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节练习及专题测试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班级姓名自主知识梳理1、北魏是(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和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起义。
3、471年,在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即魏孝文帝。
课时同步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A、新疆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D、黑龙江省2、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3、下列史实属于拓跋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征服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C、开始实行编户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7、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材料二(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书•良吏序》中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移风易俗B.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C. 迁都洛阳D.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政治措施 A项属于社会习俗排除B项属于经济改革排除C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针对北魏吏治状况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 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 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故选A3.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 化解民族矛盾B. 提升民族认同C. 促进民族融合D. 继承华夏传统【答案】C【解析】材料“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4.《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 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 消释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 打击了鲜卑族贵族政治特权D. 缓解阶层矛盾便于稳定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于入“姓”与“族”是有严格标准据此可知这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入“姓”与“族”的严格标准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入“姓”和“族”的标准与打击鲜卑贵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在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对于入“姓”与“族”的标准问题而该项措施与缓解阶层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5.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故孝文帝改革是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6.“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 平王东迁B. 商鞅变法C. 光武中兴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指的是实行汉化改换汉姓迁移都城符合这一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故D正确ABC中都没有改姓的内容排除故选D7.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A. 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 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 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 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 正确A项商鞅变法时就有了排除科举制是隋朝的排除C项D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8.下列南朝各时期形势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③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②D. ①④②③【答案】D【解析】南朝朝代的建立顺序为宋、齐、梁、陈结合选项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实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指的是实行三长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0.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 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 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 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业转向农耕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故A 正确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故排除B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与均田制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均田制均没有限制官僚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阅读与思考(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答案】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起了推动作用并且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解析】由“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可知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起了推动作用并且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12.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材料二《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寓居南方的北方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答案】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13.(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13.(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13.(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两场改革所共有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贡献【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可以得出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依据材料二“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可以得出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分别从井田制崩溃和土地兼并严重分析【答案】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解析】本小问的共同点依据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依据材料三“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结合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和县制、孝文帝改革的三长制的影响分析【答案】政治智慧注重制度创新重视基层治理注重改革策略历史贡献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解析】本小问依据三则材料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分析其政治智慧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分析其贡献14.(1)材料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14.(2)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4.(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14.(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北魏孝文帝【解析】略【答案】(2)洛阳【解析】略【答案】(3)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解析】略【答案】(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略。
高二历史(选修1)练习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③重用汉族儒生④举办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导致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①宗主督护制②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北方民族大融合B、接受汉族封建统治制度C、摆脱危机,巩固统治D、改变北魏落后面貌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 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6、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7、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A、县长B、邻长C、里长D、党长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D、汉化政策10、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11、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12、有关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田②本质上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其他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④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 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改。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 整顿吏治B. 与汉族通婚C. 迁都洛阳D. 推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本措施” 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 A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ABC三项均不是根本措施应排除3.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4.“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 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答案】A【解析】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是非常充分的 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保守势力很强符合事实 B不符合题意排除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也符合事实 C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伐与迁都是都有阻力的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馆”和“四夷里” 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故选C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孝文帝爱好学习B. 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C. 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D. 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读的是儒家经典喜欢诗词歌赋说明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都不能体现题干材料的主旨7.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 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 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 D错误故选C8.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时一名高中生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5世纪中国北部地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③中原先进文化对鲜卑贵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④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北魏的统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②为改革准备了条件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在动力④迫使北魏当权者改变统治方式故选A9.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A. 汉族地主与拓跋部地主矛盾尖锐B.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斗争激烈C. 拓跋部内部权力倾轧D. 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来说是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 民族融合的趋势B. 政府与豪强地主争夺农户C. 南北对峙的形势D. 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答案】B【解析】A、C两项都是均田制出现的背景不是直接原因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隐庇户口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故B项与题目要求相符D项显然与当时的实际不符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1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以及所学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是游牧项农耕的转变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B13.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B. 封建土地私有制C. 均田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 B项错误 D项明显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 汉武帝B. 北魏孝文帝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解析】15.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 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因而时常返归北方的平城表现为题干提到的“雁臣” 故①符合候鸟般的“雁臣”体现出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并未因迁都而隔断故②符合孝文帝允许“雁臣”现象的存在来保证以洛阳为都城的政策不变体现孝文帝通过局部让步来保证全局故③符合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成功了的故④错误故选A16.《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7.(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政策?其实施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这对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17.(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所持的态度并归纳其理由你是否赞成该观点为什么?【答案】(1)政策汉化政策(或学说汉话措施).(政治智慧区别对待(不同年龄人群)减少阻力.(或答目标明确政策灵活)作用使政策切实可行也减少了年龄较大的官僚贵族的反对保证了改革顺利进行.【解析】第(1)问政策根据材料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等信息即可答出政治智慧根据材料一中“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这一信息可以看出作用结合孝文帝的政治智慧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答案】(2)作者态度否定态度.理由北魏迁都平城后以胡制夏(或用胡法统治)长治久安迁都洛阳后以夏变夷(或实行汉化政策)很快崩溃.观点一赞同.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割裂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观点二不赞同材料二的说法是片面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社会化进步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和北魏国力增强.【解析】(2)问根据材料中“拓跋迁都平城…故最为长久”、“孝文慨慕华风…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等信息回答.后一问为开放性题目要注意史论结合.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后期六镇起义的背景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镇起义的影响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答案】(1)背景孝文帝改革六镇地位下降激化了内部矛盾经济发展镇民贫富分化加剧六镇军士与将官矛盾加剧【解析】(1)背景根据“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朝廷南迁且重文轻武六镇地位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可得出孝文帝改革六镇地位下降激化了内部矛盾根据“加上镇民内部贫富分化将官欺压军士等原因“可得出经济发展镇民贫富分化加剧根据“沃野镇民首先杀镇将而反六镇军士纷纷响应”得出六镇军士与将官矛盾加剧【答案】(2)影响直接导致北魏的分裂成为隋唐统治集团的中心力量为后世民族改革提供了借鉴启示改革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解析】(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的学可从北魏的分裂、成为隋唐统治集团的中心力量、为后世民族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启示根据所学可从改革需要有相关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等方面概括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20.(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2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唐前期在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上对魏晋南北朝制度的继承和创新【答案】(1)迁都洛阳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仿照汉族士家门第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解析】(1)“汉化措施” 依据材料一信息”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得出迁都洛阳由材料信息”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得出改穿汉服由材料信息“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得出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从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仿照汉族士家门第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等方面补充【答案】(2)中央官制①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②唐代设立政事堂或将“宰相”赋予更多的人赋税制度①魏晋南北朝租调制②唐代租庸调制或以庸代役【解析】(2)“中央官制”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唐代设立政事堂或将“宰相”赋予更多的人”赋税制度”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唐代租庸调制。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特别提醒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 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 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 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 调制的推行。
学思之窗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 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答案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 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 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 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 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 “政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 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 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 重要的措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 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 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 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 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 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 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 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 了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 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 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作业

第三单元第2课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首先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重在建立各种新制度,B项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答案:B2.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推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其统治,这也是当时北魏政府改革的核心。
答案:D3.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缓解京师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项均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答案:A4.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和绢帛;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③项是北魏要废除的旧制度。
答案:B5.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一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①②③项均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④项是汉化措施,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
这种方式( )A.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B.减轻了农民负担C.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选A。
根据材料“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靠宗主征收赋税与徭役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 项正确。
B项,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这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排除。
C项,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排除。
D项,该措施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排除。
2.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这一规定( ) 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的是均田制的推行,国家将其控制的大量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故选C项。
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史实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B项的说法错误,排除;均田制下土地为国家所有,D项的说法错误,排除。
3.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项正确;A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科举制是隋朝时出现的,排除C项; D 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A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所以排除②。
答案:B
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
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借汉化巩固统治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
5.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
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其内容不包含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统治者进行的一场汉化运动,故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汉藏两族人民的一场政治联盟运动,体现的是汉藏两族关系的友好,故C项错误;清军入关是满洲军事集团进入中原地区的开端,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
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共同点: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7.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
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答案:(1)改革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主要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2)策略:制造舆论;利用君主权威;凝聚人心。
基本因素: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改革者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