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我的父亲梁实秋

我的父亲梁实秋作者:梁文茜来源:《北方人》2015年第07期“书呆子”我父亲是老北京,出生于原东城区内务部街20号。
那本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但我前些年去看时,已经是个大杂院了,住了好几十户人家,门口牌子上写着保护性院落,但里面没有修缮,搭建得乱七八糟。
父亲是汉族人,但我曾祖父是满族,在清朝做四品官,因为不能生育,从大兴抱养了个孩子,就是我祖父。
本来曾祖父开着些店面,闹义和团的时候,打得一塌糊涂,后来就把残余的家产集中起来,买了很多四合院,开始吃瓦片(收房租)。
我爷爷一辈子什么都没干,就是修理房子、出租房子,我奶奶生了13个孩子,父亲行二,爷爷死后,家里的孩子每人分了两套房。
到了我爸爸这代,家境可以说是小康。
他上的是清华中学,读了8年,毕业后直接去美国留学了,3年后回来跟我母亲完婚,然后就开始到处教书,我就是他在上海时出生的。
后来胡适请他到北大教英文,抗战时到重庆在参政院任职,抗战后在北师大,解放前在中山大学,去台湾后在师范学院,教了一辈子书。
他一直当英语系主任、教授,编了很多教材和工具书,运到台湾时成箱成箱的。
他曾编过一本《远东英汉大辞典》,收录了8万多条词汇,后来被联合国采用。
有一年我去美国大使馆签证,大使说,你父亲是我老师。
我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会是他的学生?他拿出那本辞典说,我天天都看这本书。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念书。
我爷爷是前清末科的秀才,几间屋里堆满了书,书架子一直顶到房顶。
我父亲更是个书呆子,从早到晚整天看。
到台湾后,政府曾请他当教育部长,他不去;蒋介石让他去讲课,他也不愿讲。
他总说:“我是读书人,不要找寻我乱七八糟的事,不要让我当官。
我不是做官的材料,官场上的事我不习惯。
”刚到台湾时他缺钱,没地方住,台北师范学院的院长刘真就找了个学校宿舍给他,没有椅子,书都放在地上。
台湾著名企业家林挺生很敬仰我父亲,让人送了一把藤椅和一个大麻袋来。
我父亲打开吓了一跳,里面全是钱,他说椅子我收下了,钱你还是背回去吧,无功不受禄。
梁实秋《腊八粥》原文

梁实秋《腊八粥》原文我不爱吃粥。
小时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
因此非常怕生病。
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
抗战时在外做客,偶寓友人家,早餐是一锅稀饭,四色小菜大家分享。
一小块酱豆腐在碟子中央孤立,一小撮花生米疏疏落落地洒在盘子中,一根油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一小丘,一个完整的皮蛋在酱油碟里晃来晃去。
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也有例外。
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
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沙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
不用剩饭煮,用生米淘净慢煨。
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
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
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
再佐以笋尖火腿糟豆腐之类,其味甚佳。
一说起粥,就不免想起从前北方的粥厂,那是慈善机关或好心人士施舍救济的地方。
每逢冬天就有不少鹑衣百结的人排队领粥。
“饘粥不继”就是形容连粥都没得喝的人。
“饘”是稠粥,粥指稀粥。
喝粥暂时装满肚皮,不能经久。
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某些粥还是蛮好喝的。
北方人家熬粥熟,有时加上大把的白菜心,俟菜烂再洒上一些盐和麻油,别有风味。
名为“菜粥”。
若是粥煮好后取嫩荷叶洗净铺在粥上,粥变成淡淡的.绿色,有一股荷叶的清香渗入粥内,是为“荷叶粥”。
从前北京有所谓粥铺,清晨卖“甜浆粥”,是用一种碎米熬成的稀米汤,有一种奇特的风味,佐以特制的螺丝转儿炸麻花儿,是很别致的平民化早点,但是不知何故被淘汰了。
还有所谓大麦粥,是沿街叫卖的平民食物,有异香,也不见了。
台湾消夜所谓“清粥小菜”,粥里经常羼有红薯,味亦不恶。
小菜真正是小盘小碗,荤素俱备。
白日正餐大鱼大肉,消夜啜粥甚宜。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
北京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
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4篇)

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4篇)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
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
”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
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
”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
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
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
”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父亲的考题》记叙文阅读题目1、在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我的父亲》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17分)我的父亲莫言①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二先生。
我听祖母说过,父亲因调皮被范二先生用戒尺打肿手掌的事。
祖母说父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混蛋”。
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
②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
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 ”,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 好大一儿才能缓过劲来。
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
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姑姑说她们年轻时,姐妹们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 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
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⑤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
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⑥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
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
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
我的父亲梁实秋

我的父亲梁实秋/blog-105489-770011.html作者:李菁梁文蔷“梁实秋”是20世纪华语世界里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他用40年的时间,以一己之力,翻译了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又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堪称翻译史上的一个辉煌。
而他亦以一系列清新雅致的的散文作品,确立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梁实秋的幼女,现定居于美国西雅图的梁文蔷也已是七旬老人。
营养学博士梁文蔷并没有“子承父业”,但来自父亲生前的鼓励,一直成为她勇敢地拿起笔的动力和缘由。
虽然父亲离去已近20年,但提起往事,那样一位真性情的父亲还时时让她沉浸于快乐、忧伤和怀念交织的复杂情感中。
少年梁实秋多少年来,我始终忘不了那一个场景:1982年夏,父亲最后一次到西雅图来探望我,有一天,父亲坐在书桌前,我斜倚在床头,夕阳从白纱窗帘中照进来,屋子里显得很安静,但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又有那么一点点凄凉的味道。
我当时正处于博士论文的最后阶段,心情有些烦躁。
‚我发誓,我写完这篇论文,一辈子再也不写文章了!‛我有些发泄性地抱怨。
‚不行,你至少还得再写一篇。
‛父亲很平静地回答我。
我有些吃惊地抬头看他,父亲并没有回应我的眼神,好像在凝视很远的一个地方,片刻,他说:‚题目已经给你出好了。
‛‚什么题目?‛我有些纳闷地问。
‚梁实秋。
‛父亲把目光从很远的地方移过来,直视着我,慢慢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我立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我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起来,而父亲,也没有再说一个字,只是默默地与我一起掉泪。
我明白这是父亲对我的最后期待。
他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要我写,但我明白,他是希望我这个小女儿来写一个生活中真实的父亲,不是大翻译家,不是大学者,而就是一个普通的‚爸爸‛。
我虽不是文学家,但在父亲故去的这些年来,我努力地用各种方式了解父亲,零零散散写下了不少文字。
每每回忆起来,感觉又回到了温暖的父爱中。
我的父亲是很慈祥的50字

我的父亲是很慈祥的50字篇一:我慈祥的老父亲我慈祥的老父亲我的老父亲,黑发中夹杂着很多白发,脸上挂满了岁月的沧桑。
每日为了家庭,劳碌奔波。
那天回到家,我正在等父亲吃饭,我亲手做了几道父亲最爱吃的菜,父亲回来了,缓慢的脚步,我从房门一角探出头,看到父亲疲惫的朝这边走来。
我心里不禁一酸。
父亲走到桌前,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闭着眼呆着,也不说话,过了许久,我对父亲说:“爸!吃饭了,父亲睁开疲惫的双眼望着我,许久,对我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不要像父亲一样卖苦力,我听完父亲的话,笑着对他说,爸!放心吧,我会努力的!听完这话,父亲慈祥的笑了,摸摸我的头说,好样的。
说完,父亲对我说,谢谢儿子为我做这么好吃的菜,我实在太累了,我去睡觉了,说完,父亲缓慢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了卧室,鞋袜还来不及脱,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随即而至的就是我父亲震天响的呼噜声。
父亲累了。
过了一周,到了考试的时候了,父亲亲自送我到了考场,临走时,父亲微笑着对我说,一定要好好考!爸等你的好消息。
我嗯了一声,转身进了考场。
我对这次考试,说实话,很没信心,但是我怕考不好,让父亲失望。
我好想哭,这是决定命运的时刻,我。
,坐在考场里我的心里一片空白,发挥的当然也就不用说了,当我走出考场的时候,我是边走边哭,到了家门口,我擦干了脸上的泪水,用钥匙打开了门。
父亲听到了开门声,激动的跑了过来,迫不及待的问我,考的怎么样,我无言以对,最后经不住父亲的一再询问,我终于说了出来,爸,对不起,我交的几乎是白卷。
父亲听完脸色骤然变化,大声的骂我说,你这个废物!你知道我多不容易吗?!!你这个废物!父亲异常激动地说。
但是他说着说着,突然抱住了我,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父亲哭着对我说,对不起!是爸爸不对!对你关心不够!我听到这句话,顿时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静。
过了一个月,我决定去外面闯闯,不舍的告别了我的父亲,父亲当时带着希望和担心的眼神和我告别了。
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我在外面闯出了事业。
《我的父亲》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的父亲爱你的人,总在背后为你做很多你不知道的事……父亲中年时代身体便很不好,四年前更是摔断了胫股骨,在医院动了手术,换了一个金属的人工关节。
此后,他便一直被病痛折磨着,一下子老了许多,再也没有恢复以前那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他的手上多了一根拐杖,走路比以前慢得多,出门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不过,只要遇到精神好的时候,他还会拄着拐杖来我家转转。
在我的所有读者中,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
从很多年前我刚发表作品开始,只要知道哪家报纸杂志刊登有我的文字,他总是不嫌其烦地跑到书店或者邮局里去寻找,这一家店里没有,他再跑下一家,直到买到为止。
为做这件事情,他不知走了多少路。
我很惭愧,觉得我的那些文字无论如何不值得父亲去走这么多路。
然而再和他说也没用。
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尽管不当我的面称赞,也很少提意见,但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的意思。
对我的成就,他总是比我自己还兴奋。
这种兴奋□有时我觉得过分□就笑着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的儿子很一般□你不要太得意□他也不反驳我,只是开心地一笑,像个顽皮的孩子。
在他晚年体弱时,这种兴奋竟然一如数十年前。
前几年,有一次我出版了新书,准备在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为读者签名。
父亲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去看看,因为这家大书店离我的老家不远。
我再三关照他,书店里人多,很挤,千万不要凑这个热闹。
那天早晨,书店里果然人山人海,卖书的柜台几乎被热情的读者挤塌。
我欣慰地想,好在父亲没有来,要不,他撑着拐杖在人群中可就麻烦了。
于是我心无旁骛,很专注地埋头为读者签名。
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无意中抬头时,突然发现了父亲,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
唉,父亲,他还是来了,他已经在一边站了很久。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拄着拐杖穿过拥挤的人群上楼来的。
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我心里一热,笔下的字也写错了……(节选自赵丽宏《挥手》,有删改)1.用“___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我的父亲梁实秋名人故事

我的父亲梁实秋名人故事 1949 年 6 月底,父亲梁实秋 带母亲和我搭华联轮自广州直达基隆港。
下船时,我们三人拖拉着行李,准 备踏上这陌生的岛屿,开始一段前途茫茫的生活。
我们望着岸上接客的人群,焦 急地盼望着能找到一张熟悉的面孔。
突然, 我大喜过望, 连呼: “爸, 妈, 快看! 有人来接我们了! ”原来是父亲的清华老同学徐宗涑伯伯派来的人。
他们不认识 我们,所以只好高举大旗。
我们上岸后,立刻走到举大旗的人前,自我介绍。
他 们就把我们连人带行李装在一辆敞篷运货大卡车上, 车上备有三把沙发椅, 我们 一家三口就这样坐在沙发椅上,浩浩荡荡地从基隆开到台北。
我们承徐宗涑伯伯和伯母史永贞医师的热情款待, 在徐家“轰炸”了三天三 夜。
后经徐伯伯介绍,得识林挺生先生。
林先生得知我们的困境,慨允拨给我们 一栋日式房屋免费居住。
这栋房屋坐落在台北市德惠街一号。
我们在这栋房子里 住了三年。
许多生活的片段,在父母都谢世之后,变得更为珍贵。
现略记一二, 可见初到台湾时家居生活之一斑。
德惠街一号是纯日式房屋,共有大小五间及厕、浴、厨各一间。
另有“石屎 屋”一间。
“石屎”据本地人说是日人留下来的名词,意思是“水泥”。
“石屎 屋”内有日式大炕,占半间屋,位于厨房隔壁,由女佣人居住。
五间正房中两间 是木质地板,另三间是“榻榻米”。
我们住“榻榻米”房屋,这是生平第一遭。
在“榻榻米”上走路,有时真有要塌下来之感,名副其实。
因为房屋年久失修, “榻榻米”下面的木板已经开始腐烂。
不过我们适应能力很强, 日久知道哪块榻 榻米底下木板不牢,就不去踩它。
所以可以相安无事。
我们的院子很小很浅, 围墙也很矮。
院中有香蕉树一棵和另一棵不知名的树, 树叶一年不断地变黄飘落, 所以天天要扫树叶, 因而引起一段不了情, 这是后话。
香蕉树对我们北方人是非常稀奇的植物。
记得在北平时,偶然购得香蕉一串,视 为珍品。
因而得知台湾为香蕉产地,如今自家院中竟有香蕉树一棵,不禁雀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我的父亲梁实秋 (节选) 梁文蔷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 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
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 10 本, 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 书、写文章。
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
父亲给自己规定, 每天要译两千字。
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 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
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 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 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
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他全 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 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父亲每译完一剧, 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
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 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
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 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 10 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
父 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 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 我时常在汽车 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 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
1974 年 4 月 30 日上午, 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 市场门口一个梯子突然倒下, 正好击中 了母亲。
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因伤势很重, 需要动大手术。
临进手术室前, 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
进手术室前,她似乎 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 好好照料自己。
几个小时后, 护士出来通知, 母亲已不治。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 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
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
1981 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 非。
临行前, 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 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 让我带回台湾,
1/6
送给父亲。
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早已被砍去。
我小心翼 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 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 33 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
那个枣和 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
1986 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
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 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
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 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做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
那 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
1987 年 11 月 3 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
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
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 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 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 于是索性拔下小 量输氧的管子换床。
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 5 分钟里,父亲死了。
父亲强烈的求 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 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 我还需更多的氧。
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
每想到此,我便有肝 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16. 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 哪几件事?(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7.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8.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9. 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 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 分)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16、①翻译莎士比亚剧本。
②父母之间的恩爱和母亲去世的情况。
③对故土 的热恋。
④对我的关心。
⑤父亲去世时的情形。
(答到四点即可。
) 17、①写父亲在医院长椅上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准确地 表现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的打击之大, 侧面表现了父母之间的恩爱。
②把我 从故乡带来的枣树叶子珍存在书中,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18、①父亲年老了,略弯着腰,全身发抖,表明他身体不再健康。
②对我不 厌其烦地叮嘱,表明他已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小女儿格外留恋。
③从父亲 这些言行中,我感到了不祥。
19、梁实秋先生具有如下品格:有学识,有毅力;关爱家人,眷恋故土;热 爱生活,有强烈的求生欲。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