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看图作文景物描写
六年级看图作文:爱心桥二年级看图写话

六年级看图作文:爱心桥二年级看图写话爱心桥是我校的一座美丽的桥梁,也是我校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下面是一幅关于爱心桥的图片,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写一写吧。
这幅图画的背景是一个湖泊和美丽的绿树,真是一幅美丽的景象。
在湖泊的上方,有一座跨越湖泊的桥梁,这就是爱心桥。
爱心桥是一座蓝色的桥梁,整体呈弯曲的形状,就像一个大大的弧形。
桥梁的两边有许多彩虹装饰,五彩斑斓,非常美丽。
站在桥上望去,湖水被桥影遮住了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湖水顺着桥梁流淌而过,流向湖的另一边。
水面上有一些小船,远处有几只可爱的鸭子在游泳。
湖岸边有几棵高大的树,树上有许多绿叶,枝繁叶茂。
阳光洒在树上,形成斑驳的影子,好像镶嵌在湖水上一样。
站在爱心桥上,可以欣赏到湖景的美丽。
不仅湖水清澈见底,还有很多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有的鱼非常小巧可爱,有的鱼有着五颜六色的鳞片,看起来非常美丽。
湖水里还生长着许多花草,有红色的玫瑰、黄色的郁金香,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
经常有些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观赏湖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除了湖景,爱心桥也是我们学校的爱心之桥。
学校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活动,爱心桥就是我们的集会地点。
图画中的人群中,有一位老师拿着麦克风在讲话,旁边还有一位小朋友举着球拍,好像正在介绍一个活动。
还有一些孩子们正在围成一个圈,看上去非常开心。
我们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慈善活动、义卖会等等,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爱心桥就是我们展示爱心、传播友爱的地方。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和关怀,让大家都懂得关爱他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爱心桥旁边还有一些绿色的花草,仔细看,还可以看到几个小动物。
有一只小松鼠正在树上嬉戏,还有一只小兔子在青草地上吃草。
它们看上去非常可爱,让人心情愉快。
爱心桥是我们学校的象征,也是我们学生们的榜样。
学校教育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团结友爱,通过一些慈善活动来回馈社会。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爱心桥是我们学校最美丽的地方,我们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用我们的爱心,让这座桥更加美丽,让它成为我们珍贵的记忆。
美丽的北海公园(看图写话)

美丽的北海公园(看图写话)
星期天,孩子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后,来到北海公园划船。
天气多好啊!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像文静的姑娘在悠闲地散步。
湖边,又细又长的柳条随风飘荡。
蓝天下,远处是一座小山坡。
山坡上栽满茂盛的大树,有几座金色的亭子掩映在绿树丛中。
小山坡的脚下有一个湖。
山顶美丽的白塔倒映在清清的湖水里,漂亮极了。
小山坡的右边有一座小桥,小桥倒映在水里像一个白色的圆环。
茫茫的湖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他们穿着美丽的衣服,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他们尽情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
北海公园真美呀!。
小学六年级看图作文(通用35篇)

小学六年级看图作文(通用35篇)小学六年级看图作文篇1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生长着许多高大挺拔的大树,一棵棵大树枝叶繁茂,密密层层的树叶把强烈的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
一辆白色的汽车向森林驶来,一个中年男子迅速跳下车,从车厢里取出一把斧头,斧刃锋利无比。
男子大摇大摆地向森林深处走去。
很快,他来到了一片空地上。
“啊!又到了熟悉的地方!”男子自言自语道。
他坐在一个矮矮的木桩上,挽起袖子,从口袋里摸出香烟和火机。
他叼着烟,点燃了,猛抽了几口,然后使劲儿抡了抡胳膊,随手把香烟扔掉了。
男子猛地站起身,走到一棵粗壮的树木旁边,用力地抡起锋利的大斧头,“喀,喀——”一会儿,树木的根部便被砍得伤痕累累,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他一次又一次抡起大斧头,朝树木根部砍去,树干上出现了一个深深的缺口。
男子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而那棵树木却在痛苦地呻吟着。
大树实在忍受不了了,开始了控诉:“我可以为你们制造氧气,可以杀灭粉尘中的各种细菌,可以牢牢地抓住土壤……我长得更加粗壮的时候,还可以为你们提供制作家具的材料,你为什么现在就要把我砍倒呢?”面对大树的质问,男子置之不理。
不一会儿,“咣当”一声,大树躺倒在地。
一时间,树干在控诉,树桩在控诉,一直居住在树上的啄木鸟也飞起来控诉。
啄木鸟在空中盘旋,因为它没有家了。
鸟儿愤怒地盯着中年男子,它发现男子的头部竟然是一块细长的木头,那段木头里竟然还有可怕的“虫子”。
它飞到男子的肩膀上,“嗒、嗒、嗒……”不停地向那段木头啄去。
男子的头上出现了一个深深的小洞,它终于捉到了那只可恶的虫子。
那是一条黑色的虫子,是一条自私的虫子,是一条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保护环境的虫子。
脚下的一个个树桩,渐渐地仰起了头,冲着啄木鸟说道:“谢谢你,啄木鸟,谢谢你帮我们捉到了伐木人头脑里的‘害虫’……”啄木鸟郑重地说:“消灭害虫,这是我的职责!自私与贪婪,也是一条条可怕的害虫;破坏环境,更是一条条有害的虫子。
”男子扔下斧头,悄悄地离开了树林,他似乎也明白了:细心呵护茂密的树林,也是呵护自己的家园。
六年级看图作文:爱心桥二年级看图写话

六年级看图作文:爱心桥二年级看图写话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鸟儿欢唱,花儿盛开。
在一条小溪旁边有一座别具风格的爱心桥,这座桥是由二年级的小朋友们亲手建造的。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世界的关爱和友爱之心。
爱心桥采用了彩纸和卡纸拼贴的方式制作而成。
从桥头到桥尾,每一块砖块都是由小朋友们用心剪裁、拼贴而成。
桥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每一个砖块都是不同的颜色,使整座桥显得格外美丽。
在桥的两边,小朋友们用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花朵和彩虹,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绚丽。
尽管爱心桥只是一座小小的建筑物,但它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爱意。
小朋友们为了建造这座爱心桥,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去课余活动室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应该如何制作出一座美丽而有意义的爱心桥。
他们亲自动手剪裁和粘贴彩纸和卡纸,他们用不同的颜色将每一块砖块拼凑起来,他们共同努力,终于创造了这座令人赞叹的爱心桥。
爱心桥寓意着小朋友们的友爱之心。
他们希望用这座桥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爱情,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友爱和帮助的重要性。
这座桥代表了他们对世界的关心和对他人的关爱,也展示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爱心桥不仅仅是小朋友们爱心的象征,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每当小朋友们经过这座桥的时候,他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欣赏这座美丽的爱心桥,并祈愿自己能够像桥一样拥有爱心和友爱。
爱心桥带给小朋友们的不仅仅是美丽和希望,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们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更多。
他们希望通过这座爱心桥,能够传递给更多的人:友爱和帮助是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品质,我们应该学会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每一个细微的事情中展现我们的爱心。
爱心桥的存在让我们明白,友爱和关爱是可以传递的,不论我们年龄的大小。
爱心桥的美丽不仅仅源自于它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一种精神,一种温暖人心的爱。
无论是六年级的学长学姐们还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我们都将会用爱心和友爱来铺设一座座桥梁,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六年级看图作文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年级看图作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正悠哉游哉地漫游在温哥华街头,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沐浴着阳光,小鸭子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是这么好奇,他们左瞧瞧、右看看,期间鸭妈妈还给他们说:“一定要跟上队伍哦!”可是,突然有几只小鸭子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
鸭妈妈发现后,赶紧去救小鸭子,水里的小鸭子一边挣扎,一边对妈妈喊道:“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们,这里又脏又臭,快救我”!说着,小鸭子往下游流走着,声音越发微弱了,鸭妈妈努力的把自己的脚递过去,企图拉他们上来,反复了多次,发现根本无能为力,鸭妈妈只好把腿收了回来,冷静的开始
、“嘎嘎”
离。
六年级看图作文:爱心桥二年级看图写话

六年级看图作文:爱心桥二年级看图写话一天,小明在游乐园参观,忽然,他看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桥,它像一片大大的心形绿叶,连栏杆都是彩虹般的颜色。
小明非常好奇,便走过去仔细观察起来。
这座桥叫做“爱心桥”,它是因为一位名叫李奶奶的好心人所建造的。
李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住在附近的村子里。
她一直想盖座桥,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的交通工具。
有一天,一位小朋友叫小强走过桥上,他正准备踩在桥上的时候,突然摔倒在地。
小强伤得很重,无法爬起来。
好在李奶奶赶紧过来,背着小强跑到了医院。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强恢复得很好。
小强的爸爸感谢李奶奶,决定帮助她完成建桥的愿望。
从那时起,小强的爸爸组织了一群志愿者,每天都来帮助李奶奶建造这座爱心桥。
大家不分昼夜地工作,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这座美丽的桥。
当小明听完故事后,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看到桥上刻着一个个名字,原来这些都是提供捐赠的人们。
小明决定要给李奶奶写一封感谢信,感谢她为大家建造了这座美丽又实用的爱心桥。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明每周都会去看看爱心桥,他发现很多人都愿意帮助别人。
有的人在桥上扔下食物,供过路的鸟儿们食用;有的人在桥上摆放了很多的鲜花,让路人都能欣赏到美丽的花朵;还有一些人在桥上摆放了书柜,供大家免费借阅书籍。
爱心桥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地方。
小明从爱心桥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明白了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他决定以后要多为别人做好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小明的感动之余,他发现桥上还有一张纸条。
他拾起纸条,看到上面写着:“爱心桥是我们共同建造的,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让爱心之桥永不倒塌。
”小明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他要记住这句话,并且告诉更多的人。
从那以后,小明经常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心桥的美丽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
爱心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份爱心,一种精神。
它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人们学会了乐于助人,学会了关爱他人。
六年级看图作文:看图写话井蛙成因

六年级看图作文:看图写话井蛙成因这是一幅卡通图片。
画面中央有一个井,井旁边有一只青蛙。
井是圆形的,而青蛙则是直立着的,嘴巴大张,好像在哭泣。
看起来青蛙似乎无法逃出井的困境。
这张图片让我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井蛙成因》。
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一口深井里。
它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井的墙壁非常滑,上不了边,就算它跳得再高,也跳不出井口。
青蛙一直以为它所生活的井就是整个世界。
一天,一只鸟飞过井上空,看到井里的青蛙,好奇地问:“你为什么哭泣?”青蛙回答道:“我被困在这口井里,无法出去,非常寂寞。
”鸟听后深感同情,它告诉青蛙:井外有一片美丽的池塘,那里有很多自由自在的动物,你为什么不试着跳出井来看看呢?青蛙惊讶地问:“井外还有其他的世界吗?”鸟点点头,告诉青蛙,世界是如此广阔,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
青蛙不禁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渴望。
从那天开始,青蛙就不再哭泣,而是努力跳跃,试图逃出这个狭小的世界。
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锻炼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通过不断的努力,青蛙终于一跃而出,看到了外面广阔美丽的世界。
青蛙来到了池塘,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动物和植物。
在池塘里,它结交了很多新朋友,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它明白了,原来世界是如此大,生活是如此精彩。
从此以后,它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们有时候也会像青蛙一样,被困在狭小的世界里,无法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困境,努力向上,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更多美好的事物,过上更加充实和快乐的生活。
生活就像一口井,而我们就是那只青蛙。
只有不停地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展露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让我们像青蛙一样,跳出井口,追寻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有关六年级看图作文集锦5篇

有关六年级看图作文集锦5篇有关六年级看图作文集锦5篇六年级看图作文篇1森林边,有一条小河。
这条河的河水很清澈,都可以看见了小鱼在水底游来游去,好像在玩捉迷藏。
岸上,小草占领了整片土地,草地上长出的小花颜色是五彩缤纷的,特别好看,还有的花儿就像彩虹一样美。
河边上,还生长着好多高大的树木。
大树底下,还有一个大木堆呢。
小猴、小猪和小熊三个好朋友每天都会来到这里玩耍。
有一天,它们玩着玩着,就到中午了,小猴、小猪和小熊的肚子都饿了。
这时候,小猴看到小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桃子的大桃树,便跟小猪、小熊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小猪和小熊看得直流口水。
小猪想出了一个主意,它说:“我们游过去吧。
”小熊听了摆摆手,说:“不行,那样太慢,还是跳过去吧。
”小猴说:“别争了,我发现了旁边有一堆木头,就用木头当成小船划过去吧。
”小猴说完就跑过去,把一根木头推到了小河里,然后跳到木头上,用手划着水很快就游到了河对岸。
小猪见了,它连忙用手也推下了一根木头,木头刚滑到小河里,小猪也想像小猴一样跳上去,结果没站稳,一下子掉到小河里了,喝了好几口水,吓得它赶紧一只手抱着木头,一只手划着水到了对岸。
小熊看见小猴和小猪都到了对岸,着急了,急忙用肩膀扛起一根木头。
到了河边,它把木头推到河里,趴在上面游到了对岸。
到了河对岸,小猴上树摘桃子,小猪和小熊在树下接桃子,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
吃饱了,还躺在桃树下休息了大半天。
后来,小猴说:“天快黑了,咱们快回家吧。
”于是,三个小伙伴一起回家了。
六年级看图作文篇2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几朵白云悠悠地飘着。
动物们在森林里兴高采烈地做游戏。
忽然,小鸭子一不小心掉进坑里了。
它惊慌失措地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正巧被几只小鸟看见了,它们焦急地呼喊:“小鸭子掉进坑里了!快来救它呀!”小猴闻讯急匆匆地在树上折下一根长长的树枝赶来了。
它跑到坑旁,把树枝的一头递给小鸭子。
可是,小猴稍微一用力就把树枝折断了。
“树枝不够结实,断了怎么办呢?”小鸟扑打着翅膀急的团团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看图作文景物描写小学生看图作文景物描写【篇一:小学生作文写好景物描写的方法】小学生作文写好景物描写的方法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
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抓住景物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
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
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
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
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
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
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
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
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
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角度。
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
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
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
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
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
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的展开。
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
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
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和多种修辞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心裁别出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
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
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使景物形象更为鲜明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
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
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