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互联线的单相逆变模块并联

合集下载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概念与意义三、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案四、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优点与局限性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和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在电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大容量和冗余供电,提高供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论证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方案,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

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概念与意义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是指多个单相逆变器通过并联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为一个负载提供电力。

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大容量和冗余供电,提高供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系统中,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案1.硬件设计:选择适合的单相逆变器模块,具备足够的功率输出和电压调节范围。

设计逆变器的控制电路,包括 PWM 信号生成、电流和电压采样等。

设计并联电路,包括电流和电压传感器、功率调节电路等。

设计电阻负载和变压器的连接电路,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控制策略:采用下垂控制或多级控制策略,实现多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功率主动分配和无互联通信。

为了满足并联逆变器功率均分效果,可以设计虚拟阻抗环节。

四、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系统容量和冗余供电:多个单相逆变器并联可以实现大容量和冗余供电,提高供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系统扩容和模块化生产:并联运行方式容易实现扩容,使整个系统的体积减小,便于模块化生产。

3.降低器件电流应力:各模块通过共同分担负载电流,大大降低了各器件的电流应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局限性:1.并联控制策略复杂:多逆变器并联运行需要采用下垂控制或多级控制策略,控制策略相对复杂。

2.环流问题:在并联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环流问题,需要采用锁相环电路等方法进行解决。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运行控制方案及其改进措施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运行控制方案及其改进措施
逆变器并联 系统 , 果不加任何 环流 抑制措 施 , 如 由于 逆 变 器
输出引线阻抗很小 , 各模块输 出电压 幅值 和相位 等参数 的微
小 变 化都 将 在 模 块 间产 生很 大 的 环 流 . 得 逆 变 器 各 模 块 不 使 能均 分 负 载功 率 . 此 必 须 采 取 措 施 抑 制 环 流 。 以 两 台逆 变 因

改进 算 法 的 无 互 联 线 逆 变 器 并 联 运 行 模 型 。仿 真 分 析 表 明 . 系统 具 有 较 好 的 稳 态 性 能 和 动 态 性 能 , 块 问 的 功 率 均 分 性 模
能 和 环流 抑 制 能 力 满 足 并 机 运 行 需要 。 2并联运 行的功率 特性 .
法 作 了改进 。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 用 该 改 进 算 法 的 并 联 控 制 系 统 稳 态 性 能 好 , 态 响 应 快 , 块 间 的 功 率 均 分 性 能 和环 采 动 模

流 抑制 能 力 良好 。 关 键 词 :功 率 特 性 ;无 联 线 并 联 逆 变 器 ;下 垂 理 论 ;改进 下 垂 算 法 中图 分 类 号 : P 7 T2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0 4 (0 7 0 — 0 3 0 17 — 5 7 2 0 )6 0 7 — 2
《订 局 陵 院 颢 } 07年第 6 20 期
作者简介 : 周松林(9 5 )男 , 17 一 ,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
基金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 自然科学研究项 目。 编号:0 6 J7 C 2 0 K 12 。

7 一 3
维普资讯
目的 。 由 于 相 位 不 易检 测 , 般 通 过调 节 输 出 电压 的频 率 来 一

单相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控制技术研究

单相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控制技术研究

I
单相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控制技术研究
ABSTRACT
The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DP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because it has many desirable features such as modularity, expandability, maintainability, redundancy and increased reliability. The kernel of the AC DPS is the control technique of parallel inverters.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of parallel inverters, the scheme without control interconnection has a lot of merits such as the convenient of placement, fewer interconnection, the stronger anti-interference and the better redundancy. However, this control method also has some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olved. So,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parallel inverters, which controlled by droop method, as the investigated subject. The conventional droop method used in parallel inverters is introduced an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droop coefficient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loop current of the system in the paralleling moment, a digital phase lock loop (DPLL) is designed, which can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verter module and the AC bus. The stability of the parallel system is related to calculation interval of the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of small-signal model. Basing on this result, a novel calculation method is brought forward, which can shorten the time as 1/40 as the conventional computing time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parallel system. In the parallel system controlled by conventional droop method, the power can’t be shared properly because of the parameter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verter modules.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ne impedance and output impedance of inverters is neglected, which can result in the oscillation of loop current. For eliminate these problem a new decoupling droop control method is presented. Two 500VA prototypes are develope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paralleled inverter modules have a good performance. Keywords: inverters, parallel, without control interconnection, droop control, decoupling control, power calculation, DPLL

无互联线的单相逆变模块并联

无互联线的单相逆变模块并联

无互联线的单相逆变模块并联摘要:我们已经研制出在无辅助互联线的情况下,对于两个或多个单相逆变器模块并联的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频率、基波电压以及谐波电压下垂特性来使得相互独立的逆变器按照各自的容量来负担负载的功率。

仿真的结果提供了概念的验证。

1.简介在北美,可靠的电源系统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却不是这张情况,有许多计划中和计划外的供电中断。

为了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可靠的电源系统,一种可以很容易的扩容以满足增长需求不间断供电系统应运而生。

诸如此类的系统还应该具有容错机制和冗余机制,使用小功率逆变器并联,并且辅以设计严密的控制算法,使它们既能独立工作,又能共同承担负载功率,如上所述的目标就很容易达到。

传统的并联模块之间需要不同模块之间有一条互联线来使得功率能平均分配。

通常地,如果有其中一个子模块不工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为了保证负载功率的合理分配,通常采用主从控制的方法:使用一个PWM电压控制的逆变器作为主模块,电流控制的逆变器作为从模块。

主模块来控制输出电压,并产生电流控制模块所需的电流信号。

尽管连接线上会有阻抗的存在,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是给出了一种直观和易于设计的负载功率分配方法。

但是会有一些严重的缺陷:系统并不是真正冗余的,因为当主模块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会因为主模块的故障而下降,互联线也可能成为噪声和故障的来源。

为了得到能独立运行的电源模块,我们提出了一种使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谐波来作为变量的方法来实现模块的独立运行。

每一个模块都有各自的控制环路,唯一一条互联线是模块间交流电源线。

负载功率分配通过每个模块的输出频率、电压和谐波电压的下垂特性来确定每个模块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谐波。

这样使得系统对于终端用户显得更加简单并且易于扩展。

目前的研究工作讨论的还是在三相线性负载中所出现的这类问题。

随着越来越普遍被配置成单相的不间断供电电源的发展,供电的负载中非线性负载又占了很大一部分,控制的问题开始变得不同起来。

并联逆变inverter 系统各功能模块介绍

并联逆变inverter 系统各功能模块介绍

并联逆变inverter系统各功能模块介绍1、并联逆变模块SWI系列升级版并联逆变电源及其系列产品是按照国家有关逆变电源的标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设计、制造的电源设备。

设备内部电路拓朴结构采用全高频数字化、智能软件控制,结合相应的硬件电路,反馈响应速度及过流、短路保护速度快速准确,有效地保护末级功率器件,使整机可靠性大为提高。

设备采用了无主从、自主均流并联方式的数字相位同步锁定技术,可以在不断开负载的情况下通过热插拔增加或减少并机模块,实现(N+X)并联冗余,当某一模块发生故障时,可自动退出并机系统,并发出故障告警信息。

本设备标准使用为多模块并联使用,也可单机使用。

3K V A(2U)逆变模块原理介绍A )3KVA(2U)逆变模块原理框图:图-1 3KVA(2U)逆变模块原理图B )工作原理直流电源提供的电压经保险丝、继电器、滤波器加到高频升压部分,将48V直流提升至400V直流,以满足逆变功率器件的工作要求。

高频逆变部分将400V直流变换为220V、50HZ的交流电,经滤波后通过继电器到输出端。

控制器控制输入及输出继电器的通断,(当设备内部或外围出现故障时,继电器断开,正常时闭合。

)同时调节控制高频升压及高频逆变的工作状态及输出。

滤波器将设备内部的高频成份滤出,使之与输入、输出端隔离,不影响与其联接的其它外部设备。

C )、3KVA(2U)模块外型示意图a)逆变器模块正面示意图,如图21、逆变器工作指示灯(绿)2、逆变器负载指示灯3、逆变器故障指示灯(红)4、OFF按钮5、ON按钮图-2 3KVA(19″2U)逆变模块正面示意b)逆变模块背面示意图1、 功率接插件2、保险3、CAN总线接口(DB15)4、模块输出火线5、地线6、模块输出零线7、DC(-)输入8、DC(+)输入图-3 3KVA逆变模块后侧及接口示意图2、并联系统静态旁路模块(选配件)静态旁路模块单元原理图,见图4:图-4 静态旁路模块原理图静态旁路单元用来选择市电 / 逆变电源系统的输出转换。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

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论证一、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单相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为了提高系统输出电压质量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二、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原理1.单相逆变器工作原理:单相逆变器是将直流电源转换为交流电源的装置,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使直流电源通过逆变器的电感、电容等元件产生交流电压。

2.并联运行系统工作原理:在单相逆变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多台逆变器的并联运行,共同为负载提供交流电源。

并联运行可以提高系统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和负载适应性。

三、系统方案设计1.硬件设计:a.逆变器设计:采用全桥拓扑结构,选用高品质开关器件,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b.并联控制电路设计: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实现各逆变器之间的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软件设计:a.控制策略设计: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实现高精度、快速响应的输出电压控制。

b.保护功能设计:集成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功能,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切断电源,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四、系统性能分析1.输出电压质量分析:采用高品质逆变器和分布式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输出电压的质量,降低了谐波含量。

2.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控制策略的优化,使各逆变器在并联运行过程中能够协同工作,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负载适应性分析:并联运行系统能够根据负载变化自动调整输出电压和电流,提高了系统的负载适应性。

五、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1.实验平台搭建:根据系统方案设计,搭建了实验平台,包括逆变器、并联控制电路、负载等部分。

2.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了系统输出电压质量、系统稳定性、负载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

3.结果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单相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具有良好的输出电压质量、系统稳定性及负载适应性,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

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

根据已有成果[20], 当并联的各逆变器输出阻抗
与连线阻抗之和都相等,即 RZ1∠θ1 = RZ 2∠θ2 时,
通过下垂控制可以使各逆变器输出功率相等。而各
逆变器输出阻抗与连线阻抗之和不等时,则阻抗属
性不同,其均流特性不同。如果为纯感性,稳定时
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与连线阻抗 Xn 无关,即使各 逆变器与负载间的连接线阻抗大小各不相同,通过
通过改变下垂系数能改进各逆变器输出阻抗
与连线阻抗不同时的均流特性,将输出功率大的逆
变器的电压幅值下垂系数增大,让它输出较小时就
44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第 29 卷
能产生较大的压降,而输出功率小的逆变器的电压 幅值下垂系数减小则其压降可以降低,既能改善稳 态时并联系统的均流特性,也能使瞬态时的电流均 分快速达到平衡点。文献[25]在传统的下垂控制方 程式中加入积分和微分环节,在提高无互联线并联 系统的动态性能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本文 给出新的下垂控制法:
U Xn U Xn
[sin φn [cosφn
⋅ eˆn ⋅ eˆn
+ −
En En
cosφn sin φn
⋅φˆn ] ⋅φˆn ]
(14)
式中 ωc 是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这里取 10 rad/s。 将式(13)进行小扰动计算,得到:
⎧⎪eˆn ⎪
=
−(kqe
+
2kqe kq Q
+
kqd s) ⋅
KEY WORDS: inverter; parallel; dynamic performance; droop control method
摘要:对于无互联信号线逆变器并联系统,采用传统有功和 无功功率下垂控制法往往会引起动态性能的问题。该文在传 统下垂法中额外加入瞬态下垂分量,并且稳态下垂分量采用 了旨在减小连线阻抗影响的并联控制策略,使多逆变器模块 的电流均分能快速达到稳定。运用小信号建模分析表明控制 方程系数的匹配能较大的影响瞬态响应,合理的参数设计有 利于动态性能的提高。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实现全数字化逆变器并联系统设计,实验结 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能有效提高无互联信号线逆变器并联 系统的动态性能。

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并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并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定可靠的冗余供电。 在众 多 的逆 变 器并 联 控 制 方案 中 , 用 电压 采
幅值和频 率 下 垂 特 性 控 制 是 一 种 有 效 的 控 制
方 案 。无 互联线逆 变器 并联控 制方 案 中单 台逆 变
器 切入并联 系统 之前必 须判 断系统 的交 流母 线 是 否 有 电压 。如果 交 流 母线 没 有 电压 , 逆 变 器直 则
D P控制 的并联切 入 系统的 整体框 架 , 此框 架 内比较 了几种 判断 交 流母 线 有无 电压 方 法 , S 在 并
分别分析 了这 几种 方法的优 点和缺 点 , 此基 础 上提 出 了一种 全新 的判 别方 法 , 方 法 与数 字 在 此 锁 相环 结合控 制 , 大大节约 了逆 变器 并联 系统 硬件 成本和 软件 资源 , 得 了 良好 的控 制效 果 。 取 关 键词 : 变器 ; 逆 并联 ; 入控 制 ; 字锁 相环 切 数 中图分类号 M 6 N 6 文献标 识码 : i 4  ̄  ̄ 8" T , A 文章 编号 :6 1 5 2 ( 0 8 0 0 5 0 17 — 3 2 2 0 )4— 0 0— 4 线 电压 的周 期值 和 逆 变器 与 交 流母 线 的 相位 差 ,
第2 1卷 第 4期 20 08年 1 2月
盐城工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un lo a e e gIsi t fT c n lg trl ce c dt n o r a fY n h n n t ueo e h oo yNaua in eE io t S i
பைடு நூலகம்
Vo. 1 N . 12 o 4
接 切入并 联系统 ; 如果 交流母 线上有 电压 , 则必 须
通 过数字锁 相环 进 行 锁相 , 则 采 用下 垂 特 性 控 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互联线的单相逆变模块并联摘要:我们已经研制出在无辅助互联线的情况下,对于两个或多个单相逆变器模块并联的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频率、基波电压以及谐波电压下垂特性来使得相互独立的逆变器按照各自的容量来负担负载的功率。

仿真的结果提供了概念的验证。

1.简介在北美,可靠的电源系统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却不是这张情况,有许多计划中和计划外的供电中断。

为了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可靠的电源系统,一种可以很容易的扩容以满足增长需求不间断供电系统应运而生。

诸如此类的系统还应该具有容错机制和冗余机制,使用小功率逆变器并联,并且辅以设计严密的控制算法,使它们既能独立工作,又能共同承担负载功率,如上所述的目标就很容易达到。

传统的并联模块之间需要不同模块之间有一条互联线来使得功率能平均分配。

通常地,如果有其中一个子模块不工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为了保证负载功率的合理分配,通常采用主从控制的方法:使用一个PWM电压控制的逆变器作为主模块,电流控制的逆变器作为从模块。

主模块来控制输出电压,并产生电流控制模块所需的电流信号。

尽管连接线上会有阻抗的存在,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是给出了一种直观和易于设计的负载功率分配方法。

但是会有一些严重的缺陷:系统并不是真正冗余的,因为当主模块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会因为主模块的故障而下降,互联线也可能成为噪声和故障的来源。

为了得到能独立运行的电源模块,我们提出了一种使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谐波来作为变量的方法来实现模块的独立运行。

每一个模块都有各自的控制环路,唯一一条互联线是模块间交流电源线。

负载功率分配通过每个模块的输出频率、电压和谐波电压的下垂特性来确定每个模块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谐波。

这样使得系统对于终端用户显得更加简单并且易于扩展。

目前的研究工作讨论的还是在三相线性负载中所出现的这类问题。

随着越来越普遍被配置成单相的不间断供电电源的发展,供电的负载中非线性负载又占了很大一部分,控制的问题开始变得不同起来。

本文重点给出负载为线性或非线性,两个或多个单相逆变器的并联控制方法。

使用传统的正弦电压逆变器,用电流作为内环,电压作为外环,我们可以控制电压指令信号电压的环路增益。

我们通过仿真来验证了使用此类方法并联两个模块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对于不止两个模块的并联以及不同功率因数的模块的并联,仍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2.系统结构图1给出了交流总线上挂接有负载的多个单相电压逆变器的供电系统,为了对连接线的Z。

阻抗进行建模,在逆变器模块和负载总线之间加入了等效阻抗line图1 单相逆变器模块并联供电的交流供电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连线阻抗大多是感性的所以大多数不能被一个简单的电感所代替。

图2给出了单模块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每个模块的主要部分是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PWM 调制的全桥逆变器。

LC 滤波器用来对削弱逆变器输出的高频谐波成分。

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被采样并被作为反馈变量:内环电流提供了固有的电流限制并且简化了外部电压环的设计,电压环调控输出电压。

图2 单逆变器模块的控制算法实现当这些模块并联的时候它们应该会按照各自的功率等级来对有功电流、无功电流和谐波电流按比例分配。

与终端系统相比,负载分配的问题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外还有一些不同之处:(1)终端系统通常是三相的而通常考虑的UPS 系统是单相的。

三相系统为为达到控制目的而对单相的空间旋转向量提供了可行性。

它们还允许从交流变量中获得直流量来使得控制更加简单。

而这些在单相系统中都是不可行的。

(2)大多数实际运用的系统提供给终端的都是线性的和具有很高功率因数的系统,大多数用户都要为现存的注入设备的低功率因数买单。

相反的UPS 可以将其全部的视在功率传递给线性负载。

(3)终端的同步发生器比起UPS 系统中并联的逆变器来有相对较高的输出阻抗。

(4)同步发生器趋向于自动的根据他们的输出功率下降它们的速度,这在逆变器中并不存在。

(5)同步发生器对电流实时控制的有相当慢的动态特性,会影响电压控制的带宽。

逆变器可以通过电压控制环取得很高的带宽。

(6)设备之间的互联线大多是感性的(在其值已知时可以根据需要用线性电容对消)而此种系统的互联线是阻性的并且其值并不确切。

在由本地多模块UPS 网构成的逆变设备中,运用负载分配算法技术之前都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

我们的工作已经证实大多数终端系统中运用的控制算法都可以适应稍有变化的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

一些有用的算法电力电子领域的算法也在考虑之中。

我们试图研制出一种控制方法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3.提出控制算法A 线性负载分担先让我们来重温一下有关交流系统中功率流动的理论。

为了简化分析,用一个纯电感来代替线性阻抗,注意到线性阻抗的特性对于负载分担的控制有很重要的影响。

逆变器1的负载侧复功率为:*1111S P jQ VI =+= (1)*1I 是逆变器1电流的共轭,由下式得出: **1111cos sin []E j V I jXδδ+-= (2) *1111cos sin []E j V S V jX δδ+-= (3)图3 两个与负载相连的逆变器我们得到:222sin E V P jX δ= (4)2111cos EV V Q jX δ-= (5)对于第二个逆变器相类似的有:222sin E V P jX δ= (6)2222cos E V V Q jX δ-= (7)为了使得从逆变器侧流向负载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可以被合理控制,两个逆变器之间不能有实际存在的环流。

等式(4)~(7)显示有功功率的流动主要由功率角1δ和2δ控制而无功功率流动主要由逆变器侧电压1E 和2E 控制。

为了避免过载,我们希望每一个逆变器都能对负载的变化作出反应,来共同按比例来分配额定功率。

由于逆变器是一个有单一开环频率和电压值的相对的刚性系统,如果只是不加额外控制的简单并联,就会形成大的环流。

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引入人工的逆变器电压和频率的下垂特性曲线来解决。

根据预定的下垂特性,我们可以得到频率和电压幅值:0mP ωω=-(8) 0V V nQ =- (9)0ω表示空载时的频率;0V 表示空载时的电压;m 表示0ω的下垂因子n 表示0V 的下垂因子对两个不同额定功率逆变器的下垂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频率和电压的下垂特性为了保证能根据逆变器的额定功率来进行负载的分配,下垂特性因子通过下式选定:112233n n m S m S m S m S ==== (10)112233n n n S n S n S n S ==== (11)这里1S 、2S ……n S 是逆变器的额定视在功率。

现在,在图4中,两个逆变器可以被视为按比例的分担有功和无功功率。

系统负载的总功率是12Q Q +的无功功率和12P P +的有功功率。

由于下垂特性,系统的频率和电压会下降到这样一个值,在这个值上,所有的单元会工作在一个新的更低的频率,电压消除了环流。

因此,下垂的概念使得可以用可控的方式对每个模块的功率流动进行控制。

使用这种方法应该再频率偏移和电压偏移标称值方面权衡,理论上这些偏移可以任意小而实际上会考虑一个下限值来设置相应的下垂因子。

对于线性负载,这样做非常好但是对于分担由非线性负载造成的畸变成分就无济于事了。

B.分担非线性负载对于非线性负载,例如大多数直流电源的整流电容负载,总谐波畸变率可以高到150%。

即所有电流谐波的有效值时基波电流幅值的1.5倍,如果并联系统不能保证有效的分担这些谐波电流的话系统带非线性负载时的性能就会显著下降。

这为共同分担由线性和非线性负载带来的基波分量一样的由非线性负载带来的畸变电流提供了动因。

在这个例子中,电流含有显著的直到60HZ 的9次谐波。

假设逆变器的电压波形是正弦的,我们可以得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畸变功率的表达式如下:11sin e t ω= (12)1112299sin()sin(2)+sin(9)}i I t I t I t ωϕωϕωϕ-+-+- (13)这里,n I 是电流分量的有效值;n ϕ是电流和输出电压之间的相角差,有效值电压=1E (正弦值),有效值电流(14)视在功率是:1S E I =⨯ (15)222222222211111111cos sin n S E I E I E I =Φ+Φ+∑ (16)或者2222S P Q D =++(17)这里 P 是有功功率,Q 是无功功率,2D 是畸变率的平方。

与频率不同,畸变功率是由电压和电流成分共同决定,尽管在这些谐波中没有电压成分,却有畸变功率成分在这之中。

与基波的无功功率不同的是,畸变功率的流动不能通过调整单个逆变器的电压基波电压成分来改变,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调整电压环路增益。

图5给出了控制系统方框图:图5 控制系统方框图通过降低电压环路畸变成分的的增益和带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具有下垂特性的输出阻抗曲线。

这样我们使得谐波电压成分下降而使得各个分立的模块来共同分担电流谐波。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降低了波形的质量。

由于是真正的是普遍的下垂特性方法,下垂特性越高则分担功率的特性越好。

此例中更高的下垂的特性是指合适的降低电压环的带宽,从而导致了波形质量的下降。

由设计者在波形质量和负载的功率分配精准性上做出权衡。

4.功率的计算一个主要的控制模块是功率计算模块,提供的算法必须能够对线性的和非线性的负载都做到精确的把握。

这一个模块必须仔细设计,因为它的动态特性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图6给出了计算所有三个功率量的方法。

所有计算功率成分所需的信息已经在滤波器电感电流和逆变器输出电压中体现出来。

这种算法首先分离了电感电流和它的成分然后将它们与输出电压向量相乘来得到功率成分。

电感电流由如下几项构成: 0()()()()()L p q d i t i t i t i t i t =+++ (18)这里,0()t 是直流成分,()p i t 是相分量,()q i t 是无功正交分量,()d i t 是畸变成分。

我们可以从这些分量中提取分离出电感电流。

提取直流分量也很容易,为了得到相分量电流我们将电流和输出电压信号的相分量相乘:0()sin sin [1cos 2]2pI i t t I t t acterms ωωω=+-++ (19)等式19只有一个直流项,与p I 成正比。

因此,只需一个低通滤波器就可以恢复相电流。

输出的正弦电压相分量和直流值相乘,会得到一个电流相分量的估计值,从总电流中减去这个估计值,闭环系统的控制使得我们能够从电感电流中完全地提取出相电流分量。

图6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畸变功率的计算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来提取电感电路中的正交分量。

通过在电感电流中减去直流分量,相分量,和正交分量,我们可以得到谐波电流(畸变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