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课件

合集下载

《爱莲说》PPT优质课件

《爱莲说》PPT优质课件
结合声情并茂的朗诵,传达作者对 莲花的喜爱之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
创作过程中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比喻
将莲花比作“花之君子”,形象 地表达了莲花高洁、清雅的品质

拟人
赋予莲花以人的品质,如“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使
莲花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对比
通过与其他花卉的对比,突出莲 花的独特之处,如“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绘,歌颂了莲花 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唐代诗人李白《古风其二十六首》中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的诗句,赞美了荷花的清新美丽。
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绘了荷花盛开的壮观景象。
《爱莲说》PPT 优质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特色鉴赏与创作技巧分析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交流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周敦颐生平及成就
生平
周敦颐(1017-1073),字元皓 ,别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 文学家、教育家。
“爱莲”精神。
小组讨论应注重合作与交流,鼓 励学生积极发言、倾听他人意见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将“爱莲” 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观看
同时,荷花种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 展和创新,新品种不断涌现,为荷花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6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交 流
学生自制《爱莲说》主题PPT展示
学生可选取文中经典名句或段落,结 合个人理解和感悟制作PPT。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6张PPT)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6张PPT)

香远益清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
亭亭净植
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提示:尝试使用“莲是_____之
君子 美名远扬 高洁独立 令人尊敬
花,君子是_____之人”的句式
回答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
问题三:
作者描写莲花也是在写君子,表达 自己对君子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 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总结:托物言志。作者托于清莲, 言己志向。
问题四:
文章的主角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呢?
(1)写菊:陶渊明爱菊的低调、朴素,不 张扬,爱菊的不慕名利,淡看富贵,归隐 田园。其实他是爱自己的归隐田园,宁愿 远离官场,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写菊是 写陶渊明,菊的品格就是人的品格。
问题四:
文章的主角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呢?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 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 落有致、富于变化。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 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 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希望所有同学在学完课文之后,也能跟周敦颐 一样,永远追求正直高洁的品性,哪怕是在淤 泥之中,依旧努力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
姓名: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 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
籍贯: 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 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身份: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 学家、哲学家。
作品: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 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 《周元公集》)。
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 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 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 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 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 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 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爱莲说》。

《爱莲说》优秀PPT课件

《爱莲说》优秀PPT课件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01
02
03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通过 对荷塘和月色的细腻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 爱和追求。
《莲花》
安妮宝贝的小说作品,以 莲花为象征,探讨了生命、 爱情和死亡等主题。
《爱莲新说》
当代作家对《爱莲说》的 重新解读和创作,以新的 视角和表达方式呈现莲花 的美丽和内涵。
《爱莲说》优秀PPT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莲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周敦颐生平及成就
01
生平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教育家。
形态美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细腻的笔 触描绘了莲花的形态美,如“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等。
气பைடு நூலகம்美
品格美
在周敦颐的笔下,莲花不仅仅是一种 美丽的花卉,更是一种具有高尚品格 的象征。他通过赞美莲花来表达自己 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除了形态美之外,周敦颐还通过比喻 和拟人等手法表现了莲花的气质美, 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
当代社会中莲文化传承价值
美学价值
莲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形态优美、寓意深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当 代社会,可以通过艺术创作、设计等方式传承和弘扬莲花文化。
道德教化价值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象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精神风貌。在当代社会, 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爱莲说》课件-(共38张PPT)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 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誉为 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 安的风气。暮春时节,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 求富贵的世风。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 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随堂练习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 排比、比喻
“莲之爱,同予者……宜乎众矣。” 反衬
“同予者何人?”
反问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惋惜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鄙视 予 ——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赞美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指唐朝
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 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 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 花的问题。
文言文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舒缓一些读 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4.读出感情
爱莲说
周敦颐
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fá 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淤 yū 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濯zhuó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涟liá n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xiè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逸yì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噫yī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鲜xiǎn 乎/众矣。

牡丹
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正衬
反衬
品格高洁 超凡脱俗
(Hale Waihona Puke 世)质朴正直贪慕富贵
志洁行廉
(入世)
追逐名利
托物
——— —
言志(象征)

君子之德: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不慕富贵, 不趋炎附势。
早小 有荷 蜻才 蜓露 立尖 上尖 杨头角 万 里 --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杨 万 里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天清 然水 去出 李雕 芙 白饰 蓉

留 得 残 荷 听 雨 声
李 商 隐
——
苏 轼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
爱 莲 说

《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莲花的高 洁品质和作者对莲花的喜 爱之情。
关键语句解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说明花的种类繁多,可爱者众多,为下文写莲花做铺垫。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表达作者对莲花的独特喜爱,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具体描绘莲花的形态特点,展现其正直、高洁的形象。
《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莲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儒家思想在《爱莲说》中体现 • 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周敦颐生平及成就
01
02
03
04
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 创始人之一
历任地方官职,政绩卓 著
03
倡导中庸之道
文中提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表达了对不同花卉的喜爱因人而异,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中庸
之道,即尊重个体差异、寻求平衡与和谐。
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
1 2 3
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和文化传统。
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 远,被誉为“理学开山”
著作丰富,包括《太极 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创作背景
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 下的濂溪书院讲学时 创作
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 关系,体现了作者对 佛学的深厚造诣
以莲花为喻,表达了 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 求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01
02
03
04

第17课《爱莲说》课件(39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爱莲说》课件(39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fán

zhuó
xiǎn

xiè
màn
周敦颐
甚蕃
淤泥
濯清涟
不蔓不枝
亵玩

字词学习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整体感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鲜有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还有菊花、牡丹,三处。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
禅宗美学追求空灵、幽远之美。《爱莲说 》中作者通过对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的描绘,体现了禅宗对空灵之美的追 求。同时,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物之一, 也寄托了作者对禅宗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PART 06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
REPORTING
中西方花卉文化异同比较
花卉象征意义
在西方,花卉多被赋予爱情、友谊等情感象征;而在中国,花卉 则更多地承载着道德、品格等精神内涵。
追求自由精神
道家注重个人精神自由,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爱莲说》中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特性,表达了 作者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独立人格的尊重。
禅宗意境追求
禅意盎然
禅宗强调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 越。《爱莲说》中通过对莲花静谧、幽 深之美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禅意盎然的 艺术境界。
VS
追求空灵之美
《爱莲说》ppt课件
汇报人:
REPORTING
2023-12-31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莲花形象分析 • 艺术手法鉴赏 • 思想内涵挖掘 •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
目录
PART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REPORTING
周敦颐生平事迹
01
02
03
生平简介
周敦颐,字元皓,别号濂 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 、文学家、教育家。
追求君子人格
儒家认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博的知识。《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追求 君子人格的志向,同时也寄托了对世人的期望。
道家自然哲学思想渗透
顺应自然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中通过对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性的描述,体现了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 莲 说
周敦颐
1.归纳“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一些文言词 汇。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习莲“出淤泥 而不染”的品格,欣赏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重点: 1.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能说明以花喻人的含义。 2.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 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托物言志
、衬托品格: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莲:花之 君子 者
问题一:一读,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读通文章, 读出感情。 1.予 / 独爱莲之 妖 /出淤泥而不 / 染,濯 清 涟 而 不 /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 学法指导一: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
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
2.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 什么作用? 喜爱不同的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 节。两个“独”字,既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气节,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
问题五: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虽然整天和一群不务 正业的学生鬼混,却仍能学业有成,品行端正,你相信吗 ? 示例: (1)不相信。我见过一些学习懒散却成绩优秀 的“天才”式学生,但若要用品行端正来形容他们, 我觉得好像不太合适,因为他的性格或多或少受到 了不良习气的影响。 (2)相信。有多少出身卑贱低微、成长于不良 环境的人,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具有高尚的品格啊。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面对饥饿,他身边许 多人都选择吃人来维持生命,而他却不为所动。
可亵玩焉”的清高、端庄。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描绘莲的语句所代表的可贵 品质。 莲花代表的高贵品质:“不染”—— 质朴,洁 身自好;“不妖” ——高洁;“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亭亭净植” ——胸怀豁达,品行无邪; “香远益清”——美德广布四方;“不可亵玩”— —威严庄重不可亵渎。
问题四:四读,品味妙处。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 ,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 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颐 ( yí ) . 淤 ( yū ) . 噫 ( yī . ) 蕃 ( fán ) . 涟 ( lián ) . 鲜 有闻( xiǎn ) . 濯 ( zhuó) . 亵 ( xiè ) .
3.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阅读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补充下面卡片内容。
周敦颐(1017—1073),字 茂叔 ,号 濂溪 ,北 宋著名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 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 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 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 道学传》将疏通文义,感知文章。合作翻译
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词类活用,解释下列词语。
(1)蔓: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2)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结构助词,的。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清澈。 清香。
学法指导二:由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 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 性。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生长于污泥之中却不受 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 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 直立在那里。
4.整体感知,填写下表。
陶渊明独爱 菊 世人盛爱牡丹 花之可爱 《爱莲说》 予独爱莲 不染、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 亵玩 菊:花之隐逸者 人之感叹 牡丹: 花之富贵者 写法:
问题三:三读,明晓内容,理解文章内容,读出感情。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芳香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