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第一框 与山为邻导学稿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2与山为邻说课稿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2与山为邻说课稿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请看影片!播放影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有没有同学知道哈萨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教师点击幻灯,指《中国地形图》,通过指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
〕点击天山、梯田两图。
【提问】猜猜这是哪儿?【表达】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
〔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
〕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课与山为邻【提问】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表达】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
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点击天山景观图。
【提问】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提问】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提问】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
〕【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提问】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热身活动:请同砚们谈谈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的山,以及与山相关的传说故事。
2. 师生互动: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与山为邻》,引导学生思考山对人们的意义和影响。
3. 进修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了解山的地理特征、山的作用、山的文化意义以及人们与山的干系。
二、教室进修
1. 地理特征:让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了解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山的特点。
2. 山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山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作用,包括珍爱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等。
3. 山的文化意义:通过介绍不同文化中对山的崇拜、赞美以及与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了解山在文化中的重要塞位。
4. 人们与山的干系:通过讨论人们在山区生活的特点、山区的资源利用、环境珍爱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山的干系。
三、课后拓展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走进山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2. 作文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山的故事,表达对山的感情和理解。
3. 知识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有关山的知识,如山的分类、山地植被、山区气候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山的地理、文化和生态意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希望同砚们在与山为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珍惜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机缘。
愿我们永遥与山为邻,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故里。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人教版一、【课标解读】: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衣食住行特色自然环境农业文明成就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农业的垂直布局山上:畜牧业山下:种植业垂直的生计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与山为邻》教案

1前言本课是本人在4月23日在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研讨会暨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成立仪式上开设的一节展示课,共同参与学习的班级是椒江二中七年级(8)班的47位同学,听课对象是椒江区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成员、台州学院实习生、椒江区各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共50余位老师。
椒江二中能够说是椒江区初中学校的龙头,学生素质不错,这个个七年级(8)班属于随机抽取班级,在上课之前理解到的学情是比较沉闷的班级,学生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
2课程标准1-2-8描绘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要点提示: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1-4-2使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绘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要点提示: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水平。
3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绘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绘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
4重点难点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把课本内容实行梳理,依据目标和学情重新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5学教形式全班上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联系阅读法—主动问答法—自主讨论法—自评互判法传统纸笔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神秘礼物马铃薯导入新课:你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你理解安第斯山脉吗?学生回答(根据资料:地理位置、概况、居民、特产等)(五)感悟安第斯山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发展生产呢?说明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保护资源,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五)学以致用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大家来出谋划策,为如何更好因地制宜的发展台州经济,打造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台州贡献自己的智慧。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一)寻秘安第斯看来大家对安第斯山都有一定的理解,让我们先去找找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结合两图说说。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第二课 与山为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导学稿 编号:0727-0729 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第三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学生姓名 班级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地图,复习回顾世界上主要的山脉,了解主要山脉的分布,对不同山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个典型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3.通过山区人民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的事例,体验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导练探究(一)回忆世界地形图,填出世界上主要山脉:(1)A____________,它是世界最 的山脉,它分布在_______洲。
(2)B ,它分布在 洲。
(3)C ,它是世界最 的山脉,它属于 洲,且有世界最高峰G________________。
(4) D ,它是 洲和 洲的分界线之一。
(5) E ,它是 洲最高山脉。
(6)H 是 山脉,非洲最高山峰F___________。
(二)阅读书本P64-66,抓住关键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1.印第安人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他们开辟 ,种植 等农作物;海拔高处,他们以 为生。
2.探寻印第安人生产、生活特色的形成原因(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分析) ▲示例:衣——皮革、羊驼毛织物 食——( )住——( ) 行——( )3.印第安人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AC BD E FGH(三)分析不同区域的情况,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自然环境包括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主要可以从所在国家和民族,及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去考察。
根据三、练习反馈1.山地、 __________和 ________统称为山区。
2.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的是 ,全长近 千米,是世界最 山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主要讲述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居住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来建设居住环境。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如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 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建设居住环境;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作用。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2. 讲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5. 总结与拓展;6. 布置作业。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
1. 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地形图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 地理实践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 地理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包括山脉、河流、平原等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2)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建设居住环境:掌握人类如何通过建筑、道路等方式适应和改变地形,以创造更适宜的居住条件。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山区生活的基本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如模拟山区生活、讨论山区可持续发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是学生了解地理差异、文化多样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山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2)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山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山区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山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4)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山区社区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山区的需求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
(5)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山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山区经济发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参加学术讲座:推荐学生参加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学术讲座,如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课时1 垂直的生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获取有用信息,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三、【课前预习导学】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2.与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山区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差异?(山地与平原相比,有什么特点?)
3.阅读课本P65的“阅读卡”部分,完成下列填空。
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他们利用安第斯山区条件,创建了历史悠久的文明时代。
其中的部族,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
当时的农业的概况,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发展业,开辟,种植、、和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有霜冻,人们发展业,以放牧驯养和为生,为人们提供奶肉、皮革、毛等衣食来源。
四、【课堂导学】第一节垂直的生计
(一)探究“垂直”的变化
1.读图3-16,并结合《世界地形图》,描述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安第斯山脉位于半球的洲,山脉是走向,素有之称,是世界最长山脉。
2.观察图3-17,描述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变化。
总结:安第斯山脉的景观呈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计算:假设海拔0米的温度是25度,那么,1500米处,3000米,4500米处分别是多少度?
总结: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是:
(二)了解印第安人的“生计”
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了许多限制。
那世代生活在此的印第安人又是怎样适应这里的环境呢?
1.阅读书本P65-66,结合书本的图片,完成下表
2.探寻秘鲁:观察图3-23,秘鲁的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它的形象出现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
3.感受印第安文明
五、【课堂总结】
印第安人民正是凭借着,与自然,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六、【当堂测试】
1.纵贯南美洲,被称为“南美洲脊梁”的山脉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
2.下列关于安第斯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山下主要发展种植业,如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等
B.山上发展畜牧业,如细毛羊、羔皮羊等
C.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
D.安第斯山区主要的国家有秘鲁、智利等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经纬度
B.地势
C.洋流
D.气候
4.安第斯山中段地带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
A.玛雅文明
B.两河文明
C.印度河文明
D.印加文明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