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总论整理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病学总论绪论一、神经病学概念: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医治、预后、预防的一门学科,它是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感染、血管病变、肿瘤、外伤、中毒、变性、遗传、先天发育异样、自身免疫、营养缺点、代谢障碍等。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运动、感觉、反射等障碍。
四、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按发病机制分为:缺损症状、释放症状、刺激症状、休克症状。
五、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头颅平片、脊柱平片、颈动脉B超、TCD、CT、CTA、MRI等。
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通过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相结合得出结论。
七、神经系统疾病的医治:1、有些可完全或大体治愈:如多数脑部炎症。
2、有些不能根治,可控制、减缓症状:如癫痫、帕金森病等。
3、有些尚无有效医治方式,以对症医治为主:如恶性肿瘤、脊髓空洞症等。
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概论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一、失语症、失用症、失人症一、失语症:一、概念:由于脑损害致使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对各类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表达、熟悉能力的受损或丧失。
二、分类:1)Broca失语2)Wernicke失语3)命名性失语4)完全性失语3、辨别:构音障碍一、概念:是丧失了正确地用物件完成有目的性动作的能力的总称,即不会失用物件完成它的功能。
2、病变在优势半球顶叶缘上回或大脑普遍病变致整个大脑皮质受损时。
三、失认症:一、概念:指脑损害时,各类感觉正常,不能通过某一感觉去识别、识别以往熟悉的物体,但能通过其它的感觉识别。
二、感觉障碍一、感觉:一、概念:是各类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分类:1)一般感觉:A、浅感觉:皮肤、粘膜的感觉。
如痛觉、温度觉、触觉。
B、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的本体感觉。
如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C、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等。
神经病学:神经系统总论

腱
反
射
亢
踝阵挛
进
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皮质型:单瘫多见,可有局限
性阵发性抽搐
内囊型:三偏 脑干型:交叉性瘫痪,Weber、
Millard-Gubler综合 征等
脊髓型:截瘫,脊髓半切综合症
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脊髓(spinal cord)
脊髓半切损害
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小脑系统
小脑的发生,结构联系及功能定位
发生
结构及纤维联系
功能定位
古小脑
绒球小结→前庭神经核 (前庭小脑束)
维持躯体平衡及眼球运动 (为前庭小脑)
旧小脑
蚓部→(脊髓小脑前束、后束)
维持躯体姿势与平衡 (为脊髓小脑)
新小脑 半球→大脑皮质(皮质脑桥小脑束)
协调肢体随意活动 (为皮质小脑)
➢ 舞蹈样动作: 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屈伸(挤牛奶样抓 握)\摆手\伸臂&扮鬼脸动作等(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 伴肢体张力低 ➢ 小舞蹈病\Huntington舞蹈病, 药物诱发舞蹈症, 如神
经安定剂(酚噻嗪类\氟哌啶醇)
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锥体外系锥统体损外害系的统损临害床的表临现床表现
3. 舞蹈症(chorea)
与折刀样肌张力增高(锥体系病变)不同
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锥体外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2.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 消失,见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另一体征是强直性肌 张力增高。
➢ 动作性震颤:姿势性震颤 意向性震颤
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 的总论部分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的总论部分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2)脊神经后根脊髓前面管运动,后面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睡觉),后面出问题了那是感觉障碍,所以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横断后表现为横断面以后什么运动感觉都没有了。
(4)脑干以脑桥为代表,记住交叉瘫。
交叉性瘫痪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记忆:TMDQQ(tong mian dui);(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6)皮质大脑分前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管感觉,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1)皮层:记住"对侧单瘫" 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想一下杰克逊的舞蹈。
(2)内囊提到内囊想到三偏(3)脑干担到脑干想支交叉瘫。
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4)脊髓脊髓有两个膨大:颈和腰颈膨大以上病变出现四肢硬瘫颈膨大病变出现上肢软瘫瘫、下肢硬瘫。
1-神经系统讲义总论

•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 • 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形成粗细不等的条索状结构
-16-
-13-
总论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 皮质-------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 髓质-------分布在大、小脑深面的白质
-14-
总论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 神经核----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形成 • 神经节----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周围神经系统内聚集形成
-8-
4.神经元间的联系:
-9-
(二)神经胶质
1.特点:
数量很多 无树突、轴突之分 无传导冲动的功能
2.功能
支持、营养神经元 防御、修复损伤
-10-
神经元 胶质细胞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 反射(reflex) • 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包括五部分:①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 ③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效应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效应器
-11-
传出神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CNS
灰质 白质
皮质 神经核 纤维束 髓质 神经节 神经
PNS
-12-
总论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 灰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 • 白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多数纤维具有髓鞘而成白色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1-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主导作用
-2-
二、神经系统的分区
脑
神经总论王

相间的部位。
纤维束 网状结构 返回首页
脊髓外形结构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二、马尾、脊髓节段及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返回总页
一、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位置: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 延髓相续,下端在成人达第 1 腰椎下缘水平,而在新 生儿在第 3 腰椎下缘水平。
形态:扁圆柱状,长约42-45cm。 有两个膨大:分别是颈膨大与腰膨大。 其末端为脊髓圆锥和终丝。
神经节、纤维束。 3. 脊髓的位置、形态,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
应关系。
返回总页
复习思考
1. 如果有一病人外伤使第 7 胸椎骨折,请你分析 有可能损伤哪一脊髓节段?
2. 马尾是怎样形成的? 3. 名词解释:灰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 4. 成人脊髓下端平对何处?
本次课内容结束,谢谢!
结束
返回
1 脊神经
周围NS 脑神经 内脏N
2
躯体感觉(传入)N
躯体神经
躯体运动(传出)N
内脏感觉(传入)N
内脏神经
交感N
内脏运动(传出)N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副交感N
上 一 页 返回首页
Aantomy
(二)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形态分类: 有三类 1. 假单极神经元 2. 双极神经元 3. 多极神经元
上一页下一页
Aantomy
根据功能分类: 1. 感觉神经元 2. 运动神经元 3. 联络神经元
上一页下一页
(三)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 被髓鞘或神经膜所 包裹,称之为神经 纤维。(有些是轴 突,有些可能是树 突)
N纤维 下 一 页
(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与感受器、效应器之间的信息传 导,是通过突触来实现的。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神经系统总论一、神经系统区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神经元neuron 分类依突起的多少: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多极神经元mutipolar neuron依功能: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联络神经元依轴突的长短:Golgi I型(长)Golgi II型(短)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种类较多神经纤维的类别: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突触synaps: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2.神经胶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少突胶质细胞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reflex arch:感受器——感觉中枢——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四.神经系统的术语白质、灰质皮质、髓质神经、神经纤维神经节、神经核脑神经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端脑:嗅神经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三、脑神经及分布:1、嗅神经:嗅细胞(鼻腔嗅粘膜)的中枢突(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嗅神经- 嗅球(端脑)。
神经总论

各种神经末梢的一般结构和作用
(四)、
神经胶质细胞 特点:
1、数目多 2、突起不分轴突树突 3、功能类似于结缔组织
(五)、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长突起外包神经膜和(或)髓鞘.
区分有: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结间体
郎飞结
1.有髓神经纤维:轴突
+ 髓鞘 + 神经膜 传导神经冲动速度快; 2.无髓神经纤维:轴突 + 神经膜 传导神经冲动速度慢。
5、神经核:中枢N.S中,由功能相同的神 经元胞体和树突集结成的团块。 6、神经节:周围N.S中,由功能相同的神 经元胞体集成的团块。
7、网状结构: 中枢N.S内,由 灰质和白质相混 杂,白质的神经 纤维交织成网, 灰质块散布在网 眼中。
神经元胞体集聚 中枢部 神经纤维集聚
灰质 (皮质) 神经核 白质 (髓质) 神经束
)
1、胞体
细胞膜:属于单位膜。
细胞质:
(1)嗜染质(尼氏体):
嗜碱性颗粒或块状 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 糖体组成,合成蛋白质和神 经递质。
(2)神经原纤维: 硝酸银染色可见 神经丝和微管聚集 支持和运输物质
细胞核: 染色浅,核仁明显。
2、突起 树突:一个或多个, 树枝状,内容物同 胞体,有树突棘 (形成突触部位)。 功能:树突表面有受 体,接受刺激并传 向胞体。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神经系统在人体内 居于主导地位。 *神经系统使人体成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部 脑(颅腔内) 脊髓(椎管内)
1、按位置分为
周围部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与脑相连)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第一节神经系统概括人类的神经系统包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散布于浑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样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加,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理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神经系统第一借助感觉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样剌激(信息),经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四周神经控制和调理身体各系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均衡。
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样生命活动的调理除神经调理外,还有体液调理,这是一类特别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一样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能。
(自己调理)一.神经系统的划分神经系统包含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散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依据研究目的的不一样,神经系统可作以下划分:⒈按存在部位划分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四周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 (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含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四周神经系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包含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构造划分:四周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somatic nerves):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管理心肌、光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划分:四周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motor nerve :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 传入迷经 efferent nerve)感觉神经 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 传着迷经 afferent nerve)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好一致。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总论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全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神经系统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信息),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身体各系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
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除神经调节外,还有体液调节,这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效。
(自身调节)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分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作如下区分:⒈按存在部位区分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结构区分:周围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区分:周围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整统一。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⒊人类的脑具有思维能力因进化产生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所以人类不仅能适应和认识世界,并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三.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组成神经组织的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又将之称为神经元(neuron)。
㈠神经元Neuron胞体body:是neuron的营养和生长中心,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胞核、尼氏体、轴丘等结构。
树突dendrite:一个以上,短而分支众多。
轴突axon:只有一个,一般在走行途中无分支。
长度差异极大。
胞体和树突是接受信息的部位,轴突则是传出信息的部位。
1、神经元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神经细胞的形态亦多种多样,其分类如下:⑴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⑵按神经元功能的不同分为: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afferent neuron):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efferent neuron):联络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middle neuron):⑶其它按axon的长短分为:Golgi I:长轴突。
Golgi II:短轴突。
按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和肽能神经元等。
2、Neuron的结构尼氏体:存在于胞体和树突中。
电镜下,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构成。
在神经元受到损伤后,尼氏体会出现解体。
同时会有细胞核的偏移和胞体的肿胀,称为染色体溶解,是神经元变性的特征之一。
(神经元胞体变性:轴突切断后,胞体一般会发生染色质溶解、尼氏体自核周向外围逐渐消失、胞体增大、胞核偏向轴丘对侧等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的细胞会逐渐恢复原有状态,但有的细胞则会趋向缩小、消失的归宿。
损伤后神经元变性程度和过程与动物种属、成熟程度、损伤部位距胞体的距离、受损神经元的功能和类型等因素有关。
损伤部位距胞体较远时胞体的变性发生较少;年幼的实验动物较易发生变性。
)神经原纤维:广泛存在于神经元各部。
目前认为其为微丝和微管在凝固时的凝聚物,微丝和微管与细胞结构的支持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有关。
树突:不同的神经元其树突的数量和长度有较大差别。
树突内的细胞器与体相同。
树突的分支上有树突棘,参与突触的形成。
轴突:轴突内的细胞质称为轴浆。
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
轴突除末梢外,全长直径相差不大。
轴突走行中可以直角发出分支,轴突近末梢处反复分支,参与突触的构成。
轴浆流:胞体内的物质在胞体与轴突之间流动。
其中,快速的轴流与神经递质的运输有关;慢速的轴流与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和活动有关。
自胞体向轴突方向的流动称为顺行运输,反之称为逆行运输。
3、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较长突起由髓鞘和/或神经膜包被,称为神经纤维nerve fibers。
其中,既有髓鞘又有神经膜包被的称为有髓纤维;仅有神经膜包被的则称为无髓纤维。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髓鞘是由Schwann cell的胞膜反复缠绕神经纤维而成的多层同心圆板层结构,而神经膜则是Schwann cell的外层胞膜和胞核共同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构成。
髓鞘的厚薄决定神经纤维的粗细,并与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有关。
4、神经纤维的变性和再生⑴神经纤维的变性:神经纤维受损后,损伤不仅存在于纤维断端,且可波及到神经元胞体,这种一系列的变化称为变性或溃变degeneration。
其中,神经元胞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纤维的近侧断端发生的变性称为逆向性变性retrograde degeneration。
(逆行性变性:神经纤维变性一般范围不大,常限于1-3个结间段内。
变性表现为轴突末端呈球形或棒形膨大,有线粒体的聚集和神经微丝的增加,酶的活性也有所增高。
变性部位的髓鞘崩溃,Schwann cell肥大。
轴突损伤后近侧段全部溃变的现象可能是神经元胞体萎缩或退行性变所导致的退行性变化。
)神经纤维的远侧断端可因与胞体脱离而导致轴突、髓鞘和末梢全部变性而溃解,称为顺向变性(Waller溃变)。
(Waller溃变:损伤发生后,轴突首先出现交替的膨胀和狭窄,呈捻珠状。
随后,狭窄处断裂,呈颗粒状。
早期有水解酶活性增高。
髓鞘的变化为早期施-兰切迹扩大和郎飞氏结扩大,继而此部位神经纤维断裂分节,晚期髓鞘的脂质被水解酶分解,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
Schwann cell在损伤早期有核糖体和线粒体增加,并有溶酶体成分出现。
以后细胞在溃变处附近增殖,并逐渐沿轴突长轴平行呈带状排列。
)顺向变性后,周围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进入溃变处,清除溃变碎片。
Schwann cell在晚期可出现肥大增生,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
增生的Schwann cell呈条索状,对再生的轴突有引导作用。
神经终末:神经终末的变性常较轴突的变性更早发生,表现为突触数量的减少。
电镜下,神经终末部位电子密度增加,轮廓萎缩、变形,逐渐被胶质细胞包围、吞噬,最终完全消失。
但突触后结构常常仍能在原位保留。
在中枢神经内,构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不随轴突的变性发生变化。
变性的纤维初期由星状胶质细胞包裹,随后被吞噬细胞包围并吞噬。
在神经纤维切断后,与此神经元相连的神经元也可发生溃变,称为跨神经元变性transneuronal degeneration,可以表现为细胞的嗜碱性降低,胞体萎缩,进而还可有核膜的变化和核的萎缩,一般认为胞体不会发生崩溃。
⑵神经纤维的再生: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在受到损伤后,如果神经元胞体没有损毁,损伤的近侧端一般有再生的能力,亦可恢复原有的功能。
神经纤维的再生(regeneration)大约在损伤后3周左右开始出现,生长速度约为2-5mm/天。
一般只有一条轴突幼芽能够最终到达目的地。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纤维损伤后,溃变产生的碎片可由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吸收。
原结构所占据的空间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并形成较致密的瘢痕,会影响轴突的再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无Schwann cell,再生的轴突很难循原路生长,导致功能恢复困难,甚至可能永久性丧失。
损伤后1周左右,胞核周围重新出现尼氏体,胞核在3-6个月后也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中央位置。
轴突近侧端在损伤后即很快开始膨大,并出现多条(10-40条)纤细的新芽向远侧端延伸,生长入已经变性的远侧端纤维所遗留的神经膜管中。
新芽到达目的地后逐渐变粗,恢复原有直径。
有髓纤维的髓鞘由Schwann cell生成。
新芽在再生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瘢痕或细胞)后会影响其生长入神经膜管内,一方面影响功能的恢复,一方面可在断端形成神经纤维瘤。
5、突触 synapse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或神经元与感受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特化结构。
依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chemical synapse化学性突触和electrical synapse电突触。
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构成。
突触前部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不同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胆碱类、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脑啡肽)。
电生理研究表明,由于神经递质不同,突触的生理功能也不同,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大类。
㈡神经胶质神经胶质neuroglia或胶质细胞glial cell。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间质或支持细胞,对neuron起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作用。
由于glial cell的膜上有许多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因此在调节神经系统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neuroglia在神经的再生和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neuroglia主要分为:大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和脉络丛上皮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参与多种递质的代谢和离子的平衡,并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过程有关。
小胶质细胞实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系统)。
室管膜细胞和脉络丛上皮细胞参与物质交换和血脑屏障的构成。
四.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剌激所作出的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reflex)。
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活动方式。
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组成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按反射的形成过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按发生活动器官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按感受器位置分为浅反射和深反射。
在诊断某些疾病时常见到的是病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