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备古诗词专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9.下列诗句中,景物营造的氛围与画线句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C.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0.五一假期,同学们到杜甫草堂研学时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偻,手握书卷,蹙眉含泪,头发稀疏的杜甫雕塑,请你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书卷,蹙眉含泪”这个细节和哪一首诗最贴切,并说明理由。

【答案】39.C 40.示例一:《春望》最贴切。

安史之乱后,面对沦陷的山河,残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手中握的是一封家书。

雕塑的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春望》中杜甫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贴切。

晚年的杜甫年老体弱,穷困潦倒,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忘记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已及人,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

雕塑中的书卷代表杜甫作为读书人,蹙眉含泪,对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解析】3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俄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

A.诗句描写的是瀚海上栏杆外有百丈高的坚冰,愁云惨淡,凝结在万里长空。

这里也传达了一种寒冷、萧条、凝重的氛围,与画线句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似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古诗词,并完成习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2、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3、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

”本文中的哪些诗句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答: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下列对“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收一、二节,诗人每每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被吹破,拄杖出门,直至屋破无可奈何时,才倚杖叹息;同时又引起第三节,第三节便是叹息的内容。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1.节选部分第①节的描写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2.画线句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明诗人不惧“死”,请你分析其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答案】41.①前两句描写恶劣的天气,写出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②后六句描写生活环境,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令人悲悯,更觉苦寒。

42.杜甫期盼更多屋子来庇护贫寒之士,表达的是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文天祥为留取丹心而不惧死,表达的是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

【解析】4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意思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语句运用环境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大雨将至的压抑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叙写屋漏淋雨的内容和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做铺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用比喻修辞,写被子破烂冰冷,透出一个“寒”字,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令人悲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秋雨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

后六句描写生活环境,写出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令人悲悯的境况,更觉苦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襟怀胸襟、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天的古诗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天的古诗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秋天,⼜称秋季,⼀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11⽉,南半球为3⾄5⽉,天⽂为秋分到冬⾄。

⽓象⼯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上⾯,城市⾥会开始清扫⼤量的落叶,⼭区则涌进不少观赏红叶的游客。

下⾯是为⼤家带来的:秋天的古诗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秋⾼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忍能对⾯为盗贼,公然抱茅⼊⽵去。

唇焦⼝燥呼不得,归来倚杖⾃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恶卧踏⾥裂。

床头屋漏⽆⼲处,⾬脚如⿇未断绝。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风⾬不动安如⼭。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译⽂⼋⽉⾥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了我屋顶上好⼏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的茅草缠绕在⾼⾼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

南村的⼀群⼉童欺负我年⽼没⼒⽓,竟忍⼼这样当⾯做“贼”抢东西,毫⽆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林去了。

我嘴唇⼲燥也喝⽌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叹息。

⼀会⼉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样⿊,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冷⼜硬,像铁板似的。

孩⼦睡觉姿势不好,把被⼦蹬破了。

⼀下⾬屋顶漏⽔,屋内没有⼀点⼉⼲燥的地⽅,房顶的⾬⽔像⿇线⼀样不停地往下漏。

⾃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在风⾬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受冻⽽死也⼼⽢情愿!注释秋⾼:秋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译文|鉴赏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兰舟弄月移。

陇头佳人家,钟鸣何处时?夜来乘南梦,午醉伴北枝。

漏长敲世界,汉兵暮已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千古绝唱。

它是南朝宋代文学家、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乐府辞章。

诗中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描绘出一个落魄的士人身世凄凉的境况和心情。

整首诗的首句“茅屋为秋风所破”表达了主人公茅屋倾颓、破败的景象。

这里的“茅屋”象征着主人公的窘迫和落魄,暗示着他的生活困顿和失意。

而“秋风所破”则是对主人公境况的一种生动描绘,通过风的破坏性来强调茅屋的破烂不堪。

这样一来,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的生活艰辛,也意味着他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接下来的两句“兰舟弄月移,陇头佳人家”中,通过婉转绵长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其中“兰舟弄月移”意味着曾经在明月的光辉下漂泊的岁月已经远去,“陇头佳人家”则唤起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下一句中,“钟鸣何处时?”通过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主人公对时间的困惑和迷茫。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雄辩精炼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感叹巧妙地表达出来。

钟的声音回荡在时空的迷雾中,无人能够回答何时会响起,这也暗合了主人公的无所适从和困惑的心境。

接着,“夜来乘南梦,午醉伴北枝。

”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纷乱的情感状态和对逝去爱情的懊悔。

夜晚主人公乘坐南方的梦境来到往昔美好的时光,午后醉倒在北方树下,表现出他遥想过去和沉浸在悲伤中的心情。

整首诗最后两句“漏长敲世界,汉兵暮已驰”以悲壮的笔调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世事变迁、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漏长作为古代的计时器,不停地滴落时间的流逝的声音象征着主人公对光阴易逝的悲叹和人生的短暂。

而“汉兵暮已驰”一句,则借用了历史事件来升华主人公的遭遇。

汉兵暮指的是公元9年,王莽篡汉后,举国战乱的时候。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凸显出主人公的悲愤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茅屋倾颓、流浪生活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依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文一、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 -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官僚家庭,一生坎坷,历经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仕途不顺,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疾苦,从而在诗作中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流寓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但草堂建造得并不坚固,在一场秋风秋雨的袭击下,破败不堪。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风雨之夜的痛苦经历,进而推己及人,表达了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同情。

四、诗歌赏析。

1. 结构层次。

-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述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开篇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生动地描绘了秋风的猛烈,“怒号”一词赋予秋风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一个“卷”字写出了风势之大。

接着写茅草被风卷走后的去向,“茅飞渡江洒江郊”等句,细致地描绘了茅草四处飘散的景象。

- 中间部分写群童抱茅以及诗人的无奈。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里的“群童”可能并非真正的盗贼,而是因为穷困,与诗人一样需要茅草,诗人这样写,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和无奈。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年老体弱,呼喊无用,只能独自叹息,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
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的
句子是“,”。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和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

③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陆游有“位卑
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作答)
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以对孩子蹬破被里的描
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面对“南村群童”的“趁火打劫”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

【2017·课标全国Ⅲ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理解默写
①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⑤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真题汇编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