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小议

合集下载

《李自成》故事节选

《李自成》故事节选

《李自成》故事节选一、《李自成》《李自成》为中国现代作家贾平凹所写,讲述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起义,推翻满清政权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李自成的兴起和覆灭,同时也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李自成》故事节选1. 赵五娘赵五娘是一个充满悲惨遭遇的女人。

她小的时候失去了双亲,被迫嫁给了一位瘸腿的年长男子。

后来她的丈夫去世,她又被强行嫁给了当地的土豪,生下了一个男孩。

可是不久后,她的儿子被土豪抢走,她只能独自生活。

为了生存,她到处做工,但是总是受到欺凌和辱骂。

直到她遇到了李自成,真正地感受到了温暖和仁慈。

在李自成的影响下,赵五娘开始参军,成为了一名妇女军事领袖。

她和其他军人一起奋斗,为推翻清朝政权而奋斗。

尽管她最终死于战争,但她的付出和坚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李半天李半天是李自成的亲信,也是一个著名的将领。

他为人正直,军事才能出众。

李自成知道他的才华,因此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副手。

在李自成的领导下,李半天指挥着一支军队,成功地攻占了许多重要城池。

他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然而,由于李自成的轻率和自大,最终导致军队重创,李半天和李自成开始了殊死搏斗。

尽管李半天最终牺牲,但他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3. 李自成李自成崛起于明朝末年,他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的天才,也是一位有着前卫思想和强烈爱国情怀的领袖。

他为人具有决断力和果断性,在战争中多次带领军队打败敌人。

然而,他的一些缺点也成为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他过于自大,轻视群众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军队的失败。

虽然他的抗清历史受到争议,但他的历史地位和对人民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故事传承至今,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和振兴历史。

三、结语《李自成》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当时历史的内涵和精神。

同时也展示了明朝末年社会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们回归历史,反思自身,明确我们自己在民族历史中的责任和角色。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崇祯皇帝画像
小说中的崇祯皇帝

在《李自成》这部小说中,作者还以酣畅淋漓的笔 墨刻画了崇祯和他的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一批腐朽统 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崇祯这一形象 时,没有将这个人物简单化,脸谱化,而是真实地 表现崇祯日夜操劳,亲理朝政,励精图治。从而透 过表面现象,揭露这个封建帝王性格的实质。“我 要努力的是将崇祯写成一个生活着的人,而且是他 这个人,并不是别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亡国之君”
人物形象
李自成
作者选择了一系列典型情节,来表现李自成的高 贵品质。如他亲赴谷城推动张献忠再起义,表现 了他远大志向和过人的胆识。 李自成忍痛斩杀族弟李鸿恩,表现他军纪严明, 不徇私枉法。 李自成每次打仗后,都到军宫慰问伤员,替伤员 挤出脓血等,表现他关心和爱护战士的优秀品质。 通过写李自成入河南提出的一系列口号和政策, 表现了他对腐朽的明王朝的憎恨。这些高贵品质 都在李自成身上闪闪发光,给人教育,给人鼓舞。

李自成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
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 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 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 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 京后自缢,终年34岁。
主要内容


《李自成》第一、二卷描写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艺术地再 现了明末的历史现实。 李自成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候,在 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全国“十 之八九的土地都被皇帝、藩王、勋戚、宦官、大臣、乡官所 占”,造成广大农民群众“失去土地,流离失所”而且增加 了名目繁多的税名,如辽饷、剿饷、练饷等,赋税繁重,高 利盘剥,对劳动人民实行敲骨吸髓的榨取,穷苦百姓的血汗 被宫庭权贵、地主豪绅吸干。 当时社会情况:清兵入侵,已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实行的却 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愚蠢路线,对外不敢“浪战”,只求 妥协,在宫内支持主和派,压制主战派。而对农民起义采取 的是残酷的扑灭手段。

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来华强今天咱们漫谈一下这个题目,就是《悲剧艺术的杰作——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姚雪垠先生倾尽四十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的一部杰作,他这一生有七十多年的创作历史,其中有四十年用来创作这部小说,也可以说,这是姚雪垠先生一生最大的一件事情。

一个人,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

雪垠先生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可以无憾此生了。

姚雪垠生于1910年,1999年去世;河南省邓县人,长期生活在湖北。

雪垠先生对自己担负的使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非常自信。

他相信,不是他,别人是写不出这样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

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你得有这份自信。

你都不自信,你能让别人相信你吗?我相信在姚雪垠先生一定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一种豪迈的感情在心里面回荡。

为什么?我们知道姚雪垠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多少人在打成右派之后,身处逆境,命运急直下,失去了创作的权利,许多人自己都不能不消沉下去了。

但是姚雪垠恰恰正是在打成右派这一年,就从1957年开始,就在逆境里面立志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从57年开始,一直写到1997年。

四十年的历程就这么过去了,历尽了风霜雨雪。

老先生非常刻苦,每天都凌晨起床写作。

他这一生,没有其他的什么嗜好,就是写作。

他儿子回忆,无非每天就是清茶一杯,中午稍微喝一点酒,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这部伟大著作的撰述之中。

一个人要是没有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尤其是精神创造,那个杰作是无法诞生的,是不可设想的;再加上姚雪垠先生的气质性格跟他所要写的题材是那样的吻合,我看了之后觉得,天生姚雪垠,就是为了要完成这个使命。

这种排列组合,那很难得的。

只有各种条件都达到最佳组合的时候,一部杰作才可以诞生。

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华民族的性格导致了咱们民族的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悲剧艺术作品不是太多。

我的侄儿叶圣陶主要内容

我的侄儿叶圣陶主要内容

我的侄儿叶圣陶主要内容
我的侄儿叶圣陶是一部罕见的清代小说,由著名作家李自成完成。

小说描写了清朝时期,讲述一位年轻人叶圣陶从小就乐于助人,他受
到贵族家庭的重用,经历了众多冒险,不仅拯救了王室,还帮助很多
清朝末期的弱小人士,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

叶圣陶从小就已经向往了大唐盛世的气势和壮丽的宫廷生活,他
的父亲叶老头子也一直想让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家里的男主人,不想让他去外面去冒险。

然而,叶圣陶本性孤僻,执着,他终于抛弃
了父亲的计划,去参加凤皇要见桃园。

对于凤皇,叶圣陶有着无比的敬畏之心,但也有勇气去面对,他
用一天时间准备了报告,以证明自己的有能力和智慧,并且说服凤皇
重用自己,成为一名宦官。

凤皇看出了叶圣陶的勇气,态度变得很亲切,给他赐予了很多恩惠,当打发他回去的时候,叶圣陶急忙洗手,
表示感谢,凤皇也感动的流下了泪水。

叶圣陶凭借一腔热忱和才华深藏,得到了各个朝廷的重用,而且
为安乐殿上奏书,最终当选为宰相,从此成为一位朝政大臣,在安抚
百姓,营造安宁和繁荣的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叶圣陶一生心怀君子之志,以诚相待,崇尚仁义,乐施慷慨,给
了很多需要帮助的百姓希望,也因此受到了普遍的尊敬。

他推荐自己
的女婿叶圣英,把他推荐为节度使,博得了叶圣英的回报,叶圣陶的
功绩也令两家得以安宁繁荣。

最后,叶圣陶失去了自己的侄儿叶圣英,他带着深切的悔恨和一
片空虚走上安乐殿,他坚守本心,利国安民,緩和了百姓灾难,这也
是叶圣陶一生最伟大的行为,令我们深深感动。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 当时社会情况:清兵入侵,已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实行的却 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愚蠢路线,对外不敢“浪战”,只求 妥协,在宫内支持主和派,压制主战派。而对农民起义采取 的是残酷的扑灭手段。
❖ 作品重点反映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经历的潼关南原大战,商 洛山反围剿战以及进军河南、攻馅洛阳等三个斗争阶段。
❖ 潼关关南原大战是李自成遭受挫折的阶段。小说第一卷就写 了北京城外清兵压境,炮声震天,崇祯皇帝不但不调兵迎战, 反而调兵围迁农民起义军,使李自成军队陷于前有重兵埋伏, 后有三路追兵的困境,在遭受战败的打击下,李自成不悲观 也不动摇,带着仅剩有的18名将士潜伏在商洛山中,一面扩 充操练人马,整顿军纪,征集粮草。另一方面又冒着风险亲 赴谷城,推动张献忠重新起义,从而使起义军的队伍不断扩 大。
❖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
❖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 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 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 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 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 京后自缢,终年34岁。
❖ 商洛山反围剿战,集中描述了李自成起义军在敌军分三路包 剿的困境中,群策群力,内平叛乱,外歼明军,化险为夷, 夺得了商洛山反围剿战的胜利。接着李自成率领精兵从武关 突围而出,潜伏于郧阳山中,然后看准时机,疾驰入豫,随 即破洛阳,杀福王,将明末的农民起义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 阶段。这也形象的说明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才是推动历史进 步的真正动力。
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创新
❖ 作者重视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了真切地描绘出不同历 史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气质,因此,在体裁形式的运用、 以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借鉴了我国文学传统的表现 手法,但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红纱灯读后感

红纱灯读后感

红纱灯读后感《红纱灯》是李自成的长篇小说,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明末清初孙传庭家族的兴衰起落。

小说以“红纱灯”为象征,通过对主人公孙传庭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贫寒书生到叱咤风云的闯将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动乱和社会的残酷。

孙传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生,秀才出身。

他勤奋刻苦,学贯四书五经,在文人圈子里有一定的声望。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成就,渴望通过武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开始学习武术,并在战乱连连的明末,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悟性,成为了一位威名远播的闯将。

小说通过孙传庭的一生,展示了历史上一段丰富而戏剧性的历史时期。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流亡、灾变和动乱的时代。

在小说的一开始,孙传庭家族因为家庭负债而遭到歹徒的迫害,被迫背井离乡,经历了种种辛酸和磨难。

然而,这段历程也让孙传庭见识到了人心的险恶和社会的冷酷。

在他追求武功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欺凌弱小的事情,也经历了残酷的战斗和创伤。

他的朋友和亲人也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因为不同的立场或者是悲情的事故而去世。

这一切让孙传庭逐渐对社会充满了怀疑和失望,也让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的无限有限,以及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尽管如此,孙传庭依然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他继续不断地努力学习和修炼,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侠士。

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奋不顾身地去拯救他的朋友和家族。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他不畏艰险,率领他的弟兄们冲向敌人的阵地,最终取得了胜利。

通过对孙传庭的描写,《红纱灯》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传奇式的主人公形象。

他不仅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士,也是一个有着善良和正直的人。

他对友情和家庭的忠诚以及他对正义和义勇的坚守令人敬佩。

他的人生历程既丰富又曲折,他在历经沧桑的同时也一直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描绘,让读者深刻地了解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这段时期的混乱和动荡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社会的黑暗一度让人们失去了信仰和希望。

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历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以下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一届(1977~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李自成》(第二卷)、《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

•第二届(1982~1984):《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沉重的翅膀》、《钟鼓楼》。

•第三届(1985~1988):《平凡的世界》、《少年天子》、《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战争和人》(一、二、三)。

•第四届(1989~1994):《白鹿原》、《白门柳》(第一、二部)、《骚动之秋》、《抉择》。

•第五届(1995~1998):《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1999~2002):《张居正》、《无字》、《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

•第七届(2003~2006):《宫廷小说家》、《秦腔》、《兄弟》。

•第八届(2007~2010):《三体》、《平凡的世界》、《你在高原》。

•第九届(2011~2014):《格非作品集》、《江南三部曲》、《望春风》。

•第十届(2015~2019):《人世间》、《北上》、《主角》。

以下是作品简介:第一届(1977~198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芹,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

《东方》作者:魏巍,本书是一部以朝鲜战争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后方医院所发生的故事。

第二届(1982~1984)《黄河东流去》作者:李准,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我国黄泛区人民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

第三届(1985~1988)《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小说以陕北黄土地上孙家三兄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第四届(1989~1994)《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小说以白鹿原上白鹿村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李自成》 读后感

《李自成》 读后感

《李自成》读后感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其中一位国士被后人广泛称为“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他就是李自成。

近日,我有幸读了一本关于李自成的历史小说,让我对这位强悍的农民起义领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李自成》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详细的历史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李自成的一生。

小说以李自成的崛起和覆灭为主线,鲜明地表现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个性魅力和历史作用。

首先,小说描绘了李自成的坚毅和决心。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学成才,领导农民起义,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军队,对抗腐败的明朝官府。

他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前行。

他不畏艰险,决心改变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命运。

其次,小说还展现了李自成的聪明才智和谋略。

他能够驾驭民众的力量,并善于协调各方势力,使农民们团结起来,对抗统治者的压迫。

他善于运用兵法和政治手段,制定战略,打击敌人。

他对自己和敌人的深刻了解,使他在战略部署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小说中还刻画了李自成的复杂性格。

他既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将领,又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

他对家庭、朋友和部下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他也不惜牺牲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他成为了一个既受人爱戴又引起争议的人物。

在读完《李自成》后,我对李自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的勇敢和决心激励着人们,他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

他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和悲壮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奋斗。

李自成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光辉故事让我对这个时代的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读完《李自成》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丰功伟绩和独特的个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小说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人的力量和意义。

我相信,在李自成这样的人物的启发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自成小议
作者:李翰霆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暴虐统治的武装斗争。

历史上溯三百六十八年,即1644年,风云突变,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1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摧古拉朽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顺利攻占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黑暗统治,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

但也就在这一年,由于李自成没有处理好与吴三桂的关系,致使吴三桂投靠了满清。

李自成农民军在山海关惨败于清军,1644年4月26日李自成败逃回北京城,4月29日匆忙称帝,次日便放弃北京城逃往西安,仓皇逃出北京后一蹶不振,一败再败,最后李自成也身死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附近。

当然也有传说其出家为僧,隐居石门夹山,终老于此。

这样一位转战十余年,能够胜任一支与官军对抗的农民军领袖,明王朝“万金之赏莫能购,十道之师莫能征”的杰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没有达到他的前辈刘邦和朱元璋的高度,他一度成功,却又迅速失败,他的力量可以摧毁一个腐朽绝望的旧时代,却没法催生一个鲜活的新时代,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迅速获胜而又骤然败亡的悲壮历史,向来为人们所谈论不倦。

农民出身的闯王,始终不忘本色,性格中有艰苦朴素,淡泊财色,宽以待人等许多优点,这是他能够领导并快速发展壮大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因素,另外李自成有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精神,在好几次惨烈的战斗中,他几乎是全军覆没,一次只剩下刘宗敏、李过、高一
功等18人,另外一次最后只剩下50多人突围成功,这要换作别人早就玩完了,可李自成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竟一次次的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最后拥军百万,并占领了北京。

由于没有认清形势,没有能很好地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自成的大顺皇帝昙花一现,功败垂成,以悲剧英雄结束了人生。

那么,是什么导致李自成最终失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谋略失误
二.军事指挥失当
三.人才缺乏,用人不当
四.流寇作风,忽视建设
归根到底,李自成的悲剧,不仅仅是胜利,是骄傲那么简单,更与其在犬牙交错的政治力量中不能准确为自己定位有关,对一只没有航向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

极其偶然杀进北京的李自成一定感觉到了意外,而这种意外,迟钝了他的反应能力,对李自成来说,他能够胜任一支与官军对抗的农民军的领袖。

却无法胜任治理一个幅员辽阔国家的君主,更不用说这个君主还需要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下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敌对力量的威胁。

一言以蔽之,李自成适合征战,不适合治国。

他是将才而非帅才,更非帝王之才。

他趁乱做大了家业,但做大不等于做强。

他既无战略规划,又不能有效用兵,走上了楚霸王的老路,终于众叛亲离,越打越小,最后连一伙地主都能轻取其性命,岂不悲哉!——这就是李自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