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93)
护资考试-执业护士实践能力1-A1(一)

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1型题以简明扼要的提出问题为特点,考查考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一、A1(一)1、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的典型表现是A、呼吸困难B、发绀C、意识障碍D、肺功能下降E、球结膜水肿2、以下不符合急性胰腺炎腹痛特点的是A、刀割痛或绞痛B、进食后疼痛缓解C、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D、位于中上腹E、可阵发性加剧3、新生儿时期应预防接种的疫苗是A、乙肝疫苗,乙脑疫苗B、麻疹疫苗,卡介苗C、卡介苗,乙肝疫苗D、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E、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脑疫苗4、外伤后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典型的意识障碍形式是A、清醒与朦胧状态交替出现B、持续性昏迷加重C、早期清醒,随后逐渐昏迷D、清醒,随后昏迷,再次清醒E、昏迷,随后清醒,再次昏迷5、脓性指头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是A、搏动性跳痛B、手指关节肿胀C、手指头刺痛D、晚期疼痛加剧E、晚期指头明显发红、肿胀6、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平均为A、6天B、9天C、12天D、15天E、18天7、使用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要注意A、使用前应测体温、脉搏B、尿量每日>360ml,每小时>15mlC、呼吸每分钟不少于16次D、膝腱反射增强提示中毒E、严格控制滴注速度,以2g/h为宜8、肾病综合征患者最突出的体征是A、高血压B、水肿C、肾区叩击痛D、嗜睡E、昏迷9、下列产前检查内容中为产科检查的是A、测体重B、血液检查C、糖耐量测定D、腹部四步触诊E、测血压10、关于患者有免除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有权住院期间不工作,仍获得奖金B、患者有权将家事事物交由护士代办C、患者有权病情康复后继续住院治疗D、患者有自由行事,不受医院约束的权利E、患者有权暂时免除服兵役11、常规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不包括A、地西泮B、咪达唑仑C、阿普唑仑D、劳拉西泮E、奋乃静12、某小儿会玩“躲猫猫”的游戏,正学走路,由此判断该年龄段小儿的身长最可能为A、50cmB、60cmC、75cmD、80cmE、85cm13、做碘过敏试验的时间应在碘化物造影检查前A、2周B、1周C、3~5天D、2~3天E、1~2天14、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是因为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A、短而宽B、长而窄C、扁而平D、宽而长E、短而窄15、中医饮食上五味指的是A、酸苦甘辛咸B、酸苦甘甜涩C、酸苦麻辣涩D、色辣苦涩咸E、甜辣苦酸辛16、可以动态监测产妇产程进展和识别难产的重要手段是A、胎儿监护B、多普勒听胎心C、产程图D、阴道检查E、肛门检查17、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拜糖平正确的服药时间是A、空腹服用B、饭前1小时服用C、饭后1小时服用D、餐时服用E、睡前服用18、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的表现在一天中的规律是A、晨轻夜重B、晨重夜轻C、晨轻夜轻D、晨重夜重E、无规律19、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输液速度宜控制在A、10~20滴/分钟B、20~30滴/分钟C、30~40滴/分钟D、40~50滴/分钟E、50~60滴/分钟20、一般认为心脏骤停多长时间后,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A、1~3分钟B、3~5分钟C、4~6分钟D、8~10分钟E、10分钟以上答案部分一、A1(一)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缺氧的严重临床表现是发绀。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神经系统变化:脑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脑神经细胞减少;神经轴突、树突减少;脊髓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内膜增生、变性。
老年人运动知觉功能改变,表现为反应时间延长,运动的敏捷度下降,动作协调能力差(易跌倒),记忆力差,精神性格改变及痴呆等;反射功能易受抑制。
护理评估中注意身体评估的表现,尤其是神经受损的相应表现。
老年人群中,脑血管疾病较常见,主要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根据受累动脉系统不同可有不同临床表现,如颈动脉系统TIA常见发作性偏瘫或单肢轻瘫等,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阵发性眩晕等。
治疗主要为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外科治疗慎选。
此类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是:有受伤的危险、知识缺乏。
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保持心态平衡、定期体检和就诊指导。
(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以大脑中动脉最为显著。
多在静态下(安静休息或睡眠中)急性发病。
常见症状有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
根据梗死的部位可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
完全前循环梗死表现为三联征。
急性期治疗包括调控血压、防治脑水肿、早期容栓等,稳定后早期开始康复治疗。
恢复期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此类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有:躯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焦虑或抑郁。
健康指导包括饮食指导、日常生活指导、家庭环境改造指导、照顾者指导、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3)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为最常见的病因,用力和情绪改变为诱发因素。
2020年护士资格考试练习题及答案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2020年第五节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一、A11、脑出血以内囊出血最常见,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A、同侧偏瘫B、对侧偏瘫C、同侧偏盲D、三偏症E、交叉性偏瘫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A、血管扩张剂B、利尿剂C、脱水剂D、抗凝治疗E、镇静剂3、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在A、大脑B、小脑C、脑桥D、脑干E、内囊4、区别脑血栓与脑出血的主要依据是A、发病的诱因B、脑CT检查C、脑脊液检查D、发病时间E、病史检查5、可判断脑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脑水肿的表现是A、头晕、抽搐B、视物不清C、剧烈头痛D、神志模糊E、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6、脑缺血患者使用钙拮抗剂的目的应除外A、防止脑血管痉挛B、抑制血小板聚集C、防止心律失常D、阻断自由基危害E、减少钙离子流入脑细胞7、脑出血患者的诱发因素不包括A、情绪激动B、重体力劳动C、酗酒D、血液黏稠度高E、用力排便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A、高血压B、动脉硬化C、感染D、栓子脱落E、脑内血管畸形9、脑出血确诊的最佳方法是A、脑电图B、脑脊液测定C、脑部CTD、MRIE、脑血管造影10、有关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评估,不正确的是A、安静状态下发病B、晨起出现半身瘫痪C、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D、可有发声障碍E、有严重意识障碍11、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防止再出血的方法是A、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B、安静卧床4~6周C、保持大便通畅D、不做体力劳动E、手术切除动脉瘤或血管畸形12、脑出血患者,出现下列哪种生命体征,可能会出血情况加重A、脉搏95次/分B、血压180/110mmHgC、呼吸40次/分D、体温39℃E、血压120/80mmHg二、A21、患者,女性,65岁。
糖尿病5年。
今晨发现半身肢体瘫痪,CT检查示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适宜时间是指发病后A、1小时内B、3小时内C、6小时内D、2小时内E、4小时内2、患者,女性,64岁。
晨起发现不能说话,左侧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神志清楚,此患者很可能是A、癫痫B、脑梗死C、脑出血D、蛛网膜下腔出血E、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3、患者男性,65岁,有心房颤动病史。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目的 掌握脑血管病的预防 熟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教学方法 多媒体 讲授课时 0.5小时
涟源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姚立新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 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 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
一、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我国脑血管病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的 发病趋势。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显著高 于女性,并且在35岁以后呈急剧上升趋 势。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因素 和不可干预因素,可干预因素是脑卒中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
7、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8、镰状细胞性贫血 推荐:抗血小板
9、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对于有脑梗塞或TIA的女性患
者,不推荐使用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使用雌激素)
10、饮食 营养 11、运动和锻炼、
12、肥胖
l3.饮酒 过量TIA或脑卒中史
14、其他:口服避孕药、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等
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二、脑血管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
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改变不
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 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 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1).防治高血压 140\90mm Hg 130\80 mm Hg 2).心房纤颤 华法林 阿斯匹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防治糖尿病 小于7mmol\L 4).防治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 2.59mmol\L以下
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
1)病因预防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抗疑治疗 3)干预TIA 4)卒中后抑郁的干预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a.高龄,b.性别, c.种族,
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护理诊断及措施
• 知识缺乏 1.疾病知识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 释疾病知识,帮助病人消除的恐惧心理。 生活规律,根据身体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戒烟少饮酒,定期门诊复查。 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 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诱发脑血栓形成。 2.饮食指导: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忌刺激性及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用药指导: 在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测定出凝血 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坚持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
临床表现
• 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出 血):最常见
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 呈双眼“凝视病灶”侧
三偏:出血灶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 偏盲
出血灶在优势半球,可伴 有失语
临床表现
• 脑桥出血 小量出血:交叉性瘫痪 、
凝视瘫肢 大量出血常破入第四脑室
昏迷 死亡
临床表现
• 小脑出血
TIA临床表现
• 颈内动脉系统:
• 椎-基底动脉系统:
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 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
眼动脉缺血:短暂的单眼失明
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语
以眩晕为常见症状 一般不伴耳鸣 特征性的症状:
跌倒发作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治疗
• 病因治疗 •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吡啶 抗凝药物:肝素 钙通道阻滞剂: 血管扩张剂
治疗要点
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
3.血液稀释: 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速度
4.降低血液黏度: 1)血液稀释 2)抗血小板聚集 3)降低红细胞聚集性:低右、潘生丁等 4)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ATP、Co-A 5) 降低血浆黏度
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2.脑桥出血
2020/7/21 .
6
3.小脑出血
眩晕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 失调。
2020/7/21 .
7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头痛眩晕,肢体麻 木无力,及一过性失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
2020/7/21 .
2020/7/21 .
3
2020/7/21 .
4
二. 病因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 外伤、脑血管畸形、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脑栓塞
2020/7/21 .
5
三. 临床表现
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1.脑出血多在白天病,以内囊出血最多见,表现为剧
8
二.短暂脑缺血发作 贴身感觉障碍,偏瘫或 单瘫,单眼失明,眩晕眼震,恶心,呕吐
三.颈内动脉系统阻塞 突然失语,偏瘫及局 限性抽搐
2020/7/21 .
9
四. 辅助检查
1.CT MRI
脑CT示:高密度出血影,可准确显示出血灶的部位、范围.
(CT)
(MRI)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呈血性,压力升高
2020/7/21 .
11
2020/7/21 .
12
2.(缺血型)你抗凝治疗为主,同时应用血
管扩张剂,血液扩充剂以改善微循环
2020/7/21 .
13
六. 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脑疝的危险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瘫痪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长期卧床有关 4.感染的危险,意识障碍,抵抗力下降,长
护士资格习题第十六章 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十六章第五节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一、A11、5-脑出血以内囊出血最常见,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A、同侧偏瘫B、对侧偏瘫C、同侧偏盲D、三偏症E、交叉性偏瘫2、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A、血管扩张剂B、利尿剂C、脱水剂D、抗凝治疗E、镇静剂3、5-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在A、大脑B、小脑C、脑桥D、脑干E、内囊4、5-观察脑出血患者时,发现哪种情况常提示出血已止A、瞳孔先缩小后散大B、意识障碍变浅C、血压继续升高D、呼吸不规则E、脉搏变慢5、5-脑血栓的错误护理措施是A、平卧位B、避免激动C、头部冷敷D、鼻饲流食E、注意保暖二、A21、5-患者男性,65岁,有心房颤动病史。
清晨起床自行上厕所时摔倒,家人发现其口角歪斜,自述左侧上下肢麻木。
送医院检查,神志清楚,左侧偏瘫。
CT见低密度影。
最可能的诊断是A、脑出血B、脑挫伤C、脑震荡D、蛛网膜下腔出血E、脑梗死2、5-患者男性,50岁,高血压18年,上班中出现头晕、头痛,血压180/100mmHg,同事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不久症状好转,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种发作最常见的病因是A、情绪激动B、高血压C、吸烟D、饮酒E、动脉粥样硬化3、5-患者女性,67岁,脑动脉硬化5年,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突然出现眩晕、枕后痛,呕吐。
伴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很快出现意识模糊,CT显示高密度影,根据临床特点,判断出血部位A、脑干B、脑桥C、小脑D、内囊E、蛛网膜下腔4、5-患者女性,58岁,高血压10年,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测血压220/110mmHg,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CT显示高密度影,最恰当的护理措施是A、发病1~12小时内避免搬动患者,患者侧卧位,头部稍抬高B、发病12~24小时内避免搬动患者,患者侧卧位,头部稍抬高C、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患者,患者侧卧位,头部稍抬高D、发病48~72小时内避免搬动患者,患者侧卧位,头部稍抬高E、发病72~96小时内避免搬动患者。
《脑血管疾病系列》课件

病因: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 血压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
预防: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体检等
脑动脉瘤
定义:脑动脉瘤是一种发生在脑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类似于气球的膨胀 病因:可能与遗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减轻脑血管疾病的 症状。
● 认知行为疗法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改变患者的认知: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使其认 识到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b. 改变患者的行为: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使其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c. 改善患者的 心理状态: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减轻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概念与实践
一级预防:针对健康人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等手段预防脑血管疾病的 发生。
二级预防:针对已患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控制病情,防 止复发。
一级预防措施: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药物副作用: 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等
处理方法:调 整药物剂量、 更换药物、联
合用药等
副作用监测: 定期检查、观 察患者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脑梗死形成机制 脑血流障碍
脑血流降至20ml/(100g脑组织*min)时, 脑细胞电活动停止。 脑血流降至10ml/(100g脑组织*min)时, 神经细胞膜功能完全衰竭 脑血流完全阻断5-10min, 神经细胞膜则发生不可逆损害。 因此,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极短 时间内恢复血流。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促发因素 1、血液动力学因素: 1)血压过高或过低:如高血压、低血压、 血压的急骤波动。 2)血容量的改变:血容量不足或血液浓缩可 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3)心脏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可诱发脑梗死。 2、血液成分改变: 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
脑血管病三级预防
脑血流量占全身15~20%。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脏病 TIA或脑卒中病史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脑 梗 死
cerebral infarction,CI
概述
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发 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概 念
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 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 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 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 引起该血管供血范围 内的脑组织梗塞性坏 死,出现相应的神经 系统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 CVD )
概述
脑血管疾病:由于各种脑部血管病变所 引起的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发病率高:120-180/10万 致残率高:75% 死亡率高: 100万 /年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按起病缓急: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疾病。
TIA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 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 眼动脉缺血:短暂的单眼失明 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语
以眩晕为常见症状 一般不伴耳鸣 特征性的症状: 跌倒发作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治 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吡啶 抗凝药物:肝素 钙通道阻滞剂: 血管扩张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点:
1、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不易推动和排出随 血液来的栓子,故易患脑栓塞。 2、因脑动脉壁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导致脑 出血。
脑的血流及其调节
正常脑血流量 800-1000ml/min 1/5流入椎基底动脉 4/5流入颈内动脉 脑的平均重量1400g 占体重的2~3%,
脑血流量的调节 平均动脉压60~160mmHg 可自动调节
外科治疗
护理诊断及措施
知识缺乏 1.疾病知识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 释疾病知识,帮助病人消除的恐惧心理。 生活规律,根据身体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戒烟少饮酒,定期门诊复查。 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的因素,如大量呕吐、 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诱发脑血栓形成。 2.饮食指导: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忌刺激性及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用药指导: 在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测定出凝 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坚持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
按性质
出血性 缺血性 TIA 脑血栓形成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
脑栓塞
复习脑血液循环
脑血液供应
复习脑血液循环
脑底动脉环
复习脑血液循环
颈内动脉:
供 应 大 脑 半 球 的 前 3 /
椎-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内听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TIA病因和发病机制
微栓子学说
脑血管的狭窄、痉挛或受压 血液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改变
TIA临床表现
TIA基本临床特征 发作性 短暂性,症状24小时内完全缓解; 可逆性,症状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 神经功能缺损 反复性,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症状符 合一定的血管供应区 年龄多在50岁以上
病 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存 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 落引起的栓塞称血栓-栓塞 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动 脉炎、红细胞增多症、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等
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黏附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炎
TXA2、5-HT、 PAF 管腔狭窄、闭塞 血流缓慢、停止 红色血栓 白色血栓
供 应 大 脑 小半 脑球 和的 脑后 干 2 /
5 大脑中动脉 血 液
5 小脑上动脉 血 液
大脑血管结构特点
脑动脉:
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 没有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 管波动影响脑功能。
脑静脉:
腔大壁薄弹性差;无静脉瓣;大多不与动脉伴行;静 脉窦,静脉血及脑脊液经此血流缓慢。
发病机制
脑梗死形成机制 脑血流障碍 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
能量代谢障碍和酸中毒、自由基损伤、缺血性脑水肿 等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病人 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1-3天达高峰 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痛、头晕等) 约25%人有TIA发作史 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TIA概述
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 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24 小时内完全恢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 性多于女性。TIA患病率为180/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