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_戴方喜

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戴方喜,许文年,陈芳清(三峡大学,湖北宜昌)[关键词]消落区;生态系统;生态修复;三峡水库[摘 要]三峡水库蓄水后,逆反自然洪枯规律的水库运行使原有消落带生态系统被破坏,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防止和治理,将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在明确消落区的影响范围后,通过对水库运行后消落区的特点分析,预测了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确立了消落区该具备的生态功能和构建其积极生态功能应考虑的因素,指出了消落区生态系统构建和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X.;T V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三峡水库消落区概况三峡水库消落区由水库消落带和消落带缓冲带两部分组成。
其中消落带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按——m水位方案运行时所形成的水位涨落区,约k m;而消落带缓冲带则是影响和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的非淹没区,即m高程以上约m宽的带状范围。
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三峡水库消落区,并且以其对长江水体运行的响应直接影响长江水体质量。
三峡水库消落区主要为长江干支流河谷岸坡以及冲积平坝、阶地和河滩等,局部地段为峡谷。
其绝大部分是陆域,是自然与经济社会相复合的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的消落区面积和水位涨落幅度均创国内已建水库之最,不少移民新城紧邻消落区,有的城市组团被消落区分割环绕,消落区对移民生存与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在消落带里,水位以冬水夏陆交替出现的形式呈反复周期性涨落,与自然洪枯规律逆反。
消落带原有的陆生生态系统消失,能适应新生境的动植物将逐渐生存与繁衍,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但过程将是漫长的。
在消落区中支流、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广,危及库岸稳定和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发育,同时消落区也是人类活动比较频繁和强烈的地区,因此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最多、最为集中突出。
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水库m蓄水运行后,消落区全面形成,原陆生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将可能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和危害三峡水库生态与环境安全、三峡库区及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整体生态景观与旅游环境、库区特别是库岸带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及健康、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生境、消落区水土生物和岸线景观资源持续利用,事关移民安居乐业和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与声誉。
如何介绍三峡大坝

如何介绍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宏伟工程,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以西、宜昌市长江南岸瞿塘峡与巫山县之间的长江上,横跨湖北、重庆两省市。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象征。
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历时17年,于2024年6月竣工。
工程规模巨大,总长约2300米,最大坝高是185米。
大坝底宽115米,坝顶宽40米,坝身由27万多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而成,整个大坝重量约为1.8亿吨。
大坝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长城的结构。
三峡大坝以其壮丽的景色和巨大的规模,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还有其他的附加功能。
大坝的背后是一个人工湖,名为三峡库区。
库区面积达到1045平方公里,储水能力为395亿立方米,成为了一个湖泊旅游胜地。
人们可以在三峡湖中游船观赏风光,感受壮丽的自然景色。
三峡湖的形成也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三峡大坝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它的建设导致了许多古老文化遗址被淹没,造成了环境破坏。
同时,库区的水位上涨也引起了地质灾害的担忧。
此外,大坝对鱼类迁徙和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也带来了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措施解决。
总体来说,三峡大坝是一个历史性的工程,代表了中国技术的巅峰。
它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灾问题,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力供应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和争议,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继续努力。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

富、 促进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上 。第四, 由于库区水位季节性消涨变化 , 崩塌、 滑坡及诱
、
三 峡 库 区 水 土 流 失 现 状 及 侵 蚀 环 境 发性崩塌、 诱发性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且分布广泛, 在库区
存在明显的消落带和塌岸侵蚀 , 此外泥石流发育明显。
, 根
第 8卷第 3期 21 0 0年 6月
西 南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a fS t o r lo ouhwe tAg iut r lUnv riy S ca ce eEd t n) s rc lu a ie st ( o ilS inc ii o
分 析
三峡库 区是 我国水土 流失最 为严 重 的地 区之 一
二 、 峡 库 区 水 土 流 失 防 治 分 区 三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是实施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构建水土 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基础。在划分 防治分区时, 要综合考虑库区的土壤侵蚀类型和形式的分带
据 20 07年 遥感 调 查 结 果 , 峡 库 区水 土 流 失 面 积 三 2 4.0k 占土地 总 面积 的 4. , 中轻度 流 失 8 21 m , 0 88 其 6 1.O r , 水土流失面积2. ; 32 k 2占 2 n 22 中度流失1 006 k 2 0 7.2 r , n 占 水土流失面积 3. ; 59 强度流失8 3.3 m , 03 k 2占水土流失面 0 积 2.0o 86/;  ̄ 极强度流失 3 3.3 r , 水土流失1.20 / 74 n 占 0 k2 08%; 剧烈 流失605 k 2占水土流失的25%; 9.2 m , .8 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 占库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6.7 。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侵蚀 45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消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近年来,三峡库区区县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治理消落区,走出一条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重庆开县渠口镇,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沧海桑田”项目,尝试在三峡水库170米-175米水位高程消落带以及175米水位以上库岸,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
通过种植桑树对消落带和库岸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桑叶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牛、羊、猪、鸡等,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国务院三峡办“沧海桑田”生态建设工程专家组组长任荣荣介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沧海桑田”在既保护和净化三峡库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水质的同时,还可促进库岸山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并成为带动库岸山地部分后靠移民谋生的途径。
51岁的渠口镇农户王何种植3亩饲料桑树,同时养了3头猪和几十只鸡。
王何说,猪和鸡只吃桑叶饲料就行了,而且长得很肥,卖得也好。
桑叶如果牲畜吃不完,还有公司回收,没什么风险,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而在重庆云阳县长江干流的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进行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速生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即三峡库区蓄水水位水下10米的区域,经过4个月的全淹浸泡,该区域造林存活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李刚说,这表示速生竹柳具备了在库区进行推广的条件,加上速生竹柳还是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可以制纸浆、板材、型材和生物燃料,将来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岸边农户参与到消落区的绿化中来。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评报告

•
(2)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三斗坪坝址至江苏省江阴,包括
洞庭湖、鄱阳湖和湖北省四湖地区等。
•
(3)河口区:江苏省江阴至河口和海滨,为咸淡水交汇区。
•
考虑到上游水土流失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和水土保持、防护林
体系建设与工程的关系,以及河口区咸淡水变化对近海海域的影响,
评价范围也适当扩展到水库上游区及近海区。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多雨、湿度大及云雾多等特征。海 拔500m以下的河谷地带≥10°C年积温为5000~6000°C。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
库区物种资源丰富,具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有维管束植物2787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达49种。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 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灌草丛等。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虽宜林面积很大,但森 林覆盖率低,约为19.5%。陆生脊椎动物3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6种。土特产资源丰 富,以经济产品独具优势,如桐油、生漆、山羊板皮、蚕丝等。库区还是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名贵 药材达1900余种,其中石柱县被称为“黄莲之乡”。
一、前言
• 库区环境状况调查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19个县市称为库区, 其幅员面积5.4万km2,据1989年统计资料,总人口1434.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5.64万人,耕地 面积15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公顷。
库区内地形复杂,奉节以东属川东鄂西山地,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高差悬殊 ,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 4.3% ,丘陵占21.7%,山地占74%。
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 号 :X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0 — 32( 0 1 5 0 1 - 4 0 3 13 2 1 )0 — 0 3 0
三 峡水 库 是具 有 防洪 、发 电 、航 运 、供水 、生
19 国务 院三 峡建 委批 准 的 《 9 4年 长江 三峡 工程
4 .在 百 万 移 民搬 迁 安 置 中努 力 实施 移 民保 护
年 国家 相 继成 立 了 三峡库 区水 污染 防 治领 导小 组 及 规 划及 计划 库 区各 地 认 真开 展 了水 土保 持 、城 ( )镇迁 集
建环保 、人群健康保护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等 四个方 20 0 3年建 立 了系统 的三峡 水库 管理 机构 ,出台 了三 面 的环境 保护 工 作 ,并 严格 把好 库 区一 期 至 四期 水 峡水 库 水 环境 保 护 系列规 章 制 度 ,形 成 了三峡 水 库 库 蓄水 库 底清 理 的卫 生 清理 、建 构 物清 理 、林 木清 综合协调 、分工负责、联合执法的管理合力 ,提高 理 、固体废弃物清理 、漂浮物清理等清理质量关 , 了水 库 水环 境管 理 效率 。 19 4 万 城乡移 民搬迁 安置 没有 发生 重大 生态 环境 2. 6
库 区 大力 推行 企业 节 能减 排 ,清 洁生 产 ,加 强 等 一批 实用 环 保技 术 ,为 库 区生 态环 境保 护 科 技 的
“ 三废 ”治理 , 保工 业废 水处 理率 达 到 国家标 准 , 持续 发 展奠定 了基础 。 确
并关 闭 高耗 能 、 污染 的搬迁 企业 10 高 12家 ,可削 减 C D排放 量 1 O . t 。同时 ,国家 投 资 4 5万 / a 0亿元 ,在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波浪形成及浪蚀岸坡
波浪侵蚀发生时期
波浪侵蚀贯穿三峡水库整个水位涨落周期,在不同水位的水陆交界面广泛分 布。在水位线附近坡面均有程度不等的波浪侵蚀发生,尤其发生在土质消落 带的陡坡、滩坡和平缓旱地的坡面上。 此外,在有上覆薄土层的峭壁消落 带,上覆薄土层很快被涌浪剥蚀掉,此后波浪侵蚀作用趋于减小。而在平坝 或台阶地(水田、旱田、或台地),波浪侵蚀仅发生在田坎部位。
在岸坡重力、地下水外渗及自身组成的裂缝等结构面的组合作用下,发 生条带状或窝状的座落、倾倒型的垂直移动。
塌陷型:在自重力和地下水静、动水压的作用下,岸坡土体因下伏空洞
或局部凹陷而引起周围土体由四周向中心塌陷的一种破坏形式,这种形式 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出现的几率很小,一般在灰岩存在的河段有分布。
重力侵蚀发生时期
降雨侵蚀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地势陡峭和水库调蓄运行及自然条件等原因,水库边 缘植被往往容易遭受破坏,植被的消失使土壤有机质迅速分解而缺乏补给, 良好的土壤结构即遭破坏,抗蚀性能减弱,在降雨和坡面水流作用下,极 易发生土壤侵蚀。
降雨侵蚀发生时期
降雨径流侵蚀主要发生在消 落带成陆初期,此时正处于 水热资源丰富的夏秋季节, 消落带植被由于淹水消亡而 不能及时恢复,加之涌浪侵 蚀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在降 雨和坡面径流的作用下,极 易发生土壤侵蚀,但随着消 落带自然植被的逐渐恢复, 地表覆被增加,降雨径流侵 蚀的作用越来越弱。
图1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
四、消落带土壤侵蚀因子分析
消落带土壤侵蚀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内因主要有岸坡形态、物质组成、地质 构造等区域自然条件因素,外因主要有降雨、水位涨落、波浪、重力和人类活 动等因素。
1. 气候特征
消落带具有河谷气候的特点,是库区年热量条件最好的区域。在成陆期间, 消落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光照强,热量多,雨水足。 消落带成陆以后,在暴雨和高温的作用下,岩土体含水量发生饱和-不饱和 -饱和的快速变化,其内部应力及理化特性发生明显改变,凝聚力和抗剪力 大幅度下降,加之地表植被因为周期性淹没被反复破坏,生态功能大幅度下 降,成陆初期不易恢复,更容易遭受降雨溅蚀和径流冲刷。
三峡生态喜与忧

三峡生态喜与忧张立先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成时,整个库区动迁人口总数将达到113万,淹没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
其中,淹没耕地25.30万亩,淹没柑桔地和园地10.82万亩,区域内20个县市中全淹县城8座,其余部分被淹,还有116个集镇和场镇亦将被淹。
受三峡大坝蓄水影响而不得不转换生存环境的,除了我们人类,还有陆生动物和植物、水生生物种群.。
人是可以挪动的,建筑物也可以搬迁,但有些陆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离开了特定气候和土壤水域环境,便不可以生存;某些珍希水生物种,如“桃花鱼”,便无法再现……水库壅水,库区内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人们普遍关注着库区内植被和水土保持、环境污染防治、垃圾处理、地质灾害治理等重要课题,如何解答?应该回答-----必须回答!2:50 一个沉重的话题长期以来,中国是个无生态环保意识的国家。
这一点,从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1986~1988年有关库区生态与环保报告书即可证明。
当年的论证,与今天的现实之间,存在不少缺憾和亟需解决的漏项:如对整个库区环境容量的评估失误;尚无得力水污染防治措施;无可行且有效的库岸地质灾害治理办法和垃圾处理措施等。
该专题组52名专家,只有名列榜首的顾问侯学煜和北大教授陈昌笃二人未在报告上签字。
侯的名气很大,头衔也多。
他是全国人大委员、国务院环委会顾问、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长。
侯先生非但不在上交的报告上签字,还以“看法”为题,上书发表了不同声音。
有趣的是:侯的文章竟被作为上报文件附录,与《三峡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报告》合二而一。
侯先生认为:三峡筑坝后,对库区造成的影响不可以低估。
有些影响,短期内可以发生,有些可能要较长时间才可见到;有些影响可算经济账,另一些影响无法用金钱计算。
由此,他提出用完整大系统观点来论证性三峡工程对态与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深远的长期性的战略向题。
坚持己见且敢于直言,是侯先生的可贵品格。
他的“看法”主要有如下7条:(1)土地资源被淹,不能恢复;(2)旅游资源损失,无可挽回;(3)淹没工矿企业和交通设施太多,恶果严重;(4)滑坡、崩塌灾害地点太多、地域太宽,可防,但防不胜防;(5)四大家鱼的繁殖,受到抑制;(6)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加大;(7)就地后靠的所谓开发性移民,后果严重:一是搬迁企业造成新的工业污染,二是农业开垦必将引起新的水土冲刷;此外,侯先生还就水库对上、下游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作出了判断,述说了隐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土保持SWCC1999年第5期・综 述・
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杜佐华(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武汉 430010)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上的鄂西山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区。该区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年平均气温15~19℃,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1400mm之间,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多雾、伏旱期长的特点,土壤以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和花岗岩发育的黄壤、黄棕壤为主。本文所述的三峡库区,是指从三峡大坝坝址宜昌市三斗坪以上至库尾回水末端重庆市之间600km河道两侧的广大山区,涉及重庆市东部和湖北省西部的共6个地(市)、29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5193万km2。据1990年统计,库区总人口为1646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319万人,占总人口的近75%,农业人口密度为206人/km2,人均耕地011hm2,农业人均纯收入207元,有22个县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是我国贫困人口连片集中地区之一。1 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三峡库区森林密布、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基本平衡。但近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开发速度的加快,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自然灾害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水土流失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1.1 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发生原因1.1.1 水土流失现状据统计,199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14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17171%,中度流失面积占30137%,强度流失面积占33114%,极强度和剧烈流失面积占18178%。中度以上的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8213%,年均土壤侵蚀量近2亿t。1.1.2 水土流失发生原因(1)自然因素。库区沟壑纵横,相对高差悬殊,江面海拔高程为89~160m,两岸土地海拔高程为1000~2500m。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517%,其中山地占74%,地形坡度小于5°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717%,而大于25°的占4315%。库区东部出露地层以石灰岩、紫色砂页岩为主,宜昌、秭归境内分布部分花岗岩,西部多为紫色砂页岩,有部分石灰岩、石英砂岩和页岩出露。紫色砂页岩约占总面积的45%,成土过程快,质地松软,易于风化;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形成20~30m的风化层,疏松深厚,易流失和崩塌。库区降雨集中,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达30819mm(涪陵)。库
区山高坡陡、土层疏松,加上降雨集中、强度大,水力冲蚀作用强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2)人为因素。1990年库区人口密度已经达到
278人/km2,1988年人口为1949年的2倍多,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燃料、用材的需求不断增大,迫使人们采取毁林开荒的手段来扩大耕种面积,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出现了“上面种到山尖尖,下面种到水边边”的现象。经对三峡库区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林地、灌丛、草地和农地分别占库区总侵蚀量的6%、11%、23%和60%左右,以农地为最大,每年达9450万t,年入库泥沙量也以农地为最高,占库区年入库泥沙总量的46%
[1]
,因此占耕地75%的坡耕地是水土流
失的主要来源地。50年代初,库区各县森林覆盖率尚有30%~50%,而目前一些县已下降到10%左右,沿江两岸仅有5%~7%,土地垦殖率却达到34%,远远大于全国平均10%的垦殖率水平,且75%的耕地为坡耕地,其中坡度大于25°的占25%。库区人口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和陡坡开垦面积加大,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1.2 水土流失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1.2.1 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减薄、土层砂砾化和石化,母质、基岩裸露,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农业利用价值。1989年统计,库区的土地石化面积已达1667
km2,万县市从1950年到1990年裸岩面积扩大了900km2,秭归县每年石化面积扩大4km2,巫山县裸岩面积已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按照库区现有土壤・7・流失速率计算,严重侵蚀区的土壤,将在50~100年内完全被侵蚀掉。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使土壤质地粗化、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据测验资料,流失1t土壤中,含氮2155kg、磷1153kg、钾5142kg。1.2.2 洪涝、干旱及重力侵蚀等灾害加剧库区专题调查还表明,在同样降雨情况下,紫色土区30cm土层产生的径流量为50cm土层的116倍、为100cm土层的313倍,因此当径流系数为015左右时,土层浅薄的光坡地则高达0195[1]。植被减少、土层减薄,使土壤涵蓄水量降低,小气候变异,加剧了洪、旱、虫、风、雹灾害。巫山县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建立前的2316%下降到1117%,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也下降了1054万m3,暴雨时,泥沙俱下。一些主要由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也因不合理砍伐林木、陡坡开垦或开矿修路等人为活动影响而愈演愈烈。库区滑坡山体灾害普查总数为4149处,其中崩滑危岩体4073处,大于50万m3的滑坡体有860处,山体滑坡灾害点涉及的面积达252km2,灾害险区涉及总人口2815万人、固定资产615亿元[1](1990年值)。据近10年来滑坡灾害统计,万县市共造成355人死亡、255人受伤,毁田2333hm2,直接经济损失3178万元。1.2.3 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淤塞河道、淹埋良田,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据对库区移民及安置区513万km2范围的调查,年均土壤侵蚀量1157亿t,年入江泥沙量4000万t[2],由于流失物质颗粒粗,泥沙输移比小,大量粗颗粒物质堆积在支流沟谷,造成农田、湖泊、水库、塘堰等水利设施的严重淤积。万县市有1/4的耕地受到水冲沙压的威胁;流经兴山和秭归县的香溪河,解放初可以从长江直接通航到兴山县城,现在基本不通航,大量砂砾沉积在河口,成为长江三峡碍航的浅滩之一;万县市小江电站水库建成15年,淤积量已达3000多万m3,占有效库容的50%以上。1.2.4 对水环境造成污染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头号环境问题,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携带着大量养分、重金属和化肥、农药的泥沙随水土流失进入江河湖库,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物质,增大水体浊度,污染水体。据研究,水土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氮、磷、钾污染水的主要途径[3]。长江上游宜昌站年均输沙量513亿t,推算其中含氮、磷、钾元素约500万t。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往往土壤更为贫瘠,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更大,随水土流失进人水体的各类化学污染物质也更多。2 水土保持对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的作用1988年,国务院确定将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及陕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和三峡库区4
片水土流失严重区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实施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以下简称“长治”工程)。“长治”工程以改造坡耕地、兴修基本农田及配套坡面水系与沟道治理工程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小流域内因地制宜配置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和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措施,通过综合性的开发治理,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在实现保土保水目标的同时,提高土地产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到1997年底,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已在重庆、湖北的29个县(市、区)区内开展了3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万km2。其中改造坡耕地、兴修水平梯田9万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36万hm2,栽植经果林1113万hm2,种草415万hm2,实施封禁治理3317万hm2,推行保土耕作措施2711万hm
2
,修建谷坊、拦沙坝、蓄水
塘坝118万座,建蓄水池、水窖316万个,修排洪、引水沟渠316万km,共动土石方量3亿m
3
,总投工314亿
工日。此外,三峡库区重点防治区内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已建1个一级站、2个二级站、21个监测预警点,分布于库区的14个县(市),直接监控滑坡体积达15821万m3、人员521954万人、财产21121亿元。2.1 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通过综合治理,治理区内林草覆盖度由23%上升到44%,土壤侵蚀量较治理前减少70%。据专题研究的初步测算,1989~1996年实施“长治”工程8年来,
在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各类综合治理措施就地减蚀和拦截沙量共计9929万t,平均每年1241万t,其中工程措施占年均总量的37%、生物措施占58%、保土耕作措施约占5%。各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对河流的减沙效益明显,典型小流域达到43%~72%,典型中等流域为8%~18%,估算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区间)河流年均减沙390~480万t,减沙效益为8%~10%。2.2 地表径流得到调节,洪旱灾害有所缓解据测算,各项治理措施拦蓄地表径流量10亿m
3
,
占径流总量的38%,削峰滞洪的效益明显,河流洪枯比得到调节,缓解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加重的现象。据典型调查,坡耕地改为梯地后,抗旱天数一般可提高5~10d。・8・2.3 抢救了土地资源,土地产出增加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使治理区荒山荒坡减少了近80%,坡耕地减少近40%,其中大于25°的陡坡耕地有80%已退耕。以1990年至1994年“长治”二期治理工程区为例,在人口增多的情况下,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由0104hm2提高到0106hm2,农业人均经济果林由01004hm2提高到0102hm2,耕地、荒山荒坡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下降了714%和14171%,而林地、草地则分别上升了18197%和2186%,各项措施年减蚀率达到76%,粮食产量平均每公顷增加1140kg,加上经济林果产生的效益,使群众经济收入增长65%。2.4 提高了库区人口环境容量三峡水库淹没耕地2167万hm2,百万移民就近后靠安置,人地矛盾加剧,因此提高库区人口环境容量是根本。通过治理,治理区粮食产量和群众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使库区人、地矛盾得到缓解,单位土地人口承载力得到提高。据对原四川省库区13个县(区)的工程效益分析,1989~1993年粮食增收3500万kg,经济收入1103亿元,按人均需粮500kg、消费800元计算,每平方公里增加人口环境容量29人。湖北秭归、兴山、宜昌、巴东4县治理区,可增加人口环境容量37人/hm2。3 库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1 人为水土流失有加大趋势人为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是当前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三峡水库建成后,将淹没大量耕地,百万移民后靠,要解决吃饭、用材问题,必将加大陡坡地开垦面积。同时,由于三峡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配套企业、设施多,大坝建设及配套工程对地表植被和土地资源破坏较大,都会使库区土壤侵蚀加剧,如果不及时防治工程建设及移民搬迁中的人为水土流失,将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据1996年对三峡库区127项已开工项目的不完全统计,已造成水土流失面积3511km2,破坏地貌植被面积3619km2,弃渣总量近1亿m3,其中大部分倾入了江河溪沟。3.2 水库蓄水后水土流失对水质的不利影响加重水库蓄水后,库区江段流速减缓,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变小,将使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的各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加重,这种非点源污染无法采取点源污染的处理方法控制,而只能通过防治水土流失,来达到减少随泥沙入江的化肥、农药总量。3.3 主要对策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治理进度和工程标准;另一方面,在库区城镇迁建和开发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进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下,要减轻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此,要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要把开发建设项目和新城镇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作为监督执法的重点,要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最大限度地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对可能发生重力侵蚀的地点进行全面普查,摸清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观测、监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