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化学课程,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2.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3.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4.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过程安排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和多媒体展示,详细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化学学科,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助力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理论和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3. 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4.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与理论基础的建立;(2) 化学实验及其原理的介绍,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反应、离子反应等;(3) 化学探究课程的讲解,如常见元素周期表、分子符号及其化合物、酸碱中和反应等;2. 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促进视听联想的教学模式;(2)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课程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科学;(3)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4) 大量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化学考试,检测学生研究成绩,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2. 实验评价:对化学实验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得分;3. 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参与讨论等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可行性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由化学教师指导和推广。

教学手段和内容实用性强,适合初中化学的教学需求,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化学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化,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总结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学生打造更适合的化学学习平台。

初三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传播优秀 Word 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附件 1: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Xmxaxy01**
学科
化学
电话 059270***** 年级 九年级
邮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mxaxy01**@
单位
厦门市**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
讲授课程安排及其注 讨论并发言讲
意事项
授中的疑问
以荧幕形式直接向学 生解答难点
提问 小结
提问讲授中的注意事 项及其反应原理如二 氧化碳的制取能否用 排水法 问什么
学生作答并提 出疑问
通过互联网向学生拓 展相应知识
总结所学知识并归类
将新学知识与 前期类比找出 相同点与不同
通过幻灯片形式 将其归类总结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3
传播优秀 Word 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囗移动学习 囗其他
囗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囗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 习、训练、实验、研讨、
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复习
二氧化碳的化学及
其物理性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学生活动
方法、手段等)
写出相应的化 学方程式
小组合作讨论
引出新课
从上述引出如何制取 讨论所需仪器 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及药品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1.2 化学实验室之旅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给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操作及安全知识。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所以这节课内容放在化学课学习的开始。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化学这门课程,在学习了第一节《身边的化学》,了解了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了解了化学课的学习内容之后,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化学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观看多媒体课件,听老师讲解。
用PPT制作课件,给学生展示常用化学仪器。
训练
提问:让学生说出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及用途。
回答问题。
讲授
给学生演示实验基本操作,并讲解。
观看,听讲,思考。
训练
让学生练习实验操作,指导学生。
练习实验基本操作。
小结
播放多媒体课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引导学生总结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这节课主要使用了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讲授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用到。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些仪器和操作过程,效果较好。
观看实验基本操作课件,总结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用PPT制作课件,给学生展示实验基本操作。
研讨
让学生阅读《实验室的安全知识》,教师和学生讨论,总结。
阅读《实验室的安全知识》,互相讨论,总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业1
【讲述】碳酸铵,我国最早使用的氮肥是硫酸铵(硫铵),俗名肥田粉。尿素的含氮量高,所以发展较迅速。无论施用哪种铵态氮肥,都不能跟碱性物质同时使用,否则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请算出NH4HCO3、CO(NH2)2、(NH4)2SO4和NH4NO3的含氮质量分数。
[提问]氮肥对农作物的生长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呢?缺少氮元素会是什么样子呢?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生欣赏,思考
学生讨论
ppt课件展示
[板书]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提问】常用的化肥有哪些?
植物为什么需要氮肥、磷肥和钾肥?
【问】哪些物质属于氮肥?它们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特点?
【板书】一、氮肥
氮肥指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
请同学们思考:用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等证明硫酸铵中存在NH4+
写出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存在于动物尿中(写在尿素的后面)。
【讲解】尿素是白色粒状晶体,易溶于水,含氮量高达46%。1kg尿素相当于100kg人粪尿或10kg菜子饼的含氮量,但成本较高,肥效缓慢。
硝酸铵和氯化铵这两种肥料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如炸药和焊接等)。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的信息。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2.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等。

3. 实验操作:水的净化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水资源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水净化的关注。

2. 理论讲解: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展示不同净化方法的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5. 信息查找: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的信息。

6. 汇报展示:学生汇报查找结果,分享对水净化方法的理解和看法。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信息查找和团队协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设备等。

2. 信息技术资源:互联网、电子书籍、水净化相关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熟练。

2. 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评价学生在查找和分析水净化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过程中的表现。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教师要进行详细的实验讲解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的准备。

2. 信息技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水资源污染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净化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和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展示不同净化方法的步骤和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1. 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也逐渐开始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验模拟,增强研究的互动性。

本文将以化学教学中的溶液浓度计算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

2. 设计目标本设计案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引入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实验等工具,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自主研究的空间。

3. 设计内容3.1 知识引入首先,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溶液浓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药品的使用说明、污水处理等,帮助学生理解浓度的概念和应用。

3.2 计算模拟引入化学软件或在线计算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浓度计算。

可以设计一些实例,提供含有浓度、溶质量和溶液体积等参数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计算浓度,并与计算结果进行比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浓度计算的应用场景,并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3 虚拟实验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设计一个酸碱滴定实验,在虚拟实验中让学生调整滴定液的浓度和体积,并观察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从而研究到溶液浓度与滴定实验的关系。

3.4 课堂讨论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给定某种溶液的浓度和所需体积,要求学生从标准溶液中取多少体积,并加入适量的溶剂,才能得到所需溶液。

这样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设计一些在线测试或作业,检验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利用教学日志和学生的反馈,了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感受,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5. 结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计算模拟、虚拟实验和课堂讨论等手段,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中学化学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中学化学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中学化学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简介本研修计划旨在提升中学化学组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通过培训、研讨和实践,帮助教师掌握现代化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方法。

目标- 提供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使教师了解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软件和应用工具。

- 鼓励教师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技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效果。

- 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 介绍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软件和应用工具。

- 研究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信息技术设备。

2. 教学资源开发:- 研究如何制作和编辑化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案、PPT、视频等。

- 探索互联网资源和在线研究平台对化学教学的应用。

3. 教学设计与评估:-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有趣、互动和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活动。

- 探讨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研究情况的评估和反馈。

4. 实践与分享:- 组织实践活动,让教师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实践。

- 指导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和交流。

时间安排本研修计划将持续3个月,每周进行一次培训和研讨会,以及每月一次的实践活动。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1个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和教学资源开发。

- 第2个月:教学设计与评估。

- 第3个月:实践与分享。

考核方式研修结束后,将进行考核以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考核方式包括:- 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案例,展示信息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效果。

- 参与一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展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 参与分享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所学和经验。

结束语通过本研修计划的学习和实践,相信中学化学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得到提升,并将能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活动。

希望教师们能积极参与,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共同推动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演示]
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里放一个鸡蛋。
提供各种仪器和药品,检验生成气体。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投影放大
温故知新
比较归纳
[设问]
你知道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提供一个最佳方案。
小组代表简述从所学知识及阅读的资料中得到的制取二氧化碳有关途径。(如:木炭燃烧、人呼吸、煅烧石灰石、碳酸氢钙分解,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碳酸钠粉末反应、酸(稀盐酸、稀硫酸)跟鸡蛋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
多媒体表格展示
实验导学
[引导]
现有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碳酸钠、鸡蛋壳,请你通过实验,最终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原料。
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备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最终形成热爱科学、敢于探索创新的价值观。
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活动探究]
实验现象
①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大量气泡,反应速度很快,来不及收集。
②石灰石+稀盐酸→大量气泡,反应速度适中。
③鸡蛋壳+稀盐酸→少量气泡,反应速度较慢。
④碳酸钠+稀硫酸→大量气泡,反应速度很快,不便于收集。
⑤石灰石+稀硫酸→少量气泡,反应片刻停止。
⑥鸡蛋壳+稀硫酸→少量气泡,反应速度较慢。
根据材料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动画讲述事实
自主学习
分组探究
[设置问题情景]
确定了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及原料,实验探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呢?
[布置实验任务]
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知识,体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择条件。然后从实验台上给定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运用探究成果]
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 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并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
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加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
(4)验满;
(5)检验。
多媒体展示
类比归纳
得出结论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填写实验报告单。
[动手实验]
实验装置展示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介绍其优点。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小组设计的另外几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充分利用模拟实验软件的优点,让分组代表自由选择自己组的实验装置
动手实验
总结归纳
积极思考、响应。
课后实践可以借助网络资源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二、学生分析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学生少、学生基础差、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对动手实践都比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通过之前的实践经验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可是又不知道实验基本的操作方法,更不知道实验目的,就是在实验室“照猫画虎”根本达不到实验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掌握制备二氧化碳装置的组装及其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同时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选择原料的条件应该是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节约能源,环保,利于收集,操作简便。
综合比较,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为石灰石和稀盐酸。
多媒体总结形成表格,对比更加明显,使用动画形式重点解释为什么不使用硫酸的原因,最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提供材料
解决悬念
[提供材料]
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回忆、比较、归纳。
(气体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装置则跟所制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
利用多媒体师生一起总结、对比、归纳
回顾反思
布置作业
[作业]
自己根据设计出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尝试用生活代用品(墨水瓶、塑料瓶、圆珠笔芯、饮料吸管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装置,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电话学科Fra bibliotek化学年级
九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在九年级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备原理、方法是中考检验的核心知识点之一。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所以此节课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及其原理,难点是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制备过程融会贯通。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鉴于本节课与实验结合,我采用实践探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用动画方式解释为什么不使用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终引入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2HCl+CaCO3=CaCl2+CO2↑+H2O。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制备是根据什么选取反应装置、收集装置,多媒体展示上述内容。使用模拟实验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去选择装置并组装,最终学生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教师需要观察指导学生实验仪器的使用。最终利用多媒体对比(与氧气)总结形成表格方便学生掌握。通过多媒体总结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