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水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饮水安全宣传工作。
农村居民对饮水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所饮用的水是否安全。
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手段向农村居民普及饮水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饮水安全意识。
我们应该加强农村饮水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相对落后,且分布不均衡。
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取水不方便、供水质量差等问题。
我们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饮水设施,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能力,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我们应该加强水源保护工作。
水源是饮水安全的基础,而农村地区的水源往往受到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污染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杜绝污染源的排放,确保农村水源的安全。
第四,我们应该加强水质监测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不仅是饮水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只有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才能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第五,我们应该加强饮水安全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强协调和配合,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应该促进农村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饮水安全问题不仅依赖于政府的管理工作,更需要农村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教育,提高认识,学习正确的饮水方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一项经久不衰的长期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饮水安全宣传、改善农村饮水设施、加强水源保护、加强水质监测和饮水安全管理,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真正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对策农村饮水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农村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质较差,饮水安全问题一直存在。
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以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下面就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机制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在每个村设立专门的饮水安全管理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组成,负责对水源地、供水管网等进行常态化的监测和管理。
要加强对这些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管理和监测的能力和水平,确保饮水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需要加大对饮水设施的建设投入。
政府可以逐步完善农村饮水设施建设,包括水源地保护、供水管网改造、自来水设施建设等。
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自建自管的饮水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用水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
三、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还可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农村饮水安全的正常秩序。
四、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向农村居民普及饮水卫生知识,提高他们的饮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要及时了解农村饮水安全的实际情况,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还可以加大对饮水安全技术研究的投入,提高饮水安全监测和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落实,政府可以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督导和考核,确保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履行责任,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困难的重要工程之一,它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给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本文将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 技术力量不足: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缺乏专业的技术力量,导致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2. 资金管理不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浪费、挪用和贪污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和效果。
3. 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的管理体制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来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管理权限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导致工程的运营和维护出现困难。
4. 水质监测不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不够及时和全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5. 维护管理不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维护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地域广阔、人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工程的维护和保养难以做到位,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二、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力量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引进人才等途径,加强技术力量建设,提升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水平。
2. 规范资金管理: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严厉打击资金浪费和挪用等违规行为,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3. 完善管理体制:对现行的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和调整,明确管理权限,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工程的整体运营水平。
4. 加强水质监测: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水质监测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确保居民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对策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村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关键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
分析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制订管护对策,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饮水,实现农村发展与民生的全面提升。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1.农村饮水设施老化、缺乏维护:长期以来,农村饮水设施老化,部分地区缺乏及时维护,导致水质受到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
2.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一些地方的农村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化肥、农药和人工污染,导致水质下降,出现病菌繁殖,使居民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
3.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淡薄:由于农村文化水平低,居民不够了解饮用水的危害,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饮用不安全水源的现象。
二、制订管护对策1.加大饮水设施的投入: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饮水设施进行维护与改造,确保饮水设施的正常运转。
2.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的质量监测机制,严格控制污染源,遏制污染源发展势头,确保居民的饮水安全。
3.加强饮用水管理:对于确保水源环境卫生的企业和个人,应该给予表彰,对于违反水环境卫生法规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给予处罚。
4.提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意识:政府要加强饮用水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居民的安全意识,督促居民饮用清洁、卫生的饮水,从源头上减轻水源污染的压力。
5.建立协作机制:政府、公益机构、新闻媒体应合作推动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协调机制和奖惩机制,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不仅关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关乎农村的经济和发展。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应共同承担保障饮用水安全的责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源环境监测,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是一个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些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却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我们需要关注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饮水安全隐患严重、水质差、管网老化、供水不足等问题。
一些偏远的山区和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饮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水质不过关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的健康,还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农村管网改造和水质治理工作。
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饮水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家庭饮水安全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学会科学地选择饮用水,并学会简单的水质检测方法。
加强监管和督导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和责任机制。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监管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有效进行。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水质治理技术也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目前科技发达的情况下,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一些先进的水质治理技术和设备,降低饮水安全成本,提高农村饮水水质。
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水质治理示范点,引导农民亲身体验、了解先进的水质治理技术,使这些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饮水安全问题是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个方面的合力来解决。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学术机构、公益组织等都应该共同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来,共同为农村人民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
饮水安全工作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攻坚的局面,才能真正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的饮水安全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 供水设施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或资金不足,很多农村地区的供水设施非常落后,存在严重的老化和损坏现象。
2. 水质不达标。
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或河流水质受到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污染,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
3. 缺乏有效管理。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饮水工作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4. 居民饮水观念不够成熟。
一些农村居民对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较大的饮水安全隐患。
5. 缺乏专业人才。
在农村地区,目前缺乏专业的水务人才和技术支持,难以保障供水设施的运营和维护。
二、解决思路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1. 加大投入。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2. 强化监管。
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质安全。
3. 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饮水安全意识,鼓励他们使用安全的饮水设施。
4.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有效实施。
三、建议为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供水设施。
政府应该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供水设施,包括修建新的供水管网、更新老化设施、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等。
3. 提高居民饮水安全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示范点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引导他们采取科学合理的饮水方式。
4. 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服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的重要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农村饮水安全是关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事,也是农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区饮水水质不达标、供水设施老化破损等。
我们有必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助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健全水质监测机制。
农村饮水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要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就必须确保饮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我们建议加强对农村饮水水质的监测力度,完善水质监测机制,增加监测频次和点位,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提高信息透明度,使广大农村居民对自己的饮水水质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政府更加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加大对饮水水质的治理力度,对于水质不合格的地区,要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确保饮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加强对供水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
供水设施的完善和健全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基础。
当前部分地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管网老化、渗漏,管道破损严重,水源保护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建议加强对供水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工作,对管网进行修复和更新,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
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加大投入力度,修建水源保护区等设施,保障水源的纯净和充足。
只有保障了供水设施的完善和供水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农村饮水安全。
提倡健康饮水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我们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健康饮水意识,普及饮水安全知识,引导农村居民注重饮水水质和饮水卫生。
可通过开展饮水安全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饮水安全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对饮水安全的重视程度,使他们从根本上懂得保护自己的饮水安全,主动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来。
加强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督促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落实。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牵涉多个部门多个领域,要想有效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就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1. 引言1.1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稳定。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政府的责任。
良好的饮水安全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水源污染,减少水源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患病的几率。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只有有了安全的饮用水,农村居民才能健康生活、安心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只有有了安全的饮用水,农村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1.2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地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水质无法保证。
农村水源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存在乱排污、乱采矿等行为,对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部分农村居民观念不合理,存在过度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够严格,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存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监测、技术保障、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和资金管理,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是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基础。
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覆盖农村各地区和各水源地,确保监测范围全面。
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监测机制,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居民自身,形成监测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要加强监测技术力量的建设,培养专业人员,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要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预防饮水安全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摘要:安全饮水是一项惠民工程,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根本利益,本文在分析饮水不安全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从项目规划到工程设计、建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饮水不安全的对策和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利;饮水;安全;对策
一、基本情况及背景
1、基本县情
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米仓山南麓,幅员面积2229.12km2。
地势北高南低,沟谷纵横,海拔高程267.62 ~1338.91m。
全县43 个乡镇、546个村,总人口106万,其中农业人口86.6万。
县域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县。
平昌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处于大巴山暴雨区,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凉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是农业主产区。
多年平均气温14 ~17℃,最高气温42℃,多年平均日照1476h,多年平均降水量1176mm。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十年九旱,旱涝交替,山地灾害时常发生。
2、基本水情和缺水状况
我县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以水利工程拦蓄地表水为主,截止2012年底,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0194处,蓄、引、提水能力11854.64万m3,人均水量111.83m3,生产生活用水严重不足,特别是饮水状况极不安全。
据调查统计,截止2012年,全县有22.28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全县总人口21.0%。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前工作重心之一。
二、缺水成因分析
1、水文水资源状况
我县的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三部分组成,多年平均总量达100.61 亿m3。
地表水主要来自境内大气降水,多年平均总量11.43亿m3,保证率75%的地表水资源总量7.43亿m3,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建水利工程蓄水,至2012年底,我县共有各类蓄水工程9940个,总蓄水量8232 万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P=75%)的11.08%;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基岩裂隙水,水资源可开发量2782万m3,已开发利用809.6万m3,占总量的29.1%;过境水主要来源于过境河流,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8.9亿m3,是境内自产地表水的7.78倍,保证率75%的过境水总量59.45亿m3,现已开发利用738万m3,占总资源量的0.12%。
我县水资源丰富,保证率75%的资源总量67.16 亿m3,已开发9779.62 万m3,占资源量的1.46%。
水资源开发主要依靠工程措施,而水利工程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施工条件差、难度大、投资大,从而导致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开发
利用率低。
2、地质条件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
我县处于低山向丘陵过渡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形破碎,切割深度大部分在400m左右。
大部分地区处在旋转构造体系“仪陇-平昌莲花状构造”内,都是一些非常疏缓的褶曲且褶皱较小,岩层基本呈水平叠置状态,对降水的截蓄能力差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基岩裂隙水,全靠降水补充,受降雨影响极大,而降雨汇流时间短,典型的“陡涨陡落”,所以地下水资源紧缺,特别是便于开发饮用的泉水就更少,这是我县农村大范围季节性饮水不安全的根本原因。
3、已成人饮工程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已成各类饮水工程36119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85处,分散供水工程35334处。
运行状况差的有4985处,占总数的13.80%,其中:水源不安全的有629处,工程设施老化的4356处。
水源不安全主要表现在水质恶化和来水量减少两个方面,据统计,水质不达标的占48%,水量不足占52%。
三、安全饮水规划及主要措施
1、立足当前,考虑长远
在充分调查掌握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饮水状况的基础上,分析饮水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
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预测分析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趋势,考虑饮水安全长期可持续性才是根本,否则就容易使饮水不安全状况反反复复,落入“不安全-安全-不安全”的循环怪圈中。
必须达到解决一人少一人。
不再反复的目的。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解决饮水不安全的工程措施很多,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水源条件,工程方案都不同,必须以因地制宜、费省效宏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
水源对饮水工程方案起决定性作用,水源的位置、水质、水量等不同,就会导致取水方式、净化方式不同。
在制定方案时要根据水源条件和缺水人口的多少,通过核算水量和投资来比较方案的优劣,宜引则引、宜提则提,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建窖则建窖,不搞一刀切。
对饮水不安全人口集中的集镇、居民点,一般只能以地表水和过境水作为水源,在水源水质、水量满足的前提下,以集中供水为宜;对居住分散、饮水不安全人口少的院户可以采用打井或引泉来分散解决;对于无地下水可取,靠天降水的旱山村,最好分户或联户建水窖,蓄集雨水来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
总之,不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不同的饮水安全状况,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科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真正达到解决饮水不安全的目的。
3、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我县的不安全饮水人口多、范围广,程度不同,难度各异,难以一次性全部解决,只有按饮水不安全程度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难后易”的原则进行。
在编制年度计划和安排补助资金时,要坚持“注重实效,安排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的原则,决不能撒胡椒面,否则,就会造就很多半拉子工程,劳民伤财,严重影响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成效,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4、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要解决全县20余万人饮水不安全,共需资金约2.0亿元,如果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体制、多方筹措资金。
坚持以受益人投入主、国家补助为辅,同时大力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安全饮水建设中来。
在引进资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作为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单位、个人只要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且自愿投资安全饮水建设的,我们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优惠条件,支持开展安全饮水建设。
四、加强运行管理,发挥工程效益
工程建成后,要确保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效益,而正常运行只有靠加强管理来实现,否则就会使工程形同虚设,甚至三、五年就报废,达不到建工程之目的。
一是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基本的业务技能,了解制水流程和净化原理,掌握和遵循运行操作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定期对输、提水管线进行巡视,对设备设施进行检修,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三是在工程供水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扩大受益范围,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杜绝跑、
冒、漏、滴等现象,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供水成本,提高工程收益的目的。
五、结束语
安全饮水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抓好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孔文,《关于村镇供水安全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水利》,2006年;
[2]刘群昌,刘文朝,《论述全国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战略》,水
利网,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