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修复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解读

水库消落区又称涨落带或者涨落区,是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
形成水库消落区的原因有:季节性原因,主要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
此外还包括特殊气候造成的消落带(如干旱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
其次为蓄水原因:在大型水库 (如三峡大坝) ,消落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期性蓄洪或者行洪所导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
消落带按坡度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 岸。
崖岸一般是指坡度>75°的消落带;陡坡岸普通指坡度25°~75°的消落带;滩坡岸普通指坡度在15°~25°的消落带;台(阶) 岸普通指坡度< 15°的消落带。
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殊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份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
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
该地带两种生态系统的物种生命活动十分活跃,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脆弱性。
消落带分为:消落带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按175-145-175m 水位方案运行时所形成的水位涨落区,正常水位以下30~15 m 消落带下部,正常水位以下15~5m 的消落带中部和正常水位以下5 m 以上的消落带上部,且这些边坡的坡度可分为45°以下和45°以上。
消落带的不同高度适宜的物种不同,主要是因为露出水面的时间差异。
消落带缓冲带则是影响和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的非淹没区,即175 m 高程以上约30 m 宽的带状范围。
消落区重点管理的梯度应在位于160 m至175m 高程的冲积平坝、阶地和河滩,重点保护对象包括管理的消落带和其30m 缓冲带。
管理水库消落带尽可能少用工程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开展工作。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治理技术

摘要:三峡水库消落区具有水淹时间长、消落幅度大、水位涨落节律逆反自然枯洪规律及面积大、生境类型复杂等特点。
从三峡水库消落区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的生物治理方案。
关键词:生物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三峡水库;消落区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865-05the status and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wangdi-you1,dengwen-qiang2,yangfan2(1.changjianginstituteofsurvey,planning,designandresearch,wuhan430074,china;2.keylaboratoryofaquaticbotanyandwatershedecology,wuhan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4,china)keywords:bioremediationtechnology;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threegorgesreservoir;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长江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三峡工程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对社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负面影响[1]。
消落区(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是流域内水陆生态系统的自然交错带,是相邻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纽带,是流域生态系统组成的敏感部分,其特殊生境为物种的演化、发育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
重庆 三峡后续工作提质提速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人民至上战大考 逆风破浪谱新篇2020年,重庆市水利局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坚持一手抓项目开复工,一手抓云阳县县城双井寨消落区生态修复项目2020年,重庆市三峡后续工作呈现四大亮点:一是策划了18个跨区域的标志性三峡后续重大项目,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145个相关项目,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2020年260个新建三峡后续项目年底前全部开工,这是自2011年启动实施三峡后续工作以来,首次实现当年下达项目计划当年100%开工目标。
三是三峡后续资金投入水库、供水引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工程力度加大,全年共安排实施水利项目104个,投入三峡后续资金11.97亿元。
四是成功举办首届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14名院士、学者共同就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演变及保护治理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204亮点展示是一个以防洪护岸为主,精心谋划未来五年三峡后续工作对照三峡后续规划目标任务,认真总结10年规划实施成效经验,找准问题差距。
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发展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依据《三峡后续工作规划(2021—2025年)实施意见》,启动编制《重庆市2021—涪陵区龙头港建立了每年谋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策划、推进机制。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精心策划项目,精准优选项目,建立2011—2023年项目库,共入库项目693个,移民安稳致富类、生态环保类、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分别占73.7%、15%、6.5%,重点更加突出,投向更加合理。
二是督促指导区县及时合理调整施工计划,实行周调度、月广告.创意.形象.设计中国水利 2020.24亮点展示万州红砂碛滨水生态公园占地面积约5.6万m2,其中消落带2.6万m2。
现状场地较平坦,为辅,生态治理方式是宜草则草,宜木则木,以草为主,乔灌草相结合。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消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近年来,三峡库区区县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治理消落区,走出一条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重庆开县渠口镇,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沧海桑田”项目,尝试在三峡水库170米-175米水位高程消落带以及175米水位以上库岸,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
通过种植桑树对消落带和库岸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桑叶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牛、羊、猪、鸡等,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国务院三峡办“沧海桑田”生态建设工程专家组组长任荣荣介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沧海桑田”在既保护和净化三峡库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水质的同时,还可促进库岸山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并成为带动库岸山地部分后靠移民谋生的途径。
51岁的渠口镇农户王何种植3亩饲料桑树,同时养了3头猪和几十只鸡。
王何说,猪和鸡只吃桑叶饲料就行了,而且长得很肥,卖得也好。
桑叶如果牲畜吃不完,还有公司回收,没什么风险,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而在重庆云阳县长江干流的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进行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速生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即三峡库区蓄水水位水下10米的区域,经过4个月的全淹浸泡,该区域造林存活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李刚说,这表示速生竹柳具备了在库区进行推广的条件,加上速生竹柳还是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可以制纸浆、板材、型材和生物燃料,将来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岸边农户参与到消落区的绿化中来。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初步研究

tre t a d q ai e o y tms we e n ay e M e s rs o rtc te wae n i n n , icu i g n a cn e rsr la a u tc c s se , i n r a lz d. a u e t p oe t h tr e vr me t n ld n e h o n ig s wa e ma a e n ,c nr l n i e eo me ta d r r l t ts u c s o t lig wae lo , a d e a cn e g n me t o t l g ct d v lp n n u a p l a o re ,c n r ln tr bo ms n n n ig g oi y l o un o h wae uai ntrn d ma a e e t wee p tf r rd. u g sin o p tc n e tr he e o y tm r u trq l y mo i i g a n m n , t o n g r u o wa S g e to s t r e ta d r soe t c s se we e p t o fr a d:p tcin o re t a c s se n id v riy,p tcin a d r so ain o trh b tt rtcin o ae ow r o r e to ft sr le o y tmsa d b o ie st e i o r e to n e trto fwae a i ,p e t frr a o o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库区涉及四川、重庆、湖北三个省份。
三峡水库的建设在提高水能利用和减轻洪涝灾害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库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三峡水库库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资源部印发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在库区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并通过补偿机制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和管理。
因此,本研究拟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以促进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提升库区的生态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研究内容1.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分析本研究将对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生态公益林面积、质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2.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本研究将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包括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对象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本研究将与相关部门、企业和农户进行访谈,收集补偿机制实施效果的数据。
3.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研究本研究将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包括立法、政策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监测和评估,以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案例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建立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对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了解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现状,研究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优化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三峡水库库区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重庆三峡 库 区消 落 带湿 地 的保 护 与利 用

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摘要摘要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有效保护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方法,并讨论了科学合理利用消落带湿地的方式,为使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更好地造福库区人民进行了粗浅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湿地 保护 利用三峡工程的竣工后,在重庆范围内将形成100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水库。
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在库区两岸,145-175米的涨落区内,形成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达30米、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湿地。
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将影响长江三峡水库的长期稳定运行和长江中游的生态安全,正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1 1 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概况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概况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概况三峡库区80%以上在重庆境内,乌江、嘉陵江为库区内南北两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0多条。
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位于海拔145-175m 的三峡水库两岸,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走势由西向东逐步升高,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山脉起伏连绵,河流纵横交织,高山峡谷交错,河叉浅滩密布,岛屿、半岛众多。
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属于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具有冬暖夏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充足、降雨丰沛等气候特征。
春季常出现低温阴雨及寒潮;夏季长,气温高,降水多而集中,常有暴雨,间有洪涝,且多伏旱;秋季气温下降快,常阴雨连绵;冬季短,气候温和而少霜雨雪。
库区消落带湿地水平地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由于地域辽阔,相对高差大,因而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组成复杂,植被类型呈垂直带结构,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2 2 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生态功能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生态功能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的生态功能2.1 蓄洪、泄水、输水功能重庆三峡水库消落带是三峡水库蓄洪、泄水调度运行所形成的水位消涨区域,亦是我国中线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补水输移区。
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

干 部 论 坛 l O K IT O N O L
地处 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移
民大县——重庆市云 阳县 ,以统筹人 与 自然和谐发展为 主题 ,以经济社 会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以生态技术创新 为手段 ,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 目标 , 以保护人 民群众健康为根本 ,以保护 饮 用水 源和 长 江 三 峡库 区水质 为 重 点 ,切实加强农村 生态环 境保护 ,推 进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依 靠科 技 进 步 ,创 建 生 态 经 济 强 县
云 阳 的定 位 之 一就 是 创建 生 态 经
生态退化 的修复技 术、县域 环境质量 监测预警技术 、保 障人体健 康的污染 防治技术等。
济强县。云 阳生态经济县 应是以发展
经 济 为 前 提 ,以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目标 ,
术 — 经 济 ”相 互联 系 和 制 约 复 合 大 源和能源投入的技术 、产品长期使用 系统 进 行 合 理 地 开 发 利 用 。
云阳县只要坚持不 懈地 努力,切
的技术 、废弃 物等 资源化 利 用技术 、 实加强 生态文明建 设 ,大 力进行生态
尽可 能减少废弃物排 出的技术、生产 技术 创新 ,积 极推进农村环境友好型
设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 之需 ,更是三 峡库 区生态环境建设 的迫切 需要 ,对 三峡水库的永续利 用具 有划时代的意 义。 当然 ,云 阳生 态经济 县 的建立 ,
对 于 云 阳 人 来 说 ,不 仅 具 有 良好 的 自 然 生 态 , 且 也 应 有 良好 的 人 文 生 态 。 而 云 阳生 态 经 济 县 建 设 的 重 点 ,就
.
展 变化的趋 势及规 律研究、云阳县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区域, 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 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
自然保护区障——水库沿岸向陆域方向纵深
对库区消落带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筛选高水位时耐 淹, 不死亡不腐烂,低水位露出水面时耐旱耐晒的植物品种, 还要考虑不易滞留垃圾和漂浮物。
在湿地系统和近岸浅水区的水生生态系统, 依次栽植 湿生高等维菅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对水体交换较差的局部水面, 还可控制性地栽种浮水植物, 但必须有效防止其无序生长繁植。
100—1000米区域。
1.未受干扰、破坏的地段, 以保护为主, 按生态分级分区控制菅理中的严 格控制区管理;
2.被垦植为农田的区域, 退耕还林, 人工抚育, 恢复到破坏前水平。
3.已开发成城乡人工生态系统区域, 要求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
土地承载库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保留更多的土地用于库区的生态保护和
重庆市拿出500亿元, 构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 还全面启
动森林重庆,12+4系统工程, 用4年时间实施长江两岸森
林工程380万亩, 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将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26.3%提升到 56.3%,这一切都为三峡水库的生态屏障建设奠定扎实基 础。
建立生态屏障
4.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
下游洄游鱼类与长江特有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二、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近年来, 重庆市非常重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因为大型水库的修建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而 受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会反过来影响水库的生态环境安全 和库区百姓的健康,为了三峡水库的生态环境安全,就必须 进行生态修复和屏障建设。
•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 工程两部分,全长约2309m,坝高185m,投资954.6亿元 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 20日全线建成。 • 经国家防总批准,三峡水库于2011年9月10日零时正式启 动第四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至18日19时,水库水位达到 160.18米。 • 弊端: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下游洄游鱼类与长江特有鱼类 受到严重影响;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地震频率增加。 •
2.安全水位线以下修建防洪堤,植被破坏。 三峡工程导致库区移民,原库区城乡往水位线上面迁 移, 安全水位线内剩下光秃秃的防洪堤。
3.水土流失
•库区移民安居重建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 一般都在山坡 上修建, 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库区水位周期性涨落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动,水力侵蚀和重
力侵蚀叠加的库岸侵蚀强烈, 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加剧。 •消落带的侵蚀尤为剧烈,整个消落带坡地表层的松散土壤将 被侵蚀殆尽, 成为岩石裸坡。
一、三峡库区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1.三峡库区蓄水以后,水流流速变缓。
建库前干流流速通常为2-3m/s,多数支流平均流速
在0.5m/s以上,蓄水后回水区水流流速不超过0.1-0.5m/s,
支流回水区平均流速在0.01米/秒以下。
水力条件的改变, 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混 合, 为藻类的迅速生长创造条件, 容易引起局部水体的营 养富集。
法制监督, 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认真落实国家《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碧水行动〞实施方案》等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对三峡库区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分级、分区控制, 设立严格 控制区、有限开发区、集约利间区, 制定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红线图。
统筹实施长江防护林、水库生态屏障带建设, 继续做好天然 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业工程等工作。
恢复,
在第一道生态屏障和第三道生态屏障之间的过渡带, 因 地制宜地构建第二道生态屏障, 一般可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 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坡耕 地实施退耕还林, 调整林龄、林种、林相结构, 提高森林蓄积
量, 注意乔、灌、草结合与地被层环境恢复。
结 束 语 通过努力,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得到了的改善,但 必须意识到仍然存在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今后必须科学、 积极地采取对应措施,做好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呈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 和谐的三峡新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