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解析(原卷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

2016届高三南京市六校联考调研试卷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2.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宋明理学的兴起D.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4.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一号直冲太空,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距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

如果你要查找这种原理应用的最早出处,你可能查阅()A.《战国策》B.《汉书》C.《唐书》D.《清史稿》5.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高三历史-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高三历史-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作用2.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庄子主张顺其自然,顺应大自然,所以才弃官隐居于大自然,逍遥于天地之间,而不想从事让人烦恼的“仕”途,所以在本题中只有C项和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是吻合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的思想3.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内阁制【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4.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2016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2016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出发,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学研究•史料解读•史料的使用【名师点睛】史料根据使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

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南京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立嫡以长是继承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D项正确. 【答案】D2.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表明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而不是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精品: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训练样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训练样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

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

’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

”材料反映的制度A.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C.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D.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故曰:‘严而少恩’。

”这一流派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由“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严而少恩”可知该思想流派的主张严刑峻法,故为法家。

儒家强调尊卑等级,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3.《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对材料中表述的土地制度,理解错误的是A.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B.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交换C.春秋战国时逐渐瓦解D.奴隶在土地上集体劳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之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归周王所有,因此不能随意买卖,由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作,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因此选B。

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4.《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英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英语试卷(含答案)

南京市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英语试卷2015.9.10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两小节:满分2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o got the man’s last ticket to Eason’s concert?A.DavidB. ElenaC. Vincent2.Where are the speakers?A.At homeB. At a restaurantC. In a park3.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Baymax?A. A boring filmB. A dying robotC. A perfect companion4.How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go to the meeting?A.By taxiB. By carC. By underground5.Why is Sun Shaoping the woman’s hero?A. Because his story is inspiringB. Because he is an ordinary manC. because he lives a good lif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How much did the man pay for the earphone?A. 80 yuanB. 100 yuanC. 150yuan7. Why did the man buy the earphone?A. Because of the good qualityB. Because of the low priceC.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olor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考试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考试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南京惟越教育中学(初高)课外辅导中心
南京市 2016 届高三学情调研考试 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 1.本解答给出的解法供参考.如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答不同,可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 应的评分细则. 2.对计算题,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时,如果后续部分的解答未改变该题的内容和难度,可视影响的 程度决定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部分正确解答应得分数的一半;如果后续部分的解答有较严重的错误,就不再 给分. 3.解答右端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4.只给整数分数,填空题不给中间分数.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70 分. 1.{2} 6.5 3 11.( ,4) 2 2. 10 7. 3 2 2 3.0.032 8. 5 13.2 3+3 4 4. 5 9. 3 3 5.2 10.必要不充分
1 1 < . ……………………………………13 分 30 20
答:P 不可能大于 方法二 所以 P= 假设 P>
……………………………………………………14 分 …………………………………………………… 6 分
依题意 x=0.2a.
mx x 0.2a a = = = .…………………………………………8 分 2 2 y k(ax+5) k (0.2a +5) k(a +25) 1 ,得 ka2-20a+25k<0. 20 …………………………………………10 分
1 2 2 (2)因为 sinA= ,且 A 为锐角,所以 cosA= . ………………………………………8 分 3 3 所以 sinC=sin(π-2A)=sin2A=2sinAcosA= 4 2 , 9 ………………………………………10 分
7 cosC=cos(π-2A)=-cos2A=-1+2sin2A=- .…………………………………………12 分 9 π π π 8+7 2 所以 sin(C- )=sin Ccos -cosCsin = .……………………………………………14 分 4 4 4 18 16.证明: (1)连结 AC,交 BD 于 O,连结 OE. 因为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OA=OC.…………………………………………………2 分 因为 E 为侧棱 PA 的中点,所以 OE∥ PC.…………………………………………………4 分 因为 PC / 平面 BDE,OE平面 BDE,所以 PC // 平面 BDE.…………………………… 6 分 (2)因为 E 为 PA 中点,PD=AD,所以 PA⊥DE.………………………………………8 分

精选江苏省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精选江苏省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南京市2019届高三期初摸底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

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

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

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

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

”该材料主要反映出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4.“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6.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2.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3.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内阁制4.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5.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

即刻起碇,勿迟误。

”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A.备战迎敌B.妥协求和C.退让保船D.消极避战6.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7.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①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②国民政府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③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它能够将难以表达的含义转为直观的信息。

观察右图,结论正确的是()A.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中共的最高决策由错误走向正确C.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D.中国革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御侮9.“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10.1984年,邓小平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为扩大开放,中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1.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

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12.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

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B.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13.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A.开放性和灵活性B.巩固统治缓和矛盾C.随意性和实用性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14.“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

”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A.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15.1855年,某画家的作品遭到巴黎国际画展的拒绝,理由是主题和人物太粗糙、太写实、太大,不适合艺术表达。

画家愤怒地在官方展览馆对面租用一幢楼房,自行举办个人画展,向古典主义传统发起挑战。

他强调个人主义,认为艺术家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只能表达存在的和真实的人、物、地。

下列作品中与该画家创作风格一致的是()16据统计:1878—1887年间,英国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

在1900年前后,英国内阁已经合法占用了下院五分之四的议事时间。

这表明英国()A.议会核心地位丧失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内阁的权力在膨胀D.君主立宪制的完善17.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18.“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财产税法》D.《全国劳工关系法》19.1991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单一货币建设中,只有11个国家先期成为欧元区成员,这使得欧洲一体化不能按照统一速度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A.各国政治利益对欧洲联合带来巨大阻碍B.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欧洲走向联合C.欧盟东扩对欧洲联合带来极大不稳定性D.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欧洲联合20.下图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整个欧洲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界银行承担主要救助职能B.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崩溃C.法制化的贸易体系亟待建立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3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3分)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

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5分)(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4分)22.(14分)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百余年,以英国为发源地、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狂飙了西方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启蒙运动是自我命名的。

牛顿在力学和光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不仅成了启蒙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想源泉,而且也提供了启蒙运动的一个主要隐喻:光明。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一篇著名的短文中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最著名的定义:“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要敢于认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译者序材料二(启蒙哲学)以破坏的方式对待了本身已经破坏了的东西……他们攻击的是什么国家!是大臣和他们的宠姬仆妇的最盲目的统治,于是就有一大群小霸王和游手好闲之辈把掠夺国家的进项和人民的血汗看成一项神圣的权利。

……我们看到个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毫无权利,在良心上、思想上也同样地毫无权利。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三(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

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力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启蒙运动“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把批判功能与生产(建设)功能结合起来,并且使两者直接地互相转化”。

——【美】彼得·盖伊《我为什么写<启蒙时代>》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的主要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