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的CT研究
放射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放射性肺炎影像学表现放射性肺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由放射线治疗引起。
放射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X射线、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X射线表现X射线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在放射性肺炎的X射线影像中,常见的表现包括:•肺部实变:肺组织密度增高,出现实变,肺纹理模糊。
•斑片状阴影:在肺部出现散在的、斑片状的阴影,密度不均。
•渗出灶:肺泡内渗出液体,呈现模糊的浸润影。
•肺大泡:肺泡破裂后形成空洞,边缘模糊、壁薄。
CT表现CT技术在放射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CT影像学表现包括:•圆形实变影:肺实质密度增高,呈现圆形影像。
•蜂窝征:肺泡壁破坏后形成的气囊样空腔,密度较低。
•线状影:出现在影像中的线状阴影,可能是支气管阻塞导致的。
MRI表现MRI技术对于评估肺组织的软组织结构有较好的分辨率,但在放射性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中使用较少。
常见的MRI表现包括:•弥漫性浸润:肺组织呈现弥漫性的浸润状影像。
•水肿影:肺组织呈现水肿状态,密度较高。
总结放射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是诊断和评估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肺部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症状,结合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以上是关于放射性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深度学习]“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鉴别诊断要点(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鉴别诊断要点(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386c555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b.png)
[深度学习]“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鉴别诊断要点(建议收藏)~~~放射性肺炎1【概述】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是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乳腺癌、淋巴瘤及胸部其他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部分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照射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照射野、照射面积和总剂量密切相关。
有文献认为1 500cGy以下的照射很少发生放射性肺炎,而6 000cGy以上的照射量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放射性肺炎。
2【相关临床】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都可以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的顺应性降低,伴有肺通气/血流比例和弥散功能降低,有时可早于X线胸片异常出现。
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因肺广泛渗出或纤维化,在放疗后2~3周出现刺激性干咳,伴气急、心悸和胸痛,低热或不发热,少数患者可有高热或少量血痰。
气急程度随肺纤维化的程度加重。
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则症状加重,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和胸膜摩擦音。
3【病理特点】病理上急性期肺泡与间质渗出改变;进展期为弥漫性肺泡损伤(肺炎)阶段,肺泡腔内充满蛋白、肺泡Ⅱ型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管及呼吸性支气管内透明膜形成,肺泡间隔水肿与轻度炎症,毛细血管损伤广泛,胶原纤维沉积开始;晚期或纤维化期(修复期)许多细胞增殖,胶原纤维明显增生,肺结构扭曲。
一般来讲,急性期和进展期称为放射性肺炎,晚期称为放射性纤维化。
4【影像学检查与方案】胸部X线正侧位同时摄片有助于显示肺炎形态是否与照射野一致。
CT在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征象(如磨玻璃影等)上较胸片更为敏感,并且更有利于观察病变的边界、内部气道改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原发肿瘤病灶的放疗效果等。
5【影像诊断】X线:典型表现为与放射野相一致的条片状实变阴影,不受肺叶限制,密度大于普通感染病灶,边缘整齐,呈“刀切征”,病灶内支气管以扩张为主,邻近胸膜及纵隔器官有牵拉改变。
乳腺癌术后照射引起的放射性肺炎多在第1至第2肋间;肺癌放疗后的放射性肺炎多位于原发灶所在的肺叶;食管癌和淋巴瘤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多在两肺内带。
PETCT预测放射性肺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PETCT预测放射性肺炎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PETCT预测放射性肺炎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
困难、咳嗽、肺部感染等。
目前,CT成像是诊断放射性肺炎的主要方法,但其诊断准确性有限。
因此,探索一种更为准确的放射性肺炎预测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PETCT成像在放射性肺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PETCT影像下放射性肺炎区域的代谢变化特征;
2. 建立PETCT模型,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3. 评估PETCT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有放疗需求的肺部肿瘤患者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放
疗组和对照组。
放疗组接受放射治疗,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
对两组
患者进行PETCT成像。
2. PETCT图像处理
使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对PETCT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分析放疗前后肺组织的代谢变化。
3. PETCT模型建立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PETCT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特征筛选、模型训练和验证等步骤。
4. 模型评估
通过ROC曲线、混淆矩阵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四、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将有助于探索PETCT成像在放射性肺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为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CT表现研究

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CT表现研究作者:李先琴高平邹隐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统计胸部肿瘤经过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概率,观察CT表现。
方法:对50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肺部的CT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
结果:1.2.放射性肺炎急性期CT表现为与照射野一致的絮状毛玻璃影,边界稍模糊,内部存在支气管充气征;慢性期表现为与照射野一致的纤维条索影,边界清楚。
结论:CT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胸部肿瘤;放射性肺炎;CT【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2胸部恶性肿瘤是放射治疗的主要部位[1],其是治疗食管癌和肺癌最为主要的方式。
对于中晚期胸部肿瘤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并不适合,放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治疗时大多会引起放射性损伤,需重点关注放射性肺炎。
现探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80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50例的胸部放射治疗肿瘤患者。
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
年龄为39-70岁,平均年龄为(54.6±2.8)岁。
食管癌15例,肺癌35例。
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通过600c直线加速器6MVX线进行体外照射,多数患者通过前后对穿+侧野三野照射。
食管癌患者照射靶区为病变纵向扩张3-5cm,照射病变区后瘤床区及淋巴结引流区域。
肺癌患者照射范围包括原发病变、纵膈和同侧肺门,靶区比原发灶边缘外扩1-1.5cm。
通过6MV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每次200cGy,每天1次,每周共5次,食管癌患者照射剂量为60-66Gy,术后患者为50Gy;肺癌患者中鳞癌剂量为70Gy,腺癌为60-66Gy。
放疗过程当中每两周复进行胸部CT的复查工作,放疗结束后每4周复查1次,随访时间不低于12个月。
(医学课件)放射性肺炎

治疗方案和预后
治疗方案
轻中度放射性肺炎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氧疗等;重 度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机械通气等治疗手段。
预后
放射性肺炎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及时性有关,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可获 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02
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也在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肺纤维化和肺部组织的异常 修复。
放射性肺炎的分级和严重程度评估
分级
根据CT影像学表现和症状严重程度,放射性肺炎可分为5个等级:0级、1级、2 级、3级和4级。其中0级无放射性肺炎表现,4级为最严重的放射性肺炎,患者可 能出现呼吸衰竭。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01
减少辐射剂量
采用先进的放疗技术,如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以减少正常组
织的照射范围和剂量。
02
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接触
有害辐射源。
03
定期检查和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严重的肺纤维化患者,应积极采取综合治
放射性肺炎是由于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 ,正常肺组织受到放射线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
放射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包括肺泡腔和肺间质内中性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浸润,以及肺泡和肺间质水肿,晚期可出现肺纤维 化。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发病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参与密切相关,如肿 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 等。
放射性肺炎的CT影像学评价

放射性肺炎的CT影像学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 CT扫描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辐射性肺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放射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 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藉由对辐射性肺炎之成因及病理学改变之探讨,进而探讨其电脑断层图象之特征。
结果:30例放射性肺炎的 CT检查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 CT检查准确度显著高于 X线平片,其主要特点是:与辐射区域相同,呈磨玻璃样,点片状,点片状,以及与辐射范围一致的纤维条形影,代偿性肺气肿,胸膜粘连,纵隔移位等,可作为放射性肺炎的病理学指标,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目的探讨 CT扫描在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这对于放疗计划的评价、放疗器材的品质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发病机制CT放射治疗引言肺部、纵膈、胸壁等处的肿瘤在接受了放疗后,会对放疗区域的正常肺组织造成辐射损伤,从而引起放射性肺炎。
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辐射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化、囊样化,从而堵塞了管腔,导致了毛细血管的栓塞,从而导致了肺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渗入等放射性肺炎的症状,与此同时还会导致纤维蛋白的凝结并释放出胶原,从而导致纤维化。
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巨噬细胞会释放大量的游离基团,引起肺部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肺部炎症反应。
肺脏充血水肿,肺间质增生,肺泡萎陷,是急性辐射肺损伤的重要病理变化。
放射治疗方式,放射治疗剂量,放射治疗时间,放射治疗面积等均与放射治疗方式有关。
1 资料与方法从2014年4月至2022年4月,收集了放射科30例患者的 CT图像,包含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从30至60岁,平均年龄为51.6,这些患者中有20例是肺癌者,4例是食道癌者,3例是纵膈肿瘤者,3例是乳腺癌者。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 ELEKTAPrecise射线辐射仪,在6000-7000 cGy的范围内,以180-200 cGy的分次给药,以5 F/W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
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分析与诊断

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分析与诊断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分析与诊断效果。
方法:選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拟诊断为放射性肺炎患者40例,进行CT诊断,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放射性肺炎CT表现为病灶多样化,密度不均,边缘模糊。
周围可见粗长条状影。
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40.0%。
结论: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表现多样化,诊断敏感性高,可作为判断肺炎发生的重要观察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放射性肺炎;CT;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随着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开展,肺癌控制概率明显提高,正常组织并发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放射性肺炎是恶性肿瘤照射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并发症,对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1]。
放射性肺炎是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放射线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至导致呼吸衰竭。
尽CT扫描系统能在精细的解剖层面上显示局部的组织功能,因而能更准确地提供原发灶、区域转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
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与分析了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与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拟诊断为放射性肺炎患者40例,入选标准: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都经过放射治疗;病历资料完整;临床表现早期症状有乏力、气促、干咳或少量黏白痰;患者同意。
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58±12.57岁。
1.2 CT诊断:患者检查前血糖<6mmol/L,禁食、安静6小时。
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40kv,90m-pitch0.75,球管转速1 5mm/rot,层厚10 mm,层距10 mm。
放射性肺炎的CT检查报告

放射性肺炎的CT检查报告目的探讨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CT检查资料,观察CT影像学特征。
结果本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中,34例患者于放疗6周~6个月内出现放射性肺炎,15例患者于治疗后4~6周内出现放射性肺炎。
早期CT可见放射野内片状、均匀的絮状模糊影,中期主要表现为肺周围粗长条状影,近胸壁的局部胸膜肥厚牵拉,支气管充气征和支气管扩张征象,晚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锐利,纤维条状影增多,小叶间隙和同侧胸膜增厚,纵隔移位,肺容积缩小。
结论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放射性肺炎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
标签:放射性肺炎;CT检查;诊断放射性肺炎是指肺组织在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形态学上的放射损伤,表现为间质充血水肿,肺泡内渗出增加[1]。
放射性肺炎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确诊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的飞速发展,CT对胸部疾病的广泛应用,对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CT检查资料,将进一步探讨CT检查在放射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49例放射性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胸部恶性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7.4±2.5)岁。
食道癌29例,肺癌10例,乳腺癌6例,恶性胸腺瘤2例,纵隔恶性淋巴瘤2例。
所有患者早期均出现乏力、气促、干咳、胸部不适、发热等症状,中后期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或肺心病等症状。
1.2 CT检查方法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4型全身?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矩阵1024x1024,120KV,90mAs,层厚5mm,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学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的早期 合并症[1 ̄4]。本文 回顾性地从 27 例放射型肺 损伤的 各期表现中筛选出放射性肺炎 14 例, 探讨放射性肺 损伤的早期表现—放射性肺炎的 CT 表现及鉴别诊 断。
1 例乳腺癌术后病人由于在放疗后出现咳嗽, 分别照胸片和 CT 扫描: 胸片未见异常, CT 扫描显 示受照野密度均匀增高。
3 讨论
肺是对辐射较敏感的器官之一[4]。临床上, 肺癌, 乳腺癌及食道癌等胸部恶性肿瘤相对常见, 放射治 疗也常常是这些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 此, 放疗后的放射性肺炎便成了这些病人的潜在合 并症。
Abstr 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T findings of radiation- induced pneumonitis.【Methods】14 cases radia- tion pneumonitis was screened from 27 cases of radiation- induced pulmonary injury.【Results】The findings showed light increased density (1 case), discrete patchy consolidation (6 cases), air- bronchogram (2 cases) and pleury fluid (2 cases).【Conclusion】CT is valuable in detecting earlier changes of radiation- induced pulmonary injury, radiation pneumonitis.
实验结果说明, 在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的早期, 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等发生一 系列的功能变化, 作为抗原提呈细胞, 主动表达 B7- 1, 为 T 细胞的活化 提供 协 同 刺 激 信 号 , 对 于 细 胞免疫反应的扩大和维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 别是在急性排斥反应时, 肾间质中出现大量 CD+ 4、 CD+ 8 T 细胞的浸润, 并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 HLA- DR 的表达( 供 者 MHC- II 类抗 原 ) 即 T 细 胞 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 充分表达 B7- 1 分子, 与受者 T 细胞表面的 CD28 或 CTLA- 4 结合, 产生 T 细胞活化所必需的第二信号, 从而使 T 细 胞 活 化 、增 殖 并 发 挥 效 应 作 用 , 故 双 信 号刺激模式在人类肾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价值[8]。笔者通过研究同 种异体肾移 植发生各类 排斥反应的肾组织中 B7- 1 的表达, 探索 B7- 1 的表 达规律及其重要作用, 为解决器官移植中的疑难问
放射性肺炎也可有其它的表现, 例如超过照射 野范围 1 例, 伴有空气支气管征 2 例及胸腔积液 2 例。这些表现相对少见, 但在诊断时容易造成混淆。 笔者的体会是, 如果病变超过照射野范围, 通常是照 射野内的病变密集而明显, 照摄野外的病变稀疏, 而 且病变的分布也不是按肺段肺叶分布。空气支气管 征可见于肺癌和肺炎等病变, 与肺癌的空气支气管 征的鉴别是, 后者的含气支气管通常表现狭窄、扭 曲。在合并胸腔积液时, 与恶性胸水的区别是: 与放 射性肺炎同时存在; 自然吸收。积液如果大量增加 则提示恶性可能。细胞学检查可明确定性。如细胞 学检查阴性, 仍需进一步观察, 以彻底排除癌症复发 或转移的可能。
患者治疗前后均有胸部平片。1 例乳腺癌及 3 例肺癌在治疗完成后多次 CT 扫描复查。CT 扫描采 用荷兰菲利浦 Tomoscan 350 扫描机。层厚及间隔均 用 9 mm, 自胸腔人口扫至横膈。7 例以局部病灶为 中心作了高分辨扫描( 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 3 mm, 扫描时间 9.6 s, 曝光时间 4.8 s) 。
放 疗 前 后 的 平 片 及 CT 扫 描 均 用 于 比 较 和 分 析。比较参数包括肺实质密度, 病变范围及病程进
收稿日期: 2005- 01- 27
· 3262 ·
第 21 期
彭光明, 等: 放射性肺炎的 CT 研究
展。由于仅 4 例有系列 CT 随访, 因此其余 10 例在 第一次 CT 扫描后的平片也用于对比研究。
第 15 卷第 21 期 2005 年 11 月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文章编号: 1005- 8982( 2005) 21- 3262- 02
!!!!!Vol. 15 No. 21
!!
!Nov. 2005
放射性肺炎的 CT 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 27 例 胸 部 恶 性 肿 瘤 放 射 治 疗 后 的 CT 回 顾
性 研 究 中 , 首 次 CT 检 查 表 现 为 放 射 性 纤 维 化 13 例, 放射性肺炎 14 例。因放射性纤维化不符合本研 究的要求, 不予评价。14 例放射性肺炎均有放疗前 后的平片及 CT 资料, 其中 4 例在首次 CT 后有系列 CT 复查。14 例中, 肺癌 8 例, 纵隔淋巴瘤 3 例, 乳腺 癌 3 例 ; 男 8 例 , 女 6 例 ; 年 龄 27 ̄72 岁 , 平 均 57 岁。
( 下转第 3266 页)
· 3263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第 15 卷
表明, 封闭 B7 分子可抑制 T 细胞的增殖并发生克 隆无能或耐受[5]。为此, 笔者对不同类型的移植肾组 织中蛋白 B7- 1 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其他相 关 蛋 白 CD4、CD8 及 HLA- DR 的 表 达 观 察 , 发 现 B7- 1 在不同类型的移植肾组织中表达强 度或数量 规律依次为( 从强到弱) : 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 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与超急性排斥反应、肾功能稳 定移植肾、正常供肾。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是以细 胞免疫为主 的移植组 织损伤[6,7], 其 T 淋 巴细胞 的 激 活增殖是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中心环节, 实 验中发现移植肾组织内肾小球包曼氏囊、系膜细胞、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 B7- 1 染色, 肾间质中有大量的 CD+ 4、CD+ 8 T 淋巴细胞 的浸润。
2 结果
14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 10 例, 气促 8 例, 胸部不适 11 例及低热 13 例。主要 CT 表现及 CT 表现的出现与剂量的关系。见表 1、2。
表 1 放射性肺炎的 CT 表现
CT表 现 密度轻度增加 斑片状实变
散在斑片 空气支气管征
胸腔积液
例数
相对发生率( %)
1
7
7
50
6Leabharlann 43214
2
14
表 2 CT 表现的出现时间与剂量
CT表 现 密度均匀增加 斑片状实变 散在斑片状影
时间 13 d 3周  ̄6 个月 2周  ̄9 个月
剂量( GY) 50
40 ̄70 40 ̄70
在 14 例患者中, 最早的 CT 表现是被照 13 d 后 密度均匀增加。有 1 例患者表现为斑片状实变。另 1 例也表现为小斑片影亦伴有少量胸腔积液。前者先 用抗炎治疗, 1 周后 CT 复查显示病变大小, 密度无 变化, 然后用地塞米松 6 mg/d 治疗, 可见胸水吸收, 病灶数目减少。另外一例病灶自然吸收。其余 12 例 急性放射性肺炎, 通过治疗前后的胸片对照, 其中 9 例显示病灶密度低, 范围变小。另外 3 例在随访中 病变逐渐进展, 开始是散在斑片状影, 然后是大片状 实变, 继而纤维化, 致局部容积逐步缩小。
放射性肺炎是肺辐射损伤的早期表现, 病理变 化主要是微血管结构损伤导致毛细血管充血和血栓 形成。病变进一步发展后, 富含蛋白的液体渗出血 管进入间质, 并通过损伤的肺泡上皮进入肺泡[1,4, 6]。 CT 表现开始为受照射肺密度均匀增高。本组病例有 1 例可见这种改变。病变早期的 CT 扫描较平片有优 势。高分辨力 CT 能发现细微的变化, 能准确区分可 逆的变化, 如轻微的渗出和不可逆的变化如条索状 高密度影。病变进一步发展, CT 可表现为斑片状实 变及散在的斑片状影。笔者体会这两种改变在放射 性肺炎中更多见, 本组病例中的相对发生率分别为 50%和 43%。通过动物试验和病理的进一步对照研 究还表明, 对比剂增强动态 MR 扫描, 在临床上也可 找出放射性肺炎不同病理期间的灌注特点, 急性放 射性肺炎与放射性纤维化由于有不同组织病理变 化 , Gd- DTPA 对 比 剂 增 强 灌 注 MRI 可 以 鉴 别 放 射 性 肺 炎 的 分 期[5]。
1.2 放射治疗 根据胸部平片及 CT 片, 模拟机定位。原发肺癌
照射范围包括同侧肺门及全纵隔。周围型肺癌之放 射范围较原发病灶边缘扩大 2 cm。下叶肿瘤范围包 括隆突下区。恶性淋巴瘤的放疗范围包括锁骨上区 及全纵隔。乳腺癌的放疗范围在腋区。用 60Co 照 射。肿瘤剂量为 40 ̄70 Gy。 1.3 影像学检查
征及胸腔积液各 2 例。结论 CT 对于发现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表现—放射性肺炎有价值。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 线计算机; 放射治疗; 放射性肺炎
中图分类号: R 816.41
文献标识码: B
CT study of r adiation- induced pneumonitis
PENG Guang- ming1, CAI Zu- long2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n Club Hill Military Hospital of PLA, Hongkong 518048, P.R.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