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鹿柴》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
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
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
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
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
“景”通影,这里指日光。
“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
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
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
《鹿柴》诗意_王维

《鹿柴》诗意_王维
【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
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
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鹿柴古诗赏析

鹿柴古诗赏析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写的一篇古诗,反映了生活的残酷和个人的坚韧不拔。
该诗以垂钓的无名老人为情景,通过描写老人在寒冷的冬天钓鱼时的苦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诗中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绘了强烈的荒凉感,空山无人,只有听到身后人声的回响,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而接下来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展现了一种希望和重生的意象,夕阳从深林中透过来,映照在苔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接着是写钓鱼老人的形象,他旁若无人地钓鱼,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
通过老人的形象,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追求。
老人在冬天寒冷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垂钓,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态度。
最后四句“归来三径没,家竟何逗留”反映了生活的无奈和曲折。
虽然老人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回到家中仍然是一片荒凉和无望。
这里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的反思。
总的来说,《鹿柴》通过描述一个钓鱼老人的形象,表达了生活的残酷和个人的坚韧不拔。
诗中寓意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给人一种对于困境坚持和追求的启示和激励。
鹿柴古诗鉴赏

鹿柴古诗鉴赏: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是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鹿柴古诗每句的意思

鹿柴古诗每句的意思
一、《鹿柴》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
全诗内容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鹿柴》全诗中每句话的解释: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句诗句的解释: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有人说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句诗句解释: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地方的青苔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写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鹿柴》原文及翻译赏析-1

《鹿柴》原文及翻译赏析《鹿柴》原文及翻译赏析1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声音。
落日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光。
“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诗里,它所表现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山在诗人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实际上是以局部、暂时“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青苔,更突出了深林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唐诗《鹿柴》赏析

唐诗《鹿柴》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鹿柴古诗赏析(带拼音)

鹿柴王维kōng shān bùjiàn rén空山不见人,dàn wén rén yǔxiǎng但闻人语响。
fǎn yǐng rùshēn lín返景入深林,fùzhào qīng tái shàng复照青苔上。
作者背景王维(701-760),唐代诗人。
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
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鹿柴》赏析
鹿柴
唐朝: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鹿柴英文译文
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
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
鹿柴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