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_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_李文华

合集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为了有效保护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制定并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可以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举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讲座和展览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对各地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搜集,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和措施,确保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严禁破坏和挪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三、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通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保护、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活力,促进农业文化的传统技艺和知识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鼓励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推动农业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国际交流活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

七、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保障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同时,鼓励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第3讲 观点态度推断(练)(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第3讲 观点态度推断(练)(解析版)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讲观点态度推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我们来说中国民族革命营垒里的情形。

首先是红军的情形。

同志们,你们看,差不多一年半以来,中国的三支主力红军都在作阵地的大转移。

从去年八月任弼时同志等率领第六军团向贺龙同志的地方开始转移起,接着就是十月开始的我们的转移。

今年三月,川陕边区的红军也开始转移。

这三支红军,都放弃了原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

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

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

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

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

这话对不对呢?不对。

因为这不是事实。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

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

”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

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

”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

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

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

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利用
作用。

农 业 文化 遗产 本 身 具 有丰 富 的生物多样性 ,很多物种处于濒临 灭绝的境地;农业文化遗产 又大多 分布于偏远落 后地区 ,当地生态脆 弱性相对较高;农业文化遗产 的利 用 ,特别是 以旅游为主要形式 的农 业文化遗产价 值的开发 ,会强烈地 干扰到农业文化遗产本身依存 的基
展能 力 。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 ( 一) 传统动植物品种保护与
利用 传统动植物品种经长期培育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业 文化 遗产 的特 点
( 一) 形成过程 反映时代发展 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之前 , 农业除 向人类提供食品外,还承担 有众多社会功能 ,如农村景观、农 民生存与就业等 ,并蕴育和形成了 发达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人类 进入工业社会后 ,农 业功能趋向单 农业文化逐渐衰落和流失 ;但 在后工业时代 ,农业又开始 向多元 化方向发展,观光农 业、生态农业 等农业领域 的新兴产业不断 兴起 , 为农业功能拓展了崭新空间 ,也使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大大凸显。 ( 二) 遗存条件相对比较脆弱

本环境 ,管理工作稍有不善,就会 对农业文化遗产本身造成不可逆转 的破坏。 ( 三) 文化潜质伴随文化敏感 我国农 业文化遗产大 多分布于 少数民族聚居区,如贵州稻鱼共生 系统位于黔东南侗族 自治州,哈尼 梯 田位于云南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 ; 而外 国的一些农业 文化遗产 ,也都 是 由少数民族 ,甚至是处于殖民状 态下的农民创造的。这些地 区具有 强烈 的文化和政 治敏感性 ,一旦开 发活动不当就会 引起强烈的社会文 化冲突。

成 ,但在现 代生产过程 中,因其种 养麻烦 、产业化 困难 、食品功能弱 化、 产量偏低等原因被淡化、 淘汰。 但这些物种因具有独特的基因资源 , 本身就有重要的保护必要 。同时为 了维护生态多样陛,保持当地生态平 衡,也需要畦 褓 护与利用。 ( 二) 传统农艺保护与利用 以石油能源、大型机械和化 工 产品装 备起来 的现代农业 ,给人们 带来高效农产品的同时也严重破坏 农业生态 。而传统农业技术依靠 生 物 自身的理化作用提供安全的农产 品 ,注重农业系统 的自我调控和 自 我生产 ,不会对环 境造成破坏。而 传统农 业物质循环 与能量利用效 率 高于现代农业 ,这对于我们构建 多 功能现 代农业系统具有重要的借 鉴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农具、传统的农耕技艺、乡村民俗风情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承载着乡村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和对策进行探讨。

1. 传统文化价值凸显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传统的农具、农耕技艺、乡村民俗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人文气息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 旅游发展动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旅游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新亮点。

通过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旅游观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 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融入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耕技艺、农产品加工工艺等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力度,建立健全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传统技艺表演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旅游观光,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建设“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的设想探讨

建设“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的设想探讨

张志明一、项目概述中医药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武器。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东西交融,南北交会,中药资源极其丰富。

河南黄河两岸,西部伏牛山、西北部太行山以及南部的大别山和桐柏山山地丘陵区,相对缺乏粮食生产的灌溉条件,却具备中药材生产的小流域气候和理想的地理条件。

另外,河南中药农业还具有不与粮食争地的特性,在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山区、林区和河流故道,采用规范化方式生产“真实、优质、可控、稳定”的中药材,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和发展潮流。

种植品种大多是适合当地特殊气候地理环境要求的,或耐干旱或吃杂草,多具有道地中药属性,经济附加值较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广大农民,从中药农业种植入手,瞄准市场需求,嫁接完善全产业链,把中药作为原材料,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中药养生产品作为农民脱贫和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当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时,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好黄河故事之际,建立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具有传承和发展的时代意义。

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简称“研学游基地”)规划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

分为5个功能展区:河南道地中药材种植苑、药食同源中药养生厅、黄河中药农业展示长廊、豫膳堂、中医药养生体验互动馆(不含行政后勤保障)。

项目将以河南中药农业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药食同源中药养生文化为题材,以线上线下参与互动为重点,依托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建成中药种植研究、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

通过项目建设,将河南中医药文化渗透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开展“研学游”活动,推动中医药养生在人民中的认知度,促使公众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能从中医药中获益,提高公众维护健康的能力,助力河南中医药产业链完善和升级,打造河南中药养生品牌,带动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为今后举办“国学国医国药论坛”和“世界中医药养生博览会”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二、展区方案(一)河南道地中药材种植苑的规划1.品种选择。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故事绘本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希望小朋友们通过这套书更好地认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智慧。

李文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一套集童趣与传说、科学与艺术、梦幻与现实为一体的丛书,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绚丽多姿的童话世界。

随着不同角色的小主人公们穿越五彩缤纷世界,最终落脚在现实生活的田园,仿佛美梦成真,浮想联翩,禁不住想奔赴原野,探究大自然的奥秘,重温孩提的纯真梦境……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用绘本方式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不仅开辟了农业文化遗产科学普及的一个新领域,更为孩子们了解我国优秀农耕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闵庆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在美丽的田园里生产美味的食物。

农业总是与林木花草、飞禽走兽、游鱼彩蝶在一起。

一年年、一代代,共生共荣,承继不断。

这就是农业文化遗产。

曹幸穗 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小朋友,拉上爸爸妈妈的手,做一次遥远的旅行——到云端跟小红米约会,去稻田与小田鱼漫游,进茶山看小茉莉的魔法,爬老藤听小葡萄的梦想。

旅途很辛苦,但一定会发现祖先留给你们的秘密!孙庆忠 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以儿童的语境、视角,讲述遗产地的故事。

听完图文并茂的一则故事,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髓,就种在了我们祖国花朵的心里。

传承璀璨的农业文化遗产,更需要年轻一代的了解、热爱。

郑惊鸿 《农民日报》高级记者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希望小朋友们通过这套书更好地认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智慧。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农耕文化原创科普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智慧。

保护和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思考

保护和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思考

化遗产保护地 ” 证书 , 被列 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是贵州唯一的入选项 目。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是一块世界级的金字招牌 , 保护好、 利用好这块金字招
牌 不仅 是 从江 农 民增 收 致 富的 金钥 匙 ,而 且是 推动 从 江 县域 经 济 可持 续 发展 的
重要 基础 。
得到落实。第一, 出台保护政策, 对凡是
保 持传统 农业 生产方 式的农 民给予专 项 财政 补贴 , 包括 稻种 、 鸭苗 及 防疫 成 本 、 鱼苗 、 市 场保护价 。第 二 , 政府 在特 色农
化 遗 产
仍然停留 在观光 闲 体验、 康疗旅:

发的前景 ,调动起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概念及其背景
切相关的乡村宗教仪式、 风俗 习惯 、 民间
史 艺及饮食文化等, 极其丰富独特。 从江县农业文化遗产的科研与示范价
直 在 于 从江 稻 鱼 鸭复 合 系统 是 一种 传 统 的 良 业 生 产 方式 , 也 是 有机 农 业 的典 型代 表 ,
井方式 , 既 可保 护好 生态 , 又 可通 过 大 力 开 殳 有 机 的特 色 农业 来 提升 农 产 品 的市 场竞 争 力 ,还 可 以借 助 多彩 的民俗 文 化 和 农业
观发展 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和农业体 验、
从江县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包含稻鱼鸭复合系统、 农业村寨、 农作物的多样性、
介 值特性, 其可 持 续 发展 的 优势 愈 加 凸现 。
它不同干一般的农业遗产 ,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综合农业 系统 , 包括农业技术、 农业物种、 农业景观、 农业民俗等多种农业文化形式。

瞭望 李文华 拥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

瞭望 李文华 拥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

瞭望李文华拥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6年第1期李文华作者简介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FAO GlAHS指导委员会主席、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

尽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因其理念新颖,并在中国等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并展现出勃勃生机,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10年的努力,参与的国家已经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15个,GIAHS项目也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36个。

最为重要的是,在2015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9次大会上,GIAHS被列为粮农组织业务工作之一。

GIAHS的重要性与保护紧迫性,已经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共识;首批试点国家在管理机制、保护与发展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已经辐射到更大的范围;日本、韩国等国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一些欧美国家也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春天已经到来。

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我们有独特的资源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自然条件复杂。

自人类历史文明以来,勤劳的中国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自然共荣共存,依山而住,傍水而居,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和积累创造出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并曾引领世界农业文明数千年。

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循环农业理念,至今对于国际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们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在短短十年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热情参与和不同学科专家的支持下,经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产品加工局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通力合作,使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6月 第20卷 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3 667*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资助李文华(1932—),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E-mail: liwh@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摘 要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

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

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 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 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 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多功能农业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3-05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w opportunity for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LI Wen-Hua, LIU Mou-Cheng, MIN Qing-Wen(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Due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certain eco-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re uniquely advantageous in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agro-technologies, bio-resources and unique agro-landscape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1) lack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ability on agro-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s; and 2)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driven by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 scale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arkic peasant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societies was not only new but also led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dened new visions and provided new resolutions to emerging issues.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t wa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ecology and culture.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中国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经验。

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丰富的传统经验中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1]。

随着当前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2]。

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66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 第20卷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

为此,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简称GIAHS)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 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 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 为当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3]。

1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 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4]。

然而把这种朴素的经验上升到科学和理论的高度, 却是现代的事。

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弊端开始显现, 很多专家对农业生产只重视粮食生产、乱垦滥开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同时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学者指出, 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观点来指导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1981年, 马世骏先生在全国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建设原理[5]。

1982年, 叶谦吉教授在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一文, 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6]。

随后, 1982年至1986年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底子薄的国情, 提出农业要“走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优点的同时, 广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走投资省、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 一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一些县, 开始了生态农业的探索[7]。

在近10年的较大规模的试点后, 1993年由农业部等7部委局组成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 重点部署51个县开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 从其分布的区域和生态类型的代表性看, 也是具有推广意义的[8]。

这一时期, 中国学者在广泛的生态农业实践中, 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 并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 初步形成了中国的生态农业理论。

200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至2010年中国在新世纪连续出台了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其中4份“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生态农业在经历了约30年的发展后, 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整合、深化和扬弃, 进一步与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城镇化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无公害化已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重点趋向;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研究逐渐活跃起来, 生态观光农业也成为了生态农业中新的亮点。

但也应当看到, 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一个瓶颈期[9]。

首先, 当前的生态农业还是以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追求产出为主, 对农业的多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其次, 以种植业为核心的基本格局对与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缺乏市场化的引导、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 很难获取显著的经济收益; 第三, 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10], 往往只重视模式的物种结构搭配与组装, 而不太重视模式结构组分之间适宜的比例参数、各个环节的关键配套技术; 最后, 农业管理标准化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 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甚至出现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是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长期以来, 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 创造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技术与知识体系。

这些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同时也对全球可持续农业产生积极影响[11]。

在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的时候, 人们开始从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及技术方面进行反思, 重视对传统农业价值的挖掘, 以期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05年,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 标志着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的新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