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状元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原创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原创导学案

邓稼先第一课时【学习导言】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通读课文】默读几遍课文,读通课文。

【积累基础】读一读,写三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宰.割()筹.划()彷.徨()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查找资料】通过看书、查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研读课文】一、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了解六个部分的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

4作者为邓稼先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二、思考讨论: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分析形象】一、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奉献精神。

二、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1、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用深情的语调3、完成词语抄写练习和作业本34页邓稼先第二课时【学习导言】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进一步感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课前思考】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的理解是:最后讨论的结果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错误的)【研读课文】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揣摩语言】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自主学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自主学案(内含2课时)
(二) 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填空:
①本文运用小标题,采用了的并列结构形式,将看似形式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表现主题。
②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更加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句式多变,有的句式十分工整,有的长短句交错使用,请从文中找出例句并用笔标识出来。
3.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哪些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贡献的科学家?请搜集有关事例。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4.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的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5.本文是一篇通讯。这种文体要求能真实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时间要求不像那么及时。
6.这篇文章的形式奇特,采用小标题,分为六部分,请你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以下方法:
A.用文段的中心句; 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 C.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我的疑问】(结合“学习目标”提问):
【合作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思考邓稼先“纯”在何处。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
1.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勾画出让人感动的句段,揣摩其含义。

2.能通过了解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能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元勋.( xūn )奠.基( diàn )选聘.( pìn )可歌可泣.( qì )yáo( 谣 )言背sònɡ( 诵) zhòu ( 昼 )夜鲜.为人知( xiǎn )昆仑.( lún ) 挚.友( zhì ) 鞠躬尽cuì( 瘁 ) 锋máng( 芒 )毕露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至死不懈__: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含褒义)__鞠躬尽瘁__: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__当之无愧__: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__家喻户晓__:每家每户都知道。

__锋芒毕露__: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__妇孺皆知__: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3.文学常识填空。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____物理____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____诺贝尔物理学____奖。

(2)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的首要特征是____真实____,另一个显著特征是____生动____。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二、我的疑问互动课堂【课文感知】1.文章分六个部分,请简要概括这六部分的内容。

答案:①在历史的背景中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古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的献身精神。

《邓稼先》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导学案一等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方式 导学案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提供竞赛知识点、解析竞赛题目、指导 解题思路、提供练习题等。通过这些方式,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竞赛内容,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 导学案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方式主要包括:提供竞赛知识点、解析竞赛题目、指导解题思路、提供练习题等。通过这些方式,导 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竞赛内容,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 馈,指出问题并给出改进建 议
评估方法:通过考试、作业、 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和成绩
评估与反馈的意义:促进教 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
改进
05
导学案的评价与反思
导学案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添加标题
目标明确:评价导学案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符合 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06
导学案的实践与应用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编制导学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实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学案的应用效果:通过导学案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 导学案在学科竞赛中的未来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导学案在学科竞赛中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导学 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将更加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科竞赛提供更加全面、有 效的支持。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导学案在学科竞赛中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导学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同时也将更加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科竞赛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支持。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邓稼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邓稼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 邓稼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习精读方法,字斟句酌揣摩关键语段的含义及其表达的妙处。

2.思维发展:通过运用具体的描写、叙议结合等手法,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

3.审美鉴赏: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自己的理想抱负。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内涵。

2.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及表达的妙处。

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所涉及的都是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作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感和朋友深情为基调,饱含深情地介绍了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杨振宁的《邓稼先》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德。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围绕“说"和“做”两方面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通过他在“说"和“做”两方面不同的表现,赞扬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

透过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学术严谨、对革命无畏的学者、战士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萧红回忆了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一位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鲁迅先生形象。

《孙权劝学》是根据史书改编的一篇文言短文,记叙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学有所成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为朋友的故事,文章记事简练,对话精当,于对话之中体现人物形象。

同时启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

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供研读、积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精选]

教案一一、教材分析《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时数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入法)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体会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学生需了解邓稼先在“两弹一星”研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学生需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理解这种感情背后的深层含义。
(2)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邓稼先》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了解我国科学家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邓稼先》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方面做得还不错,大家能积极参与讨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方面还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进行得较为顺利,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理解不够到位。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效果较好,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有时候,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问题,我应该在提问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另外,对于课程难点的处理,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科研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邓稼先》,使学生掌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四字词语和成语。
-思想感情教育:通过邓稼先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努力奋斗的意愿。
4.阅读延伸,了解我国其他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展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自信心。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拓展,比如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让学生们了解邓稼先的成就对于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们对邓稼先的认识,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邓稼先事迹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பைடு நூலகம்否遇到过无私奉献、为国捐躯的人或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理论物理学家。

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被《物理教师》期刊列为物理学史上最顶尖的18位物理学家之一。

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1994年获鲍尔奖、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 1999年获昂萨格奖、 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

2017年2月,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参考答案
1.xiǎn;zǎi;shà;xiè;jié;yùn
2.①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②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③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④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简单事物。

3.C A
4.(1)符合人物身份,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主要围绕继续工作,让两派继续工作,而不是邓稼先。

文革时期。

展现邓稼先的口才,劝说技巧。

(2)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了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3)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4)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