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5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高中历史】第3单元 第6课《第2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含详解)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基础达标(36分)1.我们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苏德实力对比的变化B.英美苏与德意实力对比的变化C.欧洲战场实力对比的变化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
因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使苏德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
答案 D2.下列战场中最先转入反攻的是()。
A.苏德战场B.太平洋战场C.北非战场D.中国战场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1942年11月美英联军登陆,与北非英军夹击德军。
答案 C3.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B.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C.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D.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好转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最主要”三个字。
很显然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所在,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
答案 D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的共同点是()。
A.都是地区战场上规模最大的战役B.都是美英同盟对德意法西斯的胜利C.都是地区战场上的重要转折点D.都是陆海空三军配合的战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认识问题的能力。
中途岛海战是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胜利,是空军、海军配合作战,故排除B、D两项。
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亚太地区的最大战役在中国,排除A项。
答案 C5.以作战时间长达八个月、战况惨烈,每一座房子、每一个街道都成为德军的坟墓而著称的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B.阿拉曼战役C.库尔斯克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城市中巷战的典型,历时8个月,最终使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答案 D6.在苏联某电影中,有这样几组场景:敌方第六集团军在猛烈炮火下突入市区,激烈的巷战开始;但敌方却始终不能占领全城,最终敌方将领保罗斯率残部投降。
该电影反映的是哪一战役()。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三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学习目标】了解各大战争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战争是怎么实现转折、通向胜利之门的。
【诊断补偿】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2.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诱思导学】【知识整全提高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巧建结构【基本素能训练】一、选择题:1.1942年苏德战场集中力量进攻的主要目标是:A.莫斯科 B.斯大林格勒C.列宁格勒 D.库尔斯克2.德国陆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A、进攻英国 B、莫斯科战役C、进攻基辅D、斯大林格勒战役3、毛泽东说:“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灭亡的决定点。
”这句话的最主要含义是:A.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进攻俄国是注定要失败的B.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进攻俄国是侵略战争,侵略者必败C.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灭亡在进攻俄国的过程中D.希特勒在斯大林的失败同拿破仑在莫斯科的失败一样,在为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4.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太平洋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战役是:A.珍珠港战役 B.中途岛战役C.阿拉曼战役 D.诺曼底战役5、指挥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的将领是:A.戴高乐 B.丘吉尔C.朱可夫 D.蒙哥马利6、北非阿拉曼战役的作战双方是:A.德国军队和英美联军B.德意军队与英美盟军C.意军和英军D.德意军队和英军7、下列二战中的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①中途岛战役②莫斯科战役③不列颠之战④阿拉曼战役: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8.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这是因为①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③这次战役的胜利有利地配合了其它战场②德国是轴心国的中坚力量④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苏联能抽出其他战场作战⑤这次战役的胜利减少了其他战场的压力A.①②③⑤ B.①②C.①③④⑤ D.①②③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列四次战役按时间排列顺序应是①莫斯科战役②斯大林格勒③不列颠之战④德军攻克基辅: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二、非选择题10.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一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二战的转折和结束(历史PPT教学课件)

雅尔塔 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1945年7月
欧洲战场 形势的发 展变化
①对德、日的处理 ②创建联合国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 奠定了基础
波茨坦 会议
反法西斯 战争全面 苏、美、英 胜利前夕
①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 处理德国的精神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 灭亡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迟迟不开辟原因: 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 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1944年开辟原因: 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 战争(1943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 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 美国投放原子弹 1945年8月6、9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腹背受敌
名称 开罗 会议 时间 参加国 1943年11月 中、美、英 反法西斯 力量在各 战场取胜, 为加速战 争进程 背景 主要内容 发表《开罗宣言》,宣 告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 还中国 作用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 利得到国际公认
德黑兰 会议
1943年11月 苏、美、英
决定美英在法国北部开 辟第二战场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漫画中左上方 的旗子上写着: 麦克· 阿瑟,右 下方写着:尼 米兹。
自主学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哪些 重要会议?请列表整理这些会议的时间、参加国、主要 内容和影响。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背景
主要内容
作用
开 罗 会 议
雅 尔 塔 会 议 “ 三 巨 头 ”
二战后期重要国际会议
莫斯科保卫战(1941.9-1942.1)胜利意义: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陆军在二战中 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速胜) 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具有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之久,从1939年至1945年,期间发生了多场重大战役和事件。
然而,在这段时期中,有一些特定的转折点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些事件或决策改变了战争进程,并最终导致了盟军的胜利。
1. 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突然袭击导致了美国参与战争,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本宣战,并加入了盟友对抗轴心国的行列。
此举改变了世界战争的动态,将美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投入到战争中。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其参与为盟军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美国的战略打击能力和工业生产潜力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对轴心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了坚决的保卫战。
纳粹德国希望占领斯大林格勒,以扩大其在苏联南部的控制区域。
然而,苏联军队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抵抗。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转折点出现在1943年2月2日,当时苏联军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并夺取了斯大林格勒。
这一胜利不仅结束了纳粹德国在东线的进攻,还彻底改变了战局。
苏联的胜利削弱了德国陆军的战斗力,为盟军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3. 联合国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是一个多边国际组织,旨在为各国处理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的成立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联合国成立后,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各国可以通过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爆发。
此外,联合国还致力于推动全球合作和发展,以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4. 决战诺曼底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启了战争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决战诺曼底被认为是盟军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的关键。
盟军成功渡过英吉利海峡,突破了纳粹德国的防线,并最终推进到德国本土。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改变了战局,对于轴心国来说,这标志着战争彻底失去了控制。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 三 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40.7 40.6
40.4--5
39.9.1
39.3 38.3
41 40 5
-.
材料一:莫斯科保卫战: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大
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 在入冬以前打败苏联。他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 由包克指挥进攻。
③不列颠之战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二、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美日兵力对比
美国 日本
航空母舰 战列舰
3
8
11
巡洋舰和驱逐舰 舰载机
23
200
80
700
中途岛海战美日损失
航空母舰 巡洋舰或驱逐舰 飞机 人数
美国 1
1
日本 4
1
147 307 332 2500
中途岛海战美日对比呈现怎样情况?美国为何能获胜?
B
C、中途岛战役
D、阿拉曼战役
2、二战爆发后,丘吉尔曾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
坟墓里,更愿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
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法西斯德
国也反对苏联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样仇恨,毫无
二致 ④站在英国资产阶级立场上,维护本国利益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③ D ② ④
斯大林格勒几乎 被夷为平地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 的废墟中进行战斗
斯大林发出“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 一切力量消灭敌人”的号召。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在激战中仍坚持生产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开始反击
7月到11月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 防御阶段,也是最为艰苦的阶段。俄国人 拼命抵抗让德军束手无策,侵苏德军团长 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他们不 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 知疲劳,不怕炮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推荐文章
秋季防御作战相关资料热度: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热度:古印度的历史发展热度:近现代历史知识点热度:法国贝洛森林战役热度:
(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的闪击战失败。
反法西斯国家由防守转为进攻
(2)1942年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
(3)1942年,英美军队在北非了阿拉曼击溃了德意军队。
不久,意大利投降
(4)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百团大战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局势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百团大战结果,希望你喜欢。
百团大战结果3个半月中,我敌后军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人教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本课是高中《历史》选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大构建:1、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2、中途岛战役;3、阿拉曼战役。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六课,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几次转折性战争,从这几次战役之后法西斯开始走向灭亡,反法西斯国家发起来反攻。
课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难易适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几场转折性战役无不惨烈艰辛,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培养学生爱护和平信念,热爱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美军空袭东京;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
2、理解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的原因以及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二战中各大战场如欧洲战场、亚太战场和非洲战场的转折性战役,剖析这些战役对二战胜利的影响。
2、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和前课内容,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打开胜利之门的原因。
3、论从史出:引用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运用:通过对二战的转折,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护和平信念,热爱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多媒体课件;2、做好预习和导学案。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入:经过与法西斯势力的不懈斗争,最终国际反法西斯组织取得了胜利。
其中有几场战役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几场惨烈艰辛的转折之战。
[问题]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实现转折的?2、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日军为什么败于中途岛战役。
【讲授新课】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板书)1、莫斯科战役(板书)过程:1941年9月至12月,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新人教版选修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材分析本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为中心,讲述了战争形势的变化:首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最终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次,欧、亚、非三大战场都出现了转折性战役,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此外,本课还揭露了法西斯国家的暴行。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盟军胜利结束北非战事;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
2.思想教育:①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二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②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
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能力培养:通过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1939 年~1941年欧洲战场的态势?(学生回答略)面对法西斯侵略的猖獗肆虐,出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新局面,促使战争形势出现转折。
(讲授新课)一、太平洋战争爆发(板书)1.日本偷袭珍珠港(板书)德国在欧洲闪电战的成功,使日本获得一个机会,得以夺取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殖民地。
1940 年7 月,已经陷入中国抗战汪洋大海的日本侵略者,决意扩大侵略,确立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基本方针,妄图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因此日本同英、美,特别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论综合国力,日本难以同美国抗衡,因而演出了1941 年12 月7 日偷袭珍珠港基地,先发制人的一幕。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偷袭珍珠港的概况)12 月8 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12 月11 日,德、意对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识记: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美军空袭东京;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
2、理解: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的原因以及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的原因。
3、运用:通过对二战的转折,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二战中各大战场如欧洲战场、亚太战场和非洲战场的转折性战役,剖析这些战役对二战胜利的影响。
2、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和前课内容,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打开胜利之门的原因。
3、论从史出:引用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献身精神。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战场上完成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伏尔加格勒市中心一座多层商夏的墙上挂着一块纪念牌,上面写道:1943年1月31日德军第6野战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及其司令部人员在这座楼的地下室被俘,这块牌挂得实在太高,几乎很难看清上面的字。
这件事要推溯到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猛轰。
德军开始全线崩溃。
1943年元月8曰,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
保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
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
元月26曰,德军第六集团司令保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
希特勒为给保卢斯打气,于30日下令授予保卢斯元帅军衔,给第六集团军的117名军官以各晋升一级等奖励。
希特勒还把元帅肩章通过空投送到保卢斯被围的斯大林格勒近郊。
然而,也就在这一天,保卢斯及其部下9万人作了苏军的俘虏。
由于当时根本不可能把肩章送到元帅手中,所以他被俘时戴的是上将的肩章,当苏军按肩章叫他的军衔时,他连忙作了纠正。
那么,33万被围德军如何最后只剩下9万残兵败将?希特勒又是如何从一个战争狂走向坟墓的?讲授新课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1、莫斯科战役:(1)德军的战略意图: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2)概况:1941.9~12对阵双方:苏军:朱可夫←→德军:包克战役结果:德军被歼50万,仓皇后退。
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
德军投入的兵力有74个半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万多门大炮和迫击炮。
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
苏军方面总共有9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
希特勒扬言要在莫斯科红场上检阅他的法西斯军队。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
在这三个包围圈作战中,德军共俘虏66.3万俄国人。
面对这危急关头,苏军迅速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公里的莫日艾斯克组织了防线,阻止德军推进。
10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方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以防守莫日艾斯克。
10月中旬,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0月15日,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成,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誓死保卫莫斯科。
三天之内,全市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
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
在首都和全国军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
到10月底,德军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纳罗--佛敏斯克--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以西一线。
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
1941年11月7日,苏军在英勇保卫莫斯科的同时,红场依然进行着阅兵式。
斯大林向全国军民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
11月23日,德军占领克林, 27日,又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二十四公里的伊斯特腊。
莫斯科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莫斯科军民誓死保卫首都,苏军第316步兵师(后改名为潘菲洛夫第8近卫师),表现了苏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阻击德军坦克通向莫斯科的杜波塞科沃要道上,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击毁敌人十八辆坦克,为保卫莫斯科,英雄们全部壮烈牺牲。
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15.5万,坦克777辆,而莫斯科岿然不动。
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德军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
而苏军,他们习惯寒带生活,而且穿上了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一百五十万双军靴,一万零五百吨制靴皮革。
随后又运去七百万双军靴。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
1 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十六万八千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100到35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83万多人。
在冬季战局中,德军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擅自退却、违抗军令等罪名给6.2万名官兵判刑。
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3)影响:①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②大大改善了苏联的军事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赢得了美英盟军的支持和援助,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合作探究】苏联红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苏军看: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②苏军情报准确,及时东兵西调,加强莫斯科防御;③有利的自然环境(俄国的严寒);④美英盟军的援助。
从德军看:①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德军冻死8万人,冻伤15万人,主要原因是不适应严寒的恶劣天气;其次是德军统帅部轻敌,认为冬天之前能拿下莫斯科,没有准备冬装。
这和拿破仑兵败莫斯科是一样的,西欧的军队不能适应那种天气,即使再强大的军队和再厉害的指挥官,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
②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③进攻南欧延误了向莫斯科进攻的时间。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1)德军的战略意图:占领高加索,夺取顿巴斯的煤炭、库班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1925年前称“察里津”,1925~1961年改名“斯大林格勒”, 1961年因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这里被更名为“伏尔加格勒”。
位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伏尔加河下游。
其南部与卡尔梅克共和国相连,西南和西部与罗斯托夫州连接,西北与沃罗涅日州接壤,北连萨拉托夫州,东连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连接阿斯特拉罕州。
到19世纪,这里已经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和商业中心:全俄罗斯第三大铁路枢纽,木材、盐、石油的集散地,伏尔加河下游最大的商业和工业城市。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这里成了苏联重要的重工业中心,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和铁道、伏尔加河运集散中心。
北高加索的粮食,巴库的石油,中亚的棉花,都要通过这一工业铁路枢纽和伏尔加河的港口,才能提供给苏联的中心地区。
2、战略概况: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
【备课资料】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
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
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起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
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
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
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高加索调来大量军队、飞机进行强攻和轮番轰炸。
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
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
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
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
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
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
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
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
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代号“天王星行动”),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
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
23日,几支苏军在卡拉奇会师,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代号为“指环”行动)。
德军开始全线崩溃。
苏军指挥部命令被围德军投降,但遭拒绝。
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
德军第六集团司令鲍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