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夜

合集下载

静夜郭沫若翻译

静夜郭沫若翻译

静夜郭沫若翻译静夜夜深了,一切都安静下来。

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月亮挂在天空,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

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心里充满了宁静。

这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没有任何声音,只有清晰的月光,照耀着我的心灵。

我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

我想起了许多朋友,有的远去了,有的还在我身边。

我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有的温暖,有的清新。

这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我可以放松心情,放飞思绪,把自己放在这片宁静的夜空中,感受它的温柔。

郭沫若夜深了,一切都安静下来。

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月亮挂在天空,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

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景色,心里充满了宁静。

这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没有任何声音,只有清晰的月光,照耀着我的心灵。

我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

我想起了许多朋友,有的远去了,有的还在我身边。

我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有的温暖,有的清新。

这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我可以放松心情,放飞思绪,把自己放在这片宁静的夜空中,感受它的温柔。

我可以把自己放在这片宁静的夜空中,感受郭沫若的诗句:“夜深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宁静的夜空中,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片宁静的夜空,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让我的思绪得到了放松。

我感受到了这片宁静的夜空,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让我的思绪得到了放松。

夜深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宁静的夜空中,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

我感受到了这片宁静的夜空,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让我的思绪得到了放松。

我感受到了这片宁静的夜空,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安慰,让我的思绪得到了放松。

夜深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宁静的夜空中,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芒。

《静夜》赏析

《静夜》赏析

《静夜》赏析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陷入了“深沉的苦闷”。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星空》表达了这一思想,《静夜》是《星空》里面其中的一首。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淡淡的银白色的月光,柔和地照着村外的松林,就像给松林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朦朦胧胧,美不胜收,清幽宁静,令人陶醉。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团团的白云之间,有几颗稀疏的星星,不时探出脑袋,好像在和白云互相挑逗。

一个“漏”字,既富有情趣,又给人以动态的美感。

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图,把人带到了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

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因为有团团的白云,所以看到了雾气迷蒙的天河。

看到天河,自然会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众所周知了吧,作者于是另辟新蹊,写鲛人泣珠的故事。

在这华月满天的时刻,猜想有鲛人在岸边,望着月亮静静地流泪。

这里诗人采用的是“设客为主”的写法,即通过想像的对象的心理活动来体现主体的心理感情。

这样,就能够更深切而强烈地突出主体的情感。

这一切只不过是诗人的猜想,是诗人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意的结果。

这是诗人思念之情到了极点感情外溢的反映。

良辰美景本来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可是,有良辰美景,还需有赏心乐事。

静夜郭沫若原文翻译

静夜郭沫若原文翻译

静夜郭沫若原文翻译原文郭沫若《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

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

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

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静夜》:通过描写月夜松林的精致,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静夜》简析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

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

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

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

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

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

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泣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泣珠。

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

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

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恫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静夜郭沫若原文

静夜郭沫若原文

静夜郭沫若原文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渗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不清。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一、背景说明《静夜》Lizier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星空》作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迷茫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游学,其间诗人于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

直面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深感沮丧和痛苦,他憎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骁勇善战的抵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散,有的只是“潮后退的一些微波,或甚至就是死气沉沉”(郭沫若语)。

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烈的沮丧和唐婉情绪,虽然整体表现了建议邈、新生和民主自由的心愿,但另一方面又涵盖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就是《星空》给人的整体写作印象。

阐释《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内容的时代背景.二、诗歌解读这首大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

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

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

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下天上鲛人的故事。

诗人进行想象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叙述了一个婉转的故事。

诗人后身看见的就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而令古今多少人引起无穷M18x的'天河,诗人又想起了传说故事。

可以诗人这一次写给的不再就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将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

直面茫茫的天河,诗人并无法真正看到什么,只是凭想象,猜测可以存有鲛人CNH,对月流珠。

这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场面。

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起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

诗人此时的悲伤、无奈、伤感,在这样重泉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以视作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静夜 郭沫若

静夜 郭沫若
郭 沫 若
静 夜
这首诗选自《星空》,写于1921年至 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 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 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 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 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 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月光 ⁄ 淡淡, · · 笼罩着 ⁄村外的⁄ 松林。 · · 白云 ⁄团团, ·· ⁄ ⁄疏星。 漏出了几点
天河海雾模糊
想象
联想
天河的岸边有鲛人 鲛人在对月流珠
在如此美好的夜晚, 作者为何想到了“鲛 人对月流珠”?
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 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沉思。诗 人面对社会现实,虽有美好的理 想却无法实现,表达了诗人的哀 伤、无奈和惆怅。
体会一下诗中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包含了诗人对于时代 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 出了对于祖国、家乡和亲 人的思念之情。
··
天河 ⁄何处? · · 远远的 ⁄海雾 ⁄ 模糊。 · · 怕会有 ⁄鲛人 ⁄ 在岸, 对月⁄ 流珠?
·· ··
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吧!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 一片松树林;许多白云之间, 隐隐约约漏出了几颗星星。 在这样一个宁静、美好的夜 晚,那远远的天河上也许是 海雾朦朦吧!而在天河的岸 边,应该有一个鲛人像我一 样在对月流泪吧!
比 较 两 首 诗 的 异 同 点
相同点: 1、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 (由实写到虚写) 2、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 手法。 不同点: 《天上的街市》比《静 夜》的感情开朗、明快 些。
作业:
1.右图是装满开水的热 水瓶,请你展开联想 和想像,说说你想到 了什么人或事,并写 下来。( 100字左右)

《静夜》赏析

《静夜》赏析

《静夜》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静夜》赏析,一起来分享下吧。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革命活动家,文学界、史学界权威。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

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

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郭沫若《静夜》的全文及释义

郭沫若《静夜》的全文及释义

以下是郭沫若《静夜》的全文: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释义: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村外的松林,天上团团的白云,衬托出几点疏星。

诗人通过描绘夜的静谧和美丽,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天河何处?暗示着诗人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向往,对于浩瀚的宇宙和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想象。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句话引用了一个神话故事,鲛人传说中是半人半鱼的海洋生物,常常流着眼泪在海上唱歌。

诗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爱的向往。

静夜郭沫若原文推荐

静夜郭沫若原文推荐

静夜郭沫若原文推荐 郭沫若 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 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夜郭 沫若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静夜》作品原文】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得宁静、优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 的特点。

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郭沫若深沉的遐想。

异国海边的静 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 灵的投射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

诗的第一小节 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 月光淡淡, 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 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 郭沫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 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 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 诗罢了,但第二节一开头,郭沫若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 界得以拓宽和提升, 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 “神游万仞”, 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 茫的黑夜, 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 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 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 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 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 马似的想像。

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 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 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 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鲛人”是喜极而泣, 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 穷的回味。

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 !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 ! 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 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闻一多是一位具有独创风格的爱国诗人,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古典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下,形成了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其情感方式为“以凝聚的形式喷射过量的火”,两者相得益彰。

独创性、个性色彩向来是他看重并孜孜以求的。

早在刚发表新诗时,他就强调:“个性是艺术的神髓,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

”写作《静夜》的时候,闻一多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逐渐形成、成熟和稳定。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就是他的爱国诗。

闻一多的爱国热情如此火热、狂放、激荡,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然而他的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却要求以理节情,合乎艺术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他炽热是呕心沥血、痴心不绝。

闻一多用绘画理论中的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色彩”。

他说:“色彩即作者个性之表现。

此而不存,作品之价值何在?”读闻一多的《静夜》,可以想见其人其情,他对国族的忠烈,以及爱国之情的炽烈深厚。

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把感情进一步浓缩、挤压,把它贮入艺术的闸门内,以凝聚的形式有节制地喷发,因而显得深沉凝重。

《静夜》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注入具体的艺术形象或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左冲右突,委曲宛转,激而缓地股股迸射出来,并逐步向纵深开掘,达到情满意酣。

这种蕴藉含蓄之美是闻一多继承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成功尝试。

同时,闻一多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象征、暗示等特点,以构成诗歌独特深邃的艺术境界。

闻一多爱国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得力于他对新诗格律音乐美的追求。

对新诗形式作系统、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实绩的是现代“格律诗派”。

闻一多的《诗的格律》是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集大成者。

他主张格律对于诗歌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诗人应带着格律的镣铐跳舞,即按照诗的格律的要求来创造诗歌。

闻一多提出“绘画的美”主要强调词藻的重要性。

所谓建筑的美也就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认为旧的律诗可能也有建筑美,但永远只有一个格式,而新诗的格式层出不穷,诗人可以随意创造,固而具有“精神和形体调和的美”。

闻一多借鉴英诗的“顿”,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提出了“音尺”这一概念,他特别提倡每行由四个音尺构成,其中必有两个“三字尺”的格式,并断言此种格式可使新诗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静夜》中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和愤激,真闻一多诗歌音乐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深沉狂放的感情在铿锵顿挫的韵律形式中有节制地抒发出来。

闻一多的诗,押韵方式多种多样,但情为根本,都是依情选韵、随情转韵,从而传送出宛转曲折的思想感情。

如《静夜》一诗,诗中的情绪,时而平静,时而激越,时而是痛楚,时而昂奋,“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

抒情之诗旨在言情。

闻一多爱国诗中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和以理节情的间离化而曲折、克制的表达。

如朱自清所说: “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

”闻一多在谈到自己作诗的体会时说:“我自己作诗,往往不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而成于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或数月之后,到这时的琐碎的枝节往往已经遗忘了。

记得的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

然后,再用想像来装成那模糊影响的轮廓,表现在文字上,其结果虽往往失之于空疏,然而刻露的毛病决不会有了。

空疏的作品读者看了不发生印象,刻露的作品,往往叫读者发生坏印象。

所以与其刻露,不如空疏,英诗人华兹渥司作诗,也用这种方法。

”这个“冷处理”的过程,貌似平静的回忆中的情感逐渐消逝,代之而起的是逐渐强烈的,已经纯化、浓缩过的情感,当积聚到一定时候,就将像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

因此,它是“冷中有热”,经过搁置的感情不是冷却了,而是更凝聚、膨胀,白热化。

“静夜”意象是对现实和文化的批判性隐喻。

如果说“死水”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的阴暗,表现了诗人直面丑恶的求真意志,那么《死水》集里的《静夜》则体现了在苦难的背景下,诗人对传统的人生和美学情趣的否定,蕴涵了承担苦难的精神。

对静夜的批判,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冲突中的选择:这里有对传统超逸人格的鄙视,对“韵雅”的“东方文化”境界的摈弃,表达了承担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而他后来以铁肩担道义,甚至以生命去践道成仁,也可以说是《静夜》中承担意识口供评论(一)口供是作者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带有诗序的性质。

闻一多在开篇宣称“我不是什么诗人”这不是过谦之辞,他认为“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

有什么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里看出诗来。

”这是他从思想和艺术上对自身的双重苛求。

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等。

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绚烂多采。

而“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因为一个“苦”字,使得全诗平添了一番苦涩之感,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无疑使诗人的抒情有些许苦涩。

这苦涩也是《死水》这部诗集情感的底色。

诗人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后,又来了突兀的一笔: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这是对自身的严酷反省,诗题为“口供”,含义也就在此。

诗人对旧我的否定,正是为了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

这也是诗集《死水》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

评论(二)什么是“口供”?失去自由的人向刑事诉讼机关陈述自我的言行、交待自己的动机、意图,这就是所谓的“口供”。

“口供”因之而具有了两重含义:不得不“供”,老老实实地“供”。

那么,闻一多又为什么非得“招供”不可呢?这与他当时的思想变化有关。

“五四”时期的闻一多曾经迸发出那么昂扬的青春热情,那么瑰丽的人生幻想,尽管他时刻都忍受着污浊现实的刺激,他也从未放弃过青春期的追求、青年人的自信,在他所热衷的唯美主义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目标里,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闻一多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一些伟大、光辉而圣洁的事物,它值得我们去奋斗、去追求,甚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诗人自己,当然也就是一位品德高洁、精神超迈的仁人志士了。

他愿将自己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捣破世人的监狱,救出那些受困的灵魂,(《红烛》序诗)“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个做了艺术底殉者!/忠烈的亡魂啊!”(《艺术底忠臣》)但所有这一切,都带着初涉人生的青年人那特有的纯净的和稚嫩,因为它们毕竟是一位封闭在学校里的书生的一厢情愿。

此时此刻,他还没有条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更真切地体验和认识,同时也还是缺乏对自我的严肃认真的反省和剖析。

在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成孰必当以这两个方面为先决条件。

清华毕业后,闻一多随即赴美留学,在这块工业化的西方土地上,他又表现出了异常浓厚的民族情绪与民族自卫心理,以致始终都与美国社会取着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姿态。

这一特殊的心境,也使得他格外地捍卫着自己的“纯白”与“高洁”,以“东方底诗魂陶元亮”自比,(参见《忆菊》)因而要对自我作出深刻的“忏悔”,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幸的在于,闻一多并不是那种停滞不前的艺术家,他的思想能够随着时代进步、人生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向前开拓,不断深化发展。

创作《死水》的1926年至1928年正是诗人广泛接触真实的人生、重新思索自我的时候。

年前,闻一多由徐志摩介绍,结束了乡村的“半隐居”生活,前往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

年初,他即回浠水将家眷接到北京,算是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家”。

至此,面对中国社会的真实人生是彻底地展开了。

同《红烛》里所显示的思维习惯相似,诗人的所有人生体验都是从对自我的体验开始的。

(这或许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在实际的人生遭遇中,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细微体察执拗地纠缠住他的灵魂,让他惊讶、叹息,诗人不吐不快!这就是“招供”的缘起吧,至于“老老实实”,这自然是闻一多为人处世的一贯立场。

闻一多“供”了些什么呢?开门见山就让人大吃一惊:“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这话从何谈起呢?明明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曾以他的《红烛》震动了中国现代诗坛;又明明是一位热爱这行的艺术家,为了诗,为了艺术,他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况且就是在“口供”的前后,他还全身心地扑在《诗镌》、《新月》等诗歌刊物的编辑组织工作上。

一方面是超乎常人的热爱和执着,一方面却又是断然决绝的表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君子风度的谦逊之辞吗?不是,在中国,故作谦虚的恭顺往往都包含着某些令人作呕的心理意识,闻一多不属于这样的人。

这里的“诗人”,当有其特殊的含意,有它特殊的要求,闻一多认为,自己并没有达到那样的“要求”,也并不具备那样的“内涵”,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一词引出了一系的志趣、理想和情操,还似乎都是所谓诗人的特征。

归纳起来,特征有五:其一,志向纯争高雅、坚定不移,即诗中所谓的“白石的坚贞”。

其二,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造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中描绘着这一境界:“青松和大海,鸦背驮首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其三是英雄主义的人格理想。

“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其四是民族主义的情怀:“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闻一多是素爱菊花的,他曾把菊花繁开的景象视为祖国昌盛的象征(《忆菊》),这里的“菊花”亦当作此理解。

其五是自甘寂寞的人生态度,“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这五个方面的精神特征都是“诗人”的,因为它们都是这样的典雅、高洁乃至有些“神圣”。

正如闻一多在《红烛·诗人》中所说,诗人具有超功利的“超世俗的精神价值,他的理想直奔白云深处的天国。

在那个时候,他所理解的“诗人”大体上是与这五个特征相吻合的。

但是,在今天,诗人除了继续受到这些精神的浸润外,又觉察到了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诗人另起一段,触目惊心地展现了一个可怕的“我”:“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描写现实,写“旧中国是黑暗的,令人厌恶的,形容之为‘垃圾桶’,是一种沉痛的诅咒声,如同说‘一沟绝望的死水’一样。

”我认为这仍然未能充分意识到闻一多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意图,既然是“口供”,当首先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

诗人既突出了自己属于“诗人”的一面,又刻画了自己内心深处那“黑暗”的一隅,不要责备它的丑陋,也不要嘲笑诗人竟有这样的污秽,因为它实在代表了所有人性的本质:伟大与渺小、美丽与猥秽的奇妙结合,只不过别人不敢正视、不愿承认,而闻一多却有这一惊人的勇气罢了!恐怕也只有敢于正视人自身弱点的思想家才是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也只有敢于表现人自身弱点的诗人才是伟大的诗人。

闻一多以自我解剖为《死水》的序幕,是意味深长的。

在诗的韵律形式上,《口供》也开辟了《死水》的新道路。

这首诗的句式大体整齐,两句一换韵,虽仍然比较灵活,但在整体上显得音律和谐,朗朗上口,与《红烛》中绝大多数的自由体诗颇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