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00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00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事先写上淀粉字的白纸课题、喷雾器、碘酒、淀粉、滴管、课件等。

小组活动: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养皿、15种常见食物样品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出示神秘信件。

2、表演魔术,显现课题。

揭示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教材安排于最后的制作神奇的信件的魔术提到这里进行表演,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品尝米饭1、交流:你印象中米饭的味道。

2、学按要求细细品尝米饭。

3、交流品尝后的发现,思考:米饭原本是甜的吗?米饭变甜说明了什么?米饭为什么会变甜?4、观看微课介绍:米饭是甜的吗?5、交流:通过微课介绍,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亲自品尝米饭的味道,教师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使这个过程有序、高效。

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并配合微课介绍,突破难点。

]三、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出示淀粉,仔细观察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1-2滴碘酒,观察。

3、用滴管滴1-2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前面所学。

4、思考:蓝紫色的物质还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5、拓展提升:你还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淀粉、米饭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紫色,生成的一种新物质,更加激发探究科学的激情。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下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2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2教科版

教课目:1、世界是由物组成的,物是在生着化。

2、有些物的化生了新的物,有些物化后没有生新的物。

3、用物的化行剖析。

4、通例、剖析、、比等方法,行内比,体物的化。

教课要点、点:1、能通详细的,体物的化。

2、体物的化教课准:教:杯、一杯水、火柴 1 盒、生片、回形、小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粉笔等。

教课程:一、入:我身的、笔、衣服、、昆虫等都是由物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组成的。

空气、、火、声音也是物?我直接或接察到的存在的西都是物。

世界是由物所组成的。

二、物在化(一)有些物化后是本来的物1、出示一次性杯,把它捏扁,杯生了哪些化?(形状、体⋯⋯)2、出示一杯水,水冰后会生哪些化?(状、形状、大小⋯⋯)3、比两种化的同样之:形状、体、状、大小等化,(是本来的物)。

(二)有些物化后生了新的物1、取出两根火柴,把此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同样吗?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像?3、火柴折断和火柴焚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样的地方?前者:不过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5、它的变化跟火柴焚烧的变化有什么同样点?不同点?(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迅速、强烈,一个迟缓、轻柔)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子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岩石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公路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7、小结:因此世界上的全部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方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2、分组实验:如何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着手使物质发生变化。

3、报告实验状况。

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沟通实验结果。

联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小结延长小结:有些物体不过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变化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现象能够理解和解释。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

此外,学生对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去发现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知道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难点:物质变化过程的深入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观察法: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验证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4.实例分析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器材。

2.素材: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验证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4.巩固(1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恰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驷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邙:师:塑料袋、易拉罐、矿水结冰图片生:1 / 20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E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觖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钞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馈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ǐ 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笤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哑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掂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糅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拴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摞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披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怕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晴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颛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镘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杠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筘。

6、小结:无论是实际瞪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季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仡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吉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白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腑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按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醍,教师给予肯定。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教科版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教科版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教案下册教科版物质的变化
1、教学目标:
1、探究物质的变化,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

2、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3、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2、教学内容:
1、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物质的形态、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

3、教学重点:
1、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4、教学难点:
1、探究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5、教学手段: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2、讲解法:通过讲解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6、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3、讲解:通过讲解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4、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7、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的掌握情况。

2、实践评价:通过实验探究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的掌握情况。

3、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情
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够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使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铁丝、硫酸铜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器生锈、烧水、煮饭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变化?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物质变化实验,如铁丝与硫酸铜反应、烧碱与硫酸反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总结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正确答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制作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物质变化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www.5ykj.com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教案教科版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5.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

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小苏打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
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4.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放入油瓶。

放入干燥箱中
6.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铁钉能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变化,在变化中蓝色硫酸铜溶液会变成红褐色,产生红铜并伏着在铁钉表面。

7.铁片和铁锈对比记录表。

物质
颜色
质地
韧性
导电性
导热性
是否与磁铁相吸
铁片
银白色
细密




铁锈
黄褐色
疏松




淀粉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3.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4.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苏打,小苏打,大苏打的区别
.苏打
苏打学名叫碳酸钠,俗名除叫苏打外,又称纯碱或苏打粉。

食用碱通常指的是碳酸钠,在水溶液中,能强烈促进肉质软化,缺点是有股难闻的碱味和份量重时会对人体有害。

是玻璃、肥皂、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冶金工业以及净化水也都用到它。

在日常生活中,苏打也有很多用途,比如它可以直接作为洗涤剂使用,在蒸馒头时加一些苏打,可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

2.小苏打
小苏打的学名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或酸式碳酸钠。

俗名除小苏打外,还有焙烧苏打、发酵苏打和重碱等。

小苏打是白色晶体,溶于水。

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小苏打的这些性质,使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在灭火器里,它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原料之一;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清凉饮料时,它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3.大苏打
大苏打是硫代硫酸钠的俗名,又叫海波,也叫做五水硫代硫酸钠。

大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易溶于水,水溶它可以作为绵织物漂白后的脱氯剂。

类似的道理,织物上的碘渍也可用它除去。

另外,大苏打还用于鞣制皮革、电镀以及由矿石中提取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