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第十章机械运动动力学方程
机械原理课后全部习题答案

机械原理课后全部习题答案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第3章平面连杆机构 (8)第4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5)第5章齿轮机构 (19)第6章轮系及其设计 (26)第8章机械运动力学方程 (32)第9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39)第一章绪论一、补充题1、复习思考题1)、机器应具有什么特征?机器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2)、机器与机构有什么异同点?3)、什么叫构件?什么叫零件?什么叫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试各举二个实例。
4)、设计机器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试选取一台机器,分析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填空题1)、机器或机构,都是由组合而成的。
2)、机器或机构的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机器可以用来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
4)、组成机构、并且相互间能作的物体,叫做构件。
5)、从运动的角度看,机构的主要功用在于运动或运动的形式。
6)、构件是机器的单元。
零件是机器的单元。
7)、机器的工作部分须完成机器的动作,且处于整个传动的。
8)、机器的传动部分是把原动部分的运动和功率传递给工作部分的。
9)、构件之间具有的相对运动,并能完成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的的组合,叫机器。
3、判断题1)、构件都是可动的。
()2)、机器的传动部分都是机构。
()3)、互相之间能作相对运动的物件是构件。
()4)、只从运动方面讲,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构件的组合。
()5)、机构的作用,只是传递或转换运动的形式。
()6)、机器是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并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的构件的组合。
()7)、机构中的主动件和被动件,都是构件。
()2 填空题答案1)、构件 2)、构件 3)、代替机械功 4)、相对运动 5)、传递转换6)、运动制造 7)、预定终端 8)、中间环节 9)、确定有用构件3判断题答案1)、√ 2)、√ 3)、√ 4)、√ 5)、× 6)、√ 7)、√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2-7 是试指出图2-26中直接接触的构件所构成的运动副的名称。
机械运动教案示例

机械运动教案示例第一章:机械运动的概念1.1 学习目标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类型理解机械运动与参考系的关系1.2 教学内容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定义机械运动的基本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机械运动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械运动实例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定义演示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参考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机械运动的特点和类型1.5 作业与评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机械运动的示意图,并简述其特点评估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第二章:速度与加速度2.1 学习目标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2.2 教学内容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速度变化率、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实例讲解速度的概念和定义演示不同速度变化的机械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定义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计算给定机械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2.5 作业与评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机械运动数据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并绘制速评估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三章:动力学方程3.1 学习目标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掌握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理解动力学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的表述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动力学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方程的应用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受力情况实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表述演示不同物体受力情况的机械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应用动力学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5 作业与评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受力情况应用动力学方程解决问题,并评估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方程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第四章:摩擦力与弹性力4.1 学习目标理解摩擦力和弹性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和弹性力的计算方法理解摩擦力和弹性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弹性力的概念及其定义摩擦力和弹性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和弹性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摩擦力和弹性力的概念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和弹性力实例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定义演示不同摩擦力的机械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弹性力的概念和定义讲解摩擦力和弹性力的计算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计算给定机械运动中的摩擦力和第六章:能量守恒与转换6.1 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机械能的计算和转换方法理解能量守恒与机械运动的关系6.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组成机械能的计算和转换方法能量守恒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能量守恒和机械能转换的概念6.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量转换实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述演示不同机械能转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组成讲解机械能的计算和转换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应用能量守恒和机械能转换解决实际问题6.5 作业与评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机械能转换情况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并进行计算评估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转换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第七章:简单机械7.1 学习目标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功能掌握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分类和功能杠杆原理及其计算方法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及其计算方法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功能7.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机械实例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和功能演示不同简单机械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杠杆原理及其计算方法讲解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及其计算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应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7.5 作业与评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简单机械情况应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并进行计算评估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简单机械原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第八章:机械波8.1 学习目标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机械波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理解机械波在实际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机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机械波的传播原理机械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机械波在实际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和特点8.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械波实例讲解机械波的概念和特点演示不同机械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机械波的传播原理讲解机械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应用机械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5 作业与评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机械波情况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计算评估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波的概念、特点和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第九章:机械振动9.1 学习目标理解机械振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机械振动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振动在实际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机械振动的概念及其特点机械振动的计算方法机械振动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机械振动的概念和特点9.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械振动实例讲解机械振动的概念和特点演示不同机械振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讲解机械振动的计算方法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练习应用机械振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5 作业与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讲解和演示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是重点环节。
(完整版)机械原理课后全部习题答案

机械原理课后全部习题答案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第3章平面连杆机构 (8)第4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5)第5章齿轮机构 (19)第6章轮系及其设计 (26)第8章机械运动力学方程 (32)第9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39)第一章绪论一、补充题1、复习思考题1)、机器应具有什么特征?机器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2)、机器与机构有什么异同点?3)、什么叫构件?什么叫零件?什么叫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试各举二个实例。
4)、设计机器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试选取一台机器,分析设计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填空题1)、机器或机构,都是由组合而成的。
2)、机器或机构的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机器可以用来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
4)、组成机构、并且相互间能作的物体,叫做构件。
5)、从运动的角度看,机构的主要功用在于运动或运动的形式。
6)、构件是机器的单元。
零件是机器的单元。
7)、机器的工作部分须完成机器的动作,且处于整个传动的。
8)、机器的传动部分是把原动部分的运动和功率传递给工作部分的。
9)、构件之间具有的相对运动,并能完成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的的组合,叫机器。
3、判断题1)、构件都是可动的。
()2)、机器的传动部分都是机构。
()3)、互相之间能作相对运动的物件是构件。
()4)、只从运动方面讲,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构件的组合。
()5)、机构的作用,只是传递或转换运动的形式。
()6)、机器是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并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的构件的组合。
()7)、机构中的主动件和被动件,都是构件。
()2 填空题答案1)、构件2)、构件3)、代替机械功4)、相对运动5)、传递转换6)、运动制造7)、预定终端8)、中间环节9)、确定有用构件3判断题答案1)、√2)、√3)、√4)、√5)、×6)、√7)、√第二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2-7 是试指出图2-26中直接接触的构件所构成的运动副的名称。
机械运动动力学方程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机械特性:力(力矩)与运动参数之间的 关系称阻力) 驱动力:驱动原动件运动的力。
可编辑ppt
3
二、机械运转的三个阶段
1) 启动阶段 Wd-(Wr+Wf)=Wd-Wc =E2-E1 >0
Wd驱动力所做的功,驱动功;P183 Wr克服工作阻力所做的功,Wf克服有害阻力所做的功,耗功.
可在机械真实运动未知的情况下计算各等效量。
可编辑ppt
13
例 8-1 P186
可编辑ppt
14
等效力矩(等效力)与等效驱动力矩(等效 驱动力)和等效阻力矩(等效阻力)的关系:
MeMedMer Fe FedFer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等效符号e
上式简写为:M=Md -Mr, F=Fd -Fr
1 2M e d 1 2 (M e dM e) d r 1 2 J e 22 2 1 2 J e 11 2
s s 1 2F e d s s s 1 2(F e dF e)d r s 1 2 m e 2 v 2 2 1 2 m e 1 v 1 2
可编辑ppt
16
2、力矩(力)形式的运动方程式 (微分形式)
∆E=∆W 称为为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式。
可编辑ppt
6
说明:❖ 对一个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当原件的运动规律确
定后,其余的构件的运动规律也就确定,所以机械系 统的运动研究可简化为对该系统的一个具有等效转动
惯量Je(),在其上作用有等效力矩Me( , ,t)的
假想构件的运动的研究。
等效构件
具有等效转动惯量,其上作 用有等效力矩的等效构件
等效构件作为原机械系统等
效动力学模型
可编辑ppt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1. 机械认知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教学内容】
观察机构和机械装置陈列柜,使学生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基本结 构,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应用,了解各种机 械零件、部件的结构及应用并绘制机构运动测绘。
【实验教学要求】 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培养学生对典型机械运动机构的认 识,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机械、机构的工作原 理、特点、功能及应用。掌握把复杂机械简化成运动机构的方法及机械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技能,加深对机械系统结构的认识,培养实际操作 能力、测量技能、工程意识。 2.渐开线齿廓范成 【实验教学内容】 掌握用常用量具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通过测 量和计算,加深对齿轮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实验教学要求】 绘制标准和变位两种齿轮齿形,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 本原理;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分析 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3.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 利用标准实验台架提供的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 运动机构等连接组成各种不同的机构,并完成运动学及动力学的测试。 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机构设计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 能力及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要求】 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 础;利用若干不同的杆组,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训练学生的工程 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章节及学时分配
大纲编写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
系教学主任(审核): 教务处处长(审核):
第九章:其他常用机构 【教学内容】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机构、万向联轴节 【教学要求】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螺旋机构等其它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 特点、应用情况及设计要点 【教学重难点】 槽轮机构、棘轮机构、螺旋机构的组成情况、运动特点和适用场合 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机械原理中的动力学问题分析

机械原理中的动力学问题分析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它在机械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机械原理中的动力学问题分析旨在分析和解决机械系统中的运动和力学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几个与动力学相关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它表达了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的关系。
即F = 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利用这个定律,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力、质量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2. 运动方程对于机械系统,特别是静力学平衡系统,可以使用平衡方程来分析。
但当系统中存在动力学因素时,需要使用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其受到的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最常用的运动方程是加速度-时间方程和速度-时间方程。
3. 自由刚体的运动自由刚体是指在没有外力或约束的情况下运动的物体。
分析自由刚体的运动时,可以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物体在整个过程中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而角动量守恒定律表明物体在整个过程中角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4. 非自由刚体的运动非自由刚体是指在存在外力或约束的情况下运动的物体。
分析非自由刚体的运动时,需要考虑到外力和约束对物体的影响。
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转动定律来解决与非自由刚体相关的问题。
5. 惯性力和惯性矩在机械系统中,惯性力和惯性矩是动力学问题中常见的概念。
惯性力是由于惯性作用而产生的力,例如向心力和离心力。
惯性矩是由于惯性作用而产生的力矩。
在分析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时,需要考虑到惯性力和惯性矩的影响。
6. 能量方法能量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动力学问题分析方法。
它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功率定律,通过分析物体的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来解决问题。
能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动力学问题,如物体的碰撞、弹簧的振动和液体的流动。
总结起来,机械原理中的动力学问题分析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平衡方程、动量守恒定律和转动定律等。
通过运用这些定律和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各种机械系统中的运动和力学问题。
机械原理公式

机械原理公式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和力学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设计各种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各种机械原理公式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机械原理公式。
1. 力的平衡公式。
在静力学中,力的平衡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各个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力的平衡公式可以用来解决各种静力学问题,其表达式为ΣF = 0,即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合力为零。
这个公式在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分析各种机械结构的受力情况。
2. 动能公式。
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动能,其表达式为 K = 0.5mv^2,其中 K 为动能,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这个公式在机械工程中常常用来计算机械设备的动能,对于设计和优化机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力的功率公式。
在机械系统中,力的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物理量,它与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有关。
力的功率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其表达式为 P = Fv,其中 P 为功率,F 为力的大小,v 为物体的速度。
这个公式在机械工程中常常用来评估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
在机械系统中,常常会出现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此时需要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来分析这些力的合成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多个力的合成结果,其表达式为 Fx = F1 + F2 + ... + Fn,Fy = F1sinθ1 + F2sinθ2+ ... + Fnsinθn,其中 Fx 和 Fy 分别为合成后的力在 x 和 y 方向上的分量,F1、F2...Fn 分别为各个力的大小,θ1、θ2...θn 分别为各个力与 x 轴的夹角。
这个公式在机械设计中常常用来分析和优化机械结构的受力情况。
5. 力矩公式。
机械原理第十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矩所产生的功率P之和为 n
m
P Fivi cosi M j j
i 1
j 1
若等等效效构构件件的为角绕速定度轴为转,动则的根构据件等,效其构上件作上用作有用假的想等的效等力效矩力所矩产Me生,,
的功率应该等于整个机械系统中所有外力、外力矩所产生的功率之
和,可得
M e P
于是
Me
n i1
Fi
vi
cosi
m
Mj
j 1
j
同理,当等效构件为移动件时,可以类似得到作用于其上的等效
力为
Fe
n i1
Fi
vi
cosi
v
m
Mj
j 1
j
v
2.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质量
若等效构件为绕定轴转动的构件,角速度为ω ,其对转动轴的假
想的等效转动惯量为Je,则根据等效构件所具有的动能等于机械 系统中各构件所具有的动能之和,可得
联立上述两式,可求出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通过下式 计算等效构件的角加速度
d d d d dt d dt d
§10-4 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10.4.1
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Md Mr
Md
Mr
1. 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的原因
(a) a 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是等效构 △W
b
c
d
毂和轮缘的转动惯量较小,可忽略不计。其转动惯量为:
轮幅
轮缘
轮毂 JA
B
H
A
D2 D D1
JF
m ( D12 2
D22 ) 4
m 8
( D12
D22 )
若设飞轮宽度为B(m),轮缘厚度为H(m),平均直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量Je(),在其上作用有等效力矩Me( , ,t)的
假想构件的运动的研究。
等效构件
具有等效转动惯量,其上作 用有等效力矩的等效构件
等效构件作为原机械系统等
效动力学模型
♦等效构件:把复杂的机械系统简化为一个构件,
J1
1 1
J 2
2 1
m2
v02
1
J
H
H 1
J1
J
2
2 1
2
m2
H lH 1
2
J
H
H 1
2
等效力矩(等效力)与等效驱动力矩(等效 驱动力)和等效阻力矩(等效阻力)的关系:
Me Med Mer
Fe Fed Fer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等效符号e
上式简写为:M=Md-Mr, F=Fd-Fr
三、飞轮设计 P249
● 飞轮设计的基本问题就是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
根据动能定理:图10-6
[W
]
Emax
Emin
1 2
(J
J
F
)(m2 ax
2 min
)
(J
J
F
)m2
其中:[W ] Wmax Wmin 是最大盈亏功
得:
[W ]
m2 (J J F )
根据ωm和许可的δ确定 JF 。
设计要求: [ ]
飞轮-转动惯量较大的回转件。 目的:调速,使速度波动减小。
飞轮的作用:
安装飞轮的实质就是增加机械系统的转动惯量。 飞轮在系统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容量很大的储能器。当 系统出现盈功,它将多余的能量以动能形式“储存”起 来,并使系统运转速度的升高幅度减小;反之,当系统 出现亏功时,它可将“储存”的动能释放出来以弥补能 量的不足,并使系统运转速度下降的幅度减小。从而减 小了系统运转速度波动的程度,获得了调速的效果。
此构件称为等效构件。即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
型。
♦等效条件:使系统转化前后的动力学效果保持不 变。
即: a. 等效构件的质量或转动惯量所具有的动能,应 等于整个系统的总动能; b. 等效构件上的等效力、等效力矩所做的功或所 产生的功率,应等于整个系统的所有力、所有力 矩所做功或所产生的功率之和。
等效动力学模型的意义:
根据等效前后功率相等的原则:
n
m
p M e (Fivi cosi ) (M j j )
i 1
j 1
JeMe
得: Me
n i1
(Fi
vi
cosi )
m
(M j
j 1
j )
等效力矩计算结果的正负号表示:
M e与和Fe与v的方向如果是相同取+,相反取-。
② 当等效构件为移动构件时 根据等效前后功率相等的原则: Fe
解:(1)取构件1为等效构件,由等效条件
1 2
J
2
e1
1 2
J112
1 2
(J2
J 2'
)22
1 2
J
2
33
得等效转动惯量:
Je
J1
(J2
J
2
)(
2 1
)2
J
3
(
3 1
)2
0.01 (0.04 0.01)( z1 )2 0.04( z1z2 )2
z2
z2 z3
0.025kg.m2
(2)由功率等效条件: Me1 M d1 M r3
主动件的速度从零值上升到正常工作速度。
TT
o 起动 稳定运转 停车
2)稳定运转阶段 Wd-Wc=E2-E1=0
a .匀速稳定运转— 速度保持不变,在任何时间
间隔都有:Wd-Wc=E2-E1=0
b .变速稳定运转— 围绕平均速度作周期性波动
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Wd=Wc,E2=E1;
不满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Wd≠Wc,E2≠E1
3)停车阶段 Wd-Wc =E2-E1<0
• 起动阶段与停车阶段统称为过渡阶段。
TT
o 起动 稳定运转 停车
第二节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一、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根据动能定理,所有驱动力和工作阻力
所做的功的总和∆W,应该等于系统的动能
增量∆E 。
∆E=∆W 称为为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式。
说明:❖ 对一个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当原件的运动规律确
根据功能原理 W E
等效构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2:
2
1
M e d
2 1
(M ed
M er )d
1 2
J
e
2
22
1 2
J
2
e1 1
s2 s1
Feds
s2 s1
(Fed
Fer )ds
1 2
me2v22
1 2
me1v12
2、力矩(力)形式的运动方程式 (微分形式)
M ed
d(1 2
2、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当机械的原动机所发出的驱动力矩是速度的函 数且具有下降的趋势时,机械具有自动调节非 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能力。
◆对于没有自调性的机械系统就必须安装一种专
门的调节装置 - 调速249
◆调速器来调节非周期性速度波动 P249
调速器的工作原理:1表示原动机,2表示工作 机, 5表示调速器,如果机器的转速过高,两个重 球K将张开,驱动滑块M上升,再通过连杆机构关小 节流阀6,使得油门变小,从而降低机器转速。
二、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
本章以等效构件为转动构件,假设等效转动惯量 和等效力矩均为位置的函数,驱动力矩和阻抗力矩 也为位置的函数,即:
Md Md ( ), Mr Mr ( ), 故Me Me ( ), Je Je( )
则 1 J2
2
1 2
J
0
02
0 (M d
Mr )d
可得
J 0
J
02
周期性变速稳定运动三参数:
C
周期T、
平均角速度m、 速度不均匀系数
A
D
1、平均角速度
m
1
T
T
0
d
B
m
1 2
(
max
min )
(1)
O
T
2、速度波动系数
由(1)和(2)解得
max min m
(2)
max
m (1
) 2
, m in
m (1
) 2
于是可得
2 max
2 m
in
2
2 m
3、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方法
注意: F和M是一个假想的力和力矩,它不是被代替的已知 力和力矩的合力或合成矩。求机构各力的合力时不能 用等效力和等效力矩的原理。
P241
例10-2:正弦机构,已知 l1, J1, m2 , m3, F3 c,
取构件1为等效构件,求等效转动惯量Je 和阻抗力F3的等效阻力矩Mer。
解:
1 2
J
2
得等效力矩:
Me
Md
Mr
(3 1
)
60
120 (1) 4
30N.m
(3)角加速度:
(41)角MJ速ee度:0.30025
1200
1 s2
1
t
1200
1.5
1800
1 s
方向与驱动力矩一致。
第四节 机械运转速度波动及调节
一、周期性速度波动及调节
1.产生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 图10-6
因驱动力矩和阻力矩及其等效力矩往往是原动
力矩MH=40N·m。 求构件1为等效构件时的等效力矩 Me 和等效 转动惯量Je 。
解 (1)求等效力矩Me
根据功率等效的原则:M e1 M HH
i1H3
Me
1 1 H
MH
H 1
z3 3
z1
1 4 H
得: M e 10 N.m 方向与ω1相同。
(2) 求等效转动惯量Je
2
2
2
2
Je
动的作用,达到调速的目的。但是,如果 [δ] 值取
得很小,飞轮转动惯量就会很大,而且 JF 有一个有
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 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如果机械在运转过程中, 等效力矩 (M=Md-Mr) 的变化是非周期性的, 则机械出现的速度波动称为非周期性速度波动。
1、非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的原因 由于工作阻力或驱动力在机械运转过程中
发生突变,从而使输入能量与输出能量在一段 较长时间内失衡所造成的。
Je 2 )
①
Me
d
d
(1 2
Je 2 )
2
2
dJe
d
Je
d d
其中
d d d d
d dt d dt
(P243印刷错误)
代入得
Me
2
2
dJe
d
Je
d
dt
(力矩形式的方程式)
②
Fe
v2 2
dme ds
me
dv dt
(力形式的方程式)
d
dv
当Je和me为常数时,则:M e Je dt , Fe me dt
第十章
机械运动动力学方程
本章教学内容
◆ 机械运转的三个阶段 ◆ 机械运动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 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 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
本章教学目的
◆ 了解机器运动和外力的定量关系 ◆ 掌握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等效力、等效力矩的概念 及其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