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合集下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阅读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除了证明陋室不陋,还有何用意?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出现错别字不得分)2.所处的环境,所交的朋友,所做的事情。

(意思对即可)3.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意思对即可)4.一个人,应该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追求高雅的情调,不要一味地贪图富贵名利,为世俗所累。

(只要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鄙弃功名利禄”两方面回答即可)提示:。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阅读附答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
宅住...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7.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何可一日无此君!
 译文:___________
 9.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幺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1)斯:这(2)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鸿儒:博学的人(4)案牍:官府的公文。

立志当早,存高远。

陋室铭译文及注释

陋室铭译文及注释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写作技法
作者:佚名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陋室铭鉴赏
作者:佚名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碣石玄武山的古寺灵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碣石玄武山的古寺灵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碣石玄武山的古寺灵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家乡碣石玄武山就是这么一座山,它虽只是一座100多米小山坡,但因其南麓建有一座“灵声远播”的元山寺而享有盛名,成为东南亚、港澳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同胞及粤东地区善男信女朝拜的释道合一的名山。

玄武山濒临南海碣石湾,是陆丰碣石全城最高处。

山中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原名玄武庙,至清代因避康熙玄烨的帝讳,改为元山寺,已有890多年历史。

该寺坐北朝南,依山递建,占地面积3356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厅堂、院落,左右庑廊、方丈厅和僧房等大小99间,寓意吉祥长久。

庙宇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琉璃彩瓦,雕梁画栋。

其外墙都镶嵌着传统瓷贴画,每幅画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色彩鲜艳,流金溢彩,内容也丰富多彩,除了取材于中国历史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东周列国”和《八仙过海》等,还有描摹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把古寺装饰得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既具有浓郁的地方宗教文化特色,又体现了明、清年代的建筑风貌。

元山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和释迦牟尼佛像,这“佛道合一”的特点,世所罕见。

据史书,明太祖朱元璋信佛重道,又因驻碣石卫的官兵多为北方人,崇信北方的武神,元天上帝便成了元山寺的主神。

民间传说,元山寺供奉的元天上帝,是从武当山飞来的武神。

寺内现有'武当飞来'的牌匾。

至清代,皇帝则实行抑道扬佛的政策,道教地位衰落,下旨全国各地,致使许多道教宫观被关禁或毁损。

但碣石地处天涯海角,卫城总兵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在元天上帝的神像前,再供上一尊释迦摩尼佛像,也表称“正祖宗支,释宗正裔”,与相符当时朝廷的旨意。

这就是元山寺释道汇流的缘由。

元山寺在海外华裔、特别是广府语系和闽南语系的港澳台同胞中享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半径很远的以“保外乡”著称的古寺。

寺内供奉的玄天上帝,据说在神界中,其地位处于玉皇大帝,属于“亚帝”,天下诸神都归这“亚帝”统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9)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不加装饰的。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3)灵:这里用为动词,成了灵异的水。
(4)斯:这。是:判断动词。陋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8)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原文
山不在⑴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斯⑷是陋室,惟⑸吾德馨⑹。苔痕上⑺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可以调素琴⑽,阅金经⑾。无丝竹⑿之乱耳⒀,无案牍⒁之劳形⒂。南阳⒃诸葛庐⒄,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这里用为动词,成为名山。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2分)①谈笑有鸿儒鸿儒____________②人不堪其忧不堪____________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小题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____________,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2分)小题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参考答案:小题1:①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②无法忍受。

小题1: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小题1:托物言志倾听、思考、记忆小题1: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以及内容的理解。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写法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结合文中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即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古诗文阅读附答案比较阅读(1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B.孔子云:何陋之有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D.无案牍之劳形小题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

(2分)(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小题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分)答: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1: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衬托莲之高洁。

(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小题1: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小题1:C小题1:(1)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2)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略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文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2页)

【参考文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2页)

【参考文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阅读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3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2)可以调素琴素:(3)无案牍之劳形劳:【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3】选文结尾作者提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意是什么?(1分)答案【小题1】(1)香气(2)不加装饰的(3)使……劳累(3分)【小题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分)【小题1】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的抱负和高洁的情操,揭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

(1分)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用法的词语,比如“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除了注意“上、入”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正确性、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1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2灵。

3斯是陋室,4惟吾德5馨。

苔痕6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7鸿儒,往来无8白丁。

可以9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10乱耳,无案牍之11劳13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词语解释
1、名:
2、灵:
3、斯:
4、惟:
5、馨:
6、上:
7、鸿儒:
8、白丁:
9、调:10、乱: 1 1、案牍:12、劳:
13、形:
二、句子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理解
1、文中用比喻句赞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的多是四子句和五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其中属于对偶的句子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内容看,不涉及作者日常生活情趣的语句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作者在文末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
A、暗示他和诸葛亮、杨雄一样有名。

B、以此自比,表达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

C、通过比较,表明他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一样简陋。

D、抒发他对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贤者的怀念之情。

5、《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贤者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

“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本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就属同韵。

2、文中的“白丁”本指平民,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来代指平民的还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