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共2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共2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共2篇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

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因此,以情施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析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

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

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

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因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

语言是情感的表达工具,而文字更是情感的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去感受情感、表达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只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环节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家的情感世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比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可以体验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情感纠葛,感受到他们的爱恨情仇。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到拓展和丰富。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事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写一篇记叙文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忆和思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学习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学习《荷花深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使学生在赏析课文的也能感受到课文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通过这样的课文学习,学生可以在品味美文的也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是备受重视。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陶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成为了当前教师们共同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语文课堂上,教师们不应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散文、小说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到作者的感慨、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也需要感受到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等情感的熏陶,这样才能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读书、背诵、默写,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人生。

教师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感人的文章或者是名人的励志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指引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情感情绪管理能力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引导和渲染,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学演出、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快乐、感受美好,从而提升情感修养。

情感教育不仅仅是语文课堂上的事情,更是要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也要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名人故事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教师们更应该给予关心和鼓励,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情感,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被负面情绪所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也需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在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作品、赏析诗词、欣赏美文等方式来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情感交流的快乐。

在学习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朗诵等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情感,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诗人的情感表达,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引导。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带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谈论自己的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表达。

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感受到满足和快乐。

只有在情感充分的交流中,学生才能真正地爱上语文,愿意去深入地学习和体验。

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表达。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认识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式来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情感的出口,使作文更加真实、生动。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更是教师们肩负的使命。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始终把学生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感受情感、感受社会,真正做到情感与认知、知识与技能相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篇一《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多媒体;情境我们可以把教育过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认知教育,另一部分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认知教育中,情感教育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主渠道,下面笔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课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提高。

一、精备课文,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小学课文,语言表达一般都很简单易懂,通过语言的表达,蕴含着动人的情感。

简短的故事情节,却凝聚着深深的情感和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准确无误地整体把握,不能透过表层进行深刻理解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备教材,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

理清情感因素后,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情感因素贯穿于课文的始终,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在课文分析环节,或是课文的小结环节,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幼小心灵,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有意识地在认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以载道,情为心声。

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

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

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

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

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

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

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

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

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

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

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

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豁然开朗的释怀、刻骨铭心的伤悲、莫名其妙的忧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的三个环节:一、情景入境,创设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学习。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感受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该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利用情景入境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库存。

导语的设计须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接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4篇-初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4篇-初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4篇-初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一、情感教育的影响1.目前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和被动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不给学生留自主思考的机会,因此,学生容易厌倦上课,思维落后。

在课堂上,教师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只是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进行一味的责难。

2.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联系。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放性思维。

因此,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摈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应用先进的情感教学,增加教学活力,为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加强师生交流,不断增进师生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学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的路径1.依托教材,渗透情感。

每一本教材都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宝库,一部好的教材,自然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中外精粹文学,这些文学也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是情感的结晶。

比如初中课本里有一篇文章《背影》,这篇文章的精粹之处在于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细腻、赤裸裸地表达了父爱,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切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看到的不单单是枯燥的文字符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后进行感想交流,要求学生想想自己身边的亲人,有的学生在进行回忆时,会因为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而感动落泪。

这就是文章对学生情感影响的作用,直达学生心灵,不断地改造学生。

2.课堂导入,以情。

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重要引子。

因此,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要注重以可以引起感情共鸣的故事来牵引学生。

如本堂课的内容以友情和亲情为主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感人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两父子在沙漠里迷路了,又饿又累,正在此时,有个声音告诉他们:前面的树上有两颗不一样大小的梨,吃了大的那个就可以活下去,小的只能支撑一小会,最终还是会死去,当他们找到梨子后,却都不愿意吃那颗大的,结果两人都晕倒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应从其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深思熟虑的,大部分作品文质兼备,要想真正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必须充分运用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共鸣、深入主体、读出情感,体味情感;延展阅读,出情入理,深化情感体验等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感教育氛围营造阅读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应从其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美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从中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深思熟虑的,大部分作品文质兼备,在这些作品中有对祖国的爱,父母的孝,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情,手足情,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情,催人泪下的悲切,细雨蒙蒙的委婉,天崩地裂的悲惨…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掘作品内容,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共鸣
触景方能生情,人的情感总要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爆发,正如任
何历史事件的爆发都需要导火索一样,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忘记自我,完全融入课堂,就要让学生回到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家要表达的感情中,所以在向学生介绍作品时,一定要先营造好氛围,像演戏一样让学生入戏。

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只有当学生入戏,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才能沿着情感这条轨道自然的走进课文。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更可以是一段视屏等。

如在教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一文时,先是用了这样几句导语:同学们,宋代大诗人宋之问诗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语道出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故乡。

在相关的故乡的作品中,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愁别绪的有之。

回到故乡的感情表现也不一样,有悲有喜,那么文中的“迅哥儿”回到故乡是如何呢?导语结束后,我出示了一组根据文章画出的文中“故乡”的萧索的画,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既思乡又感悲凉的感情,使自己幻化成了文中的“迅哥儿”。

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和作者及“迅哥儿”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角色,可以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深入主体,读出情感,体味情感
在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后,教师在真正进入到授课过程中时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知识力化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思维动力,使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那么如何激发呢?
情感从何处来呢?就要抓住文本,深挖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中蕴含的感情,而朗读则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所蕴含的感情绝不仅仅只通过教师自身几次朗诵就可以表现出来,而是要通过老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的反复的诵读,这样才能领会到文章的美,及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情感。

如《捕蛇者说》是一篇感人至深,警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社会赋税的惨重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

在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基础上自读自悟,学生情感被激发起来后,学生的读书即抑扬顿挫起来,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充分感悟体验到柳宗元所要反应的当年的社会生活之中,使其心灵受到净化与洗涤。

三、延展阅读,出情入理,深化情感体验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问都没有捷径可走,语文学科同样如此,在学习中不仅要把语文课本,自读课本等相关的语文教材烂熟于心,多读多思,更要多阅读其他的相关优秀作品,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方名著,现当代脍炙人口的散文,小说等。

因为仅靠教材中的百把几十篇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是显然不够的,如在教学《捕蛇者说》时,虽然学生已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的遭遇有所了解,但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一般会推荐学生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通过更多相关的作品的研读,使柳宗元及其作品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立体的形
象。

当然,读得再多,如果没有深入实践,所有的理论都是白费,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出情,还要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后,就要顺势把学生领悟到的情理渗透到其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授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时,我明确要求学生了解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古人的精神,在当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然是一种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效仿。

再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对人情世故的分析是如此的深入浅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四、平等教学,以情待人
古语道:“亲其师,则信其道”,都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我看来,这句千古名言却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极远,使教师的面容始终是冰冷的,师生之间没有可信可亲感,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有许多缺失的。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先给其以人格上的尊重,方能使学生真正的相信你,走进你。

我在教学中通常会把教材中的一些故事和我自己的故事联系起来,给学生大谈奇谈,这样一来可能会占用上课时间,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的效果出奇的好。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大花园的话,那么语文一定是其中最艳丽的花朵,是一株特别需要情感去浇灌的花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
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深挖教材,调动各种手段,才能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并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