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2010年考研时事政治讲义(二)

【考研政治】2010年考研时事政治讲义(二)

第⼀部分国内形势与政策(含部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选择) 五、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领导⼒量 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重⼤问题的决定》)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重⼤问题的决定》要求形成有利于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 A。

政策导向 B。

舆论导向 C,⽤⼈导向 D。

体制机制 2.(三个转变)中国共产党成⽴⼋⼗⼋年、执政六⼗年、领导改⾰开放三⼗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实现了( ) A。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B。

从新民主主义⾰命到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C。

从⾼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D。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4.(正确认识)⼗七⼤以来,党中央特别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就是要求我们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不是⼀劳永逸、⼀成不变的,即( ) A。

过去先进不代表现在先进 B。

现在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 C。

过去拥有不代表现在拥有 D。

现在拥有不代表永远拥有 5.(考验)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临的考验是( ) A。

执政考验 B。

改⾰开放考验 C。

市场经济考验 D。

外部环境考验 6.(⽴⾜点)⼗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点是( ) A。

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B。

着眼于提⾼党的执政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C。

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民事业不懈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

着眼于保持党同⼈民群众的⾎⾁联系 7.(指向)党建设围绕和服务于党领导的伟⼤事业,具体是指党的建设( ) A。

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 B。

围绕党的中⼼任务来展开 C。

朝着党的建设总⽬标来加强,着⼒提⾼党的创造⼒、凝聚⼒、战⽃⼒ D。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三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三

第三章⼈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活的物质⽅⾯,主要是指物质⽣活资料的⽣产及⽣产⽅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因素;其中⽣产⽅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活的精神⽅⾯,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活的精神⽅⾯,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于社会存在。

(⼆)⽣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 ⽣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是⼈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产⼒与⽣产关系 ⽣产⼒是⼈类在⽣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量。

它是⼈类社会⽣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 ⽣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对⽣产⼒具有能动的反作⽤。

两者的相互作⽤是⼀个过程,表现为⼆者的⽭盾运动。

这种⽭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定发展阶段的⽣产⼒所决定的⽣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在⼀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的⽭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产⼒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体。

2010考研政治必背的几张word笔记

2010考研政治必背的几张word笔记

2010考研政治必背的几张word笔记辩证法(五大原理):(一)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主要发展观问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二)矛盾学说的综合原理(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2)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c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5)构成事物的各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主要方面。

(三)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a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重视偶然性的作用,就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这点是张俊芳老师后加的)(五)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认识论(三个原理)(一)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考研《政治》冲刺核心考点二十讲(十)

考研《政治》冲刺核心考点二十讲(十)

考研《政治》冲刺核心考点二十讲(十)
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二十讲
 第十讲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冲刺要点归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中国革命第一次高潮的准备
1.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考研政治冲刺各章节必背重点总结

考研政治冲刺各章节必背重点总结

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冲刺第一章必背重点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这是一脉相承的表现;3.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考研政治冲刺-史纲10个精华考点

考研政治冲刺-史纲10个精华考点
5.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主张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 五 四后:主张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6.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剥削者。
农民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1)富农——相当于民族资产阶级,即 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2)中农——相当于小资产阶级,劳动者。(3)贫雇农— —革命的主力军,劳动者,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10.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但未付诸实施。
(2)辛亥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未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提出“耕者有其田”。
(4)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 (5)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通过课程学习巩固考研写作的要点重点难点,并掌握写作的大体思路
12
王诚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冲刺串讲
各科冲刺串讲,系统串讲各科知识体系,指导考生针对核心考点进行深度 学习。
8
考研政治冲刺:史纲 10 个精华考点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取考研现场确认信息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下载考研考前刷题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要注意对重要考点的梳理,下面是史纲部分 10 个 精华知识点,大家要熟练掌握。
1.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
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
9.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放松了汉族封建 势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

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分歧是:(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意义及作用:(1)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上,虽然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或科学研究的搜集材料阶段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但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便暴露出它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

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还有一定的市场。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即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3)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4)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十六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十六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战争 ⼀、⽇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本军国主义势⼒进⼀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民,对外侵略扩张。

制定称霸世界的“⼤陆政策”;发动九⼀⼋事变; 制造华北事变。

1936年11⽉,⽇本同德国结成反动同盟;1937年7⽉7⽇,⽇军制造卢沟桥事变;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后,⽇本推⾏“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1945年8⽉15⽇,⽇本战败投降。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本在中国进⾏了残暴的殖民统治,成⽴“满洲国”,建⽴地⽅性傀儡政权,策划汪精卫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实质上是建⽴的独占殖民地。

⽇本对中国的⼤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制造惨绝⼈寰的*,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与制推⾏奴化教育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的旗帜 九⼀⼋事变后积极倡导民族⾃卫战争;1932年4⽉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作战;直接领导了东北⼈民的抗⽇武装⽃争。

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事变后,抗⽇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红军和⼴⼤的⼯⼈、农民是抗⽇救亡运动的中坚⼒量。

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进⾏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同这部分国民党官兵的抗⽇合作。

3.停⽌内战,⼀致对外 (1)⼀⼆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民族统⼀战线新政策 ⼀⼆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救亡运动新⾼潮的到来。

在全国抗⽇救亡运动⾼涨之际,1935年12⽉,中共中央在陕北⽡窑堡召开政治局扩⼤会议,提出了在抗⽇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的国民党第⼗七路军的统⼀战线⼯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西北⼤联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日期:2009-11-25]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实施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④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①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③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④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⑤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处在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①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②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否则只能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5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含义:①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控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分配的是消费品)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①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②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①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③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①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②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尊重和保障人权①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0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战略地位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重要目标和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有机结合。

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支撑。

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4)社会主义荣辱观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①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1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①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③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梳理0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