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

合集下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全面介绍篇

中医全面介绍篇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而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相似观(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同时中医也指“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即中医师。

界说广义的中医,指的是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

如汉医、藏医、蒙医、苗医、维医、佛医等等。

狭义的中医学,指的则是汉医。

汉医学“汉医”一词,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

[7]又称汉医学或汉方医学,是在中国地区发展出的传统医学思想及治疗技术,因为它是汉民族发展出的医学传统,所以称呼它是汉医学。

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它被传播至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

最早使用“汉医学”这个名词的是日本,在江户时期,他们用这个名词来与他们本土医学—“和医学”,及西方医学—“兰医学”,来作区分。

清朝时也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中国的传统医学。

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

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

现代由于民族主义影响,在中国,“中医学”(意为“中国的”医学)比“汉医学”更常用。

但在日本及韩国等地仍然使用这个较中性的名词。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北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现代中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以下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多个因素共同调节和维持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学注重对整体的诊断和治疗,而非只关注某个病症或器官。

二、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两个相对面或对立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对应。

五行学说描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中医学中,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辨证施治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一种独特的诊疗方法。

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辨证是指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不同方面的特点,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

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五、预防为主中医学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注重维护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起居有时、适度运动等方面,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个体化治疗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疾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云刚

云刚

主讲教师简介云刚男年月生,蒙古族,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担任《内经》、《中医基础》、《针灸医籍选》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曾于一九八零年在陕西中医学院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中医基础》师资进修班”聆听了多位中医前辈,诸如任应秋、方药中、米伯让、张登本等著名专家教授的讲课。

参与了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历代中医学术论语》一书的编写工作,参与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黄帝内经素问析义》《黄帝内经灵枢析义》两书的编写工作。

积极参与了由任秀玲教授主持的内蒙古医学院重大科研课题“现象状态医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现任《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

《中国中医药杂志》编委。

发麦论文二十余篇,近三年发表的论文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管见.《内蒙古中医药》页、“试论《内经》论痛理论对后世的指导意义”《内蒙古中医药》页、“健康长寿的关健重在养生”.《中国中医药杂志》页、“试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内经》一书的影响”.《中国医药杂志》页、“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小议.《中国医学月刊》页、浅析“治法逆从”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内蒙古中医药》页、“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管见《内蒙古中医药》。

页、参与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冰医学全书》的编写工作,任编委。

约编写其中万字左右的内容。

本书年月出版。

王滨一、基本情况王滨,男,汉族,年出生,中共党员,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

现任中蒙医学院副院长。

现在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任教,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评估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报特邀记者,内蒙古中医药学会理事。

二、教学工作目前分管中蒙医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工作(副院长),承担《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两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科学研究及获奖、主持《中蒙医实践教学与改革》一项中蒙医学院科研项目,资助基金元,年月。

、中蒙医截断疗法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内蒙古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位年月。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是否正确的检验。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 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 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 故治法相同

辨证论治的应用
感冒 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 冬季——风 寒——辛温散寒
同病异治
胃 下 垂 子宫脱垂 脱 肛 气短乏力,语言低微 脘腹、肛门有重坠感 中气 下陷 补中 益气
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 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 辨病性:寒热虚实 辨病势:传变规律
论治
论治:是通过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
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 据方施治:医师或患者
辩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是对辩证
创立了温热病三焦 辨证
汇集古今温病学成 就,集19世纪大成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四.近代与现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
入,中西文化出现大碰撞,中医理
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的趋势
代表作: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 前提 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 论的特色
辨证论治

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状: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发热,恶心) 体征: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舌苔、脉象)

证候,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 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肝阳上亢,脾胃虚寒,风寒 表实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任秀玲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自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西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的名称应运而生,似乎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地域、形成年代,就成为其区别要点,代表着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

其实,无论中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它们都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统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之下。

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把握着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物质层面,有各自的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所以,又是医学科学中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

西方医学为结构-功能医学学科,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

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将深化中医学的认识,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学科形态发展。

一、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依据学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对应于subject,是指学问或知识的一个分支,而这个知识的分支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

在《科学认识论》中是根据三条标准判定科学学科成立的:一是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特色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三是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及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和教育设施等。

由此可以推及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具体依据是:(一)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任何科学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溶于自然哲学之中,以笼统、直观的自然界为其研究的模糊对象,从中不能区分出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就划分不出类属性质明确的科学学科。

然而,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科。

例如,用物理学规律去研究各个物质层次就形成天体物理学、宏观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等。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存在不同的物质层面,具有多种运动形式。

随着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研究的深入,已经不能再把所有的医学科学笼统定格于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框架中。

目前,对人体的研究,从各自把握的物质层面来分类,有基因-遗传、结构-功能、现象-状态的不同。

中医学的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细胞、DNA等的形态及结构,并以此把握其功能的。

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并据此发现、总结生命活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

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现于外的征象来概括和证实的。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

以心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所把握的正常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在体为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合、在志为喜、主汗液及与其它四脏的关系等,即藏象的内容;把握的病理状态,是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火上炎、心血瘀阻等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的证候的内容。

所谓状态是“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物质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

如质点的机械运动状态由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来表征;由一定量气体组成的系统的热学状态由系统的温度、压强和体积来描述”。

那么,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的状态是什么呢?是人体这个复杂生命巨系统在一个时间段的生理、病理状况,生理现象把握的是藏象,病理现象把握的是证候。

如果脱离中医文化语境,用西方医学的科学文化术语转换,中医学所把握的病理状态可以是某—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或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也可以是基因表达改变,甚或是以上几种改变的交织状态,因为以人体不同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的医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部分重叠。

可见,研究征象(现象)把握机体状态是中医学整个认知活动中所把握的物质层面。

因此,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机体所处状态的关系就是中医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而西方医学主要把握的是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物质层面。

(二)具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司外揣内大凡科学学科,都包含着一定的共同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不同的科学学科,又有各具特色的方法和工具。

以这些共同的和各具特色的科学方法、工具为依据,就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别的科学学科,判定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的生命规律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形成感性认识,发现并归纳生命状态的本质属性与外在现象的固定联系,形成概念,并由此展开判断、推理,推测出未知的生命状态,完成由现象把握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具有研究方向明确的科学家专业队伍和相应的学术机构、出版刊物及教育设施科学家专业队伍,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西方哲学中所说的“科学共同体”,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而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集团。

这个集团有着自己特定的规范和价值,使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和科学学科的“生产”,“科学事业就是出这样一些共同体所分别承担并推向前进的”。

中医学的科学家专业队伍的雏形,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专职医生,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开始了学科知识的生产活动。

到目前为止,中医专业队伍已发展成为数十万人的“科学共同体”。

现代中医学还设立有众多的科研机构、科学学会以及出版大量的不同级别的学术刊物,并且纳入到了高等教育体系。

将中医理论发展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是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沿着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向科学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现象-状态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定义:现象-状态医学,是指通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反映于外在的现象,把握生命和疾病所处的状态,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医学科学学科。

研究对象: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生命状态,研究内容:1.筛选、规范、系统化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的现象,形成能准确反映生命、疾病本质状态的现象群。

并将规范后的反映一定本质状态的现象群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行检验、证实,以提高其反映生命本质的必然性。

此外,还要着重研究在现象的运动变化中把握生命和疾病的本质。

2.揭示现象所反映状态的本质及现象与状态间的内在联系。

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和开发现代科技手段、工具,揭示、证实藏象、证候所反映的生命状态,为中医理论寻找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

3.开辟中医理论的“形式理性”研究领域。

所谓“形式理性”是指科学理论的逻辑规律、结构或形式,为科学辩护提供陈述形式。

科学命题应当用合乎逻辑的形式或结构体系把其中所有的陈述组织起来。

中医理论是有逻辑规律的,不过它不同于西方的形式逻辑体系,是中国人特有的具有辩证性质的类比逻辑,但我们一直未加以整理,这是需要研究、总结和补充上的工作。

研究方法:1.获取经验知识的方法有观察、实验。

对现象的观察、捕捉及分类是中医学的传统方法,两千多年来得到了充分发展。

目前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制出能捕捉到现象-状态医学需要的科学事实的观察仪器,扩大和延长感官观察的范围和深度。

此外,要将实验方法纳入到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中,设计、创造出适于研究现象与状态本质及其关系的实验方法,以此获取经验知识或证实现象与生命状态的关系。

2.形成理性认识的方法是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方法,在中医学中具体化为以象测脏、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

其哲学意义就是透过现象,把握住生理、病理本质的生命状态,感性上升为理性、经验升华为理论。

从逻辑学角度看,司外揣内是具有辩证性质的类比逻辑。

3.理论的检验与辩护方法是临床实践验证与实验研究确定事实。

现象-状态医学主要目的是将已经认识到的现象与生命状态的关系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践验证了理论的真理性。

此外,要确认现象与状态间的本质联系,揭示现象所把握的状态的本质,还须纳入实验研究来确定事实、验证假说,推动中医学的基础研究。

担负的任务:1.指导人类的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诊断和调整亚健康状态。

3.用无创伤诊断及毒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诊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4.通过疾病的外在征象与人类尚未明确病因、病理的疾病斗争,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自愈力,减少病死率。

5.研究、揭示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状态的本质及确定关系。

三、发展中医学为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的意义1.解决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使中医药科学家专业队伍明确中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特征,在世界医学科学中确立中医学的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地位。

2.明确中医学的固有规律并推动其按学科固有规律发展。

中医学的固有规律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中医学作为应用学科,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通过研究生命现象来把握和调整机体状态;二是作为基础学科,揭示现象所把握状态的本质及确定的内在联系。

因此,推动中医学按着学科的固有规律发展,一是要规范、系统化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过程中的现象,形成能准确反映生理、疾病本质状态的现象群,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性研究;二是要揭示现象所把握状态的本质及其二者内在联系的基础性研究。

启动学科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中医学的发展动力不仅仅来自临床经验的积累,也能够在揭示状态的本质及现象与状态的内在联系的实验研究中寻找学科发展的动力。

3.用现象-状态思维方式整理、接纳中医学40多年来的现代研究成果,奠定中医学基础性研究的基础。

4.理顺、摆正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关系。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以人体不同的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的不同的医学学科,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经验的、理论的知识积淀,积累了大量的反映人体生命、疾病状态的生理、病理现象形成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以至建构起—个完整的与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采用司外揣内方法,把握人体生命过程中现象-状态的物质层面。

两千多年来中医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将中医学推向前进,创立了人类医学科学体系的—个分支。

因此,中医学应明确其现象-状态医学的本质属性,在医学科学中确立自身学科地位,按着自身固有规律深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