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科中药功用
秦皮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秦皮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简介秦皮,又称为厚朴皮,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其主要来源于常绿乔木楠木科植物秦皮。
秦皮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
2. 药理作用秦皮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温中理气作用:秦皮能温中散寒,调理脾胃,促进气机运行。
它可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胸胁胀满、食欲不振等脾胃寒滞症状。
•消肿止痛作用:秦皮具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它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关节炎、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解表发汗作用:秦皮具有温阳解表、发汗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等表邪未退而留于外的症状。
•止咳平喘作用:秦皮对于咳嗽、咯痰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并可以用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抗菌作用:秦皮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有辅助疗效。
3. 功能主治秦皮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健脾胃:秦皮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活血化瘀:秦皮有温经活血、散寒解郁、祛风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各种症状。
•止咳平喘:秦皮可以镇咳化痰、止喘平肺,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消肿止痛:秦皮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抗菌消炎:秦皮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4. 用法用量常用的使用方法和用量为:•煎剂:将秦皮研磨成粗末,用水煎服,一次可用药量为10-15克,每日2-3次。
•水煎浸泡:将秦皮放入适量的开水中浸泡20-30分钟,后饮用。
请注意,具体的用法用量需遵医嘱或按照中医药专业人士的建议操作。
5.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使用秦皮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请严格按照医嘱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使用秦皮,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树皮类中药

树皮类中药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树皮类中药的概述
2.树皮类中药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3.树皮类中药的应用
4.树皮类中药的注意事项
5.树皮类中药的发展前景
正文
树皮类中药是指从植物的树皮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树皮类中药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
树皮类中药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黄柏、杜仲、牡丹皮、厚朴等。
这些树皮类中药具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化瘀等。
在临床应用中,树皮类中药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病、跌打损伤等。
树皮类中药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在使用树皮类中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避免盲目使用。
此外,有些树皮类中药可能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避免过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皮类中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树皮类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这为树皮类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的来说,树皮类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1页共1页。
初级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

初级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2017初级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皮类中药导语:皮类中药是来源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
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皮类中药概念:皮类中药是来源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一、性状鉴别:形状,外表面,内表面,折断面,气味。
1、形状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平坦:皮片呈板片状,较平整,如杜仲,黄柏。
弯曲:皮片多向内弯曲(枝干,小茎干的皮),按弯曲的程度分为:(1)反曲:皮片向外表面略弯曲,皮的外层呈凹陷状。
如"石榴皮"(2)槽状或半管状:皮片向内弯曲呈半圆形。
企边桂(3)管状或筒状:皮片向内弯曲至两侧接近成管状。
牡丹皮(4)单卷曲:皮片向一面卷曲,以至两侧重叠。
肉桂(5)双卷筒状:皮两侧各自向内卷成筒状。
厚朴(6)复卷筒状:几个单卷或双卷曲的皮重叠在一起呈筒状。
锡兰桂皮2、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
有的树干皮外表面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附生。
有的有落皮层和裂纹,多数上可见到皮孔。
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是鉴别皮类药材的特征之一。
合欢皮皮孔呈红棕色,椭圆形;牡丹皮皮孔灰褐色,横长略凹陷;杜仲的皮孔斜方形。
少数外表有刺(红毛五加皮)或钉状物(海桐皮)。
部分皮类除去木栓层较光滑,黄柏,桑白皮。
3、内表面:多数有不同的颜色,一般较平滑,少显网状皱纹或网状纹理。
秦皮,椿皮。
颜色不同:肉桂——红棕;杜仲——紫褐;黄柏——黄色。
含油皮类:刻划出现油痕。
肉桂,厚朴。
4、折断面:平坦:富有薄壁组织而无纤维或石细胞,牡丹皮。
颗粒状:富有石细胞群。
肉桂。
纤维状:富有纤维,出现纤维状,刺状物突出。
中药鉴定学——皮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一一皮类中药细目一皮类中药概述皮类中药通常是指以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入药的药材。
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
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如黄柏、杜仲;少数为根皮,如牡丹皮、桑白皮;或为枝皮,如秦皮等。
要点性状鉴别(一)药材皮类中药因植物来源、取皮部位、采集和加工干燥方法不同,形成性状上的不同。
1.形状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数呈短片状或短小筒状。
一般描述术语有:平坦状、板片状、弯曲状等。
皮片多向内弯曲,由于弯曲的程度不同,又分槽状或半管状、管状或筒状、单卷状、双卷筒状、复卷筒状等;少数为反曲状。
2.外表面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等。
有的树干皮外表面常有斑片状的地衣、苔藓等物附生。
有的常有片状剥离的落皮层和纵横深浅不同的裂纹。
多数树皮尚可见到皮孔,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常是鉴别皮类,中药的特征之一。
少数有刺毛,或有钉状物。
部分皮类中药,木栓层已除去。
3.内表面内表面一般较平滑或具粗细不同的纵向皱纹,有的显网状纹理,如椿皮。
颜色各不相同,有些含挥发油的皮类中药,经刻划出现油痕。
4.折断面平坦状一一组织中富有薄壁细胞;颗粒状一一富有石细胞群;纤维状,富含纤维;层状一一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间隔排列。
有些皮的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显纤维状,说明纤维主要存在于韧皮部,有的皮类中药在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亦有些皮在折断时有粉尘出现。
5.气味与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香加皮和地骨皮,前者有特殊香气,味苦而有麻舌感,后者气味均较微弱。
另外,秦皮水试,其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二)饮片常为横切卷曲的丝状,如厚朴、桑白皮;或为弯曲的条片状,如肉桂。
断面常现层状裂隙,可层层剥离,如苦楝皮、黄柏。
有的成分具香气,如牡丹皮、肉桂。
要点显微鉴别(一)横切面组织特征6般可分为周皮、皮层、韧皮部3部分。
皮类中药的名词解释

皮类中药的名词解释
皮类中药是指直接取自动物皮革或其他动物组织的中药材,包括动物的皮、蹄、角、骨头等。
这些中药通常被制作为外用药膏、贴剂、喷雾剂、药水等,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口腔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皮类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动物皮革的特殊结构和丰富的有机质。
这些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如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疱疹、梅毒等。
此外,皮类中药还可以用于治疗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龋齿等。
它可以提供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有助于修复牙齿和牙龈。
需要注意的是,皮类中药的制作标准和使用方法需要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使用皮类中药时也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杜晓霜马莹莹雍永秀施银银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3期【摘要】临床皮肤病治疗方法中,“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古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记载;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以及镇痛等作用。
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该类药物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植物皮类中药;皮肤病;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22-03Abstract: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With the rind of skin”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alogy thinking.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literature has documented the plant skin class medicine treatment of various skin diseases.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lso proves that plant skin clas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ntibacterial, sterilization,anti-inflammatory,anti allergy,immune regulation and analgesic effects.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uch drugs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Plant skin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kin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运用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在中医临床中由来已久。
中药鉴定学-皮类

木脂素及其苷类 环烯醚萜类 杜仲胶(硬性橡胶) 绿原酸 白桦脂醇 熊果酸 咖啡酸 氨基酸
关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檗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
黄柏
芸香科植物黄皮树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
【商品】
黄皮树因主产于四川故其药材习称 “川黄柏”; 黄檗因主产于东北各省区故习称为 “关黄柏”。
断面纤维性,成裂片状分层
主产于 湖北、 四川、 贵州。
杜仲的来源及性状特征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 干燥树干皮。 【性状鉴别】 ——原药材呈板片状。 ——外表面灰棕色,皮孔呈斜 方形。 ——内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 平滑。 ——折断面具细密银白色且富 有弹性的胶丝。(为活性物 质)。
木栓层
韧皮部
石细胞环带
杜仲的化学成分
现已确定桂皮醛
是肉桂的镇静、 镇痛、解热作用 的有效成分。
肉桂的显微化学反应
吸取氯仿液2滴
肉桂 氯仿液
滴加10%盐酸苯肼液1滴
桂皮醛苯腙的杆状结晶
与类似品伪品的区别
肉桂 来源 肉桂的树皮 南玉桂 桂皮 误用品 大叶钩樟树、 三钻凤树皮 断面不平坦, 略带油质。 气微香,味 淡。
大叶清化桂 天竺桂、阴香 、 的树皮 细叶香桂等树皮 皮薄,不油润, 性状 断面有黄棕色 断面淡棕色,石 的线纹,气香 同肉桂 细胞环不明显, 浓烈,味甜、 香气淡,味微甜 辣。 皮层石细胞 辛涩。 显微 皮层石细胞多, 较少,初生 石细胞带较宽。韧皮部石细 胞带较窄。
5.气味是鉴别皮类的重要手段
气味与皮中所含的成分有关,有些皮外形很 相似,但其气味却完全不同。比如:
香加皮——香气特异,味苦而有刺激。 地骨皮——气微,有土腥味。 肉桂——香气浓郁,味甜而微辛辣。 桂皮——香气淡,味微甜而辛涩。
中药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壳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壳,是指中药材中的外壳部分,包括植物的果壳、木质部分的树皮和动物的外壳。
中药壳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从中药壳的功效与作用、常见的中药壳以及应用前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壳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中药壳中的许多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于清热解毒、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2. 祛风湿:中药壳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淤血和瘀血,减轻疼痛,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涩肠止泻:部分中药壳具有涩肠止泻的功能,能够收敛肠道,增加肠道黏膜的张力,减少肠蠕动,达到止泻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脾虚泄泻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止血:中药壳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收敛血管、止血的作用,能够增加血管壁的张力,促进凝血机制的发挥,对于大出血、血尿、便血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5. 安神镇静:部分中药壳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对于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等有一定的疗效。
6. 祛痰止咳:中药壳中的一些成分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能够改善呼吸道黏膜的状况,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咳痰等症状,对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有一定的疗效。
二、常见的中药壳1. 槟榔壳:具有收敛止泻、祛风湿、止血、消食等作用。
常用于脾虚泄泻、慢性腹泻、痢疾、血尿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2. 陈皮:有理气、消食、祛痰等作用。
常用于胃气不足、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状的治疗。
3. 桑椹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
常用于热病烦渴、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
4. 甘草壳:具有清热解毒、润喉止咳、抗病毒等作用。
常用于咽喉肿痛、咳嗽、气管炎等症状的治疗。
5. 木瓜壳:有清肺热、止咳化痰等作用。
常用于肺热痰嗽、咯血等症状的治疗。
6. 石榴壳:具有止血、涩肠止泻、清热解毒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痤、脂、头带疱)10g黄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
柴胡:(痤、黄、脂、白)肝气郁结之要药。
疏肝解郁,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同用,又是疏肝诸药向导。
10g
栀子:(痤、黄、脂、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4/6g
黄芩:(痤、脂、带、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0g
黄柏:(痤、斑秃多梦、脂、湿)。
12g苦参:(痤、湿)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10g
龙胆草:(带、湿、银)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9g
牡丹皮:(痤、黄、脂、带、湿)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长于清热凉血。
10g
赤芍:(玫瑰痤疮、黄、带)清热凉血,祛瘀止痛,长于活血散瘀。
10g
生地:(痤、黄、脂、带、湿)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长于养阴。
15g
玄参:(带)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长于清热。
10g
金银花:(痤、黄、带)清热解毒10/12g
大青叶(带、湿、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长于凉血消斑。
15g
板蓝根(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长于利咽15g
马齿苋:(带、湿)清热解毒特点:性寒味酸,清中兼收。
用于热毒血痢等。
凉血止血。
30g 薏苡仁(痤、斑秃多梦、脂、湿)
泄而兼补利水渗湿—利水不伤阴,配白术健脾止泻—脾虚泄泻(炒用)20g
茯苓(斑秃多梦、脂、湿)12g 白茯苓长于健脾和中,治气虚之辅佐药。
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渗湿要药;茯苓性平,作用和缓,适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茯苓兼具有宁心安神作用;薏苡仁性偏寒凉,清热利湿力强。
薏苡仁具排脓消痈之效,又为治湿痹常用之药。
萆薢:(痤、斑秃多梦、脂)利湿浊(膏淋)膏淋: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10g 车前子:(痤、脂、带、湿)利尿通淋,性专降泄(热淋) 。
15g.渗湿止泻:利水湿,分清别浊而止泻,用于暑湿泄泻。
配白术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
车前草(带、湿)与似车前子相似且能清热解毒,又可用于疮疡肿痛。
15g
滑石(带、湿)利尿通淋:(石淋)12g 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六一散:治小便赤涩以及感受暑热,身热心烦及口渴,或有腹泻。
茵陈蒿(痤、斑秃多梦、脂、湿)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治黄疸要药15g
香附(痤、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10g“香而能窜,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白茅根:(湿、银)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
特点: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尿而不伤阴,作用缓和用量宜大。
30g
根据部位选取药:
头面——川芎胸中——丹参
膈下——延胡索腰背—泽兰
川芎(痤、黄、脂、湿)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6g
(辛行走窜,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经络。
辛既行血又行气,为血中气药。
)1.血瘀气滞痛证。
2. 治头痛要药,祛风止痛。
郁金(痤、黄、脂)活血止痛,行气解郁,10g 清心凉血(性寒),利胆退黄。
丹参(痤、黄、脂、湿)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10g妇科调经常用药“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能破宿血,补新血”活血祛瘀生新而不伤正
泽兰:(痤、黄)活血化瘀调经,行水消肿。
9g
王不留行:(黄、带)活血通经,善下行,利水通淋。
清热消痈,尤乳痈。
10g
僵蚕:(痤、黄)10g息风止痉—善祛肌表之风,治疗内风,外风。
祛风止痛—风热上攻之
头痛、目赤、咽痛等。
化痰散结。
首乌藤:(黄、湿)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用于1.失眠。
2. 血虚身痛,风湿痹痛。
10g 党参(斑秃多梦、带)功效似人参,但属缓补之品。
补益脾肺气(气虚),养血生津。
脾气虚:食少,面目浮肿。
肺气虚:倦怠乏力,短气喘促。
10g
白术(痤、黄、湿、荨)10g 补气健脾(炒用),燥湿利水(生用),健脾止泻(炒焦)当归:(痤、脂、湿)润肠通便12g 补血、调经:血虚:熟地、白芍。
虚热月经不调:赤芍、丹皮活血消肿:痈疮初期:银花,中后期:黄芪脱疽:玄参、甘草
白芍:(痤、黄、脂)平抑肝阳;敛阴止汗10g 养血、调经:血虚:当归、熟地
虚热月经不调:黄芩
柔肝止痛:血虚肝郁胁痛:当归、柴胡
肝郁脾虚泄泻:白术、陈皮
血虚手足挛急:甘草
虎杖:利湿退黄,?活血祛瘀配益母草、当归:治疗血瘀闭经、痛经。
陈皮(黄)特点:能行、能降、能燥善理脾胃气滞。
防滋补之品碍胃气。
5g
桃仁(黄)活血祛瘀:祛瘀力强,偏治有形淤血;润肠通便。
10g
红花(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等相须为用。
9g
鸡血藤(黄)活血补血;10g 舒筋活络:风湿痹痛,手足麻木及血虚萎黄。
大枣:(黄)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20g
百合:(黄)蜜炙:养阴(肺阴虚)润肺,
生用:清心安神。
10g
女贞子:(黄)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15g
墨旱莲:(黄)15g 滋补肝肾:肝肾阴虚—女贞子凉血止血:阴虚血热的出血—地黄益智仁(黄)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淫羊藿:(黄)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夏枯草:(痤)治肝燥血旺,瘰疬坚硬。
15g 清肝火;配玄参、贝母、牡蛎,软坚散结
浙贝母(痤)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10g
连翘:(痤)疮家的要药。
清热解毒消痈。
15g
蒲公英:(痤)治疗疮痈肿毒,消肿散结之力较大,宜治乳痈;利湿通淋。
15g
地丁:(痤)治疗疮痈肿毒,清解疮毒之力较强,宜治疔肿。
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
15g
野菊花:(痤)长于清热解毒。
9g
侧柏叶:(痤、脂)15g 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
桑白皮:(痤、脂)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0g
山楂:(痤)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15g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焦三仙:多用于食积、脾虚食积。
决明子:(痤)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4g
荷叶:(痤、脂)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
10g 清热解暑——暑湿困阻。
用鲜荷叶健脾升阳——脾胃虚弱。
用干荷叶
凌霄花:(玫瑰痤疮)破瘀通经,凉血祛风。
10g
玫瑰:(玫瑰痤疮)理气药,善调经。
10g 行气解郁、活血散淤。
防风:(荨、疣)祛风要药,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6g
浮萍:(荨)轻浮升散,善开毛窍。
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3g
茯苓皮:(荨)长于利水消肿。
12g
冬瓜皮:(荨)利水辅助之品。
10g
灯心草:(荨)清心降火、利水渗湿。
淡竹叶:(湿、荨)利尿,以渗湿泄热见长。
4g
白鲜皮:(湿、荨)清热解毒,祛风解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
30g
地肤子:(湿)利尿通淋(热淋);止痒;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15g
苍耳子:(湿外用)散风寒、祛风湿、止痒。
15g
川楝子:(带)行气止痛胁肋胀痛属肝郁有热(配延胡索)。
9g
延胡索(带)常用的止痛药,用于气血瘀滞之痛证。
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10g
路路通:(带)不可独当一面,作用在于通利,10g 无论滞气、淤血、积水,均可为开路先锋。
三七:(带)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
消肿定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3g
土茯苓:(银)解毒(梅毒、痈肿、瘰疬),30g 除湿(湿热淋浊;癣),利关节(筋骨疼痛)
紫草:(银)凉血活血。
15g
槐花(银)凉血止血:善清大肠火热而凉血止血。
清泄肝火:肝热目赤、头晕、头胀痛。
15g 木贼:治肝胆木邪横逆诸病:消积块,泄化湿热。
10g
郁李仁:质润而降,兼行肠中积滞。
利水消肿
大黄:(带)攻下药。
4g 与芒硝同用增强疗效,与甘草同用泻下缓和
枳壳:(湿)力薄性缓,行气宽中除胀。
10g
皮肤外用药
1、祛风止痒: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防风。
2、清热解毒:黄芩、黄柏、苦参、马齿苋、银花、大青叶
3、燥湿:滑石、车前子、生苡仁
4、凉血:丹皮
5、活血:丹参、红花、鸡血藤、木贼
6、润肤:当归、生地、紫草、楮桃叶
7、杀虫:蛇床子
疣洗剂(活血软坚、解毒除疣):
1.当归、生薏仁、露蜂房、紫草、赤芍板蓝根、大青叶、香附、木贼,红花
2. 硼砂、鸦胆子,苍术、黄柏、大黄、青黛、板蓝根、大青叶、香附、木贼,红花、冰片湿疹外用药
急性湿疹:黄柏、苦参、白藓皮
慢性湿疹: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当归
并感染者加连翘、银花、地丁、公英、马齿苋
依据不同部位辨证施治
上半身多风热,风湿或风湿热, 宜祛风止痒、清热燥湿:银花、连翘、栀子、菊花
下半身多湿热下注,治宜健脾利湿,养血润肤:白藓皮、地肤子、蛇床子、丹参、生地、苦参、龙胆草、黄柏、车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