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道法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第一侧边公平就是社会平衡的“天平”1、对公平的理解:相同时代,相同社会,相同阶层的人对公平的认知都就是相同的①公平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②公平就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晓得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晓得在何种情况下如何搞就是最出色的。

③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④公平就是相时的,没绝对的公平。

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否则,就不公平。

2、社会合作相处中,如果受不公平看待,可以产生怎样的'心理和犯罪行为?这种心理和犯罪行为存有什么危害?人们在社会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

这种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减少,引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可以对经济产生有利影响,甚至可以由此增添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3、公平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哪些作用?)存有了公平,社会就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公平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存活和发展才存有确保;存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将通过正直劳动,获得自己奖赏的东西,满足用户自己的合理希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这样,整个社会就可以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1、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能公平现象?(p104--105)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

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我们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2、你看见以下不公平现象,你应怎么做?当有人恃强凌弱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举发揭露当有人排斥异已、处事不公时: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3、什么样的合作才就是较好的合作?为什么?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旨在表彰在抗洪救灾中展现出杰出勇气和无私奉献的个人或团体。

以下是一些抗洪救灾好人的事迹材料,他们的行为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和赞扬。

1. 张师傅:在洪水来袭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抗洪救灾行动。

他自愿驾驶小船,帮助被困的民众安全撤离,并主动提供食物和水等物资。

他的无私奉献和勇敢行动让人们对他敬佩不已。

2. 抗洪救灾志愿者团队:该团队由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他们自愿参与抗洪救灾,并在抗洪救灾现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勇敢地冲进洪水之中,救助被困的人们,并积极帮助清理受损的房屋和道路。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让人深受感动。

3. 李医生:作为一名退休医生,李医生在抗洪救灾中展现出非凡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他主动回到医院,为受伤的洪灾受害者提供急救和治疗。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为洪灾受害者提供了帮助和希望。

这些抗洪救灾好人的事迹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面临灾难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

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勇气令人感动,并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抗洪救灾好人评选事迹材料200字的撰写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英雄般的人物。

他们的事迹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和表彰他们的贡献,并以他们为榜样,为社会作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在未来的抗洪救灾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培养抗洪救灾好人的精神,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共同奉献,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并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

让我们向这些抗洪救灾好人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1. 李医生:一个真正的英雄李医生在抗洪救灾中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他无私地回到医院,毫不犹豫地为受伤的洪灾受害者提供急救和治疗。

他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灾难,他不畏艰险,日以继夜地工作,为洪灾受害者带来帮助和希望。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

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大惨案之一,也是二战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大量无辜平民遭到残暴的杀害和迫害。

然而,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也有一些国际援助和救济的力量,给予南京人民帮助与支持。

一、南京大屠杀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当时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市内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死亡人数高达30万,成为二战中最为血腥残忍的事件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南京的关注不断增加,也有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始向南京提供援助与救济。

二、国际援助的种类1. 食品和物资援助由于南京大屠杀导致许多居民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极其困难。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南京提供食品和物资援助,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这些援助的物资大多运输到南京,并通过当地的救助机构分发给受灾民众。

2. 医疗救助由于大量伤亡和遭受虐待,南京的医疗设施和资源严重不足。

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势,国际救援组织派遣医疗队伍前往南京,提供紧急救助与医疗服务。

他们在救助站点设立医疗点,为伤者提供治疗和护理工作。

3. 心理援助与康复南京大屠杀对居民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为了帮助那些受害者恢复心理健康,国际援助机构派遣专业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前往南京,提供心理援助和康复方案。

他们举办座谈会、个人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以帮助受害者重建自我和生活。

三、国际援助的意义1. 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是国际社会对人道精神的体现。

国际社会看到南京大屠杀的恶行后,不仅表达对受害者的关注和同情,更采取行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

2. 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南京大屠杀的国际援助与救济也为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援助活动促使各国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为今后应对全球性挑战奠定了基础。

行知天下答案

行知天下答案

成长主题一崇尚公平正义勇担社会责任专题一: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学苑采珠坚守公平选一选:1.B 2.B 3.C做一做:(1)和老师说明情况,要求学校更正得奖者名单。

(2)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或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3)劝说他认真打扫卫生。

(或告诉老师批评教育他。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逐步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或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5)揭发检举他的作弊行为。

(或向监考老师报告)(6)日常生活中,有正义感的人应当鄙视以不正当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

(或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或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

做农民工的“守护天使”选一选:1.C 2.A做一做:(1)①正义行为:青年制服歹徒。

②非正义或缺乏正义感的行为:歹徒抢劫、被抢女士不为见义勇为者作证、围观人群视而不见。

(2)会导致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到处作案,歪风邪气日益盛行,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有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威胁。

(3)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如拨打“110”电话报警等。

走进生活情景问答(1)委婉地指出班主任的做法对肖亮是不公平的,希望班主任能重新用合理、公平的方式选举班长。

(2)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承担赔偿责任。

(或自己请人修好玻璃窗,并告诉老师。

)(3)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协助医护人员将老奶奶送往医院。

崇尚公平维护正义(1)示例: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撑,需要有正义感的人来维护。

为了正义,我们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为了正义,我们反对强权霸道、恃强凌弱,提倡见义勇为,扶助弱势群体。

让我们一起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坚持正义,维护正义吧!(2)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里。

你会伸出援手吗 心理学原理

你会伸出援手吗 心理学原理

你会伸出援手吗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 伸出援手
人们相信,伸出援手不仅仅帮助他人,而且也是在帮助自己。

研究表明,慷慨大方会
带来心理上的幸福感以及改善心理健康的益处。

这是因为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层面上,
人们认为伸出援手是有美德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本能。

内心深处,每个人
都有一种渴望:就是能够给予他人帮助。

一个社会中的伸出援手行为,可以分为道德、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从道
德层面来说,伸出援手表面了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尊重。

从哲学层面来说,伸出援手有助于
建立起人际关系,也能够扩大他人的社会网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伸出援手意味着我们
主动去关注他人需要,让他们感受到爱与被认可,从而促进我们自身心理平衡。

伸出援手有助于改善社会氛围,是一种正面的行为。

当我们表达关注和恪守尊重他人,也是表达承认他人的价值的宣言。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得以变得更加快乐,更加细腻。


拓展自身快乐时,也会有一种深刻的互动,让自己内心传出一种温暖感染。

通过付出爱心
和援手,让每个人都能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去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友谊将会诞生。

倡导伸出援手,让我们可以不用语言,以一种深刻的回应,去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也是一种哲学,让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去追求一种圆满的人生。

它能够让我们的社会
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疫,去实现发展。

下一个伟大的行为,就是
伸出援手,去实现一个社会更丰富、更有温度的愿景!。

心理学:别等了,除了你没人会伸出援手!这10个心理学效应要警惕!

心理学:别等了,除了你没人会伸出援手!这10个心理学效应要警惕!

心理学:别等了,除了你没人会伸出援手!这10个心理学效应要警惕!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了某个产品而不假思索地去买这个产品?或者有时感觉某个场景似曾相识?又或者下楼梯时错以为还有最后一级楼梯而踏空?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心理学上都有哪些常见的现象吧!晕轮效应这一效应非常有名,被广泛应用于广告中——其背后的含义是:人们会根据某产品的广告代言人来轻易做出自己是否购买这种商品的决定。

这就是各大化妆品和服装品牌要请众多超模和演员来做广告的原因。

我们往往认为名人身上有一种“我不会出错”的光环,然后潜意识中将这种想法迁移至他们所代言的产品上去。

通常,对于名人犯罪或遭遇不幸的情况,公众会持更加宽容或同情的态度,不会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他们进行严厉惩罚。

旁观者效应这种效应说来有点可悲——一个旁观者在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救助他人的可能性会变小,这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其他人会站出来施救。

很多年前,有人就这个效应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一旦旁观者人群中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其他人就会跟着去做。

但重点是要有一个自告奋勇的“英雄”。

聚光灯效应你有没有发觉自己曾反复思考自己给别人所留下的印象,比如,“我是不是表现得太笨拙了”或者“我参加宴会时穿的衣服得体吗”?这一效应叫做聚光灯效应——按照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认为聚光灯总是打在自己身上,任何失礼或出丑都会被立刻发现。

这种思维诱使我们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评判。

然而,这只是一种夸张的想法,事实并不是这样。

网络抑制解除效应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恶意帖和网络霸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可能使用的是假名,因此往往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冷酷严厉,动不动就对别人评头论足。

比起面对面交流,这种行为更容易在网络上出现,不是每个人都能抑制自己的愤怒而表现得冷静、有礼貌。

拉拉队效应拉拉队队员是不是非常美丽动人?但事实上,她们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长得非常漂亮,“拉拉队效应”极大地帮助了她们的公关。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
组长组织
组员发言
达成共识: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教材106页事例:
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2.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3.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推选代表
班级展示
总结: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释疑解惑
2
分钟
B.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C.公平是必须要分担自己的义务
D.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
5、长期以来,药品价格虚高不下,一直令消费者抱怨不已。去年,南昌开始对药品大幅降价,这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
A.依法求偿权B.人身安全不受埙害的权利
(2)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的做法:
第一,我们应该增加维权意识,善于寻找,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的公平。
第二,我们不妨高速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更改地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现象。第三,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伸出援助之手。
3.公平合作的意义: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和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⑴社会为什么需要合作?
⑵公平合作意识的主要表现
第一、积极承担责任,不取不应得的利益;第二、合作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第三、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努力实现“双赢”,共享合作成果。
仔细听讲
明晰线索
课堂作业
作业当堂清

伸出援助之手暖心句子

伸出援助之手暖心句子

伸出援助之手暖心句子“每一种慈善事业都需要心满意足的爱心捐助者”,这句话是我深深记住的。

没有谁可以独自一人改变世界,但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慈善,可以给那些缺乏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人群一点希望。

这就是慈善事业的魅力所在,即使一小笔捐款也能让彼此之间拉近距离,形成共同的心灵相连。

如今,各地的慈善事业都在努力寻求贫穷人群的帮助,希望他们能走出困境。

其中,拥有温暖心灵的捐助者们最值得赞赏,他们用实际行动帮助受害者,向他们展现了真正爱心,让他们拥有希望,为他们点燃新生的希望火种。

捐助者们极其珍视慈善事业,在它们的帮助下,许多贫困的孤儿得到及时的救助,留下了一笔光明的利息。

他们给贫困地区的居民捐赠了粮食、衣物和医药等帮助,把温暖传递到了最贫困的角落,让他们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提供了开阔的帮助,让那些贫困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把他们接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健康的成长环境。

许多孩子都因为他们慷慨的援助而得以实现自身的梦想,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捐助者们温暖的心,慈善事业的力量,一起打开了偏远地区的希望之门。

因此,我们应该向慈善事业和捐助者表达我们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通过伸出援助之手给贫困人群带来的温暖。

人们应该把握机会,伸出援助之手,给那些缺乏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人群一点希望,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一次美妙的未来。

那些慈善心灵的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身的梦想,拥有温暖的心灵,体会到爱与关怀,实现自身的价值。

只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慈善事业就会发光发热,就像一束灿烂的太阳,照耀着贫困人群最黑暗的角落,就像一股暖流,在这片空旷的大地上涌流,让更多的受害者感受到温暖的怀抱,感受到一片洒满希望的夜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0), 1032-103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6.610131文章引用: 张梦婷, 袁萌, 邢淑芬(2016). 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心理学进展, 6(10), 1032-1038.Who Would You Lend a Helping Hand: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Mengting Zhang, Meng Yuan, Shufen X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Received: Oct. 4th , 2016; accepted: Oct. 21st , 2016; published: Oct. 24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is the phenomenon of the people increasing helping behavior caused by the victim’s identifiability. It is a new research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behavior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Secondly, it discusses in detail about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s potential situation, emotion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victim’s effect; Finally, we hav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bou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KeywordsPro-Social Behavior,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你会对谁伸出援助之手: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张梦婷,袁 萌,邢淑芬*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收稿日期:2016年10月4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21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4日*通讯作者。

张梦婷等摘要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是指受害者的可识别性所造成的人们对受害者帮助行为增加的现象,是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热点。

首先,本文阐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基本概念;其次,本文详细论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潜在的情境、情绪、认知机制;然后,本文从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阐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可识别受害者效应1. 引言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宽泛的行为范畴,是指任何自发地帮助他人或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如合作、助人、捐赠和志愿等(Penner, Dovidio, Piliavin, & Schroeder, 2005;侯玉波,2013)。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深入探讨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近些年来,在国外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可识别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本文将分别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概念、发生机制和调节因素,以及该领域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2.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概念1987年,一名叫“杰西卡”的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女孩不慎跌入一口废井,该意外事件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极大关注,杰西卡被救援后收到70万美元的公众捐款,且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为什么人们在见到某个人受难时,会马上付诸帮助行为,而在面对更严重、涉及更多人的悲剧时,却往往不能闻声而起付诸帮助行动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特定、具体的例子比那些苍白、广泛的统计信息对人们的社会判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Nisbett & Ross, 1980)。

近些年,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可识别受害者效应,是指由受害者的可识别性造成的人们对受害者帮助行为增加的现象(Kogut & Ritov, 2005a, 2005b; Slovic, 2007),虽然需要帮助的人数很多,但是人们却经常着迷于具体的、可辨别的受害者信息。

有研究者指出,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仅适用于单一的可识别的受害者,即单个可识别受害者比不可识别的受害者能诱发更多的助人行为,但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并没有扩展到群体中,也就是说无论群体受害者是否是可识别,单个的可识别的受害者都会比群体的统计上的受害者引发更多的助人行为(Kogut & Ritov, 2005a, 2005b, 2007; Dickert, Kleber, Peters, & Slovic, 2011)。

个体的社会行为可能会随文化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有研究发现,在我国集体主义背景下,有研究采用经典的电车和天桥难题情境考察了受害者的可识别性对被试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同样发现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钟敏锐,2011)。

还有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群体身上也存在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对可识别条件下戈谢病患者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下,即对那些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邢淑芬,袁萌,孙琳,林崇德,2015)。

当然,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也仅仅限于人类受害者,也可以发生在动物受害者身上。

例如,日本的捕鲸业也投资大量的美金在定位和捕捞鲸鱼上,同一时间许多国家正在花费大量资金来努力拯救三只困在北极冰盖的灰鲸时。

张梦婷等3.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潜在机制3.1. 情境机制生动性。

生动、具体的细节描述是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发生的贡献因素之一。

因为生动、具体的受害者信息会减少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并且使人们对受害者产生熟悉感,进而促进人们这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描述跟自我相关,且提供了直接经验的元素,使人们做出更多的帮助行为(Kogut & Ritov, 2005a)。

Stapel 和Velthuijsen (1996)对比了分别用苍白的信息和生动的信息报道同一个交通事故的不同效果,结果发现阅读生动具体报道的被试对自己曾经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评估高于阅读苍白报道的被试,这是因为当一个人接触到生动具体的信息时,这个信息几乎是被视为自我相关的,并且有着如亲身经历事件一样的影响力。

还有研究发现,当目标的预测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生动时,被试预测自己冒险的决定要少于预测他人的冒险决定(Hsee & Weber, 1997)。

参照群体比例。

参照群体相对比例的大小,影响人们的帮助行为。

有研究发现,相对于绝对的生命数量,人们会对比例表现的更敏感。

如,造成10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在在一个200人的社区中时,会诱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200人当中造成10人死亡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如果造成10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群体中,那么人们表现出的关注就会少很多,他们认为几百万人中10人死亡只不过是“杯水车薪”(Jenni & Loewenstein, 1997)。

也就是说,当参照群体中受害者的比例较高时,会诱发较多的救助生命的行为,相反,当救助更多的绝对数量受害者但是受害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时,则更可能诱发较少的救助行为。

对于单一可识别的受害者来说,参照群体就是他们自己,代表了最高的参照群体比例,导致了周围他人异常的慷慨行为。

3.2. 情绪机制情绪在人们决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动机和信息的功能,有研究发现个体的共情反应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和基本机制(Kogut & Ritov, 2005a),在助人情境中,个体产生的共情反应越多,助人行为也就越多(Van Lange, 2008)。

共情反应是指由他人的痛苦或烦恼等消极情绪情感所诱发,是共情者基于他人的幸福而产生的关心、怜悯等情感反应(Batson & Coke, 1981)。

以往研究表明,共情反应具有动机和信息的功能,促使个体构建自己同他人情感体验的联系,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和基本机制(Kogut & Ritov, 2005a),特别是在助人情境中,个体产生的共情反应越多,助人行为也就越多(Van Lange, 2008)。

共情反应包括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和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Batson & Coke, 1981)。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发生究竟是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产生,还是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而产生,在不同文化下的研究存在着差异。

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研究者探讨了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以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同情反应,进而增强其捐款意愿。

即可识别的受害者是通过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反应从而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捐款意愿的(邢淑芬,袁萌,孙琳,林崇德,2015)。

Kogut和Ritov (2005)设计了2 (单一受害者与一组受害者) × 2 (可识别与不可识别)的实验,该实验研究了个人困扰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关系。

与群体受害者相比,人们对可识别的单一受害者会产生更多的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

人们产生的个人困扰反应会唤起自身一种利己的动机,通过使自己的帮助动机最大化,来减少自己的厌恶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