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比松到瓦尔登湖

合集下载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大自然
倍克
内容
访客
禽兽
田庄
外国文学
瓦尔登 湖
风光
美国作家

地方
梭罗
种豆
居民
村子
取暖
规律

内容摘要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 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 远,语言生动。徐迟的译文广受读者认可。
作者介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出生于1817年7月12日,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 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梭罗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 《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 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梭罗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 册,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梭罗一生 都是废奴主义者,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 马丁·路德·金。梭罗崇尚大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简单生活,重视精神层面,被归为自然主义者。
精彩摘录
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关于湖泊的作品

关于湖泊的作品

关于湖泊的作品
1.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这部小说以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俄克拉荷马州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农民因干旱和贫瘠而被迫离开家园的故事。

在他们的迁徙过程中,一个名为“鲍伯”的人物,对一个湖泊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这个湖泊不仅是他心中的避难所,更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2.安徒生的《海的女儿》。

虽然这是一部以海洋为主题的作品,但其中小人鱼的家乡,那个美丽的海底世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湖泊。

在这里,她与她的六个姐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时光。

这部作品以其唯美的笔触和深情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湖泊的纯净与宁静。

3.《瓦尔登湖》也是一部关于湖泊的经典之作。

这部由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书籍,详细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梭罗与湖泊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观察湖中的生物,感受湖水的温度,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瓦尔登湖的美景,更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唐·德里罗的《白噪音》。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美国中西部的一个湖泊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家庭在面对死亡、疾病和恐惧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困惑。

这个湖泊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也是他们寻找生命意义的重要场所。

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它们都以湖泊为载体,传递着对自然、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湖泊的美丽与神秘,更可以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文字的世界里,湖泊不仅是水面的波光粼粼,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力量。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精编】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精编】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

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

那时,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最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头,路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荒种地,春种秋收。

他远离尘嚣,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

刚开始读时,这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读了几页我就萌发出放弃的念头。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

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但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只觉得越来越深远,越读越绚烂多彩。

而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在瓦尔登湖,只身幽居长达两年的时间。

他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猎、耕耘、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田园。

他提倡简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粗茶淡饭或节衣缩食,而是想要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

只有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孤独创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这是他心中的.呼喊。

我想,这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吧。

而这也体现不了,现代生活给人了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

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又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生态陷阱,所以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

我们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悠闲中停不住来欣赏美丽的自然,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皈依。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是寂寞、恬静与智慧的结合。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2立秋前后,我读了这本书。

《瓦尔登湖》阅读心得和感想(甄选5篇)

《瓦尔登湖》阅读心得和感想(甄选5篇)

《瓦尔登湖》阅读心得和感想(甄选5篇)《瓦尔登湖》阅读心得和感想篇一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

寂寞的书有寂寞的读法,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

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

”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

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

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

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

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这里是最宁静的地方。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6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6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我的一位书友读《瓦尔登湖》已经20年有余。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在瓦尔登湖的故事里,读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这次,我是第四次阅读它。

前两次读来“艰难”,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

虽然其自然之理,哲学之思,有独到之处,但颇有难懂晦涩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

后来在我深爱的岛城,在静谧的乡间,我倒是真正意义上读完了它。

那是黄昏之时,乡村被黑夜笼罩,周遭悄无声息,心也渐渐安静,览读此书,顿觉有滋有味,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竟也生出清澄见底,为之神往之感。

有时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让我沉不下心投入这本寂寞却也让人平静的书。

凡用心者,皆能动心,梭罗用他的沉静,在文字里尽现清新与惬意。

他的《瓦尔登湖》物我相观,到达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

与湖为伴的日子里,清晨与朝露为伴,白天与劳动相融,晚上与清澈的湖水交流。

湖给了他水源,树木给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给了他劳作的田园,鱼虫鸟兽赐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视听体验,他早已与这片湖泊这片天地融为一体,自然给了他最美的馈赠。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 他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近身倾听,安静思考。

透过瓦尔登澄澈的湖面,如镜子般照见到内心深处的情愫,那片滋润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处。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例(2)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

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

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课外阅读】走,到瓦尔登湖去

【课外阅读】走,到瓦尔登湖去

【课外阅读】走,到瓦尔登湖去1845年3月,美国一个叫亨利·大卫·梭罗的人,来到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开始在这营造供他一人生活的新天地。

随后,他对这行动和生活作了记录,说他“去的目的,并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去经营一些私事,为的是在那儿可以尽量少些麻烦;免得我因为缺乏常识,事业又小,又不懂得生意经,做出很傻甚于凄惨的事情来。

”他这一去,就在那里独居生活了26个月。

那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属于恬静大自然的一部分,似乎也没有人烟吧。

为了生存,他要用借来的斧头劈树造房,虽然没有茹毛饮血,但就对一个独来独往的他来说,干任何事情都不是能够轻易办得到的,可是,为了他的目的,他不得不从容面对。

蛰居一隅,从造房开始,而后垦荒种地,保存火种,用于照明作饭,基本的生存条件具备了,这才有生活可讲。

在那里又能求得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除了耕种,还应该有点读写吧,是的,这就接近于我们古代耕读传家的田园生活了,不同的是,除了一己的活动所带来的声息,除了那些飞禽走兽想来看看这个家伙到底在这里干什么外,恐怕就是静寂了,除此,好象还来过为数不多的访客,看看他种的豆,观瞻一下他的“家业”,仅此而已。

两年多的时间,实践了一位超验主义者对大自然的观察、聆听、感受、默想和沉思,并把这一切用心血浇铸成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

这部隽永清新的作品,几乎记录了他开辟新生活的全部,当然啦,不是流水账式的简单归纳,而是对生活升华后的描摹。

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一个能够思想的地方,与天与地,与他所面对的草木禽兽,相互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来完成他的构思。

在这里尽大能量地发挥了他返璞自然,独善其身,清心寡欲,精神至上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在此度过了试验性的26个月,随后又归附到精神导师爱默生的门下,没有做到终老南山,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而真的长此以往在那里生活下去,又会有什么值得流传下来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无论怎么说,他的作为,以及由此而成的《瓦尔登湖》,开创了一个先河,给后人造就了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去处。

《瓦尔登湖》课件

《瓦尔登湖》课件
寓言与隐喻
梭罗在作品中运用寓言和隐喻手法,通 过象征和暗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寓意。
写作手法
意象与象征
大自然的象征
瓦尔登湖作为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代表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梭罗通过对瓦尔登湖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 然的敬畏和热爱。
人与自然的关系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认为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 自然,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登 湖 的


学 思 考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01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梭罗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 他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共同创造美好 的生活。
02
自然对人的治愈作用
梭罗认为自然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人们可以通过亲近自然来缓 解压力、舒缓情绪。他提倡人们多去大自然中散步、旅行和探险, 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瓦 尔 登 述湖 内 容 概
主题思想
回归自然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认为人类应该摆脱 物质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个人独立 梭罗提倡个人独立,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信仰 和理想,而不是盲目追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简单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倡简单生活,认为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 幸福,只有通过简化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满足。
03
自然对人的启示作用
梭罗认为自然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人们可以从自然中学 到很多关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真理。他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的 运作,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读书笔记500字瓦尔登湖(精选9篇)

读书笔记500字瓦尔登湖(精选9篇)

读书笔记500字瓦尔登湖(精选9篇)读书笔记500字瓦尔登湖篇1瓦尔登湖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自然主义著作,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期间所经历的一切,包括自然风光、野生动物、日常生活等等。

在书中,梭罗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原始、自然、纯朴的瓦尔登湖。

他强调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整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优美,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同时,书中还涉及到许多有关自然、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瓦尔登湖的美景让我惊叹不已,同时也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瓦尔登湖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让我们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许多人的心灵导师。

读书笔记500字瓦尔登湖篇2《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梭罗是一个孤独的哲学家,他远离尘嚣,在瓦尔登湖畔,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体验大自然,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建造了一所小屋,并开始在那里生活。

他通过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

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缺乏物质资源、自然灾害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这些困难。

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不是逃避它们。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也让他对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贪婪所导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比松到瓦尔登湖
作者:林凤生
来源:《润·文摘》2016年第05期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
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巴比松,是法国巴黎近郊的一个村落,紧挨着巴比松有一片美丽的森林,我国近代诗人徐志摩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枫丹白露。

第一个发现此地的法国画家是卡米勒·柯罗。

1822年,柯罗曾经去意大利学画,户外的写生经验让他受益匪浅。

原来的绘画都使用“本身色彩”来上颜色:叶子是绿的,草是青的。

殊不知在阳光下,万物的色彩变化无穷。

一种颜色通过混合,可以生成几十种甚至更多的层次变化,没有经过训练的眼睛是无法辨识的。

柯罗却能够把握极其细微的变化,因此,他的画不仅其他人难以模仿,就是他本人也很难完整复制自己的旧作。

1830年的一天,柯罗背着行李来到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几幅速写以支付食宿费用。

为了感谢当地人的热情,他说自己没有钱,就为大家唱一首歌吧!回到巴黎后,他向画友展示了几幅在巴比松的写生作品,并告诉他们那里的生活是那样的舒适和安宁。

不久,画家们纷纷搬到此地安家落户。

在美术史上,被津津乐道的巴比松画派画家主要有柯罗、米勒、迪亚兹和卢梭等七人,也称“巴比松七子”。

其中,在艺术上最有成就的当属柯罗、米勒和卢梭。

柯罗的作品《蒙特枫丹的回忆》,画的是巴黎北部桑利斯小镇附近的一个地方,柯罗曾经去过那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画面上微风轻拂、晨雾缭绕,清静的湖面上是梦幻般的倒影,一个母亲正带着孩子在采摘——是梦境还是现实?这也许是柯罗梦想的世外桃源吧!
《播种者》是米勒在巴比松定居后的第一幅作品,后来他把这幅速写稿改成了油画并在巴黎的艺术沙龙展出,引起一片哗然。

以农民为主角的画,挂在艺术沙龙里显得不伦不类。

但是米勒并不理会这些,他说:“看见了命定非汗流满面不能生活的人时,把心中的感想率直地描写出来,难道是不可以的吗?我在乡村所发现的比美更多。


在巴比松画家生活的年代里,原来生活在广大农村里的农民纷纷涌入巴黎,实现了他们做城里人的梦想。

在这个时候,米勒等画家却偏偏离开都市搬到乡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热爱自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之外,喜欢过简朴的生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1845年,美国作家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偏僻的瓦尔登湖,自己动手盖起了一间小木屋,耕地种菜,砍柴钓鱼。

他把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写成了《瓦尔登湖》一书。

在书里,我们看到梭罗并没有因物质匮乏而窘迫,相反,正是由于他舍弃了一切身外之物,才有精力潜心研究自然、探索人生,书中洋溢着一种淡泊、宁静之美。

事实上,简朴生活不仅可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个人而言也是一种明智的低碳生活方式。

我最喜欢丰子恺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话虽然说得平和,却蕴含着隽永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张秋伟摘自《科学画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