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被指解读过度 晚安反映社会黑暗?
八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导语】书是世界的⼀个窗⼝,⼈们就是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窗⼝去认识世界的。
书就是⼀艘船,它载着⼈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
下⾯是为您整理的《⼋年级上册语⽂⽉考试题及答案》,仅供⼤家参考。
【篇⼀】 ⼀、基础知识及运⽤。
1—4题(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读⾳⽆误的⼀项是()(2分) A.溃退(guì)舀⽔(yǎ0)⽩洋淀(dìng) B.绥靖(suí)脂粉(zhǐ)蹿⼀蹿(cuàn) C.寒噤(jìn)拂晓(fú)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惊骇(hài)迫击炮(pò)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的⼀项是()(2分) A.眼花嘹乱晨曦⾎腥闪烁 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 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 D.精疲⼒竭纳粹鞠恭铁锈 3.⽤下⾯的句⼦组成⼀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项是()(2分) ①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平均海拔5500公尺,⼭顶皑皑⽩雪终年不化。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上,这⾥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昆仑⼭西起帕⽶尔⾼原,万⼭纵横,莽莽苍苍,⼀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座⾼⼭之上。
⑤这座⼭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
A.⑤①③②④B.④⑤③①②C.②④⑤③①D.②④③①⑤ 4.填空(10分) (1)孔⼦有句名⾔“登泰⼭⽽⼩天下”,《望岳》中有⼀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
(3)《陋室铭》中环境描写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化钟神秀,。
(5)国破⼭河在,。
(6)《长歌⾏》中表⽰珍惜时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野望》中描写⼀派秋意颇浓的⼭野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语文阅读被指解读过度 晚安反映社会黑暗?

语文阅读被指解读过度晚安反映社会黑暗?语文阅读被指解读过度"晚安"反映社会黑暗?2013年11月20日07:28 中国新闻网当鲁迅写出“晚安!”,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礼貌性问候,可能语文老师不这么认为:“晚安的‘晚’点明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昨天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文字,如此分析让不少网友想起中学时的语文阅读理解,“文字被过分解读了。
”资深语文老师表示,这段话略显夸张,有针对语文考试折射的阅读方法暗讽的意味,“如今硬套的回答形式有所减少,教育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是格式化文本阅读。
”“晚安”反映社会黑暗?这段被大量发的文字写道: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这段文字让不少人想起了中学时期阅读理解的答题方式。
大学毕业于中文系的严小姐说,她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中学时期的语文参考资料、一课一练,“阅读理解答题模式都是这样,被标准答案整出好多意思。
”在严小姐看来,虽然这样分析没有影响她对文学的热爱,但如此肢解文章她不敢苟同,“本来属于文学艺术的美,却要用理性的框架来套嵌。
”初中生洋洋看到这段分析文字后不住地点头:“得分点都有了。
”他告诉青年报记者,他已把语文题当数学题来做,“套上解答公式就肯定能得分。
”洋洋回忆说,上学期做过一篇名为《鱼王》的阅读理解,说到主人公去世像沉沉地睡去,“因为用了比喻,我在回答时一定要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内容,否则要扣分。
但明明是一篇悲情感人的文章,我觉得写生动形象很残忍。
”洋洋表示,如今他看完记叙文都不太愿意思考,“真希望以后阅读理解就让我们写200字感想。
”培养阅读能力不是格式化答题网友根据这段分析文字纷纷进行延伸,网友“关昊_leslie”就替语文老师解读了鲁迅写出“吃饭”两字背后的深意,“语文老师:吃字暗指生存状态,表明鲁迅先生巧妙抨击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落后思想,饭则是反讽的最佳体现,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民是根本吃不饱饭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中国语文过度解读

中国语文过度解读过度解读,是指的是对文本内容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过分的解读。
很显然,“过度解读”割裂了文章意蕴,伤害了文化审美,牵强附会的解读,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引向深入,反而让学生陷入了机械化与枯燥化之中,文字与语言的美感消失了,在为难学生的同时,也让语文教学走向了歧途。
语文教学最根本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而,语文阅读,宜粗不宜细,应该更多地从整体上、感性上加以理解。
很多时候,不应设置标准答案,一定意义上,还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些出题者为了实现“标准化”考试,不惜把生动活泼的文章进行拆解,使文章成为干瘪的语言零件,阅卷的时候更有“操作性”,只是,这样的考试,是对原文的曲解与扭曲,也背离了语文阅读的审美理念。
今天,时代正在走向多元化,这就要求语文试题适应这种潮流,宽容学生的“个性”甚至于“另类”,为学生留下广阔的人文和思想空间。
而我以为过分解读,常见的是支解碎片化多,而整合融会少,即常见树之枯枝败叶,而少见树之活体主干及深根,更少见森林、地貌及气候。
除了肢解思想内容深多、涵咏字句形式美少之外,思维方式上分析多余综合外,根本上是——无度:无汉字语文之本色,无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之韵味,无一笔开天地一字如诗画之意境。
似乎总是在用英语的科学法制线型思维(相对静止的坐标轴),来解读富有哲学艺术人伦特性和整体感悟(相对运动的太极图)的汉语文本。
对此法,我有一比:香蕉式——黄皮,白瓤,空心。
例如:某地中考曾有这么一道考查病中的题,其中一题是:她做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
这句有病吗?答案说有。
歧义,是两个丈夫呢,还是两个菜。
似乎完全对,合事理,合文法。
可真的有歧义之病吗?实践检验真理。
生活中,谁听了读了这句话,会认为她有两个丈夫?纵有两个男人,也没必要色胆包天,竟敢把野男人白纸黑字叫丈夫?太不合词意、句意和人情了。
纵有改一字之妙法,将“两个”改为“两道”,一字除歧义,的确不错。
但不能不说,两个丈夫之说,实属奇谈。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doc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文言类读本一、1.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欺负”,这是一个古今异议词,在这里是两个词,即“欺”和“负”,应该理解为欺诈背弃之意。
2.答案(B)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两个“微”,用于句首,相当于“无”, 这里表假设,解释为“假如没有”。
A项,前句为所字结构,表不“……的”;后句为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
C项,前句意为相互;后句,你,代兰芝。
D项,前句表承接,于是;后句意为趁机。
3.答案(D)“亏大化”的意思是“有损教化”,而不是“吃亏太大”。
4.答案(C)本题要求筛选出符合“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项,这个要求中有几个关键:直接、韩延寿、理政。
据此,第3句、第5句、第6句皆不符合这个要求, 故含有这些句子的项都应排除。
5.答案(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原文说“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没有提到“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无中生有。
二、1.答案:(A)完:保全。
2.答案:(A)可用排除法答题,句④说的是郑混做官期间有声望,句⑥说的是郑家受朝廷重用,这两句都欲与“孝弟敦行”无关。
排除这两句,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3.答案:(C)“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于文无据。
而且“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是因"他得官者负数人”。
三、1.答案:(A)致仕:辞官归家。
2.答案:(D)连词,跟、同。
3.答案:(C)“老妪”应改为白居易。
4.答案:(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四、1.答案:(C)“贿”应为财物之意,也是古今异义的词。
2.答案:(B)“郑人病之”的“病”意为“痛恨”。
3.答案:(C)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要求。
4.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五、1.答案:(B)“服”为“服役”。
语文教学逻辑体系的简洁化

语文教学逻辑体系的简洁化作者:王华琪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04期最近几年,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语文教学日趋繁复,陷入了讲得过多、过杂、过滥的泥淖。
笔者听了一些语文课,发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繁复化教学目标的繁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定得过多,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交叉混乱,一节课一篇课文似乎要承担起许许多多的功能;二是目标定得过高,教学目标脱离学生认知水平,显得“目中无人”“心中无情”,不少教师好高骛远,动不动就来个“探究目标”,过高的教学目标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文以载道,如果教学目标不是立足于文本,而是把文本里的道德内涵抽离出来,脱离于文本,也脱离了生本,就容易走向假大空。
教学苏教版必修三《老王》一文,某老师把教学目标做了这样的确定: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陶冶美的情操。
2.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
3.体味作者平实朴素的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及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目标1,理解什么“课文内容”?如何“理解课文内容”?目标3,如何体味“作者平实朴素的文字”?定位得很模糊,三个目标凸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则弱化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是难以达成的。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具有丰富性特征,再加上新课程教学目标多层次理念的介入,使得教学目标越来越繁复。
教师要善于给教学减压,做减法是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切实际,更科学,教学更有效,而且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不应该割裂,教师要善于整合三维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繁复化教学的导入是教学内容的第一板块,所以许多教师精心设计,要注意的是教学导入要善于提纲挈领,要追求短平快。
有些教师的教学导入喜欢放一段视频来营造情境,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看似与教学内容有勾连,实际上脱离了文本的情境,感受是架空的。
教学内容的繁复化有两种情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网生代”,指的是伴随互联网出生与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在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的时代浪潮中成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过着一种“屏幕环绕的生活”。
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看来,所谓的“网生代”,他们不需要学习就天然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好似网络世界里的原住民。
从此角度来看,当今的青少年接触网络几乎是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他们的网络生活要比成年人所想象的更为丰富甚至复杂许多。
因此,如何为青少年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让他们健康触网,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张颐武以网络“饭圈”乱象举例说:“一段时间以来,频频出现粉丝非理性追星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粉丝不顾社会公序良俗和基本是非,无底线追星,甚至为犯错明星辩护开脱;二是畸形‘饭圈’在网络平台和商业资本的裹挟下,助长‘流量为王’的不良风气,严重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三是部分青少年被不良粉丝群体误导,脱离正常追星轨道,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四是一些‘粉头’为谋取私利,把普通粉丝组织起来,为明星炒作热度、集资‘打榜’、制造话题,‘饭圈’形成势力化群体,与明星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
”张颐武表示,针对“饭圈”乱象的相关整治措施,旨在遏制畸形的“饭圈文化”,倡导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立足当下和着眼米来发展的必要举措。
而网络生态的整治离不开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从多角度着手,合理分工、正确引导、共同推动,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角度筑牢网络空间清朗的基石。
他特别提及,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影响巨大。
各大互联网平台是网络内容的重要出口,伴随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互联网企业不能只顾追求商业利益,他们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于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管理举措。
浅析关于语文教育的几点反思

浅析关于语文教育的几点反思作者:张景辉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7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育才中学张景辉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对于学生来讲,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学习语文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的教育形式却有诸多的方面,脱离了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却没有表现出来。
下面笔者借本篇文章,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关于语文教育的几点反思。
一、过分强调分数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分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升学,只有良好的分数才能保证学生可以到更好的学校去学习。
所以学校和老师都会主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切教学任务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
这就造成了语文学习的片面性,学生们完全体会不到语文当中所蕴含的美,他们对于语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是“一门学科”,这样的认识上。
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批考试和学习机器,并不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思想,分数固然重要,但有些东西要比纸上的分数更加重要,例如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等,这些要比苍白的分数重要的多。
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不要单纯的去追求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是应该抛开分数的束缚,去挖掘语文当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语文,当他们真正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的时候,学习成绩自然而然的也就提升上来了。
二、对于课文的过度解读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一段话或者是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大作文章,从写作背景再到心理活动,再到中心思想分析的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然而被分析的这段文字并没有过多的什么含义,其实这早已超出了作者的写作初衷。
语文阅读理解过度理解

语文阅读理解过度理解
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过度理解的现象,这不仅不能提升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误解和曲解。
过度理解通常发生在学生对文本的某些细节进行过度解读,或者对文
本的主旨进行过度延伸时。
这种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教师
的引导不当、学生对文本的背景知识缺乏、或者是学生个人主观臆断
过强等。
要避免过度理解,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
们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揣测。
教师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要信息和作者的
意图,而不是过分关注一些次要的细节。
其次,学生应该加强对文本背景知识的学习,这样在阅读时能够更好
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同时,学生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
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文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
解上。
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阅读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
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见解,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客观地评价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总之,过度理解是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需要警惕的问题。
通过正确的
引导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被指解读过度晚安反映社会黑暗?
语文阅读被指解读过度"晚安"反映社会黑暗?
2013年11月20日07:28 中国新闻网
当鲁迅写出“晚安!”,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礼貌性问候,可能语文老师不这么认为:“晚安的‘晚’点明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是昨天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文字,如此分析让不少网友想起中学时的语文阅读理解,“文字被过分解读了。
”
资深语文老师表示,这段话略显夸张,有针对语文考试折射的阅读方法暗讽的意味,“如今硬套的回答形式有所减少,教育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是格式化文本阅读。
”
“晚安”反映社会黑暗?
这段被大量发的文字写道: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
这段文字让不少人想起了中学时期阅读理解的答题方式。
大学毕业于中文系的严小姐说,她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中学时期的语文参考资料、一课一练,“阅读理解答题模式都是这样,被标准答案整出好多意思。
”在严小姐看来,虽然这样分析没有影响她对文学的热爱,但如此肢解文章她不敢苟同,“本来属于文学艺术的美,却要用理性的框架来套嵌。
”
初中生洋洋看到这段分析文字后不住地点头:“得分点都有了。
”他告诉青年报记者,他已把语文题当数学题来做,“套上解答公式就肯定能得分。
”洋洋回忆说,上学期做过一篇名为《鱼王》的阅读理解,说到主人公去世像沉沉地睡去,“因为用了比喻,我在回答时一定要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内容,否则要扣分。
但明明是一篇悲情感人的文章,我觉得写生动形象很残忍。
”
洋洋表示,如今他看完记叙文都不太愿意思考,“真希望以后阅读理解就让我们写200字感想。
”
培养阅读能力不是格式化答题
网友根据这段分析文字纷纷进行延伸,网友“关昊_leslie”就替语文老师解读了鲁迅写出“吃饭”两字背后的深意,“语文老师:吃字暗指生存状态,表明鲁迅先生巧妙抨击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落后思想,饭则是反讽的最佳体现,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民是根本吃不饱饭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
上大附中刘华霞老师得知这些段落文字后觉得,分析略微夸张,但反映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第一是语文答题踩分点意识,第二是对语文文本过分解读,阅读格式化。
”
刘老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20年,在她看来,有些语文老师的确讲究答题格式,往往会脱离文本进行分析,“形式大于内容,不利于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情。
”不过相比以前,她觉得硬套的情况已经有所减少。
刘老师表示,单纯训练孩子答题技巧没有好处,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如上小说阅读课,可以适当弱化小说三要素等概念,尝试让学生先提问,根据自己的问题仔细阅读,强调怎么能读懂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