稾五十卷 (清)李绂撰清干隆刻本穆堂别稾五十卷 (一) (清)李绂撰清干隆十二年奉国堂刻本青梧集二卷 (清)严泓曾撰清钞本弱水集二十二卷 (清)屈复撰清干隆二十九年刻本云鸿洞续稿四卷存卷一至卷二 (清)官抚辰撰清钞本望古集六卷 (清)汪有典撰清干隆二十七年修竹卢刻本寻乐斋集十四卷 (清)廖道稷撰清干隆十九年刻本双栢庐集六卷补遗一卷存卷一至卷六 (清)胡定撰清干隆二十八年刻本6频伽园文集六卷 (清)邓炅撰清刻本蓼溪怡云集诗九卷文二卷文集续编一卷 (清)宋生撰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灌园余事八卷悼往诗一卷附问花楼遗稿三卷 (清)崔谟撰 (清)许权撰清干隆刻本也躭吟四十卷 (清)熊履廷撰清干隆刻本双薇园集五卷 (清)丁有煜撰清干隆十五年刻本与秋集二卷 (清)丁有煜撰清干隆刻本二、以下书目选自《四库禁毁书丛刊》四书朱子异同条辨四十卷(一) (清)李沛霖李祯撰清康熙间近譬堂刻本经部第002册--001页思问初编五卷 (明)陈元龄撰明末刻本经部第004册--635页四书绎注五卷 (清)王锬撰清康熙间刻本经部第008册--477页皇明典要八卷 (明)陈建撰明王渭刻本史部第003册--369页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 (明)沈德符撰清道光七年刻本史部第004册--001页颂天胪笔二十四卷(一) (明)金日升辑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崇祯二年刻本中国历史博史部第005册--303页颂天胪笔二十四卷(二) (明)金日升辑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崇祯二年刻本中国历史博史部第006册--001页松陵文献十五卷 (清)潘柽章撰清康熙三十二年潘耒刻本史部第007册--001页康济谱二十五卷 (明)潘游龙辑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07册--151页字贯提要四十卷 (清)王锡侯辑清日本刻本史部第010册--487页岱史十八卷 (明)查志隆撰明万历间刻本史部第011册--481页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一) (明)陈仁锡撰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13册--401页注释评点古今名将传十七卷附录一卷 (明)陈元素撰明天启间刻本史部第017册--001页地图综要三卷 (明)朱国达等辑明末朗润堂刻本史部第018册--521页三垣笔记八卷 (清)李清撰清钞本史部第019册--329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7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三十二卷(二) (明)鲁重民辑明崇祯间武林辉山堂金陵汪复初刻本史部第021册--001页九边图论一卷 (明)许论撰明天启元年苕上闵氏刻朱墨印兵垣四编本史部第021册--083页7方舆胜畧十八卷总目一卷外夷六卷又一卷 (明)程百二等撰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史部第021册--107页读书论世十六卷 (清)吴肃公撰清康熙间诒清堂刻本史部第021册--261页彚辑舆图备考全书十八卷(一) (明)潘光祖李云翔辑清顺治间刻本史部第021册--453页新镌详订注释捷录评林十卷 (明)顾充撰明万历二十二年明雅堂刻本史部第022册--549页皇明历朝功德捷录注释题评一卷 (明)李良翰辑顾充注评明万历间刻本史部第022册--639页广治平略四十四卷(二) (清)蔡方炳撰清康熙间刻本史部第024册--001页诸史异彚二十四卷 (明)李清撰旧钞本史部第032册--619页捷录法原旁注十二卷 (清)钱炅撰清康熙二十五年钱增刻本史部第033册--001页金双岩考考中丞集四卷 (明)金光辰撰清初刻本史部第038册--665页皇明十六朝广彚纪二十八卷 (明)陈建辑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42册--001页吾学编六十九卷(一) (明)郑晓撰明万历二十七年郑心材刻本史部第045册--001页名山藏一百九卷(一) (明)何乔远辑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46册--125页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一) (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史部第048册--417页丹霞山志十卷 (清)陈世英撰释古如增补清雍正十一年丹霞别传寺刻本史部第051册--001页新镌张太史注释标题纲鉴白眉二十一卷首一卷 (明)张鼐撰明李潮刻本史部第052册--001页重订苏紫溪先生会纂标题历朝纲鉴纪要十六卷首一卷(一) (明)苏浚撰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52册--623页镌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历朝正史全编二十三卷 (明)王世贞撰明刻本史部第053册--345页新刻世史类编四十五卷首一卷(一) (明)李纯卿草创谢迁补遗王守仁覆详王世贞明万历三十四年书林余彰德刻本史部第054册--001页北学编四卷 (清)魏一鳌辑尹会一续辑清光绪十四年四川尊经书院刻本史部第063册--669页明史窃一百五卷(原缺卷八卷九卷十卷十四) (明)尹守衡撰清刻本史部第064册--001页鼎锓钟伯敬订正资治纲鉴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一) (明)钟惺订正明崇祯间刻本史部第065册--001页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三十九卷首一卷(一) (明)袁黄撰明万历三十八年双峰堂余氏刻本史部第067册--099页樵史四卷 (清)陆应阳辑清书三味楼刻本史部第071册--001页酌中志二十三卷酌中志余十卷 (明)刘若愚撰辑清钞明季野史彚编本史部第071册--03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玉镜新谭十卷 (明)朱长祚撰明末刻本史部第071册--301页北京中华书局 1997重印8山书十八卷 (清)孙承泽撰清钞本史部第071册--451页作吏要言一卷 (清)叶镇撰清道光许乔年刻本史部第072册--291页舆地图考六卷 (明)程道生撰明天启间刻本史部第072册--345页西山志十二卷 (清)欧阳桂撰清干隆三十一年梅谷山房刻本史部第072册--589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望都县新志八卷 (清)陈洪书修王锡侯陈启光纂清干隆三十六年刻本史部第073册--001页黄山导四卷首一卷 (清)汪璂辑清干隆二十六年刻本史部第073册--205页八编类纂二八五卷六经图六卷八编类纂图二卷(一) (明)陈仁锡辑明天启间刻本子部第002册--001页吕子评语正编四十二卷首一卷附亲炙录一卷余编八卷首一卷附亲炙录一卷(一) (清)吕留良撰车鼎丰辑清康熙五十五年顾麟趾刻本子部第007册--601页汇东手谈三十二卷 (清)史珥撰清干隆刻本子部第008册--357页槎庵小乘四十一卷 (明)来斯行撰明崇祯四年刻本子部第010册--001页阐义二十二卷 (清)吴肃公辑清康熙四十六年慕园刻本子部第011册--001页千百年眼十二卷 (明)张燧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11册--161页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1南极篇二十二卷 (明)文翔凤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11册--359页大明天元玉挂祥异图说七卷 (明)余文龙撰明万历四十七年自刻本子部第012册--001页沉氏日旦十二卷 (明)沉长卿撰明崇祯间刻本子部第012册--109页羣书典彚十四卷(一) (明)黄道周辑评明崇祯间敦古斋刻本子部第012册--413页潜确类书一百二十卷(一) (明)陈仁锡辑明崇祯间刻本子部第013册--315页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册(一) (明)林兆恩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17册--649页存古类函三卷 (明)陈组绶辑明末刻本子部第019册--399页经史子集合纂类语三十二卷(一) (明)鲁重民辑明崇祯间武林辉山堂金陵汪复初刻本子部第020册--001页沉氏弋说六卷 (明)沉长卿撰明万历间刻本子部第021册--447页暇老斋杂记三十二卷 (明)茅元仪撰清光绪李文田家钞本子部第029册--479页玉光剑气集不分卷 (明)张怡撰王文涛辑清钞本子部第030册--221页书法精言四卷 (清)王锡侯撰清干隆刻本子部第031册--001页晚邨惭书一卷 (清)吕留良撰清顺治间刻本子部第031册--051页9古方略四十五卷续编六卷(一) (明)余懋衡辑明崇祯十二年书林张诒种邑懱每瘫?子部第031册--253页羣言沥液八卷 (清)梁显祖辑清康熙间刻本子部第032册--505页书法彀三卷 (清)鲁之裕撰清钞本子部第037册--147页五杂组十六卷 (明)谢肇淛撰明刻本子部第037册--3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玉尘新谭三十四卷 (明)郑仲夔撰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子部第038册--001页柴庵寤言二卷 (明)吴甡撰明末刻本子部第038册--247页经史提纲十七卷九经补韵一卷 (清)鲁之裕撰清干隆刻本子部第038册--283页硕果录十卷 (清)马駉撰稿本子部第038册--373页忆记四卷 (明)吴甡撰清初刻本子部第071册--677页掌记六卷 (明)茅元仪撰明崇祯间刻本子部第110册--359页宁都三魏全集八十四卷(一) (清)林时益辑清道光二十五年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重刻本集部第004册--001页晚邨天盖楼偶评六卷(一) (清)吕留良撰清康熙间刻本集部第005册--391页杨维节先生稿一卷 (明)杨以任撰吕留良辑评清康熙间天盖楼刻江西五家稿本集部第007册--001页王文肃公文集五十五卷(一) (明)王锡爵撰明万历间王时敏刻本集部第007册--001页钱吉士先生全稿不分卷 (明)钱禧撰 (清)吕留良辑评清康熙二十年天盖楼刻本集部第007册--079页艾千子先生全稿一卷 (明)艾南英撰清康熙间天盖楼刻江西五家稿本集部第007册--227页章大力先生全稿一卷 (明)章世纯撰 (清)吕留良辑评清康熙间天盖楼刻江西五家稿本集部第007册--405页王文肃公文集五十五卷(二) (明)王锡爵撰明万历间王时敏刻本集部第008册--001页顾太史文集八卷 (明)顾天埈撰明崇祯间刻本集部第009册--001页陶文简公集十三卷 (明)陶望龄撰明天启七年陶履中刻本集部第009册--153页已吾集十四卷附录一卷 (明)陈际泰撰清顺治李来泰刻本集部第009册--575页明文得不分卷 (清)孙维祺辑评清康熙四十七年金陵两衡堂刻本集部第010册--001页四品稿九卷 (明)李若讷撰明天启二年刻本集部第010册--001页赐余堂集十卷年谱一卷 (明)钱士升撰年谱(明)许重熙撰清干隆四年钱佳刻本集部第010册--397页杨大洪先生文集二卷 (明)杨涟撰清同治光绪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集部第010册--625页河村集四卷附录一卷 (明)戴重撰清钞本集部第011册--001页10秋士偶编一卷附董刘春秋杂论一卷 (明)宋存标撰明末刻本集部第011册--049页天问阁文集四卷附海棠居初集一卷 (明)李长祥撰 (附)姚淑撰民国间吴兴刘氏刻(求恕斋丛书)本集部第011册--125页楼山堂集二十七卷 (明)吴应箕撰清刻本集部第011册--321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5几亭全书六十四卷(一) (明)陈龙正撰清康熙间云书阁刻本集部第011册--563页杨忠烈公文集十卷附表忠录一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 (明)杨涟撰清道光十三年世美堂刻本集部第013册--001页合并黄离草三十卷(一) (明)郭正域撰明万历四十年史记事刻本集部第013册--325页陈靖质居士文集六卷 (明)陈山毓撰明天启间刻本集部第014册--547页宗伯集八十一卷(一) (明)冯琦撰明万历间刻本集部第015册--001页在鲁斋文集五卷 (明)孔贞时撰清代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崇祯间刻本集部第016册--279页二丸居集选十一卷 (清)黎景义撰旧钞本集部第016册--533页青铜自考十二卷 (清)俞益谟撰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集部第017册--001页翰海十二卷 (明)沉佳胤辑明末徐含灵刻本集部第020册--125页古今议论参五十五卷(一) (明)林德肿?明崇祯间刻本集部第020册--373页碧山学士集二十一卷别集四卷 (明)黄洪宪撰明万历间刻本集部第030册--109页镜山庵集二十五卷(一) (明)高出撰明天启间刻本集部第030册--581页吴文恪公文集三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吴道南撰明崇祯间吴之京刻本集部第031册--287页容台集十七卷 (明)董其昌撰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集部第032册--001页弇州山人稿五卷 (明)王士禛撰明万历间刻本集部第032册--525页丰草庵诗集十一卷前集六卷后集二卷宝云诗集七卷禅乐府一卷 (明)董说撰民国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集部第033册--001页卧龙山人集十四卷 (清)葛芝撰清康熙九年自刻本集部第033册--281页雪堂先生集选十一卷 (清)熊文举撰清顺治间刻本集部第033册--481页古文快笔贯通解四卷 (清)杭永年辑清隆文堂刻本集部第034册--001页明文英华十卷 (清)顾有孝辑清康熙间传万堂刻本集部第034册--101页几社壬申合稿二十卷(二) (明)杜骐征等辑明末小樊堂刻本集部第035册--001页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六卷 (明)释函可撰清康熙间释今庐等刻本集部第035册--607页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十二卷二选藏弆集十六卷三选结邻集十六卷 (清)周在浚等辑清康熙间赖古堂刻本集部第036册--001页11。
王世贞诗词大全

《登太白楼》王世贞〔明代〕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忆江南·歌起处》王世贞〔明代〕歌起处,斜日半江红。
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过长平作长平行》王世贞〔明代〕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
锐头竖子何足云,汝曹自死平原君。
乌鸦饱宿鬼车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千年土花碧。
即令方朔浇岂散,总有巫咸招不得。
君不见,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啾。
郭开卖赵赵高出,秦玺也送东诸侯。
《戚将军赠宝剑歌》王世贞〔明代〕曾向沧流剸怒鲸,酒阑分手赠书生。
芙蓉涩尽鱼鳞老,总为人间事转平。
《梦中得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王世贞〔明代〕化人宫中百事无,道书一卷酒一壶;枝头黄乌听作曲,西山白云看作图。
朝爱朝暾上东岫,夕映夕阳映东牖;任他故人不通谒,任他朝事不挂口。
偶然案头余酒杯,偶然蹑履山僧来;自斟自醉当自去,礼岂设为我辈哉!昨夜懵腾意超忽,寐时得语醒时述: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
纵能拂衣归故山,农耕社稷亦不闲;何如且会此中趣,别有生涯天地间。
《偶览元白长庆集有感逝者》王世贞〔明代〕莫悲长庆元丞死,更觅刘郎伴白头。
何事调高酬不得,一生春雪半生愁。
《大风歌》王世贞〔明代〕大风发兮,扬天威。
一剑游兮,万乘归。
愿得五臣兮,赞无为。
《西湖怀古》王世贞〔明代〕东风吹马动鸣珂,闲向苏堤试一过。
贾相宅前芳草没,岳王坟上夕阳多。
山城寂寂空啼鸟,湖水年年自绿波。
嗟我况逢流落久,感怀其柰客愁何。
《青溪小姑曲》王世贞〔明代〕小姑出门,日射雨缭。
小姑归来,日抱虹腰。
《侠客篇》王世贞〔明代〕七国养士何纷纷,谁其雄者信陵君。
击柝雍容据上座,鼓刀慷慨却秦军。
其外碌碌诸公子,借日回春互争绮。
列鼎常食三千人,俱簪珊瑚蹑珠履。
就中脱颖君不见,一片雄心为谁死。
燕丹恨秦贯白日,易水东流羽声疾。
倚柱倨骂大事去,惜哉不讲刺剑术。
【海桑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

【海桑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海桑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陈谟撰。
谟字一德,泰和人。
生于元成宗时。
洪武初,召赴阙,以疾辞归。
后屡聘为江浙考官。
事迹具《明史?儒林传》。
是集有谟《家传》,称“卒年九十六”。
考集中年月止于洪武十七年。
晏璧于永乐七年作《海桑集序》称谟卒后二十年,则卒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也。
谟《书刘氏西斋唱和卷后》,称“生大德闲,为前朝太平幸民六十余年。
”由洪武戊辰上推大德元年丁酉,仅九十二年,或晏璧所称乃约成数也。
其诗集、文集各五卷,为其甥杨士奇所编。
国朝康熙庚申,其裔孙邦祥重刊,然《灵山寺》诗以五言长律入古体,《悼刘生》诗以七言拗律入古体,而《崆峒云居》诗又以古体入律体。
士奇未必舛误如是,殆邦祥又有所窜乱欤,集中《通塞论》一篇,张微子、箕子,反复申明,谓革代之时,不必死节,最为害理。
故其客韶州时,为太祖吴元年,元尚未亡,已为卫官作贺表,而集中颂明功德不一而足,无一语故君旧国之思。
其不仕也,虽称以老病辞,然孙仲亨跋其墨迹,称:“太祖龙兴,弓旌首至。
先生虽老,犹舆曳就道,一时老师俗儒,曲学附会先生之论,动辄矛盾。
是以所如不合,遂命驾还山,拂衣去国”云云。
则与“柴桑东篱”之志固有殊矣。
至于文体简洁,诗格舂容,则东里渊源实出于是。
其在明初,固沨沨乎雅音也。
【畦乐诗集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梁兰撰。
兰字庭秀,又字不移,泰和人,右赞善梁潜之父也。
田居不仕,故以“畦乐”自号。
于杨士奇为姻家,士奇尝从之学诗。
此集即士奇所编,前有洪武三十一年士奇序。
考士奇所作兰墓志,称卒于永乐八年,则编此集时,兰犹及见之也。
旧本列《泊庵集》后,盖用山谷集后附刻《伐檀集》之例。
今以各自为集,仍分着于录。
原目列古今体诗二百三十四首。
而五言古诗中注“阙七首”,实二百二十七首。
题中有阙字二处,诗中亦有阙字二处,均无别本可补。
今亦仍之。
士奇序称其“志平而气和,识精而思巧,沨沨焉,穆穆焉,简寂者不失为舒徐,疎宕者必归于雅则,优柔而确,讥切而婉”。
《明史·诸王世表》错漏缘由考析

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lJan.2021《明史•诸王世表》错漏缘由考析王浩淼,陈金凤,徐梓又(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作为《二十五史》中的佼佼者,《明史》的资料来源浩繁且取材缜密,因此它对后世明史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诸王世表》直接采自王鸿绪本《明史稿》,从体例看可谓别出心裁,它用世系的方式列明宗法制和分封制下的家族发展和爵位承袭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这些信息则会发现修撰者往往只是承袭和修缮前人的结果,却 没有真正做到认真地审查、对校和修补,以致出现种种缺漏通过对缺漏成因的分类,可归纳为原始文献的缺漏、传抄的失真、定义的模糊、无意识的错漏与有意识的附会所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关键字:《诸王世表》;藩王;《弇山堂别集》;《明实录》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1)01-0135-08张廷玉所著之《明史》作为一本研究明朝历史 的官方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然而正是 这本官方巨著,却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限制和体例 限制,甚至造成历史的失忆。
清朝政府在撰写明朝 历史时,首先会对民族歧视问题进行删改,迫使世 人承认满洲是作为朝代更替的正统政权而非民族 区域划定,并删改不利于建设满汉文化共同体的词 汇。
其次极大抑制明朝抗清势力的渲染,将遗明笔 下的忠臣烈士定义为“伪官”“贼官”,明末明朝宗 室宗支世系极度紊乱,在北京陷没和清兵、叛军李 士琏等、农民军张献忠等人的杀戮下更加无法追 查世系脉络,以至于《诸王世表》和《诸王列传》中空缺之处极多。
最后,大力宣传本政权的正统性和 中央集权的合理性,这也是帝制时代《二十五史》修撰的根本目的,修撰者旨在让时人效仿忠臣烈 士,反对僭号篡位。
明朝宦官刘瑾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弇州山人续稿·陈布政公传》所见陈氏世系考

102《弇州山人续稿·陈布政公传》所见陈氏世系考■史茜茜/兰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弇州山人续稿》是王世贞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对研究明人明事有史料性的价值,但由于所涉资料庞杂,不免有误。
卷七十二《陈布政公传》中,作者笔下的传主陈鎏是陈祚的曾孙,然而通过查找与陈氏相关的文献材料,并进行详细考证之后,发现文中记载的陈氏世系与事实不相符合。
由新考证世系可知,陈鎏系陈祚的“玄孙”,并非王世贞文本中所称“曾孙”。
关键词:《陈布政公传》 王世贞 陈氏世系 陈鎏王世贞作为有明一代的文学巨匠,他才学富赡、著作等身,《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都是其重要著作。
其中,《弇州山人续稿》(以下简称《续稿》)是他的集大成作之一,其内容庞杂,涉及明朝方方面面人物,具有史料价值。
但征事既多,难免有误,尤其作为史实性资料,少许失误都会对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不明确的记载旁征博引,才能证实原材料的准确与否。
《续稿》卷七十二《陈布政公传》中,作者对陈氏世系的撰写稍有谬误,其原文表述如下:“布政公姓陈氏,讳鎏,字子兼,其先世为吴人。
有按察佥事祚者,数上书言事,忤人主,下诏狱,至老而不衰,天下以直归之。
佥事公子长曰唐府教授宁,宁次子封工部公冕。
冕始娶于沈,蚤殁,再娶莫安人,实生公。
公幼而岐嶷,有成人度。
尝遇巨蛇起坐侧,不为动。
一夕,盗踰垣窃公衾,毋所惧,亦不以语人,读书自若。
”①从王世贞的撰述中可以得出,陈氏世系依次是:陈祚→陈宁→陈冕→陈鎏即陈鎏为陈祚的曾孙。
然而通过比较多家明人著述后发现,上述结论与相关史籍记载有所歧异,陈氏世系并非如此,具体资料如下:据文徵明(1470-1559年)《甫田集》卷三十四《敕封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陈君墓表》载:“君讳冕,字威仲,别号厚斋。
陈氏,苏之吴县人,家世业农。
至直道公永锡(《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陈祚,字永锡,吴人,永乐中进士。
’)始用文学起家,举进士,历仕永乐、正统间,累官福建按察司佥事,清忠劲节,卓然名臣,而陈氏遂为吴郡衣缨之族。
临水登山识弇山(二)

临水登山识弇山(第二部分)(二)娄东园林甲姑苏众所周知“姑苏园林甲天下”,却鲜有人知:《太仓州志》载:“吾娄园林之盛,甲于东南”。
《太仓州志》卷二封域下五园林史元、明、清时,娄东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民间誉有:“姑苏园林甲天下,太仓园林甲姑苏”。
史载苏州名园东园、拙政园,太仓直塘徐廷裸、徐佳建。
清代诗人姚承绪撰《五柳园》诗:正思邃经学, 入仕羞粗官。
拂衣归去来, 小筑居盘桓。
远慕彭泽令,种柳俯碧湍。
如村启来者,松竹凌霜寒。
宜休更署额,僻隐随所安。
三世锢泉石,万事任达观。
涂松老遗逸,谁与敦古欢?宋时太仓园林初露端倪, 沙溪隐士胡稷言、胡峄父子筑圃凿池,首筑“五柳园”, 留下“松窗蓬户”、“宁静淡泊”等名录,在园林建筑史上,更领一时风骚。
2016年10月,古吴轩出版社中国·苏州出版太仓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宣编撰《太仓市地名志》第502页, 二、地名艺文载:元至正八年,二月十九日,杨维祯撰“玉山雅集之冠”《乐隐团溪记》清.姚承绪撰瞿孝祯《乐隐园》诗:一棹团溪路,闲寻乐隐园。
抚琴吟短句,开径赋高轩。
鹊子家风远,廉夫墨妙存。
交游淡声利,梦寄白沙村。
元代浙江诗圣杨维祯撰《乐隐团溪记》,“以爱汝玉山草堂静之韵,向后俾览者复考于兹焉。
”古称团溪的瞿孝祯乐隐园,今称沙溪乐荫园。
崇明顾瑛“玉山草堂雅集之冠地”应当在太仓。
2019年11月16—18日,太仓市举办“沙溪古镇乐荫雅集”元、明时,娄东园林七十多处,精致唯美,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经典,传递中国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保持独特的文化气韵和含蓄的历史底蕴。
《太仓州志》】卷二、封域下,六,园林史太仓拥有朱清花园;顾信淮云院、墨妙亭;殷奎春水船;姚文奂娄东园;吕诚来鹤亭……团溪瞿智南园、瞿孝祯乐隐园、陈继善草堂;浏河偶桓东墅草堂;顾瑛茜泾西玉山草堂、浏河桃源村等玉山草堂;王世贞牌楼糜泾园……都是群贤毕至的咸集之地,冠绝一时,载入史册,名声永留。
太仓园林众多,蔚为大观,在苏州一带首屈一指:明刑部尚书王世贞的弇山园、离园;大学士王锡爵的王氏园、南园、东郊园;刑部郎中陆昶的锦溪小墅;吏部员外郎王世骐的贲园;清代太常寺少卿王世懋的澹园;太常寺卿王时敏的西田;张灏的学山园;王时敏的西庐园;吴伟业的梅村等,久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