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江西省都昌县大树中学黄宝华【教学目标】运用猜读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数字说明的方法的作用,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教学设想】一、《死海不死》从体裁上属于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说明文,其说明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二、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
四、安排课前预习,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效果,注意重点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弋()狄()谕()涸()二、导入新课1.实验引出说明内容——模拟“死海”环境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得出结论: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水中的浮力2.板书课题,解题“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死”与“不死”含义不同,看似互相矛盾,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正课①.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第一、二段这两段是如何去分析、说明死海的特征?明确: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来说明死海的“死”。
第二段同样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死海的“不死“。
②.作者介绍第三段,对说明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引用传说,来说明死海浮力大的特征,既现象又神奇。
③.启发式提问: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明确:在第四段,列举四个数据,科学地说明浮力大的原因。
这几个数据的使用,非常准确,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④.在说明死海成因是,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明确:第五段,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再次引用神话故事,反映远古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这样增添文章的的神奇色彩和浪漫情趣。
而在第六段则从科学上说明死海的形成的真正原因。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死海的地形特点,这些数据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简明扼要。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死海的起源、特点和生态环境。
2.技能目标: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与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 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教师先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死海的绝美风景和特有之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探究死海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解死海的起源和形成,并通过PPT等形式,详细介绍死海的特点、面积、深度、盐度、PH值等重要数据。
然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调查,让他们了解死海的周边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岩石种类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采样,了解死海的盐度和PH值等数据。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死海,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设置问题,如:“死海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周围为什么生物稀少?”,“死海有什么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等等。
3.讨论精彩教师指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挥,提出对死海的看法和疑问,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调查采访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对采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总结归纳在学生完成讨论和数据分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口头反馈,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数据和实践经验进行统一梳理,并进一步厘清死海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对地理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5.环保意识在总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死海这个地理奇观,并制定可行、实际的环保方案。
例如,要求孩子们和家人做到不破坏死海周围的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最后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宣传环保并号召家人积极参与。
三. 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实现互动。
在死海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务员”的角色转化为“引导型”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23《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课文学习设想《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学习本文要围绕“死海不死”展开学习。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3. 理解题目“死海不死”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点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情境导入,直接进入文本。
二自主学习18分钟学生读课文,自主预习:一、1、给文本编写自然段序号,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2、认真读课文,写出陌生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注音。
陌生字: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小组合作: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看了课文,你能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吗?三、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展示交流:一、1、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2、学生展示死海的相关资料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相机点拨:1、教师进行补充。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死海不死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死海不死现象背后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活动。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准备与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记录并记忆。
内容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死海不死现象的成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评价和补充。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讨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延伸:讨论死海不死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自然现象。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反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完成课文的复述练习,要求使用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收集有关死海的其他资料,准备下一课的分享和讨论。
死海不死现象描述成因分析生态影响人类态度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死海不死》教案篇一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死海——死海不死教案设计死海(Dead Sea),又称盐海,位于约旦河谷北端与以色列南部的交界处,是全球面积最小、环境最恶劣的湖泊之一。
死海因其海水含盐量极高,使得生物无法在其中生存,因此得名。
但实际上,死海并不“死”,在这片独特的盐水环境中,却孕育了许多稀有的物种,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出发,探索死海的奥。
一、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死海位于约旦河谷北端和以色列南部交界处,包括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三个国家的一部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该地区的土地干旱,气候炎热,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降水量非常少。
死海的海水呈碱性,平均PH值为8.4,盐度达到340克/升以上,是全球水体中盐度最高的之一。
除氯化钠外,含有较多的镁、钙、钾、溴等元素和少量的锶、砷、硼、铵等元素。
由于地势低缺水,地下水也被曝露在地面上,加速了水分的蒸发和盐分的积聚,形成了如今的死海。
二、死海中的生物多样性虽然死海海水环境极端,但不意味着其中没有生物。
实际上,在死海中发现了不少足以令人惊奇的寿命之谜,例如壳虫、荞麦草、极端嗜酸性菌等微生物。
其中,壳虫是死海中的特有物种之一,被认为是死海中的生命之源。
一些据称可以活上数百年的壳虫已经被采集出来,成为研究其如何在如此高盐度、高温度、径流低等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死海的沙漠地区也孕育了一些特殊的草本植物,例如盐蓬菜和须苣草等。
这些植物可以通过盐度调节机制来适应死海的环境,同时对当地动物的食物和该地区渐渐消失的植被群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人类活动对死海的影响除了自然环境因素,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死海环境的变化。
为了开发旅游业和政治经济利益,三国在死海周围兴建了大量蓄水池、灌溉系统和工厂。
受此影响,死海的水位不断下降,每年下降数厘米,同时水质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死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其渐渐消失的原因是人类的原有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
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
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
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科学小品文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
既然要有严密的科学性,那么仅用两个故事来说明死海的特点,行吗?显然不行,因为,那样写,读者仍然不知道“死”与“不死”的真正原因。
要了解这些,还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提示:①对于文学体裁、科学小品文等有关知识,不宜展开说明,点到为止;②提出问题后,适当停顿十几秒钟,观察学生是否在思索。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了解死海“死”和“不死”的原因,体会运用数据的作用。
抽一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然后,要学生根据本段内容给“咸度”下一定义:咸度就是指各种盐类在海水中所占的百分比含量。
接着,提问:为了说明海水的咸度高,作者运用了哪些数据(板书:列数据),理解这些数据的作用呢?引导明确:135.46亿吨、63.7亿吨、20亿吨,这三个数据分别准确地说明了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的含量;23%~25%,这两个数据则具体说明了海水的咸度。
如果没有这些数据,读者对矿物质多、盐类重、水的比重大等特点就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
四、指导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六自然段。
1.先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先找中心句,再探讨运用数据的作用。
2.据此方法要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并抽人汇报自学情况。
3.归纳。
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归纳:①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②本段列举具体数据说明死海的长、宽、深,这些数据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死海处于大裂谷中
段的特点;③本段所列数据有的是确数,有的是约数,使用约数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④本段内容与第四自然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本段所写的是死海形成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的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结果,两段之字间是“因”与“果”的关系。
[提示:要学生理解第三点,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通过举例来加以说明。
如,一位新老师给学生上课,一个学生说:“老师的身高是1.70米。
”
另一个学生说:“老师的身高大约是1.70米。
”
在不知道新老师具体身高的情况下,前者所用的确数可能是错误的,而后者所用的约数倒能够真实地反映老师的身高状况。
两相比较,后者是准确的。
]
五、略讲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要学生朗读第七、第八自然段。
而后,用幻灯出示两道训练题:
1.第七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
2.课文结尾处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hé),“可能”一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句中后一个“死”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交流。
而后,明确:第七自然段主要写人们对死海的利用,第八自然段主要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可能”一词说明死海“干涸”只是一种推测,不是现实;最后一句中最后一个“死”的含义是“消失”。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从两方面总结:①说明顺序:文章从死海的特点讲到人们对死海的利用,从死海“死”与“不死”的现象讲到它咸度、浮力大的本质以及形成这一本质的原因。
文章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说明方法:文章既通过举例子、例数据对死海特点进行了科学解释,又通过引用传说、神话故事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做到了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
[提示:总结可结合板书进行,这是一个中心板书完成的过程,中心板书定型式样如下。
要求学生用一张小卡片抄好板书,夹在书中。
2.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明确。
从所定教学目标看,较好地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又能从单课的教学实际出发,以本为本,抓住了重点;从所安排的教学过程来看,又较好地落实了所定目标。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这样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预见性强。
细读该设计,可以看出,该教师对学生情况有透彻的了解,所预见之处有较强的针对性。
4.教学思路清晰。
从字、词、句到说明文的要点,从学生活动到教师引导、讲析,从具体分析、点导到板书,都有一个完整的安排,做到了合理、自然,条理性非常强,思路非常清晰。
5.教学节奏好。
有张有弛,利于学生接受、学习。
6.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课后的作文布置处理略显简单了些。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