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浅论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旅游农业

与性 的交叉性新 型农业 。我 国观光农 业现在 尚属起 步阶段 , 林。现知库区被列入 《 中国珍稀濒危植 牧 、副 、渔土地综 合利用的生态 结构 ,正逐渐成 为人们所关 种 ,三 级重点保护的 2 种 2 。 注的热点问题。
一
的保护种类有 4 9
如何 因地 制宜 ,合理开 发规划 观光农 业项 目,建立 农 、林 、 种 ,被 列入 国家一 级重 点保护 的 4种 ,二 级重 点保护 的 2 3
关键 词 : 三峡 库 区
具备 可持续发展特征 的生态农业和生 态旅游业是对 当前 有的立体型农业生产 资源 ,造成不 同的农 业区划 内形成 了各 我 国传统 农业和旅游业 的升级转变 。生态农业是通过农 业机 具特色的农事劳作 和作物栽培 。库区气候属于湿润亚 热带季 械化 、土 地规 模化 、技 术创新和技术集 约化的途径来提升 农 风气候 ,水热条件 充足 ,动 、植物资源 丰富 。农业 区划 中特 业生产力水平 、农产品的原生态水平和农 民的收入水平f ” 。它 色鲜明的农业 生产 和劳作方式 ,辅之 以本地鲜 明奇 丽的少数 可通过大农 业同其它产业 的有机结合 ,利 用传统农业 的技 术 民族人文资源 等 ,将使三峡库 区旅游 农业的发展更 具魅 力和 精华和现代科 学管理技 术 ,协调农业生产 与环境 、资源利 用 潜力 。 与保 护之 间 的关系 ,形 成 生态上 与 经济 上的 良性 循环 。 而 3丰富 的人文和 自然资源 .
“ 农游合一 ”为特征的旅游农业 ,是生态农业的重 要模式 。它 三峡历史悠 久 ,拥有众多 的人文古迹 。各少数 民族 在悠 与生态旅游相 仿 , “ 向自然 ,认识 自然 ,保护 自然 ”具有 久的历史长河 中蕴 育了备具特色 的传统文化和 民俗 风情 ,具 走
三峡库区农业经济问题与对策建议

新 县城搬迁 以及 交通建房 占地 ,使耕 地 占用有增无 减,农业
粮 食生产失去 了土地支撑 ,带来 粮食短缺 。2 1年 库区农 民 00
人 均粮食32g 5 k ,人 均 纯 收 入 4 1元 ,库 区 6% 60 0 的县 属 于 贫 困 落 后县 。
3 2森 林破 坏,水土流失严重 .
万 县河流段水质为三类 ,使江河鱼类种群减 少。在农业上
因缺壮 劳 力 ,畜禽养 殖粪 便直 接排 入江 河 ,很少 用 于农 业 ,加 之大量施用化肥 ,2 0 年库区共施化肥 ( 存量 ) 08 折 1. 7 ,每 公顷达 0 7 t 0 0 万t . 2 ,水土 受面源 污染 ,土壤酸 化 板结 ,土地 生产 力下 降,制约 了粮食增产 。
34水利年久失修,农业发展条件差,水土污染重 .
三 峡库 区 大部分 区县 ,山高 坡 陡 ,地 形 崎岖 ,平地 少,政府对农业投 入不足 ,导致农业 基础 设施建设滞后 , 特 别是农 田水利基 本建设 , 自从 改革 开放 以来农村青壮年 大部分进入城 市务工,笨重 的挑塘修 堰无人干 ,所 以水利 建设年久 失修 ,农 田保灌面积仅 占耕 地3 . 6 ,造成土地 19 % 产 出稳定性差 ,呈 现风调雨顺农业就 增产 ,旱洪灾害发 生
37
中国西 部 科技 2 1 t 0 月 ( 旬 ) O 0  ̄ 6 1- 上 第1 卷第 1 期总 第2 9 6 4 期
来 巨大损失 ,制约 了库区经济发展 。 础上 ,把治 山治水与发展经济 结合起 来 ,以小流域 为基 本单 元 恢复林草植被 ,实行草 、灌 、乔混交搭配 ,增加 生物 多样 性 ,提 高植物群落 的稳定性 。在 丘陵缓坡地带 以改梯土 整治
发展库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建议

紧紧抓住库 区移 民迁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 的机遇,加快建设库 区生态观光农业
的步伐 。建议 :
1 立 生 态观 光 农 业 的基 本模 式 。 . 建 应
重点 发展 三 类模 式 。
( )花卉苗木或植物 园的观光模式。 1
借助城郊 引资发展的花卉苗木基地,规 划发展各具特色的植物 园,辐射带 动一
年来,三峡库区抓住城市人民休 闲观光由都市圈向 射带动作用不强,未形成 “ 园春色花满 园”的发 满
展格局 投资环境不宽松 。 在村社干部和农户中, 坑 业主的人和事时有 发生,发展种养业,业主贷款较 困难等;库 区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的工作乏力,特别
量
地域广阔的农村发展这一趋势,利用库区 自然风光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以及与该 、休闲设施
紧密相邻并具有相似特征 的大 巴山区和武陵 山区,
投入少,特别是生态环境条件不够理想 ;特色农业
包括长江沿线 、 万高速公路、渝怀铁路两翼 的 l 开发滞后,科技含量低,仍停 留于 中、低档农产品 渝 9 个区县 ,面积 5 12 8 0 平方公里,人 口 l4 万人 。近 生产,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迟缓,典型示范辐 55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和旅游产品开
发,形成联动 的综合效应 。
嘉
营造一批 高品位生态观光农业示 范园区。建议市政
( 上接 2 页) 8 部都要转变作风, 讲实话 、 办实事、 求 实效, 逐步在 全县上下形成求真务实的风 尚。 是 二
在用人上导 向。 按照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着力选 拔 “ 靠得住,有 本事”的优秀干部。在干部考核任
5整 治环境 ,多元投 资 ,营 造 良好 的 发展 氛 围。 .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二)

湖北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二)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库区的经济发展放在全省的重要位置。
能否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三峡库区建成一个初步繁荣的新型库区,既关系到库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考验着各级政府在这一特殊区域进行社会重建和再造能力,关系到湖北的对外形象。
一是要确保库区年均发展速度16%以上,高于全省发展速度,到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宜昌县、兴山县向“富裕型”过渡,秭归、巴东实现小康;这既是库区移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二是把移民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加强省对库区移民及经济开发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实现移民搬迁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是把库区作为全省的特殊区域,进一步加大其政策扶持力度。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并逐步使之产业化,是库区二期农村移民后靠安置的基础,应尽快起步。
我省二期移民主要是农村移民,为解决移民的后靠安置,扩大安置容量,必须在调整土地承包、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各县高效生态农业试点已取得成功经验。
省计委、三峡办、农业厅编制的《湖北省三峡地区高效生态农业规划纲要》,对库区1998年至2010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规划了5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3.89亿元,其中1998年至2003年规划项目39个,总投资10.64 亿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产值16.7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
这将对今后库区农业基础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大促进,应尽快起步实施。
(1)要突出抓好五大系列八个基地的建设。
一是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系列的开发。
新建和改扩建优质脐橙、甜橙等柑桔基地10万亩,新建板栗基地10万亩,桃、李、杏、梨基地6万亩;二是以“两叶”为主的系列开发,新建和改扩建茶叶基地5万亩,烟叶基地10万亩;三是以银杏为主的药材系列开发,新建和改扩建银杏基地10万亩;四是草食牲畜系列的开发,建设山羊基地50万只,肉牛基地2万头;五是蔬菜系列的开发,建设高效蔬菜基地5000亩。
三峡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

三峡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1.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1.1 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界定生态经济区域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某种生态资源利用方式为主,具有特殊生态经济问题的地域单元。
三峡生态经济区在地域范围上即三峡库区,包括从湖北境内三峡大坝到回水区重庆江津段沿长江干流地处西部山区与中东部丘陵平原地区的连接重庆市、湖北省的一块相邻区域,由于特有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特点、三峡工程建设、罕见的大规模移民和淹没区的迁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等种种因素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经济区域。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分是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特定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功能的区域单元,是对生态经济要素和生态经济活动在空间存在状态的分类。
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态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明确不同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特征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有针对性的建立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生态化模式,为决策部门调控优化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通过生态区划有利于提供最佳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和最少的自然生态系统损失或破坏[1]。
三峡生态经济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生态环境脆弱,其现有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超常规发展的要求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保护建设的矛盾特别突出,区域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有必要在三峡生态经济区内进一步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分,以突出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最佳整体生态经济效益。
1.2 生态经济区划综合指标体系生态经济区划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地域差异性、区内相似性和发展阶段性。
既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的差异性,把具有不同生态、经济、社会特点的区域划分开来;又要考虑区域内部的共同性,进行同类相聚;还要考虑不同地区发展阶段性的不同,以利于区域空间类型的递进与完善。
发展循环农业,构建三峡库区农村产业新型发展模式

营运成本过高 , 政府和企业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很 多处理设施不能按要求运营, 有的甚至成了“ 面子 工程”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要在资源、 环境约束
下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 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 发展循环农业 , 实现库区社会 、 经
济 、 态 的可持续 发展 。 生 ( ) 展基 础 二 发
染物的减量排放 , 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
减耗节本 , 降低污染 , 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潜力。 因此 , 研究构建三峡库区特色优势产业 的
循环 经济 产业 链 和循 环 经济示 范 园 区 ,是实现 三
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推广股份 制、 股份合作制, 采取 “ 公司 + 农户 + 市场 + 基地”
党 中央 、 国务 院高度 重视 三峡工 程建设 , 了 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三峡 库 区循环 农业发 展 的背景 与基 础
( ) 一 发展 背景
三峡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可靠而理想 的 水源基地 。库 区成库后 , 水体总量达 33 9 亿立方 ,
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专项设立了三峡库 区 产 业 发 展 基 金 , 以解 决 三 峡 库 区产 业 空 虚 问 题 。紧紧围绕三峡库区生态优势和市场潜力大的 柑橘 、 蚕桑、 茶业等优势产业 , 优先发展特色产业 , 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又能大
的模 式 , 搞好 各类 基地 和特 色 园 区建 设 , 力发展 大
峡库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 由之路和迫切要
求。
草食牲畜和非农产业 , 调整优化农业 内部结构 , 提 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 根据不 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及特点 ,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生 物技术 和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发展保耕型 、节水 型、 旅游观光型和工厂化 、 智能型循环农业。实现 农业内部各产业 之间及农业 与加工业之 间的有机
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右。 ( ) 二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
・
( ) 沼气 。 1农村 农村沼气是利用农业 固体废弃 物舴 物秸秆和畜禽粪便) 进行发酵 , 产生沼气 , 用于 生活燃料和发电, 是一种节 约能耗 、 台 染 、 防 污 变废 为宝 的有效形式 。农村沼气工程不但能解决农村燃 料能源 问题 , 节约大量薪柴 、 煤炭资源 , 也可 以减少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沼渣还可作为有机肥在农 田中 施用 , 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 o 3 A2 o 年开始 , 重庆大力 发展农村沼气 , 连续6 年将农村沼气纳入全市的“ 民 心工程” ,期 间新建农村 户用 沼气3. 3 万户 。截止 5 2 1 ̄底 , 00 库区累计建设沼气池6 J 口, 9 ̄ 沼气人户率 f 达到1. 适宜农户入户率达到3 . 在建成的沼 9 %, 2 6 %。 4 气池中 ,能正常使用约5. 9 万户 ,正常使用率达到 4 8. 6 %。按照一 18 1 : 立方米沼气池年产气3 o ̄ 3 87 计算 , 库区户用沼气年产沼气2 5 2 2 7 万方 , 节约能源折合为 标准煤3 . 吨, 5万 6 减排二氧化碳 10 0 万吨 。2 0 年起 05 步建设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 截止2 1 ̄底 , 00 库 区累计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 处 , 0 年产沼气3 4 2. 8 万立方米 , 约能源折合为标准煤0 万吨 , 节 . 5 减排二 氧化碳1 万吨 。 to 5 , . 5  ̄2 1年 预计将建成沼气池10 1 2 万 口, 中型沼气工程2 0 , 大 2 处 年产沼气5 亿方 , 折合年 节约标准煤7 万吨 , 3 减排二氧化碳 10 9 万吨。 () 2秸秆综合利用 。 重庆三峡库区农作物主要以 水稻 、 小麦 、 、 玉米 薯类 、 油料 、 豆类作物为主。据测 算 ,0 0 2 1年重庆三峡库区秸秆总量约为54 吨 , 5万 其 中水稻 、 玉米 、 小麦、 薯类 、 豆类 、 油料秸秆产量为2 8 0 万吨 、8万 吨、4 12 3 万吨、7 吨、8 7万 2 万吨 、5 2万吨 。水 稻、 玉米和薯类三大作物秸秆产量 占7 %以上 。 0 0 6 2 1 年前 , 直接在 田间焚烧 的桔杆就达 10 5万吨。重庆三 峡库 区现有 的秸秆综合 利用主要途径包括秸秆肥 料、 秸秆饲料 、 秸秆燃料 、 秸秆工业原料和秸秆食用 菌基料等五种 。2 1年 ,秸秆饲料 化利用水平 为 00 1%; 0 通过秸秆机械粉碎还 田、 保护性 耕作 、 快速腐 熟还 田、堆沤还田等方式以及生物反应堆等方式的 秸秆肥料综合利用水平为2%;秸秆生物气化 ( 5 沼 气 )热解气化等生物质能能源利用水平为 l 秸秆 、 %; 的食用菌生产转化利用水平为0 %;另外还有少量 . 1 的秸秆碳化与活化厂 ,以及 以秸秆为原料 的套装 门 加工业。通过 以上五种方式 , 前综合利用秸秆2 0 目 0 万吨 ,预计 N2 1年 ,秸秆综合利用水 平将达到 o5
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重 庆三 峡库 区 山多 山大平 坝 少 , 立体 气候 明 显 , 生态 环
境复杂 多样 , 土地分布零 星 , 均耕地 O 0 m , 人 .6h 旱地 多 于水
的 50 9 l 增加 44 。其 中粮食 作物 面积 45 7 n, 8 3 T 5 hl 2 .% 6 0h 2 4 r 经济 作物 面积 13 0 m , 他作 物 面积 2 2 m , 1 6h 其 7 690h 三者 分别 占 7.% 、88 、.% , 19 的 7 .% 、72 、 68 1.% 44 与 99年 80 1.% 48 相 比 , .% 经济作 物所 占 比例有所 增加 。 坡耕地 开垦 种植情 况调 查表 明 , 于 2 。 大 5 的坡耕 地 退耕
接使农 业生 产 条件 、 民生 活 条件 进一 步恶 化 , 人 同时直 接影 响三峡工程 的正 常建 设 和运 行 。农 业 生 态治 理 的 主攻 方 向
制为 主 , 6 .% , 占 32 旱地仍 以三熟 制为 主 , 6.% 。由于库 占 37
是: 以坡耕 地 治 理 为核 心 , 理 开 发 利 用 水 土 资 源 、 地 资 合 草 源 、 村能源 和其他 自然 资源 ; 农 采取 生物等措 施 , 和提高 恢复 林 草地植被 覆盖 , 同时充分 合理 开发 “ 四荒 ” 增加耕 地 ; , 通过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 un l f n u A .Si2 0 ,7 1 :6 3—4 7 J ra o A h i o c.0 9 3 (0)4 7 65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施 倩 倩
三峡 库 区农 业 可 持续 发 展 对 策
李新宇 , 志 , 陈明 张维宾 , 瑜龙 , 张 李瑞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思路摘要: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面临严峻的生态、经济问题,农业必须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本文论述了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的原则、重点发展的方向及建设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原则;发展方向1、生态农业及其特征1.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并得到许多国家响应。
生态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的、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既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又能保证增殖自然资源,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多业结合的高效性。
生态农业是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的广义农业。
农林牧渔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多功能、高效率。
资源的优化配置性。
生态农业是利用共生共养的原理,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使有限的空间、水、光、热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达到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
以防为主的无公害性。
生态农业是“无废物”、无污染的农业。
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既要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提高生态效益。
生产的集约性。
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集约化农业。
协调客观性。
生态农业是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的人工生态系统,重视自我调节作用,采用人工调节与自然调节相结合的措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整体系统性。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整体农业。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紧迫性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面临八大突出问题。
一是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 % ,泥土流失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 %。
二是气候恶化问题突出。
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是地质性灾害问题突出。
库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 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
另一方面,库区泥石流现象严重。
四是森林和植被破坏问题突出。
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五十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
五是农村贫困化问题突出。
在库区19个区县中集聚着12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360余万,其中有的县人均GDP还不足1200元人民币。
六是人地矛盾突出。
库区人口密度为320人/ km2,高出全国水平。
而且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衡,部分沿江谷地人口密度高达1000人/ km2,人均耕地仅有0.84亩, 比全国农村人均耕地少0.55亩左右。
在山多地少的情况下,垦殖系数已高达38.18 %,土地处于过度垦殖状态。
七是农村移民生态环境容量超载问题突出。
库区近100万移民中,虽然有12万农村移民异地安置,但绝大多数仍属就地后靠移民,大大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容量。
八是传统农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粮猪”型农业经济结构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
这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农业的资源型约束:其一,农户在细碎的土地经营规模下,依靠提高单产提高农业效益的作用非常有限;其二,迅速增长的农村劳动力没有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农业劳动生产率无从提高;其三,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基本农业设施的严重不足导致粮食生产波动大,使收入增长乏力;其四,传统农业强调自给自足与农业结构调整形成尖锐的冲突,大面积退耕还林与农民稳收、增收严重对立,致使粮经、林粮争地矛盾突出。
从以上分析表明:库区的生态景观由森林→灌丛→草坡→裸岩→滑坡崩体方面恶性演变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暴雨─干旱─滑坡─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灾害,导致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移民环境容量超载,经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必须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移民安置提供有力支撑,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可靠保证,最终实现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的原则3.1以市场为导向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市场模式,对农业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综合开发利用,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积极探索“公司十农户(业主)”的有效组织形式,大力引进外资产业链条。
加大干果、茶叶、食用菌、薯类、杂粮、中药材、榨菜和肉类等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增强竞争力。
3.2以特色资源优势为依托三峡库区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资源、珍奇名贵药材资源、优质柑桔资源、青菜头为主的蔬菜资源、油桐为主的经济作物资源等,要根据三峡库区的优势资源,确定主导产业,努力培育三峡库区的特色产品,形成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培育新的经济增量。
3.3 优质高效优质就是在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上要高起点、高水准。
高效就是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高,产品附加值要高,价格弹性和收益弹性要高,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3.4 合理布局、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利用全国对口支援库区移民的政策优势,提升对口支援水平,奉行共赢的市场准则,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生态农业项目,引进能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市场拉动能力强, 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联合体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拓展三峡库区和周边城市及国内外的市场空间、市场潜力,使产品结构合理化,采用先进技术实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使库区的农产品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5 生态优先要考虑库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性,从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出发,优化农产品结构,在从生态环境获取能量的同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重新整合库区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协调一致。
3.6 科技先导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现代高新技术,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对传统谷物、家禽进行优化,用先进的嫁接技术对传统的果品进行改良、用先进的高新加工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武装传统的加工业,推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零排放。
4、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的方向4.1 以柑桔为主的果品种植及加工业三峡库区是全国重要的柑桔生产基地,开县的柑桔和奉节的脐橙在全国品牌优势比较突出,但规模效应比较弱,品质优化速度低,产品加工品质差。
因此,要不断引进新优品种,调整柑桔结构,引进高新加工企业,推动种植加工规模化经营。
如美国斯格兰柑桔产业化模式在库区的扎根,建立了“农户+企业”经营共同体,15万亩柑桔规模化经营,实现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大大提升了整体产业水平。
4.2 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和奶产品、肉食加工业库区有得天独厚的奶牛、山羊生长环境,也有较好规模化经营的基础,要引进优良品种和品牌加工企业,推动乳业、肉食加工业品牌化、绿色产品化的发展。
4.3 以优质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及加工业三峡库区生产黄柏、西洋参、杜中、厚朴、天麻、佛手、红豆杉等40多种珍贵优质中药材,油桐产量占全国第一,榨菜种植和加工在全国享有盛名,但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
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先进技术,建立优质特种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化生产基地,油桐种植加工产业化基地,榨菜种植加工产业化基地,推进特色产品向品牌化发展。
4.4 以鱼虾为主的水面养殖业水库内适宜养鱼水面可达85.84万ha , 其中,库湾和网箱宜养水产面积近30万ha。
分布于三峡库区干支流鱼类有140种,其中包括白鲟、白暨豚、长江鲟、胭脂鱼在内的珍稀鱼种达47种,其经济价值很高。
因此,应加大对库区水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力度,建立珍特鱼种繁殖基地以及甲鱼、鳜鱼、罗非鱼、大口鲶等特优食用鱼种的集约型产业生产基地。
开发库区珍稀物种水产资源,发展网箱养殖带,扩大养殖种类,形成独具特色的西部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
4.5 以优质谷物为主的谷物种植业推广先进的农业生物工程技术,改良谷物品质,优化谷物结构。
重点要使水稻向优质稻、绿色无公害稻方向发展、玉米向特用、专用型方向发展,大力推广高油园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糯玉米、饲料玉米等专用型品种、开发杂交油菜和“双低”油菜,推广高蛋白大豆。
4.6 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资源是三峡库区突出的优势资源。
三峡成库后形成五大特色优势:三峡工程坝区人文与生态景观资源优势、库内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库区沿江“山水型”生态移民特色城镇带旅游资源优势、独特的巴渝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库区支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要加大开发力度,一是生态农业科技园、植物园、果园观光旅游的开发;二是要深化农村习俗园、农家乐园的休闲旅游的开发,三是以长防长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的生态农业观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四是沿江及库内岛屿各支流生态自然景观的开发。
5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5.1 合理定位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要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经验,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山、水、田、林、路、电、园的综合治理,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山区林特产业、草食畜牧业和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加工业,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达到良性循环。
5.2 总体规划和统筹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做好主导产业的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计委、科委、财政、扶贫、国土及农林水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结合“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对国土资源进行新的科学的规划,制定一个既合库区实际,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今后库内的农业工程项目及各地的农业开发,都必须在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框架内实施,做到生态农业建设有章可循,防止各部门、各地方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忽视整体利益或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生态环境。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柑桔为主的果品种植业、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产业以及优质农作物培育基地为主的发展实施方案。
5.3 建立示范区利用该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争取国家对本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政策倾斜,在库区设立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实验园(场)和高新生态农业开发区以及生态农业科技园,同时与农业技术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以及发展模式研究,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建立高科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