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_10
高考历史中 国近代史复习指南

高考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指南一、掌握时间脉络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较大,事件繁多。
首先,我们需要清晰地梳理出时间脉络。
可以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1、 1840 1860 年: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1 1895 年: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同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 1895 1901 年: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改革,但以失败告终,随后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1901 1911 年: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
5、 1912 1919 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6、 1919 1927 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
7、 1927 1937 年: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8、 1937 1945 年:全民族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取得了胜利。
9、 1945 1949 年:解放战争,国民党统治垮台,新中国成立。
通过这样的阶段划分,能够让我们更有条理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
二、理解重要历史事件1、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虽然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洋务运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高三中国近代史复习评讲课

• 6.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
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
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
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
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 C.太平洋战争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三.材料题答案
• 10.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 养。
• 原因: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观念的制约。
• (2)构想: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 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或颁布具有资本 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孙中山:提 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
• 第(1)问,根据材料中西方的幸福观都涉及到 “德”,幸福观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影响古代中 国人的幸福观因素:经济上是小农经济;政治上 是宗法分封制;思想上是儒家思想。第(2)问,太 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构想主要体现在《天朝田亩制 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上,辛亥革命的构想主要表 现在民生主义方面,没有实现的根源在于时代背 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问, 近代中西方幸福观的改变原因需要从各自的时代 变化出发,结合近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 具体变化分析。
高三中国近代史复习评讲课 (主干知识、线索梳理和试题评讲)
一、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一).师生互动梳理知识,把握主干。 (二)总结中国近代史的主要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讲座.ppt

• 差异的原因:(清)“天朝至上”心态;
•
不求思变;
•
骄傲自大;闭关锁国。
•
•
(国外)革命解放生产力;
•
对内发展经济;
•
对外开拓市场。
•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
• 带来一系列体现英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礼 品:天象仪
• 天球仪 • 反射望远镜 • 太阳系仪 • 天文钟 • 大型战船模型 • (清视为“奇技淫巧”、予以排斥)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讲座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史者,记往事已勖来者。”
•
(XU)
•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
•
(1840——1860)
•
二十年,长河一瞬;
•
二十年,沧海桑田;
•
二十年,由盛而衰;
•
二十年,西洋东渐;
•
二十年,历史转折。
加速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严重腐败
• 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
• 人民群众的斗争 • 清政府内部的禁烟派人物——湖广总督
林则徐 • 声势浩大的虎门销烟(1839年6月3—25
日)
• 3、鸦片战争的发动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
•
• 鸦片战争是英国政府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 策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 门户,开辟市场;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 贸易,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借口是“要求赔 偿”和“经商”。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 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没能真正实行的原因:客观:没有安定环境保证 主观:空想,无法实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讲义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年)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经济住宅传入文化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领域: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重大史实1.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串讲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串讲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学习西方,为实现国家的近代化、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
革命是为了建设,因此,换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分析1.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1840-1949晚清时期(1840-1912)道光(道光二十年1840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11年,1851 - 1861年)同治(13年1862 - 1875年)光绪(34年,1875 - 1908年)宣统(3年,1909 - 1912年)五帝民国时期(1912 - 1949)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 - 1912.4.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10 - 1928.12.29)国民政府时期(1928.4.18 - 1949.4.23)2.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与革命对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革命的主要力量、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1.侵略战争及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掠夺中国大片领土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中日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丑条约》日俄战争(1904-1905)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2.列强在华罪行掠夺中国主权(领土、海关税收、领海、领水、司法、行政管理等)掠夺中国财富(巨额赔款、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中国文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等)屠杀中国人民(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扶植傀儡(清政府、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等)3.列强侵华的影响大量主权丧失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破产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对原有的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带来严重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三、民主革命与改革及思想解放潮流1.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839)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中国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出建立太平天国和平分土地的主张。
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实用课件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

材料题解题思路梳理
01
02
03
04
读材料
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含 义和主旨。
审问题
明确问题要求,确定回答方向 。
找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 行归纳整理。
组答案
根据问题要求和
明确题目要求和论述主 题。
列出提纲
根据论述主题,列出主 要论点和论据。
封建统治腐朽与落后
社会经济结构与矛盾
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小农经济破产, 社会矛盾激化,为民族危机提供了社 会经济基础。
晚清政府腐朽无能,无法有效应对内 外危机,加剧了民族危机的程度。
救亡图存运动过程梳理
1 2 3
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阶级的反抗斗 争,虽然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但也体现了中 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 的历史。主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等。
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中国的近代史后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的历史。主要事件包 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
巩固练习
针对错题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和理解。
05
备考策略调整与优化建议
时间管理:如何合理安排复习进度
制定详细复习计划
根据剩余时间和自身情况,制定 每日、每周、每月的复习计划,
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高三历史复习讲座;近代史部分

专题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获得了不断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主 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人物、作品与思想,启蒙运 动时期主要启蒙思想家和他们的对人文思想的发展。
学习中要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注 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的演变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能分析 西方人文精神的阶级属性和时代局限,又能肯定西方人文 精神中属于人类整体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人物、作品及思 想作出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认识与评价。
2.全球史观: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主张从世界历史的整 体发展和统一性层面考察历史,它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 “从分散到整体” “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全球史观试图 以世界由分散到整体的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去解释世界历史运 动轨迹。15~16世纪之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哥伦布“发 现”新大陆,欧、亚、美大陆文明实现了全球性交汇,引发 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随着一次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 一体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也逐 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之中。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基本特征 其一,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 其二,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其三,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 其四,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 其五,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普遍虚伪和腐败进行了激烈批判, 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高考讲座一、考纲变化1.考试大纲有关这个部分的内容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整体保持稳定。
对考点的阐释,语言更简洁,脉络也更清晰、更线条化。
2.一些考点调整:增加了少量内容:适当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内容,如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适当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内容。
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是积极抗战并且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增加知识的理解:(1)两个问题的增加都有利于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的光荣传统。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进行反抗斗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以此为基础,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面抗战。
(2)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抗日战争。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成为粉碎日军三个月内灭亡计划的主要力量。
抗战八年,国民政府始终坚持抗日。
国民政府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出席开罗会议,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签署 26国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参与联合国的创建等。
(3)新考纲中增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意在说明它是全民族抗战的前提、背景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条件、基础,这对今天很有现实意义与导向作用。
过去的历史内容在这方面分量较轻,现在加重了。
去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公开阐述了新观点,并在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再次陈述了这一论点,即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是积极抗战且作出了巨大牺牲的。
这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考点删除: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保路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3.考纲对考查的各项能力没有变化。
二、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具有特点:(1)坚持能力立意的主导方向。
在保持对分析、概括等较高层次能力考查的同时,针对这几年各地出现拔高追求“综合”的现象,2005年文综试卷加大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力度,强调了知识识记和再现能力,体现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这是我们需要引起关注的命题思路新动向。
(2) 试卷的“时事热”依然不降,更多地反映当今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试卷继续强调试题的新情境,反映社会热点和重大的社会现象。
贯彻“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贴近生活去关注社会热点。
文综试卷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把握更为宽泛,使试题带有现实性、普遍性和大众化的特点。
如民族主义题目。
在文综试卷命题中新情境的创设, 多角度的设问,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社会热点和重大的社会现象的展现,使试卷展现出“新颖”、“活泼”、“浅显”、“实在”的特点,对于平时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生明显有利。
命题思路显然强调了起点低、联系广、思维新、不拔高的改革方向。
(3)坚持简单的学科拼盘与跨学科综合的有机结合,稳中有变。
考虑到中学教学的现状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单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一步到位显然不合国情。
因此,2005年的文综试卷比去年更加侧重于各学科内部的综合。
试卷的选择题基本上是各科分开综合的简单拼盘。
试题中真正做到拼盘得“水乳交融”的并不多。
依然是用题组整合各科内部的专题知识,作为命题考查的素材。
如东南亚题。
这就给大家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应该立足于各学科自己的实际,练好基本功,在做好各学科内部知识整理的基础上,再适当训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试题中继续保持一定数量的图表,以考查考生提取、分析有效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试卷整体上凸显一定的开放性。
首先是选材的开放性。
既有国内外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也有贴近社会生活的实例,并广泛地使用地图、表格、图片、照片、诗词、史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显得平实亲切。
其次是设问的开放性。
此类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开放性和思维的高度,能够体现出“能力立意”的考查意图,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三、这几年试题的趋势第一,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强调运用,重视学科主干知识考查,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第二,试题设计遵循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体现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改革创新精神。
第三,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侧重于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同一道题中的自然转换。
第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具体问题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作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第五,部分地区试卷(如北京卷)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把“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
提醒大家注意: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其中加入选择题,说明命题的形式外延扩大。
北京文科综合的分值今年做了调整。
去年,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比例约各占50%,今年,选择题比例下调为45%,非选择题比例增加到55%,主观性试题的增加表明今年高考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四、复习建议: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关注考纲变化第一、对于大纲增加增强的内容要高度重视,对于删减的内容要大胆丢掉,对于表述变化的内容要迅速适应。
第二、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重视《题型示例》。
关注考试的范围、增减的内容,还应更多关注《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及所附样卷。
样卷展示了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能帮考生了解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
《题型示例》题是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们认为比较成功、可资借鉴的高考试题,从《示例》题中可窥视高考命题的走向。
时下流传种种高考信息,其实最重要、最直接的信息就蕴藏在《示例》题和样题中。
第三、“小字不可小视”。
考生要适度关注未列入《考试大纲》内容、教材中的楷题字(俗称“小字”)部分、注释、插图、引文等,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几乎年年发生,去年高考全国卷第37题材料三、第3问凯末尔革命的问题超出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选择题第13题“滇王之印”题是教材中的楷题字部分,“小字不可小视”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规律。
2.复习的前瞻性———关注发展理念这几年文综命题,隐性地贯穿着一个命题理念,即以发展理念作为命题主题。
如2004年文综高考命题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去年文综命题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估计今年文综试卷主题仍然在“和谐”二字上做文章,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主题。
应了解、掌握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以新的理念审视教材,以新的眼光解读考点,关注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的和谐发展,地区的和谐发展,世界的和谐发展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把握高考发展的方向,在高考中永立不败之地。
3.掌握复习的主动性——关注课本基础狠抓课本,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便无从谈起。
考生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网络化。
将知识提纲化,逐章逐节地将课文整理成条理化、层次化的提纲。
特别重视时代转折时期的历史。
因为,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处或转折时的史实都应是重点与难点。
转折时期充满动荡和变数,而动荡的原因多种多样。
4.注重复习的实用性——关注时政热点“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不也是高考命题的特点。
纵观近两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考生要高度重视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因与热点问题联系而生动,考生要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时政,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
例如,本年度最重要的热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相继组团访问大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十六届五中全会(计划变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全线铺通,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及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个税起征点调整及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党的建设问题、八大精神、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国共关系与台湾国民党主席、新民党主席访问大陆、中外科技与神州六号、科技自主创新与建立创新型国家、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浪潮、中外关系与联合国改革、和谐世界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文明的融合和冲突等等。
新增有关抗战的内容,这可能与周年大事中的热点问题长征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60周年等等。
命题2大题:民族主义题目针对当时中国国内反对日本入常中出现的偏激民族情绪;万隆会议完全就是热点周年纪念日的题材。
5.增强复习的创新性——关注学术课改命题专家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
前些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化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高考亮点。
经过几年探索,命题思路渐次明晰,以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
应关注史学研究新态势,调整复习历史视角,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以文明史范式指导历史复习。
如知道什么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等,了解文明史的结构,如知道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大部分等。
吸收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的长处。
应关注课改,特别是研究性试题。
纵观前两年历史试题,研究性试题或是隐性,或是显性,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试卷当中,并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新亮点。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估计也将保留这一特点。
高三历史学科在一轮复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是高三历史总复习的重要步骤。
现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重点掌握以下专题知识,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①在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
"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
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
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
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