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简介ThreeGorgeIntroduction

2.居世界之最的单项建筑物
(1)大坝:三峡水利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式,挡水前沿总长为2345米, 最大坝高175米,坝体总混凝土量为1486万立方米,其大坝总方量居世界 第一。
(2)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水电站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 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单机容量与伊泰普、大古里并列第一)。水电 站送出工程包括二回(600千伏直流输电,11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送 出工程规模也居世界第一。
米/月 (10)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强度 4台/年(280万千瓦/年)
三、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难度为世界之最
三峡水库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据 1992年调查,淹没线以下有耕地(含柑桔 地)35.94万亩,居住人口84.41万人,规 划最终需搬迁安置的人口可能达113万人。 因此,三峡水库移民搬迁和安置的规模 和难度均属世界之最。需按开发性移民 安置与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 保护紧密结合,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 实施,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3)双线五级梯级航闸:三峡工程梯级船闸是世界总水头最高(113米)、级 数最多(五级)的内河船闸、其单级闸室有效尺寸(长280米,宽34米,槛上 水深5米)及过船吨位(万吨级船队),亦属世界已建船闸最高等级的内河船 闸。船闸最大工作水头49.5米,最大充泄水量26万立方米,边坡开挖最大 高度170米,均属世界最高水平,其工作水头属超世界水平。
一、世界上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多目标开发的综合 利用工作,其防洪、发电、航运三大主 要效益,均居世界同类水利工程前列, 无相当的巨型水利枢纽与之比拟。
1.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水库总库容393 亿立方米并不是世界上库容最大的 水库,根据有关资料,按水库总库容排序,三峡水库 居25位之后。但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 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的洪峰流量达 27000~33000立方米/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一、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三峡库区水资源丰富,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m3,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山地相对丰富;在季节分配上,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系图三峡库区水资源虽较为丰富,但蓄水和利用难度大。
就1997-2008年统计,重庆市平均年过境水量为3837亿m3,平均降水量986亿m3,水资源量568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800m3。
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高,蓄水和利用难度大,该地区的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根据这一标准,重庆属于中度缺水的城市。
此外,由于重庆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水体污染形势比较严峻,治理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稀缺的现状[1]。
(一)库区水质监测[2]2008年,在库区长江干支流共布设13个水质监测断面,其中干流断面6个,分别为重庆朱沱、铜罐驿、寸滩、涪陵清溪场、万州沱口和巴东官渡口;一级支流断面7个,分别为嘉陵江北碚、临江门、乌江武隆、御临河口、澎溪河口、大宁河口和香溪河口。
水质评价项目共13项,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汞、镉、砷、铜、铅和铬(六价)。
干流水质 2008年,库区干流6个断面中官渡口断面水质为ⅱ类,清溪场、沱口断面水质均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寸滩断面受总磷影响水质均为ⅳ类。
其中,沱口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ⅱ类转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和寸滩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ⅲ类转为ⅳ类,其余2个断面水质类别保持不变。
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有所变差,主要原因是本年度特大秋汛(百年一遇)期间河水中泥沙增加,造成总磷含量上升。
表 1.4 2008 年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水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ⅰ类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ⅱ类 28.6 14.3 0.0 0.0 14.3 0.0 0.0 0.0 0.0 14.3 0.0 14.3 14.3ⅲ类 14.3 28.6 57.1 0.0 28.6 42.9 57.1 57.1 71.4 28.6 57.1 42.9 28.6ⅳ类 57.1 57.1 28.6 85.7 42.9 28.6 28.6 14.3 1.3 57.1 42.9 42.9 42.9ⅴ类 0.0 0.0 14.3 14.3 14.3 28.6 0.0 0.0 14.3 0.0 0.0 0.0 14.3劣ⅴ类 0.0 0.0 0.0 0.0 0.0 0.0 14.3 28.6 0.0 0.0 0.0 0.0 0.0ⅰ-ⅲ类 42.9 42.9 57.1 0.0 42.9 42.9 57.1 57.1 71.4 42.9 57.1 57.1 42.9(二)库区主要支流水华及营养状况监测[2]水华预警监测 2008年3-10月,在受蓄水影响的库区长江一级支流共布设82个水华预警监测断面,采用叶绿素a、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等5项指标评价水体综合营养状态。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地理隔离:水库的修建导致一 些物种被隔离在特定的区域内 ,无法与其他种群交流基因, 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捕捞、 采矿等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 而影响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变 化情况。在三峡库区,由于水库的修建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物种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在三 峡库区,由于水位的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多样性面临 威胁。一些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数量减少或消失,而 一些陆生生物也受到影响。
物种多样性
01
02
03
鱼类
由于水库的修建,一些鱼 类无法洄游到上游产卵,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 绝。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目录
•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 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 案例分析 • 展望未来
01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横跨重 庆和湖北两省市,地处东经
108°21'-110°12',北纬29°05'30°33'之间。
贝类
水库蓄水后,贝类等水生 生物的栖息地被淹没,导 致种群数量减少。
陆生生物
人类活动如开垦、采矿等 破坏了陆生生物的栖息地, 导致一些物种数量减少或 消失。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物种内不 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在三 峡库区,由于地理隔离和人类 活动的影响,一些物种的遗传
多样性受到影响。
具体来说,三峡库区的遗传多 样性面临以下挑战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作者:————————————————————————————————日期: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库区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与预警
预测模型
建立适用于三峡库区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利用监测数据和气 象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
预警系统
建立大气环境质量预警系统,根据预测结果和评估结果,对可能出 现的大气环境质量超标情况进行预警。
预警响应措施
制定预警响应措施,包括限排、限产、交通管制等措施,以应对可能 出现的大气环境质量超标情况。
三峡库区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控制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实 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
恶臭物质
恶臭物质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有害 人体健康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硫化物、 氮化物、烃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主 要来自化工、制药、造纸等行业的废 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厂等场所。
生态农业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 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交通污染防治措施
交通工具升级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 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交通拥堵治理
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布局,缓 解交通拥堵,降低车辆怠速排放。
绿色出行倡导
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步 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 行。
该区域东起宜昌,西至重庆,北 接陕西、四川,南邻湖南、贵州 ,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三峡库区的气候特点
三峡库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 季分明,雨量充沛。
该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三峡库区的大气环境现状
三峡库区的大气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
监测和控制有害气体是改善三峡库区大气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清洁 能源、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三峡库区概况

三峡库区概况三峡工程库区作为一个现代地理概念,系指按照位于宜昌县中堡岛的三峡大坝蓄水175米方案,因水位升高而受淹没影响的有关行政区域。
根据测算,受三峡工程淹没直接影响的区域共计22个县、市、区,即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巴东县;重庆万州区所辖的天城区、龙宝区、五桥区;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涪陵市和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重庆市市区、江津市。
以上22个行政区域就是三峡库区的地理范围。
自然地理山多坡陡、沟壑纵横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形十分复杂。
奉节以东为渝鄂边境山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耕地较少,土质很差,生产生存条件恶劣。
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边缘的渝东低山丘陵区,自然地理状况虽比奉节以东为好,但仍是山地起伏绵延,相当部分耕地处于25°左右的斜坡上,土质较差。
整个库区,河谷平坝地仅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雨量充沛,热量丰富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处在南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年平均日照在1500小时左右。
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7~19℃,无霜期300~340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
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有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岩基底和冰碛岩,保存有自太古代到新生代完整的地层、古生物剖面、以及揭示地球变革的所有运动史资源。
自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到10多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即大陆漂移高峰期,对应全球性地震、火山活动,造成三峡江谷两岸大面积、大体积崩滑事件和大面积喀斯特(岩溶)塌陷大量发生,滑坡、坍方、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尤其是奉节、巫山、巴东等县沿库岸地质破碎,给移民搬迁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奉节县城搬迁中因地质问题,三易其址,目前新搬迁的县城仍有54处滑坡需要治理。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臵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臵。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臵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作者:————————————————————————————————日期:2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3 / 50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重庆三峡库区东部地区地层岩性以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不仅地表缺水,而且土层瘠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4 / 50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或因过度垦植,土层剥蚀,生态环境将遭受彻底破坏直至无法利用。
三、地形地貌特征重庆市三峡库区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东西长约为600km,南北宽约80km,该地区地形大势为东高西低,西部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往东逐渐变为低、中山地貌,并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
库区北部以及东部边缘东北西南向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大娄山山地等中低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500m之间;该线以北以西地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200~1000m之间(图2),丘陵区,地形起伏和缓,地质疏松,是库区垦殖系数较高的农产区,自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貌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貌发育以流水作用为主,区内地形高低悬殊,地貌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区内东南地势高,西北地势低,最高点海拔2796.8m,最低处海拔仅73.1m,相对高差2723.7m,高差巨大。
由于区内不同地区自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形式和幅度差异、地表岩性组合和产状差异造成的抗外力侵蚀剥蚀能力的强弱不同,所塑造的地形起伏有所差异:西部地形5 / 50高差小;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条形背斜低山与向斜丘陵、台地相向;北、东、南三面山地地势高耸,地面高程大势均逐级向长江河谷降低,层状地貌明显。
二是以丘陵、低山和中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组合。
全区地貌形态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几大类。
其中200m以下的平坝地区面积约1584.30km2,占库区面积的3.43%;500m 以下丘陵面积近15874.27km2,占库区面积的34.38%;1000m以下低山地貌类型面积约16455.57km2,占库区面积的35.64%;1000m以上中山面积近12256.64km2,占库区面积的26.55%。
这种地貌组合是典型侵蚀地貌的反映。
三是地貌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地貌类型组合的区域分异明显。
库区可以分为三个地貌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中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中山低山区,中部为平行岭谷区。
大巴山区因流水强烈切割,谷坡陡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坡地重力侵蚀较为突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低中山区流水侵蚀主要沿岩体破碎,易于侵蚀的断裂带和碳酸盐进行,区内岩溶地貌发育。
平行岭谷区,地形以顺地貌为主。
四是地面切割破碎,现代地貌过程较为强烈。
重庆三峡库区地处间歇性隆升的中国大陆第二阶梯的前缘,与相邻的第三阶梯相对下沉的江汉平原形成巨大的地形反差,必然促使河流的强烈下切侵蚀,塑造了库区地形破碎、高低起伏的地貌格局。
全库区地面坡度分为4个坡度级。
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约13938.43km2,约占全库区面积的30.19%;15~25°土地面积为14444.59km2,6 / 50约占全库区面积的31.29%;而7~15°的缓坡地和0~7°的平缓地面积为11397.28km2和6390.48km2,所占比例仅为24.69%和13.84%。
就总体特征而言,重庆三峡库区平坝、平缓土地比例小,主要分布在1000m以下的河谷阶地、台地、岩溶低中山的槽谷和洼地、低山及低中山山麓,以及向斜谷地,又以500 m以下最为集中。
7~15°和15~25°的缓坡和斜坡土地在三峡库区分布最为广泛,面积也最大,占库区面积55.98%。
这种特征为坡面流水和重力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越来越强烈的人类地貌活动,大大加速了地表坡面片蚀、沟蚀、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代重力侵蚀作用。
表2-1 重庆市三峡库区土地坡度组成状况面积(km2) 占库区面积百分比(%)坡度0~7°6390.48 13.847~15°11397.28 24.6915~25°14444.59 31.2925°以上13938.43 30.19四、气候重庆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受峡谷地形影响十分显著。
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以及云雾多等7 / 50特征。
1.气温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5~18︒C,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
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8︒C,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4.8~29.3︒C,大部分地区≥35︒C的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
通过图3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多年平均气温有三个高温中心和两个低温中心。
高温中心分布为以主城区和江津市为中心的西部高温中心;以开县、万州、云阳三区县交界处为中心的中部高温中心;以巫山为中心的东部高温中心,这些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均在17︒C以上。
低温中心为以石柱为中心的南部低温中心;以开县北部和巫山西部部为中心的低温中心,低温中心的多年平均温度均在16.5︒C以下。
由于地势的高差悬殊,库区多年平均气温垂直差异明显,河谷平坝浅丘地区(400m以下)为17.5~19.0℃;海拔400~600m地区为16.5~17.5℃;海拔600~1000m为14.5~16.5℃;海拔1000 m 以上的中山地区在14℃以下(表2-2)。
库区月平均最高气温以1月最低为8.1~10.9℃,7月或8月最高为32.2~34.8℃,而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29.5℃。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著名的“火炉”地区,其河谷平坝浅丘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均可超过40℃。
库区河谷平坝丘陵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7~-9.2℃,山地在-10℃以下。
8 / 50表2-2 重庆市三峡库区垂直高差气温分布海拔(m) 400以下400~600 600~1000 1000以上气温(℃) 17.5~19.0 16.5~17.5 14.5~16.5 14以下2.降水重庆三峡库区常年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50.26mm。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从图4可以看出,库区多年平均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少降水中心和一个多降水中心:北碚、南岸区、巴南区以西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1100mm以下;以涪陵、丰都、武隆为主的少降水中心,降水量在1120~1100mm左右;以巫溪东部和巫山为主的弱少水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在1110mm以下,其中巫山是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以开县、万州、云阳西部和南部、奉节南部、巫溪的西部小片区域以及忠县和石柱的东部地区为主的多降水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在1200mm以上。
此外,全区降水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季变化,全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40%左右;春、秋季各占27%左右;冬季最少,不足5%,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1%~16%之间。
由于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重庆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十分频繁,旱灾、洪灾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三峡库区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库区累计日降雨量≥25mm(大雨)9~15次/年,≥50mm(暴雨)次数为2~5次/年,暴雨都主要出现在4~9月9 / 50之间。
洪涝2~4次/10年,主要出现在4~10月,暴雨洪涝以库区东段较多,发生频率在85%,年降水1350~2000mm。
强烈的降水过程导致水土强烈流失并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产生。
五、水文特征库区江河纵横,属长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重庆三峡库区,全长683.8km,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不对称的、向心的网状水系。
另外,主要大的河流水系还有涪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几十条。
长江河谷深切,水系发育,由于受亚热带湿润季风的影响,库区降雨比较集中,大部分河流具有流域范围内降水丰沛且多暴雨、河谷切割深、谷坡陡峻、天然落差大、滩多水急、陡涨陡落等山区河流的特点,是区内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受降雨的年内分配和暴雨历时短与强度大等特点的影响,区内地表径流和泥沙多集中在5~9月份,随各月降雨量的不同,其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分布基本一致,体现出时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六、植被重庆三峡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0 / 50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
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库区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其中马尾松林、柏木林这两类森林群落在库区森林中面积最大,但多呈疏林或幼林,为次生的人工或半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