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_五号屠场_中毕利的困惑与出路_胡亚敏

合集下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赏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该小说通过对生命中的爱、性、艺术等主题的深度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迷茫和无意义感。

本文将对这一作品进行赏析。

小说以两位男主人公Tomas和Tereza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同时穿插了其他多个人物的经历。

作者通过对两位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的对比,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对Tomas和Tereza的描写,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观。

Tomas是一位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拥有自由奔放的性格和对女性的吸引力。

他主张享受肉体的快感,追求自由和个人主义。

而Tereza则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女子,她对爱情和责任有着强烈的需求。

她意识到生活中的种种脆弱和不确定性,并试图通过与Tomas的爱情来寻找一种安全感和寄托。

小说中,作者用轻和重来对比不同的生活态度。

轻的一面代表着自由、享乐和追求快乐,而重的一面则代表着责任、义务和承受之重。

Tomas追求轻,对待感情和性的态度对他而言是随意和自由的,他能够轻易地与各种女性发生关系,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而Tereza则追求重,在她看来,爱情和责任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承担的,她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牺牲。

通过对轻与重的对比,作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边界。

Tomas追求自由和享乐,但他最终发现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无法给予他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享乐的能力,这让他意识到本质上自由并不等同于幸福。

相反,Tereza 通过对爱情和责任的承担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

她在与Tomas的关系中承受了许多困难和痛苦,但最终她在这份爱情中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通过对Tomas和Tereza的爱情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思考自由和责任的平衡。

人们常常倾向于追求自由和享乐,但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描写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快乐,而是需要在责任和义务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哲学小说,原名《不能承受的轻》,讲述了主人公托马斯和萨宾娜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如何在人生的选择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对人生的意义、自由的选择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轻与重,托马斯和萨宾娜的选择让我对人生的自由和责任有了深的认识。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轻盈”生活,但最终却发现,这种轻盈带来了深深的空虚和痛苦。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的选择和挣扎让我对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深的体会。

尤其是托马斯和萨宾娜,他们的生活哲学和对待爱情的态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深的思考。

小说还探讨了历史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昆德拉通过角色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谈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迫害与拯救

谈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迫害与拯救
者说 道 : “ 生命 的消逝 , 便 不再 回复 , 似 影子一般 了无分量 , 未灭 命 内容形态 与生存意 向提炼出来 ,沉 淀为具有 丰富内涵的关键 先 亡 , 即使 它是残酷 、 美丽 , 或是绚烂 的 , 这份残酷 , 美丽和 绚烂 词, 凝聚为具有 内在张力 的存在编码 : 重与轻 、 灵与 肉、 媚 俗与脱 也都没有 了任何意义②” 。在作者 的观点 中, 逝去 的一 切都 是了 的思考 与艺术 的表现推向了高峰 ,他把人类存在 的各种具体 生
镇服务员而成为一家摄影周刊的记者 , 战后他们移居苏黎世 。 后
卖 自己的同胞 , 体现 了托马斯身上的正直坦率 , 也表现 出了作者
昆德拉在塑造该形象时 , 有意淡化他的这种 选择 , 而着重 于他 的
现实生 活的享受 , 让读者似乎感受这其实就是一个浪子 的形象 ,

个 和众多女人有瓜葛的花花男人 , 如果这样去理解 , 就无法找 到作 者所要表达 的主 旨。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艺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2 0 1 4- c
谈米兰・ 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
迫 害与拯救
胡海 明
( 文山学院 人 文学院 , 云南 文 山 6 6 3 , f ) 0  ̄ )
摘 要: 本文通过解读米兰 ・ 昆德拉的《 生命 中不能承受之轻》 来探索文本 中昆德拉复杂晦涩的 思想。 以迫害和拯 救这
昆德拉遭到了苏联 占领 当局的迫害 , 被开除党籍 , 和电影学院的
教职 , 所 有 他 的作 品一 下 子 从 书店 和公 共 图 书馆 消 失 , 同时还被
禁止发表任何作 品 ,这些无疑都给昆德拉带来 了巨大 的心灵创 伤, 为他 以后 的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 , 也为他后来创作托 马斯 这一个 遭受苏联 当局迫 害的艺术形象 的塑造 显得更栩栩 如生 , 增强 了作 品的艺术感染 力 ,更增强 了世界人 民对侵 略者的憎恨 厌恶和对被侵略 国家人 民的同情 。 在文本 中, 作者把 自己在生活

暑期读书体会

暑期读书体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体会闲暇之时,我翻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本书,当然有不一样的感觉。

第一次阅读时,比较片面,看到的内容基本上只是记得住,做不到理解。

比如我只记得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以及男主角的放荡不羁和女主角的深沉忧郁。

另外,萨比娜是一个特丽莎的反面例子,她的生活充满挑战,旅行是她的生命,似乎在寻找生命之重。

当我第二次看这本书时,虽说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但也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表面上看是一部爱情故事,而实际上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

这已让我好生佩服作者的才华。

轻与重、肉欲与灵魂、趣味与深度的矛盾,让人赞叹不已。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写了轻与重的对立,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

”这是轻与重相互转化的典型事例,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革命是如此沉重而具有意义,然而对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革命或许只是历史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要轻。

时间会消磨人的记忆,生活中发生过一两次的事情,可以说没有发生过。

这真是让人感到悲哀,难道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就可以渐渐被人们遗忘吗?而生命中那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却变得沉重起来?其实细细想来,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可不就是比鸿毛还轻么?只有那些与自己生活实实在在发生关系的事情,才会让人感觉沉重,让人想要摆脱,寻求更轻的东西来背负。

生活本身比戏剧还要戏剧。

作为本书的主角托马斯和特丽莎,他们的相遇,有六个偶然因素。

1,他前面展开一本她读过的书;,2,她在餐馆工作,他向她要了一杯白兰地;,3,这时收音机里放着她喜欢的贝多芬的音乐;,4,她送酒时强烈地感应到这乐曲;,5,他住在六号房,她父母离婚的房子也是六号;,6,他坐在她以前读书常坐的那张凳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观后感7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观后感7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观后感700字作为一部颇具文艺范儿的电影,我观看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部电影是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女主角特蕾莎和两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另一件事则是捷克斯洛伐克50年代的红色恐怖。

电影通过切换两个不同的故事线,表现出了冷战时代下,文化斗争和个体命运的交织,呈现了人性中的重与轻,生命中的他者与自我之间的惆怅。

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象征着人在世间经历的情感和历史的重量,把真正的意义藏在表面之下,让观众体味到其中的新意和深意。

这个电影不是讲述家庭琐事,而是给人提供了一个大空间,卸下了复杂而混沌(也许并不那么混沌)的人生,让我们回到一个简化的、哲学的、解构的、永恒的层面,思考那些所谓的大问题。

在电影中,两个男人分别代表了重和轻,萨巴和弗朗茨,一个是浪漫至极的医生,对生命充满敬畏;一个是不服束缚的歌手,对生命不屑一顾。

两个男人之间,特蕾莎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成为了连接和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之一。

萨巴的爱情是一种博爱自由的感觉,他对特蕾莎抱有万千宠爱,但在最后,特蕾莎选择了弗朗茨,因为她对弗朗茨的爱是不可抗拒的轻。

电影中有许多画面和音乐是值得一提的。

比如当两个男人在大街上吵架,萨巴为了挽留特蕾莎跳上跳下,弗朗茨对他不屑一顾,走的越来越远,直到人头浮在黑色背景中,在镜头前晃动。

再比如电影结尾那个满是草原的场景,让人们回忆到电影的最开始,那道泥潭。

汶拉尔斯基的钢琴曲《分离》和王菲的《我愿意》也让整个电影显得更加幽怨、富有感染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经历,都会承受着不同的轻与重;不论是爱情关系还是历史影响,人的内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就像电影中的弗朗茨所说的那句话,“我们铭记过去,却发现我们改变不了它”。

我们过去做的事情,不管好与坏,都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一部分,能为之付出的就是表达出自己对过去深深的祈愿,让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温馨和感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出版的小说。

这部小说被广大读者誉为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并荣获了多个文学奖项。

本文将为读者们简要介绍这部小说的背景、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托马斯和他周围的人们的情感纠葛以及社会政治变革的浪潮,展现了人们在爱情、自由与责任之间的挣扎。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医生托马斯,他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却不能承受轻浮和肤浅的事物。

他渴望追求真理和自由,并对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

然而,他的生活在突遇的一场荒诞事件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托马斯面临着选择,他必须决定是要继续追求自由,还是屈服于权力和生活的琐碎。

与此同时,小说中还描绘了托马斯与两名女性之间的复杂爱情关系。

特蕾莎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自我牺牲的女人,她深深地爱着托马斯,并且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矛盾。

而相比之下,萝拉则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她与托马斯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欲望和诱惑。

通过主人公与这两位女性的关系和对爱情的追求,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矛盾性。

它引发了读者深入思考情感、道德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通过回忆、幻想和内心独白的描写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他运用了细腻而充满哲思的语言,呈现出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智慧言辞所打动,并对其中的思想和哲学问题产生共鸣。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深刻的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作品。

通过对爱情、自由和责任的思考,它引导读者反思并挑战既有的价值观念。

这部小说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启示和对生活的思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选择。

无论是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的熟悉,还是对全球文学的追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都是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这样的生命是属于追求坚强灵魂的弗兰茨?属于命运多劫而伟大的萨比娜,或是陷落在“上帝的悲悯”中彷徨不定的托马斯?
在错综复杂的、偶尔与必然同时眷顾的男女关系上,小说中给予了成千上万种诠释,罗密欧与茱丽叶式的悲切,希斯克里夫式的.怆然,那样恬淡的灵魂的交契。

是什么给让这些爱情熠熠的光辉,是什么给予他们可歌可泣的名头?是爱情这虚无飘渺的箭镞上直接而炫目的箭羽上的迷惑,撇开二流的诗人只是看到了爱情绚丽的光晕,一流的诗人看到的是爱情变幻莫测的脉搏。

而伟大的作家触摸到的是那忽快忽慢的脉搏下隐藏的人性的自私,呰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无奈感。

是的,确实是无奈,除却快乐和悲伤,无奈感其实一直牢牢的占据着我们的内心,因为你找不到它的根,所以你也无法驱逐出去,甚至你捕捉不到它,而它却随时可以将你吞没,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无奈,很多人一定要获得成功,一定要得到爱其实就是掩盖这样的无奈,撒一把灰就想把它全部吸走。

人生所有的成功,幸福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一种感觉,爱情同样
也是,在这种感觉降临时,才会发现自己处于多么困顿或者懵懂的状态,而内心的渴求又如此地强烈,像亚当夏娃偷吃伊甸园里善恶树上的果子一样,男男女女一样惊慌失措。

这似是一种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需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而与这种无奈感对应的便是存在,存在感,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存在感,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他们的存在,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

活在当下——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活在当下——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活在当下——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施崇伟基本信息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译者:许钧ISBN :978-7-5327-7371-8装帧:平装页数:394页定价:39元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年1月米兰·昆德拉久负盛名的大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才读到,似有迟读的遗憾,读过之后也深感及时。

他用俯俯的视角讲了几个人的故事,包括一条狗的世界观;他打乱时间线性,重组观望的镜头,叙述中夹杂议论,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让阅读充满趣味;昆德拉的词语、句子,自由而饱满,在生活的碎片中随意采撷,就成为闪闪发光的妙笔偶得,并带给读者如欣赏写实水彩画的感觉。

他对生命价值、社会风潮、人性契合等方面的深刻思辨,把这本貌似爱情小说的书籍拔高到哲学的层面,使之成为不朽的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书名。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有重量的。

有的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有的重如压顶泰山,悟透之后恍若一缕清风;轻的,几经沉淀、累积、磨砺,也会越来越有分量,猛然之间,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巨变,也会沉重而厚实。

故事借3个人物命运的轨迹来代表3种不同的人生历程。

特蕾莎的人生厚重而真实,对生活感悟真切;托马斯则不同,他存在一个转变的过程,经历了众多之后他愿意为了特蕾莎将生命由轻转重;萨利娜永远都在追求着命运的“轻”。

生命之轻,是随性,以及随性后的幻灭;生命之重,是责任,以及责任赋予的担当。

多少人追求生命的轻,是因为文化疆域Cultural Territory青春期健康7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不愿承担生命的重。

其实,重虽然是一种负担,但轻也并不意味着轻松,也会让人不能承受。

如昆德拉所言:“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的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1-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民族神话与战争小说研究”(10CWW01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胡亚敏(1972-),女,四川都江堰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20世纪美国文学和美国战争文学。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五号屠场》中毕利的困惑与出路胡亚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要:库特·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通过毕利的故事表现了后现代社会的荒诞与人们的困惑。

毕利接受了宿命论的思想,他想象的外星球时空之旅是他逃避现实社会残酷与荒诞的策略。

冯内古特虽然与毕利有着相似的经历,但他选择勇敢直面沉重的现实,通过讲述毕利的故事,表现毕利并不能在逃避的轻松中获得幸福,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毕利们”的唯一出路———反战。

关键词: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 (2011)05-0102-060.引言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的代表作《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 )自1969年发表以来,就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典范,并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的时空之旅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仅存在于毕利的想象之中?毕利是作者冯内古特的代言人吗?然而,小说引发的最大争议无疑是冯内古特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他是否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毕利之口来宣扬宿命论,告诫人们要无奈地接受现实,不要企求能改变现状?早在1971年,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 )在《当代美国荒诞小说家》中就认为,《五号屠场》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冯内古特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绝望情绪和随之产生的放弃感,小说描述的世界越来越荒诞,语气也越来越超然,因此,小说的中心观点“似乎是,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是被动地接受”。

(1971:69)哈里斯早期的论调影响了很多人对小说的理解。

C ·K ·希利加斯(C.K.Hillegass )认为,小说充满了逃跑主义色彩,毕利在呼吁人们要“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

(1973:7)詹姆斯·朗德魁斯特(James Lundquist )研究了小说中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指出黑色幽默表现了人类在面对复杂世界时的无能为力。

冯内古特通过黑色幽默表明了他的消极态度,认为人类的现存问题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1977:20)到1990年,托尼·泰纳(Tony Tanner )使用了“寂静主义”(quietism )一词来概括小说。

他认为,小说强调了对现实世界的绝望感,采取了一种平静的、缺乏良知的被动态度,最终走向寂静主义。

(1990:128)国内不少评论家也认为冯内古特宣扬的是宿命论。

傅勇认为,冯内古特的温和“基于他的悲观态度,没有希望也就无所谓激愤”。

(2007:50)陈世丹认为,虽然毕利和冯内古特“都不能改变德累斯顿轰炸这一事实,但是他们都能运用想象生存下去”。

(2006:184)与此同时,很多评论家并不认为冯内古特在宣扬宿命论。

1976年,斯坦利·肖特(Stanley Schatt )在《库特·冯内古特》一书中指出,小说里的平静只是叙述者力图鼓励人们避开不愉快事件、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下去的策略,毕利与冯内古特一样,其实都不能真正获得内心平静。

罗伯特·梅瑞尔和彼特·斯戈尔(Robert Merrill &Peter Scholl )也在论文中强烈地反对小说宣扬的是宿命论。

他们指出,毕利逃避在幻想的虚无世界中,但他的平静是以道德的沦落为代价的。

毕利是整部小·10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第34卷第5期2011年9月说讽刺的对象,因为只有在他漠视道德,漠视像德累斯顿这样的大灾难后才能获得的这份平静。

(Mer-rill&Scholl,1978)但冯内古特却在叙述中不断强调他与毕利之间的距离,强调毕利的平静与他自己内心不安之间的对比,因而毕利宣扬的宿命论并不能等同于冯内古特本人的观点。

冯内古特创作了这部小说,这就说明他并未接受外星人的哲学而一味地相信宿命论。

罗伯特·梅瑞尔和彼特·斯戈尔的观点影响并代表了很多评论家的意见。

威廉姆·阿伦(William Allen)在论著《理解冯内古特》中认为,小说看似是要人们接受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并对之抱以漠然的态度,但实际上是在哀悼这些残酷与恐怖。

(1991:95)托德·戴维斯(Todd Davis)在《库特·冯内古特:一个后现代的小丑如何鼓吹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中更进了一步,指出冯内古特是在提醒人们要警惕外星人宣扬的宿命论,“相信这种哲学的生物只是机器”。

(2006:79)艾伯特·卡西塞多(Alberto Cacicedo)甚至认为,毕利也没有被动地接受现实,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让人们承担自己的责任。

(2005:363-364)虽然上述的不少评论家认识到冯内古特对战争并没有漠然视之,但却没有指出他试图发出的反战呼吁。

这一认识上的缺憾正是评论界对《五号屠场》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评论家之所以会忽视冯内古特与毕利之间的区别,只注意毕利宣扬的宿命论,而忽视冯内古特的反战呼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小说中存在着两个层面的文本。

《五号屠场》在形式上属于“框架故事”(frame story)。

小说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叙述者冯内古特在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冯内古特在讲述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二战老兵毕利的故事。

冯内古特在讲述毕利故事的时候,通过表现毕利在战时和战后的生活,刻画了以毕利为代表的当代人的生活困境。

这种生活困境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困惑,其表现为主体的分裂和瓦解,以及对现代主义使命感的背弃。

但冯内古特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则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异化感、焦虑感和使命感。

他通过讲述故事,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废弃一切、游戏人生的态度,并指出了“毕利们”的唯一出路———反战。

1.后现代主义的困惑毕利与小说叙述者冯内古特有着相似的经历,即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城市德累斯顿的轰炸。

德累斯顿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闻名世界。

在毕利的眼里,这座城市如同“主日学校里天堂的图片”一般美丽。

(Vonnegut,1969:148)①对二战战俘来说,这是一座安全的城市,因为它“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没有部队集结”(146)。

美军战俘埃德加·德比被转移到德累斯顿时,幻想着给家人写信报平安:“不用担心,这儿绝对不会被轰炸,这是座不设防的城市”。

(147)然而,就是这座不设防的城市,在1945年2月13日遭到了盟军的猛烈轰炸,精美的建筑顿时化为废墟,13.5万人惨遭杀戮,是广岛原子弹轰炸伤亡人数的两倍。

冯内古特和毕利因藏身于地下的五号屠场而幸免于难。

然而,大轰炸后,他们奉命去挖尸体坑、焚烧尸体,浓烈的尸臭味似乎一直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令人难以忘却,并一直萦绕着他们战后的生活。

在战后,两人都同样深受战争创伤的困扰。

虽然有着相似的遭遇,但同样经历了二战的冯内古特和毕利在试图摆脱战争的阴霾时,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态度。

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荒诞,毕利选择了逃避的驼鸟政策,而冯内古特则走上了通过写作呼吁人们反战的道路。

毕利的形象极好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对意义和一切的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宣扬主体死亡,这“意味着‘自我’作为单元体的灭亡”(詹明信,1997:447)。

人们不再思考生存与毁灭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了当人和英雄的欲望,转而沉溺于对人生的戏谑之中。

毕利对战争和生活的无奈正是后现代主义生活态度的反映。

他模样古怪滑稽,“又高又瘦,像个可乐瓶”(23)。

被俘后,他“没有头盔,没有大衣,没有武器,没有皮靴。

脚上穿着为父亲葬礼买的廉价的低帮民用鞋,缺了一只鞋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看起来像只肮脏的火烈鸟”(32)。

毕利一生都消极被动,最大的愿望就是不付出任何努力,不对任何事情负责任,不需要艰难地选择。

小时候学游泳沉到水底时,“模糊地感到有人在救他时,他非常不满”(44),因为他愿意就那么处于昏迷的状态,从此不需要做出抉择。

在战场上行军躲避德军时,他反复要求“谁都别管他”(34),仅仅把自己交给命运。

他渴望能“毫无痛苦地化为蒸汽”:“如果别人能让他单独呆一小会儿,他就不会再给任何人添麻烦。

他愿化为蒸汽飘到树梢上去。

”(48)他甚至厌烦母亲“费了那么多麻烦给予他生命,让他长大,他根本就不喜欢生活”。

(102)毕利一生都处于这种被迫去生活的状态,周围的其他人亦同样如此。

因而,冯内古特指出:“故事里几乎没有人物,几乎没有戏剧性的对抗,因为所有人都·301·第5期胡亚敏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病怏怏的,在巨大力量的操纵下成为傀儡,无精打采。

战争的主要效果是让人们失去了当人物的勇气。

”(164)毕利故事的核心是他的时间穿梭和外星球之旅。

他自称被来自特拉发玛多星球的外星人绑架,被关在外星球的动物园里,并被迫当众与一名来自地球的女影星交媾。

从此他能自由地在时间中穿梭。

“他入睡时是个年迈的鳏夫,醒来时却正是他的新婚大典。

他穿过1955年的一扇门,从1941年的门里走出。

他走回那扇门,却发现正值1963年。

”(23)评论界对《五号屠场》是否该归于科幻小说、外星人是否存在、毕利的时间之旅是否真实有着许多争议。

冯内古特的早期小说都有着明显的科幻色彩,常被冠以“科幻小说家”的标签。

《五号屠场》发表后,由于其中也有星际旅行的情节,人们自然仍将其视为科幻小说。

但随着对小说认识的深入,不少评论家开始认识到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并不真实,而是存在于毕利的想象之中,但对毕利为什么想象星际旅行有不同见解。

布雷特·科克斯(Brett Cox)和威廉姆·阿伦都认为毕利之所以想象时间之旅,是由于战争所带给他的创伤。

因为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毕利思维混乱,并在精神病院接受过电击治疗,因而可能产生了幻觉。

(Allen,1991:93)劳伦斯·布罗厄(Lawrence Broer)认为,外星球根本不存在,因为毕利根本就是个疯子。

(1989:88)伦纳德·玛斯塔热(Leonard Mustazza)则认为,毕利试图在想象中构建一个伊甸园。

(1994:299)乔希·辛普森(Josh Simpson)(2004)同样认为,外星球只存在于毕利的想象,外星人的存在是基于毕利精神恍惚时的一种逃跑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