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第二课与山为邻(如画的梯田)

合集下载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南美洲
阿尔卑斯山脉 (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欧洲
五带
热带
北温带
特色 产业
启示
海拔较低处—种植业 海拔较高处—放牧业
旅游业(滑雪、登山)
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并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
峡谷和险峰
——冰川在海岸刨蚀而形成
瑞士的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6%,矿产资 源奇缺。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仙境的 乡村,成就了丰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
“大山之子”——瑞士
• 劣势 山区面积广大, 耕地稀少;
找一找:阿尔卑斯山脉的位置
阿尔卑斯山脉是横亘在欧洲腹地的欧洲最高 大、最雄伟的山脉。
➢ 读图,找找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 自西往东依次是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
➢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河流有哪些? 莱茵河、多瑙河、波河
➢ 结合课本p67的内容,概括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
海拔高
雪山
干寒草原
山坡
海拔低
山谷
自然条件
生产方式
气候极为寒
畜牧业。
冷,经常遭 受霜冻。
放牧驯养羊 驼和骆马
海拔较低 温度适宜
种植 业。开辟梯 田,种植玉 米、马铃薯、 小麦和大麦
山区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的 生产而且也影响他们的生活

羊驼毛质地 轻柔,纤维 细长,保暖 性强,极为 珍贵,有“ 纤维上帝” 之美誉。
阿尔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 形,环也保之造国 就地了山(瑞地瑞之士士国) 的宜 经……济之国和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第二课时 如画的梯田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第二课时 如画的梯田教案 人教版

与山为邻——如画的梯田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课程标准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在通过观察图片后,说出梯田的自然环境特征。

说出梯田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展示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图片教学流程:迷语导入: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先猜个迷样子像楼梯,直通天和地,常年两套衣,黄绿相交替——迷底:梯田问:大家见过梯田吗?说说你所知道的梯田,谈谈对梯田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的了解的也是梯田,但是它绝不同于一般的梯田。

那梯田到底在哪里呢?在某某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区。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结合P50中国地形图和P79图4-11某某元阳的位置图,快速地元阳是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对照地图说出哀牢山区的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判断其气候是什么?生:地形是山区,地处低纬度,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问:根据什么来判断它的气候类型?生:P53中国气候类型图师:有人说如果你没有看过元阳的梯田,那你就不算真正见过梯田。

那元阳的梯田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让大家欣赏一组极为壮观的某某元阳梯田的照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二、学与教的过程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第四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全课)

第四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全课)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山地的特征及自然条件等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明确保护山地的重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3.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哈尼族利用自然环境,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难点: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三、自主学习1、元阳梯田美丽如画,它位于省境内。

2、在哀牢山区,一年四季,都有来自洋的水汽,加上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降雨,使得山区出现了,“山有多高, ”。

哈尼族人在高山上修建了庞大的__________网络,通过 ,引进梯田。

3、请描述元阳梯田的美丽景观:初春,三四月间,夏末秋初,冬季。

4、说一说元阳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江河”的美景反映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它给哈尼族人生活带来了哪些的好处?四、巩固练习1、元阳人的山寨一般建在……………………()A、山顶B、山腰C、在向阳开阔的山坡D、山脚2、“梯田是小伙子的脸”是指哪一个民族………()A、哈萨克族B、藏族C、哈尼族D、朝鲜族3、活动题1:哈尼族人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从事生产和安排生活的?活动题2:很多人赞誉哈尼族人的梯田,认为梯田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但在另外一些山区,为了种庄稼,人们砍伐了树木结果庄稼没有长好,还造成了水土流失。

你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4、课后思考: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些设想呢?一、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山地的特征及自然条件等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明确保护山地的重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3.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哈尼族利用自然环境,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难点: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与山为邻说课稿

与山为邻说课稿

与山为邻说课稿
与山为邻《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通过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三个典型的案例,来表现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案例,比较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欣赏哈尼人的梯田文化;关注卢索旅游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山区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识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天山山脉的垂。

第四单元 第2课 与山为邻(2)

第四单元 第2课 与山为邻(2)

《如画的梯田》今天孙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很美的地方。

不过,在此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见过梯田?(在我们浙闽丘陵地区,梯田修筑在低矮的山坡上,依山势而筑的阶梯状的农田。

在这样的梯田上,主要的农作物是茶树、油菜等旱地作物)今天,孙老师要带大家见识的也是梯田,但绝对是不同凡响的。

那梯田到底在那里呢?老师就不调大家的胃口了,是在哀牢山区。

大家都没有听说过吧!显然,哀牢山不是一座名山,但它绝对是一座特别的山。

因为在这里有一个小县城,叫元阳,元阳有着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梯田景观。

到过元阳、见过元阳梯田的人这样说:你若没见过元阳的梯田,那就不要说你认识梯田。

这口气好象也太大了点吧!同学们想见识一下吗?不过我们总得先知道这元阳在什么地方吧。

请同学们看老师自己准备的这张地图,对比着中国行政区划图,快速地找出元阳是位于我国的哪个省?注意北回归线穿过云南省,元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地区,附近有一条河流名为元江。

我想元阳、元江,它们之间肯定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好,鉴于大家刚才的出色表现,孙老师现在让大家欣赏一组极为壮观的云南元阳梯田的照片。

(课件展示)同学们不时地发出惊奇的感叹声。

师:“看完这么壮观的梯田,同学们是不是有话想说?”生1:“简直太伟大了!我不相信那真的是梯田。

”生2:“水平如镜,象是大理石铺成的。

”生3:“它好象不是在人间,应该是仙境才有的。

”生4:“它们象是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

”师:“老师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你,刚才所展示的都是照片。

但他们确实是美丽如画,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如画的梯田》。

不过,孙老师觉得这梯田更象是另一种艺术品,你们看,它们是那样的有棱有角,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生:“雕塑艺术”。

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了。

“很好,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过我相信其他同学肯定也已经体会到这些梯田的雕塑艺术之美了吧!但是,我们刚才所看到的照片还只是元阳梯田的一部分。

孙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元阳,从最低的山谷底部到最高一层梯田,一共大概会有多少级?”……“5000级。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如画的梯田 热闹的山谷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如画的梯田 热闹的山谷

第二课时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教材分析】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二课《与山为邻》中的第二与第三目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地协调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水稻的科学性。

了解阿尔卑斯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景,形成感性认识。

理解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兴趣导入,观看影片,合作探究,情景探讨,出谋划策,思维拓展,课堂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和善待自然。

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从哈尼人民修建如画的梯田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感受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阿尔卑斯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从实例中体会因地制宜原则。

【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

本节课的教学用知地——质疑——明理——说理——析事五个阶段来完成教学任务,自始至终都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较远,因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可以弥补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的缺点。

再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和讲述法等教法,用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入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为什么可以种植水稻?然条件进行生产和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画的梯田
梯田
梯田风光
初春,人们引水灌溉,梯田里流 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 链。
三四月,在紧张的插秧季节结 束后,远望层层梯田,宛如一块块 绿色的地毯。
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 去,一片金黄。
冬季,梯田如一面面光亮的镜 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元阳梯田

2500年前,哈尼族的祖先从青藏高 原来到云南南部这个边陲山区,初 来乍到就遇到了一大难题:周围的 山谷根本不适宜种植。哈尼族人以 顽强的民族性格与大自然搏斗,用 石块砌起围墙,围住新开垦的农田, 还引来山泉灌溉,并在水雾缭绕的 梯田中种植稻谷。
元阳的地理位置


(1)位置和气候: 元阳地处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 带地区,长年都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加 上濒临元江河谷,河水受热,水汽不断蒸 发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凝云致雨,形成 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特征。 (2)发展水稻和修筑梯田的有利条件: 常年不断的雨水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充足的 水源。加之合理的引水渠道,使雨水得到 了有效利用,灌溉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3)哈尼族人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和 安排生产生活的? 哈尼族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当地湿热的 环境。依着山势的不同,从山脚到山顶, 修筑的梯田几乎遍布了每个角落,这是哈 尼人世代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人类利用 与改造自然的成功杰作。体现了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的关系。
地形-----开梯田 气候-----“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思维拓展
哈尼族孩子们脸上 荡漾着笑容,青山绿水
之间的童年是快乐的。
他们的将来会是怎么样
的?象他们的祖祖辈辈
一样,继续年复一年的
“面朝梯田背朝天”的辛 勤劳作吗?
元阳的名气开始走红,慕 名而来的游客几乎让元阳这座 宁静的山寨燃烧起来.是好?是 坏?为什么?
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景观的千差万 别,会形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 正是由于不同而绚丽多彩.各地的人们要 根据各自区域的特点来选择发展的道路, 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
元阳梯田体现了哪一科学道理? 哈尼人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 时,努力改造自然环境,体 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
走进哈尼族

在小巷的尽头处,一条小溪顺山而下。几蓬竹林围 着一户人家,一大一小两头水牛在竹林下悠闲地嚼 着稻草。家门口,一位老倌抱着一管水烟筒“嘟嘟” 吸得起劲。我们被眼前悠然自得的乡村画卷所陶醉, 忍不住上前打招呼。老倌姓李,今年68岁,脸上被 岁月布满了梯田般的皱纹,满脸情感显示出对大山 的无限虔诚。他说,小时候,门前的溪水就这样地 流着,除了下雨,溪水不涨也不枯,世世代代浇灌 着门前土地;那几蓬竹子,也不知那辈栽的,祖祖 辈辈就这么享用着。我问他,万一溪水干了怎么办? 他说不会的,山里人视森林如生命,每个寨子在建 寨时,都要选一片蓄养水源的森林做为树神(俗称 龙树)加于保护,并且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祭献,祈 求树神保佑村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建寨 之后,也要在寨子周围种树,美化环境。
课堂总结:



同样与山为邻,自然环境的差异(却很大 ) 人们利用当地的(自然 )条件,发展生产、 经济,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方式 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应该注意保 护资源和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包含的科学道理是: 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 发展规律,才能使自然环境向着有利 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地理生活方式:山有多高,田有
多高,房有多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