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课堂复习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阅读考点强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阅读考点强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阅读考点强考点强化训练1(2022年原文)叙事阅读。

(20分)善良的心地张军霞① 在日本东京格士区,很少有人不知道内山水果店,因为这家店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已经开了50多年。

它卖的五颜六色的糖果曾经是孩子们眼中最大的诱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心喝醉了。

②50年的时光里,内山先生由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变成成熟稳重的大叔,再变成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尽管如今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许多人还是坚持到他这里来买糖果,甚至有的人家祖孙三代都是内山先生的忠实顾客,对于他们来说,购买糖果已经不重要,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怀旧的情怀。

③ 内山先生和他的顾客一样,错过了糖果店,也不愿意离开,但毕竟这些年是不可原谅的。

早在两年前,他就打算退休,并计划关闭商店,回家休息。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他推迟了退休计划:那天晚上,一位顾客在买糖果后不小心把手提包忘在了店里。

内山先生担心有一天他会回来取,所以他继续留在那家旧商店。

④因为体力不支,内山先生渐渐连打开糖果店的大门都已经十分吃力,他又不愿意麻烦别人,只好每天只打开一扇狭窄的小门,只出售少量的商品,等待那位粗心的客人能够再来,领回属于自己的包包。

⑤ 一天,一个名叫梅雪的女孩无意中听到了内山先生的故事。

童年时,她曾是一家糖果店的常客。

女孩去拜访内山爷爷,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坚持住糖果店。

⑥内山先生给美雪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童年时非常喜欢吃糖果,因为家里穷,他根本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要零花钱,每天放学时,他总要站在糖果店的橱窗外面,用无比羡慕的目光看别的小朋友买糖果,直到很晚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⑦ 糖果店的老板是个善良的姑妈。

一天,她突然拦住小男孩,微笑着对他说:“我家有一只小兔子,但我没有时间为它割草。

你能帮我吗?当然,只要你坚持一个星期,你就可以免费得到一盒糖果。

”小男孩兴奋地点头,更不用说他有多高兴了。

从那时起,他去学校寻找兔子最喜欢的绿色蔬菜。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课件

湖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课件

考点1 说明对象(7年2考)
典例剖析
考向1 判断说明对象(2017长沙)
例(2017长沙《民以“食”为天》2题)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
特征以及饮食礼俗文化。
【判断结果】 A项正确来自方法指导辨析说明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文章标题。有的题目直接或间接点出说
典例剖析
例(2014长沙《肌肉运动的奥秘》2题)例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资料一的说明对象是肌肉,其基本特征是受神经 支配可以发生形变。 【判断结果】 A项错误
方法指导
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与说明对象相关的内容进 行,概括,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1)抓标题。标题当中对说明对象的修饰限制性 词语,往往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指导
第一步:读题干,注意题干要求,锁定答题范围。 (近6年中,除2016湘潭考查根据某几段概括外,其 余均结合全文概括)
(2)抓首尾段。事理说明文一般要找准开头或 结尾的总结句。
(3)抓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根据赋分验证答案要点。如分值为2分,即 表示答案是两点或者四点。
考点2 说明顺序(7年2考)
典例剖析
例(2017长沙《民以“食”为天》2题)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D. 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 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判断结果】 D项正确
考点3 文章结构(2014长沙)
典例剖析
例(2014长沙《肌肉运动的奥秘》2题)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D. 资料四用并列式结构介绍了运动中和运动后产生 酸痛感的不同原因。 【判断结果】 D项正确

湖南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课件语文版

湖南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课件语文版
(4)抓关键句。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 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 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如2014衡阳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文章首段末尾提出没有 台风和闪电的假设,紧接着几段段首均点明没有台 风和闪电的后果,突出强调说明对象。
题型2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6年3考) (1)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找出说明对象,还是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答题方向。 (2)寻找技巧。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
中心句或关键句。②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 或多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③结合标点,尤其 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 综合概括。
④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 表达。⑤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的 “定义”入手。
方法指导
题型1 辨析说明对象(6年2考) (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
2014邵阳《宝庆辣椒》,标题直接表明了说明对 象。
(2)观首段。有些文章会在第一段或结尾处 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如2013衡阳《手机确定你 的位置》,在第一段结尾交代本文说明对象为手 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3)找结尾段。有些文章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 章的说明对象。如2015张家界《我国力推马铃薯主 粮化战略》,在结尾点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 内涵。
顺序,还是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说明顺序,锁定 阅读范围。
(2)阅读全文(或某段),明确主要内容。可 采用如下方法辨析顺序:①根据文章(文段)内容 辨顺序。一般来说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 功用等,多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的,多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 多用空间顺序。
②根据说明顺序标志词辨顺序。
3.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 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湖南长沙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湖南长沙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湖南长沙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下面是三则关于“音乐治疗”的相关材料,请阅读后完成15—16题。

【材料一】音乐治疗是一种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心理健康的心理调节手段。

它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受场地限制小等特点,适用于各类人群。

其主要作用如下:第一,音乐治疗能缓解生理不适。

音乐是声音的外化,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能量。

有的音乐体验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平衡呼吸和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

第二,音乐治疗能促进心理调节。

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力度以及和声等要素能够对人们产生复合性听觉刺激,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有的音乐能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催生积极的情绪。

第三,音乐治疗能促进人际交往。

具有重复的旋律、变动的节奏以及和声的音乐,能让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际活动中去。

【材料二】选择何种音乐进行音乐治疗呢?这需要针对治疗对象存在的问题选择匹配的音乐。

一是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选择。

音乐节奏影响生物节律,音乐旋律影响情绪起伏。

譬如,具有节奏和旋律线稳定、音量变化小等特点的轻音乐可以稳定情绪,放松和缓解焦虑。

二是根据音乐的力度进行选择。

音乐力度的增强可引发情绪的逐渐高涨,让人从萎靡失落的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

譬如,鼓声可以改变生物节律,具有振奋人心、给人力量等作用,所以人在情绪低落、需要肯定和支持时,可倾听有鼓声或者打击乐器的音乐,给自己以信心。

三是根据音乐的形式进行选择。

不同的音乐形式给人不同的听觉体验,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

譬如,独奏独唱形式的音乐贴近个人感受,易引发人心中的孤独感。

而合唱、合奏、有和声的音乐,则给人陪伴感,让人产生共鸣,逐渐产生表达欲,这样的音乐能引发人心中的社会支持感,增强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负面情绪。

【材料三】音乐治疗实施步骤图(以上材料依据《大众心理学》相关资料改编)15.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音乐治疗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治疗各类疾病。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pdf 语文版【含答案】

湖南益阳中考面对面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pdf 语文版【含答案】

B m i U23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并给人以知识宣传普及的文体。

它通过解释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

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及演变等。

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与目的分事物性说明文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内容。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是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的事物性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的颜色为切入点,重点介绍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按语言特色分平实性说明文直截了当地说明所写对象,不夸张、不描写,没有弦外之音。

如:谈家桢的《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文章语言科学、精确,以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作了客观的说明。

文艺性说明文通过文艺的形式(富有文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使语言生动活泼,以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

说明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具有事物性特点,故而事物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容易把握。

而事理说明文着重于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其说明内容相对抽象,故而说明对象比较难以把握。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一般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遵循了事物本身的条理性。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艾叶香中寻玉佩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艾叶香中寻玉佩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艾叶香中寻玉佩(2017重庆B卷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20分)艾叶香中寻玉佩邹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一 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一 含答案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基本概念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的种类有很多。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高考选小说文本,主要以长篇小说节选和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高考选小说文本,主要是小小说(微型小说)、散文化小说及长篇小说节选。

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小说。

1.微型小说小说的阅读,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品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第二,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第三,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小说,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017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2017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题型3:品析说明文语言(5年2考〈2014株洲11题;
2013株洲9题〉)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 一是从语言的准确性上分析,二是从语言生动形象 或简明平实性上分析。如2014株洲‚口语的成功运 用,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 说它的好处‛已经给出了语言的特点即‚口语的成 功运用‛,口语化语言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亲切(娓 娓动听)、生动(活泼)等。
考点1
说明方法及作用(5年20卷11考)
1.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 用?(2分) 【思路归纳】画线句子中,有“形如”“花瓣如”等 字词,由此可判断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其实就是比喻,而比喻的作用,就是生 动形象地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象等。画线句子将莲 花含苞时的形态比作毛笔,将莲花开放后硕大的 花瓣比作小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莲花含苞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课时1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课时2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整体感知与拓展探究
信息提取与概括 材料探究 文章结构
考点4
拓展探究
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 考点1
课时1
说明文基础知识
点击链接至 课时1 原文 Word文件
【答题格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 就变成了……;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题型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014长沙) 【答题格式】“××”一词突出/生动形象/准确科 学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符合实 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科学性(能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6分)睡眠与肥胖症①果蝇和小鼠是生物学家们最喜欢使用的两种实验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和行为都足够复杂,基因也已经被研究得非常透彻了。

相比之下,细菌的基因组虽然也被研究得很透彻,但细菌太简单了,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它们都没有,研究成果很难推广。

②比如,果蝇也会像人一样暴饮暴食,变成一个“胖苍蝇”。

很早就有科学家利用这一点,用果蝇作为模型动物来研究导致肥胖的遗传因素。

其中,一个名为sNPF的神经多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神经细胞分泌的肽分子,这类分子通常由几十个氨基酸组成,专门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或者向体内的其他细胞发出指令。

不少证据显示,这个sNPF与果蝇的进食行为密切相关。

一位韩国科学家在2012年8月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遗传分册》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证明如果通过遗传手段人为地增加sNPF基因的活性,可以让果蝇食欲大增,体重自然也就上去了。

与此相反,如果降低该基因的活性,果蝇的食欲则会相应地下降。

③既然如此,如果能发明出一种药,特异性地降低sNPF基因的活性,是不是就能帮助减肥呢?答案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体内是否也有这个基因,幸好研究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体内都含有一个和果蝇的sNPF基因功能类似的同源基因,学名叫做NPY。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④第二个问题是,这个NPY基因是否也能够导致人类暴饮暴食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能拿人来做实验,只有去麻烦一下和人类亲缘关系很近的小鼠了。

实验结果表明,降低该基因的活性同样可以让小鼠食欲降低,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⑤要想以此为基因或者其受体为靶点制成减肥药,光有上面两条还不够,还必须知道该基因是否还有其他副作用。

实验证明还真有,NPY基因编码的神经多肽除了能够调节小鼠的新陈代谢之外,还能影响小鼠的睡眠节律。

⑥这个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睡眠和觅食这两种行为占用了动物的大部分时间,两者互相竞争有限的时间资源。

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新陈代谢紊乱的人往往睡眠习惯也不好,这方面可以找到很多案例。

问题在于,新陈代谢和睡眠习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句话解释不清楚,而NPY基因到底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未搞清,在此之前是不能随便开药方的。

⑦既然如此,那就再去麻烦一下果蝇,研究一下sNPF基因是否会对果蝇的睡眠行为带来影响。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的生物学家莱斯利·格里菲斯教授决定接受挑战,看看如果把果蝇的sNPF基因关掉会有什么结果。

这个实验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对于果蝇来说却只是一个常规小手术,这就是为什么生物学家们都喜欢果蝇的主要原因。

⑧具体说,研究人员在果蝇的神经系统里引入了一个“温控阳离子通道”,当环境温度低于22摄氏度的时候这些神经细胞就被该通道激活,大量分泌sNPF神经多肽。

当环境温度高于26摄氏度的时候这些神经细胞就会被抑制,停止分泌sNPF。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来控制sNPF基因的活性,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在两者之间互换。

⑨实验结果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当环境温度低于22摄氏度时,这些果蝇都仿佛变成了瞌睡虫,随时随地都能睡着,而且睡得很死,只有实在饿得不行的时候才醒来,随便吃几口饭就又再次入睡。

当环境温度高于26摄氏度时,这些果蝇的吃饭和睡觉节奏便都恢复了正常,看不出太多的后遗症。

⑩格里菲斯教授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神经元》杂志2013年10月刊上。

她在评价这个实验结果时认为,sNPF基因对果蝇睡眠的影响是如此强烈,说明这个多肽分子除了能够调节果蝇的新陈代谢速率外,很可能也是促使果蝇进入睡眠状态的重要信号分子。

这个结论再次说明动物的新陈代谢和睡眠节奏是绑在一起的两种性状,彼此互相影响,难以分离。

11接下来,格里菲斯教授打算将主要精力放到sNPF基因的促进睡眠功能上来,试图搞○清其背后的生化机制,为减肥药的研发扫清障碍。

在此之前,我们只需记住睡眠质量会影响新陈代谢,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一定要睡好。

1.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解析】画线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sNPF的神经多肽”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说明,可以判断此句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使读者对“名为sNPF的神经多肽”这一概念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

【答案】(2分)下定义。

给名为sNPF的神经多肽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这一神经多肽的内涵。

2.研究人员给果蝇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手术?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格里菲斯教授得到了什么结论?(2分)【解析】解答第一问时,先确定研究员给果蝇做手术的内容出现在文章哪部分,从原文第⑧段“研究人员在果蝇的神经系统里引入了一个‘温控阳离子通道’……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来控制sNPF基因的活性……”中简单概括出来就行。

解答第二问时,应在这个实验底下找答案,具体可在第⑩段找到关键句“她在评价这个实验结果时认为”,那么答案即为这句话后面的内容。

【答案】(2分)在果蝇的神经系统里引入了一个“温控阳离子通道”,通过控制环境温度来控制果蝇sNPF基因的活性。

结论:sNPF多肽分子除了能够调节果蝇的新陈代谢速率外,很可能也是促使果蝇进入睡眠状态的重要信号分子。

3.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请从文中选取一例,作具体分析。

(2分)【解析】题干给出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生动、有趣”,那么只要找出最能表现本文语言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2分)示例一:“果蝇也会像人一样暴饮暴食,变成一个‘胖苍蝇’”这句话将果蝇人格化,果蝇也会暴饮暴食,也会长胖。

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二:“当环境温度低于22摄氏度时,这些果蝇都仿佛变成了瞌睡虫。

”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果蝇在温度低的情况下睡得很沉,如瞌睡虫一般。

语言十分有趣。

二、(’15崇左)现代文阅读。

(每小题2分,共6分)消化一块口香糖要多久?杜寒雨①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告知,千万不要将口香糖吞到肚子里,因为它很难被消化,消化它至少要等上七八年。

这实在有点可怕。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2008年的夏天吞了一块口香糖——那时你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到现在2015年,过去了7个年头,口香糖才刚刚被消化掉。

②那么,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③口香糖主要由胶基、甜味剂、调味剂和软化剂组成。

糖类和薄荷油一类的调味剂很容易被分解,然后被排出体外。

同样,对人体消化系统来说,软化剂如植物油、甘油等也不是问题。

其实,能在胃里经受住胃酸和消化酶“攻击”的只有胶基。

④传统的口香糖胶基原料来自人心果树,这是一种常绿乔木,因果实纵剖面酷似人心而得名。

不过,现在的大多数口香糖不再用人心果树的树胶来做胶基了,而改用其他的天然或者合成聚合物来代替,比如异丁橡胶。

它也是制作汽车内胎的原料。

并且,为了让口香糖具有某种弹性,生产口香糖的厂家们会调配不同的胶基配方来满足不同需求。

⑤胶基能够承受唾液里的消化酶,即使一旦被吞下,胶基也会像普通食物一样被处理。

消化系统会把胶基看成没有用处的东西,将其当做废品处理掉。

而且,就算胶基不能“老老实实”被分解,这也不意味着口香糖能在你的肠胃里待上7年之久。

如果被吞下的口香糖只是一小块,最后它一定会从消化系统排出体外。

我们知道,金属做的直径小于2厘米的硬币都能从胃里顺利排出去,更何况一块小小的口香糖呢。

而且口香糖很软,就更容易随着肠胃蠕动而移动位置了。

⑥让口香糖在肚子里待7年这种情况发生的唯一可能是,口香糖数量极其庞大,但即使这样,一些症状比如便秘也会让人们尽早发现状况。

1998年,就有3个孩子是因为慢性便秘被医生发现了他们肠胃里残留有口香糖。

这些孩子吃了太多的口香糖,他们每天都能吃下五六块。

不过没关系,医生很快就给清理出来了。

(摘自《百科学说》,有删改)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分)()A.口香糖B.口香糖的消化问题C.口香糖胶基的消化问题D.口香糖的组成部分【解析】文章在第①段提到口香糖至少要等上七八年才会消化,第②段提出质疑,第③~⑤段均是对口香糖的消化问题进行了说明,第⑥段对口香糖多长时间才能被消化进行了解说。

由此可见,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口香糖的消化问题。

【答案】(2分)B2. 下列对说明文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肠胃需要7年的时间来消化口香糖。

B.第③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别对口香糖的组成部分及其被人体消化的情况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口香糖胶基原料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D.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吃下数量庞大的口香糖会导致长时间残留在肠胃里。

【解析】第①段中提到口香糖消化的时间是七八年,这只是家长用来劝阻孩子的说法,本文用来引出口香糖的消化时间问题,而不是具体的说明方法,所以A项错误。

【答案】(2分)A3. 下列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第③段“口香糖主要由胶基、甜味剂、调味剂和软化剂组成”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句意没有改变。

C.现在所有口香糖的胶基改用其他的天然或者合成聚合物来代替。

D.第②段用问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A项,本文说明的是口香糖的消化时间问题,属于事理说明文,表述不对;B项,“主要”一词如果去掉了,说明口香糖只由这四种成分组成,而实际的情况是除了这四种还有其他次要成分,所以“主要”一词去掉后,句意就发生变化了;C项,具体内容出现在原文第④段的第二句,文章中表述的是“大多数”改用,而不是“全部”改用了,所以C项说法是不对的。

【答案】(2分)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