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总论_0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总论、脊神经、颈丛、臂丛(ppt)

神经系统总论、脊神经、颈丛、臂丛(ppt)

舌下神经降支
C3
颈神经降支
颈袢 (舌下神经袢)
二、臂丛 brachial plexus
(一)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C5-C8 ;T1前支 斜角肌间隙 根、干、股、束 内侧束、后束、外侧束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后束 外侧束
内侧束
上干
C5的前支 C6的前支 C7的前支 C8的前支 T1的前支 部分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
树突 轴突
髓鞘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2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突起的数目: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传导
方向:
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合成、分泌化学 递质:
胆碱能神经元
单胺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3 、神经纤维nerve fibers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常被髓鞘 和神经膜所包裹,构成神经纤维
二、颈丛cervical plexus
(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C1-4前支
(二)颈丛的分支: 枕小神经 浅皮支: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神经点)
耳大神经
1.枕小神经肤

2.耳大神经 (C2-C3)

耳廓及附近皮肤

锁骨上神经
3.颈横神经 (C2-C3) (颈皮神经)
中枢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
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称
为反射,它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弧
传出神经
反射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病学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

瘫痪分布特点 单瘫 偏瘫程度均等 交叉瘫(同侧脑神经) (对侧肢体) 四瘫、截瘫
第二章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二、下运动神经元
【解剖生理】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
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 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 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 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 通路。
第二章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第二章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三、锥体外系统
【解剖生理】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包括纹状
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共 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 动功能。前者主要由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 成,总称为基底节,其有关 的主要皮质部分是运动前区,
即第6区。
第二章 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三、锥体外系统
【解剖生理】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绪 论
临床症状分类
① 缺损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绪 论
② 刺激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绪 论
③ 释放症状 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
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绪 论
④ 休克症状
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
瘫痪 损 伤 症 状 鉴 别
痉挛性瘫痪(硬瘫)
元锥 肌张力 的体 抑束 制对 腱反射 亢进 性下 影运 病理反射 阳性 ( + ) 响 动 消神 (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 失经 婴幼儿除外)
消失 阴性(–) 反射弧 中断
浅反射 肌萎缩
或消失 无 (短期内不出现)
消失
(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 出现 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 专业“5+3”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 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与脊神经。
神经系统疾病有数百种,按病变部位分:①脑疾病:如脑血管病、 脑炎、癫痫;②脊髓疾病:如急性脊髓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③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④神经肌 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⑤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 瘫痪。按受累范围分:①局限性病变:指神经系统某一部分组织结 构受损,如内囊出血;②弥散性或多发性病变:如多发性硬化;③ 系统性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脊髓前角细胞损害等。
这些基础学科的新理论及医学仪器的发明也为神经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英国科学家、1979年诺贝尔 医学奖得主Housfield设计,于1972年应用于临床的电子计算机X 线体层扫描(CT)仪,使颅脑疾病的诊断面目一新;获得2000年诺 贝尔医学奖的瑞典科学家Carlsson因发现多巴胺的信号转导功能 及大脑特定部位多巴胺缺乏可引起帕金森病,而促进了有效治疗 药物左旋多巴的开发。
第二大类的各项检查都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有些是有侵袭性的, 如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肌肉和神经的 活组织检查;
第三大类是基因诊断技术,如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连锁分析、 mRNA检测、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 序等。
【诊断思路】
所有先从完整详尽的病史和细致准确的神经系统检查开始,再经 过周密的思索和合理的分析得出临床结论,辅助检查只能为临床 诊断提供依据或佐证。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Lauterbur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取得 重大突破,直接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价值的 磁共振成像的出现,并成为医学界最重要的诊断工具。而神经外 科学早已从神经病学中分离出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儿童神经 病学、围生期神经病学、新生儿神经病学和老年神经病学也已经 发展或正在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全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神经系统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信息),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身体各系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除神经调节外,还有体液调节,这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效。

(自身调节)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分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作如下区分:⒈按存在部位区分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结构区分:周围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区分:周围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整统一。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医学专题神经病学总论剖析

医学专题神经病学总论剖析
40
➢ 概念:是主动肌与拮抗肌
交替收缩引起(yǐnqǐ)的一种 节律性颤动,是帕金森病 的特征性体征。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二页。
动作性震颤(zhèn chàn)(action tremor)
41
➢ 姿势性震颤:见于特发性震颤、慢性酒精中毒、肝性脑病、 干豆状核变性(biànxìng)等
➢ 运动性震颤:又称意向性震颤。多见于小脑病变,丘脑 、红核病变时也可出现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病变时出现(chūxiàn)肌 张力降低,运动过多
病变时出现(chūxiàn)肌 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二页。
震颤(zhèn chàn)(tremor)
39
震颤(zhèn chàn)的分类
分类 生理性震颤 功能性震颤
强生理性震颤
癔症性震颤 其他功能性震颤
倾向方向与眼震慢相一致、与头位 倾向方向不定、与头位无一定关系
有关
无反应或反应减弱
反应正常
伴耳鸣、听力减退
不明显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
少有或不明显

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等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二页。
二、非系统性眩晕(xuànyùn)
28
➢ 特点:表现为头晕眼花(tóu yūn yǎn huā)、站立不稳,非旋转性,为假性眩 晕
受损,语言功能(gōngnéng)障碍,伴有丰富的幻觉、错觉。常见 于颅内病变、药物过量或戒断后、化学品中毒等。
第六页,共五十二页。
三、特殊类型(lèixíng)的意识障碍
6
➢去皮层综合征(decorticated syndrome):双侧大脑皮质

神经病学总论(第六版)资料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第六版)资料课件
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脑实质,导致一系列神经 精神症状。
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表现为共济失调等症状。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周围神经发育异常,表现为四肢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遗传性肌张力障碍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肌肉发育异常,表现为肌张力障碍等症状。
遗传性癫痫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癫痫易感性增加。
03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 法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的起病情况、症状演变、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意识状态、认知功能、感觉、运动、反 射等,以发现异常表现和定位病变。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和MRI
利用X射线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脑部结构,发现脑部肿 瘤、出血、梗死等病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一过性脑血管痉挛或微血 栓形成导致短暂的脑缺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
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多处 神经纤维脱髓鞘。
格林-巴利综合征
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 脱髓鞘。
重症肌无力
由于自身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 碱受体,导致肌肉无力。
自身免疫性脑炎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病因 诊断 治疗
是指个体在感觉方面的功能障碍,表现为疼痛、麻木、感觉异 常等。
感觉障碍通常由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外伤、周围神经病变 等多种原因引起。
感觉障碍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
感觉障碍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神经病学总论》PPT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3
一、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以及 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疾病损害的部 位作出诊断。
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特点。
整理课件ppt
4
一、定位诊断
一.定位诊断的注意事项: 1.一元化原则 2.病变的空间分布:局灶性 多灶性 弥散性 系统性
3.病灶的范围 4.重视首发症状 5.注意假性定位症状: 如颅内压↑→展神经麻痹
整理课件ppt
9
一般检查
1.意识状态 2.精神状态 3.脑膜刺激症 4.头颈部检查 5.脊柱及四肢检查
整理课件ppt
10
(一)意识状态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嗜睡 昏睡
昏迷:
痛刺激
浅+ 中 重+ 深-
自发动作 反射 生命体征
+ + 无变化 ± ± 稍变化 - - 明显变化
整理课件ppt
除非怀疑颅前凹病变,否则临床上一般
不检查此神经
整理课件ppt
20
颅神经检查
(二)视神经:
视力 视野 眼底检查
整理课件ppt
21
整理课件ppt
22
颅神经检查
(三)动眼、滑车(上斜肌)、外展神经
1.外观:眼裂的大小、眼睑下垂、眼球有 无突出与凹陷、有无斜视等。
2.眼球运动运动、有无震颤 3.瞳孔:形状、大小、光反射、调解反射
掌握神经系统基本检查方法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常见的症状、体征 熟悉神经系疾病统定位诊断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 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
方法: 理解_解剖/功能 记忆_损害表现
整理课件ppt
8
第二节 神经系统检查
➢ 一般检查 ➢ 颅神经检查 ➢ 运动系统检查 ➢ 感觉系统检查 ➢ 反射检查

神经病学总论第六版-精选文档

神经病学总论第六版-精选文档

五、面神经
损害表现及定位:
➢ 区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要注意面神经受损的部
位: ✓ 区别面神经损害在脑干内或脑干外 ✓ 区别面神经损害在颅腔内或颅腔外 ✓ Millard-Gubler综合征与Hunt综合征
六、前庭蜗(位听)神经
解剖生理:
➢ 属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 ➢ 内耳螺旋器上毛细胞→蜗神经→脑桥蜗神
四、小 脑
功能: 维持躯干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执行精细动作。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还可
出现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动作性震颤或 意向性震颤等。 ➢ 小脑蚓部与小脑半球损害的症状不同。 蚓部损害:躯干性共济失调。 半球损害:同侧肢体的小脑功能障碍。 ➢ 慢性小脑弥漫性损害:躯干和言语的共济失 调,四肢的共济失调不明显。
三、神经科学的发展
➢ 神经科学各学科发展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 21世纪是“脑”的世纪,是神经科学突飞 猛进向纵深发展的世纪。
➢ 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和诊疗技术方法,如 CT、MRI等技术,对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神经系统
➢ 按解剖结构分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 解剖生理:
为躯体运动性神经,发自延髓的舌下神经核,支 配舌肌。舌下神经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 损害表现及定位:
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双侧受损时,舌肌完全瘫痪, 不能伸舌,有言语、吞咽困难,舌肌萎缩及肌束 颤动;一侧受损时,病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伴舌肌萎缩和舌肌颤动;
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表现类似于周围 性舌下神经麻痹,但无舌肌颤动及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神经系统疾病总论一、概述(一)神经系统解剖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周围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参与人的意识、学习、综合分析等的高级活动。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范畴:脑、脊髓、周围神经及部分骨骼肌病变。

二、神经系统疾病分类(一)病因分类:、感染 2、血管病变 3、肿瘤 4、外伤 5、中毒 6、变性和遗传7、代谢 8、发育异常 9、其他(二)发病机制分类:、神经组织缺损致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如偏瘫;、神经结构受刺激使神经过度兴奋如癫痫;、高级中枢神经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减弱而释放低级功能表现如锥体束征;、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损伤,产生超抑制而发生暂时性功能障碍,出现休克症状如急性脊髓炎。

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一)头痛:由颅内病变和颅外疾病所致1、颅内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1 / 13外伤等引起颅内压升高。

(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伴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精神因素: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反复发作)、颅外邻近脏器或组织疾病如眼源性的青光眼、耳源性的中耳炎、鼻源性的副鼻窦炎、颈肌劳损等。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感染、发热、中暑、中毒等。

(二)意识障碍(提问)(三)语言障碍(失语、失写、失读)(四)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四、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一)病史:、现病史:起病急、缓;主要症状如头痛等的特点(部位、时间长或短,加剧、缓解因素)伴随症状等。

、既往史:手术、外伤、既往疾病、过敏、中毒史等。

、个人史:生长发育、生活嗜好、职业等。

、家族史:家族成员中同样病史(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二)体格检查:、一般检查:---------------------------------------------------------------最新资料推荐------------------------------------------------------ )意识状态:正常意识清晰、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意识障碍:①嗜睡②昏睡③昏迷: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意识模糊: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如表情淡漠等。

谵妄:意识模糊伴躁动不安、幻觉。

)鉴别特殊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由于广泛皮质损害所引起表现为:无意识睁眼、闭眼和眼球活动,可保持觉醒-睡眠周期,但无意识活动、无自发语言和无有目的动作;可有吞咽动作,上肢屈曲、下肢伸直。

病理反射(+)。

无动作缄默症:由于脑干上部和丘脑网状激活系统损害而大脑及传出通路无病变。

表现为:3 / 13注视检查者,貌似清醒有睡眠-觉醒周期,却缄默不语、不能动作、大小便失禁、肌肉松弛,病理反射(-)。

闭锁综合征:可意识清晰,但不能言语、四肢瘫)步态和姿势:偏瘫步态: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病变。

慌张步态:帕金森氏病。

鸭步:肌营养不良。

)精神状态检查: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错觉、幻觉、妄想等的检查。

、语言)运动性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受损。

)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受损。

)混合性失语:优势半球大范围受损。

)命名性失语和传导性失语。

、头部检查:---------------------------------------------------------------最新资料推荐------------------------------------------------------ 头颅大小 2眼瞳孔 3面部及五官 4颈部活动、脊柱、四肢:活动度、压痛,肌肉情况。

、神经系统检查:)脑神经(12对):嗅觉(Ⅰ),视野(Ⅱ),眼球活动、瞳孔及对光反射(Ⅲ Ⅳ Ⅵ),咀嚼肌肌力(Ⅴ),闭眼及鼓腮、示齿、皱额(Ⅶ),听力(Ⅷ),说话及吞咽(Ⅸ Ⅹ),转颈、耸肩(Ⅺ),伸舌(Ⅻ)等。

)运动神经检查:(1)肌营养:萎缩(下运动神经病变)、假性肥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肌力:0-5级(3)肌张力:增高:中枢病变,降低:下运动神经元(4)共济运动: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隆勃试验):睁闭眼均难立(小脑),睁眼能立,闭眼不稳(后索病变)。

(5)不自主运动:痉挛发作(癫痫)、舞蹈动作、手足徐动症、震颤(静止性:帕金森病,动作性:5 / 13小脑))感觉神经检查:(1)浅感觉:痛、温、触觉。

(2)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3)复合感觉:实体感觉、定位感觉、图形觉)神经反射检查:(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和跖反射。

(2)深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B、C、O、G四征与霍夫曼征。

(4)脑膜刺激征(三)辅助检查:、脑脊液、影像学检查:头颅、脊柱X线平片、造影检查、CT、MR。

、超声检查:A超、头颅多普勒超声(TCD)、放射性核素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肌电图、脑电地形图、脑诱发电位。

、活组织检查:、基因诊断:诊断感染性脑病和肿瘤。

---------------------------------------------------------------最新资料推荐------------------------------------------------------五、神经系统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一)定位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来推断受损部位定位诊断程序:、明确病损水平:中枢性或周围性;、初步明确病变分布:局灶性、多灶性、播散性(弥漫性)、系统性。

(二)感觉系统定位:、正常感觉通路:)浅感觉:皮肤粘膜(中枢突)后根脊髓后角细胞前连合交叉对侧侧索(脊髓丘脑侧索)丘脑外侧核内囊后肢丘脑辐射上升中央后回顶叶感觉中枢。

)深感觉:关节、肌肉、肌腱(中枢突)后根脊髓后索(薄束、锲束)同侧延髓(薄束核、锲束核)交叉内侧丘系丘脑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顶叶感觉中枢。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症状表现::(1)感觉过敏(2)感觉到错(3)感觉过度(4)感觉异常(5)疼痛:①局限性②放射性③扩散性④牵涉性以上是由于神经不完7 / 13全性损伤所致。

(6)感觉减退或缺失:完全性、分离性。

由于感觉路径破坏、传导中断所致。

)损害定位表现:(1)周围神经型(包括末梢型)单一神经受损:所支配区域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受损:肢体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型的感觉障碍。

(2)后根型:节段区域感觉障碍,以剧痛为主。

(3)脊髓损伤(传导束型):横贯性(病变平面)以下感觉障碍或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

(5)丘脑损伤(偏身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6)内囊损伤(三偏症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对侧偏瘫,同侧偏盲。

(7)皮质损伤(单肢型):单肢体感觉障碍,以复合感觉障碍为主。

(三)运动障碍: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小脑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最新资料推荐------------------------------------------------------ 额叶中央前回区锥体细胞轴突皮质核束对侧脑神经运动核。

额叶中央前回区锥体细胞轴突皮质脊髓束内囊下行延髓锥体交叉对侧脊髓脊髓前角。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脑神经运动核)前根周围神经运动终板肌肉收缩。

、锥体外系系统:)组成:纹状体系统(尾状核、豆状核,红核,黑质,丘脑底核)前庭小脑系统(壳核、苍白球)其功能是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损伤表现:(1)苍白球、黑质: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

(2)新纹状体:肌张力降低、不自主运动增强。

、小脑系统:其功能是反射性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平衡和随意运动协调。

损伤表现:共济运动失调、动作性震颤和眼球震颤、运动障碍类型:)瘫痪即肢体肌力下降:(1)按病损部位:9 / 13软瘫和硬瘫附:区别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项目中枢性(痉挛性)瘫痪周围性(弛缓性)瘫痪损害部位大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等瘫痪分布范围广可偏、单、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形态无肌萎缩后期出现肌萎缩肌张力增强减弱或消失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能引出)阴性(不能引出)肌电图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2)运动功能:完全性和不完全性(3)按临床表现:单瘫、偏瘫、交叉瘫、四肢瘫、截瘫、局限性瘫。

)僵硬:肌张力增高所引起的肌肉僵硬、活动受限或不能活动。

(1)痉挛(2)僵直(3)强直)不随意运动: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投掷动作)共济失调:脊髓性、小脑性、大脑性。

(四)反射:、正常反射通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浅反射减弱: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深反射:)减弱:---------------------------------------------------------------最新资料推荐------------------------------------------------------ 下运动神经损伤)亢进: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理反射:出现则锥体束受损。

(五)神经病损定位的临床表现:、肌肉病变:肌无力、肌痛、肌萎缩、肌强直,无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病变: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手套袜分布感觉障碍。

、脊髓病变:)横贯性病变: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半侧损伤:病变水平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消失。

)前角病变: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反射消失。

)后角病变:病灶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伴反射消失,而触觉、深感觉存在。

)灰质前联合病变:11 / 13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触、深感觉存在。

)侧角病变:直立性低血压、括约肌功能障碍。

)侧索病变:病变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伴肢体共济运动失调,对侧痛、温觉缺失。

)后索病变:病灶水平以下深感觉消失。

)后索与侧索病变:深感觉障碍+侧索病变体征。

、、脑干病变:)一侧脑干病变:病侧脑神经受损症状,对侧肢体瘫痪(交叉瘫)和感觉障碍。

)双侧病变:两侧脑神经损伤症状,锥体束征和感觉传导束受损症状。

、小脑病变: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若小脑半球病变则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