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检测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A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21分)1. (2分)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引用了旧时死了也要上“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
下列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耐人寻味。
B . 通过召集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 . 鬼神怪异入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 . 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2.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樟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苹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 .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3. (2分)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 .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 .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 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 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 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 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 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 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 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 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 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悠悠(yōu)怆然(zhuàng)涕下(tì)B.未了(liǎo)决眦(zì)C.箫鼓(xiāo)叩门(kòu)D.萋萋(qī)忧郁(yōu)岱宗(dài)XXX(céng)伫立(zhù)衣冠(guān)吟鞭(yín)涉足(shè)鸡豚(tún)2.给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独怆然而涕下()A.眼泪B.鼻涕2)齐鲁青未了()A.结束B.不尽3)阴阳割昏晓()A.黑色B.昏迷C.昏暗4)会当凌绝顶()A.恰逢B.应该会C.终当,终要3.下面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按原文内容默写。
1)《望岳》中表现XXX勇于攀登、俯视统统的雄心和睦概的诗句是2)《登飞来峰》中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3)《游山西村》中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4)《己亥杂诗(其五)》中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XXX唐]XXXXXX如何?XXX未了。
造化XXX,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诗人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XXX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墨客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墨客“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7.在我国文学史上,歌颂泰山的作品很多,XXX的《望岳》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以下阐发毛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新人教版21.22.23.编辑整理:24.25.26.27.28.尊敬的读者朋友们:29.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30.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1.32.古代诗歌五首基础导练一、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
(4分)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②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②狼籍: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帘栊:窗帘.栊,窗棂。
1.这首词描写景色营造的意境氛围是()(2分)A。
萧瑟凄凉 B.清幽空阔 C.雄浑壮阔 D.明丽欢快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狼籍”“飞絮”“垂柳”三句写落红零乱满地、柳絮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B。
这首词描写“群芳过后”一片衰残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春天逝去的悲伤愁苦之情. C。
“始觉春空”一句中,“始觉”是繁华喧闹消失后的顿悟之辞,“春空”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D。
作者在暮春的孤寂清冷中独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退居后寄情山水的闲适恬静的心境,有异于一般的咏春词。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3-7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测试

《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测试(一)阅读诗歌《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唐代的。
2.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3.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4.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7.“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1.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二)阅读诗歌《望岳》,回答问题。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020年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同步检测卷一、归纳梳理文学常识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后辞官还乡,受诬陷下狱,忧愤而亡。
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被后人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有《龚自珍全集》。
往前看,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看,见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想到那苍茫的天地悠悠无限,我独自一人忍不住满怀悲伤,热泪流下!主旨归纳诗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部编最新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A.独怆然..B.会当凌.绝顶(凌驾)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离愁白日斜(无限)D.浩荡..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详解解读课内古诗预习《登幽州台歌》陈⼦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注释幽州:古⼗⼆州之⼀,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台,⼜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造的。
前:过去。
古⼈: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
涕:眼泪。
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限渺远,我深感⼈⽣⽆奈,独⾃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远⼴袤,我独⾃感伤,泪⽔流下!相关要点⼀(1).请从“古⼈”和“悠悠”中选择⼀个进⾏解释。
(1分)(2).请描绘⼀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这个画⾯。
(2分)3.这是⾸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命悲歌。
诗⼈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答案(1)古⼈: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边⽆际,但看不到⼀个能赏识⼈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个即给1分)4(3分)把个⼈置放到⼴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显得渺⼩孤寂,从⽽产⽣⼀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⑴这⾸诗是诗⼈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的史事⽽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怆(chuàng)然 涕(tì)下
B.岱(dài)宗 齐鲁青为了(liǎo)
C.决眦(cì) 腊酒浑(hún)
D.鸡豚(tún ) 拄杖(zhǔ zhàng)
答案:C
2.对《己亥杂诗(其五)》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
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
答案:C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
是( )
A.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答案:D
5.下面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
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
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
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说得不肯
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
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
对比。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