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1)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部编版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级作为初中最后一年,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时期,也是面临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是《宿建德江》,是一篇少年题材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宿建德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不断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少年形象。

通过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等内容;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予以描述;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真理;4.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2.运用适当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文本;2.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小说《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宿建德江》;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3.学生针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含义。

3. 语言表达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描述,并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汇报,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思考反思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宿建德江》中的主题和内涵;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阅读小说《宿建德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并进行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首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傍晚时分,停泊在美丽江边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意境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在自然景色中抒发情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启发他们如何用诗词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以“移舟泊烟渚”为例,教师需解释“烟渚”是指江中雾气缭绕的小洲,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营造了一种朦胧、孤寂的氛围,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中的“诗歌意境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江上烟波的图片,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理解:《宿建德江》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诗句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句意理解是核心内容,如“移舟泊烟渚”中的“烟渚”和“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愁”等,需要学生掌握。
-诗歌主题:把握诗人表达的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慨的融合,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江边夜景和旅人心情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其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诗意境美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初步分析古诗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古诗的大意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设计的要点1.情境设计: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教学内容的处理:先整体感知古诗,再逐句分析,理解古诗大意。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古诗的难点和亮点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内容、图片、视频和音乐等。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古诗内容、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等。

四、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五、教学课时3课时六、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宿建德江》1. 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建德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所见所感。

提问:“如果让你在江边留宿一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出新课。

2. 朗读古诗(5分钟)教师范读《宿建德江》,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针对这些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改进。对于生僻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我会更加详细地进行解释,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同时,我会更加注意课堂时间的管理,合理分配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创作。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宿建德江》这首诗,我推荐他们阅读一些与孟浩然其他作品相关的诗歌,如《春晓》、《过故人庄》等。此外,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古诗词朗诵和赏析的视频,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我还建议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的重点是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词意境。难点在于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以及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为解决这一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诗文,理解字面意思。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观,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首先,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朗读、默写、小组合作等方式,他们能够熟悉并理解诗文内容,对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心情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时,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词语的解释不够详细,或者是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估计过高。此外,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也有待改进。我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能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实践环节时间有些紧张,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创作和展示。
2.作业反馈:
学生们交上来作业后,我会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我会指出并给出改正建议,帮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改进。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将讨论的精华记录在黑板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分析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宿建德江畔所见景色的诗。它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清月近人”中的动静结合和情感表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全诗;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的画面及其表现手法;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建德”、“江清”等;体会诗人孟浩然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的共同特点。同时,结合教材,拓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宿”为题的古诗导入1、师:同学们,古诗诗中华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你最喜欢的古诗是哪一首?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两首,大家也学过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分别指名读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首诗的诗题里都有“宿”字)2、同学们可真会观察!(PPT动作突出“宿”字)3、小结:很多古诗,都是作者来到某一处地方,看到一些景物,触动情怀,由此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诗人孟浩然建德江后作下的一首诗。

诗题就叫做——(宿建德江)(板书诗题、作者)二、了解背景,奠定情感1、解诗题一起来读读诗题。

“宿”字是什么意思?诗题的意思就是——孟浩然留宿在建德江。

介绍建德江(出示图片资料)再读诗题2、知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说说你们对他的了解吧。

(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孟浩然从小聪颖好学,20多岁时就作诗多首,非常有名。

在40多岁的时候,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一心想考取功名,这样可以做官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抱负。

你们想想啊,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了,一个科举考试难得住他吗?可是,没想到孟浩然竟然没有考上。

这可太让他伤心了。

出了京城,他自处游走,就来到浙江建德江这一带,住了一晚,写下了这首诗。

(教师口述,不出示ppt)三、学习古诗一)、诵读—入文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理解诗词的含义;2.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3.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课件或黑板、粉笔3.《宿建德江》的诗词内容和注释4.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江边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江河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江河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江河”展开自由联想。

呈现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宿建德江》的全文,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诗。

读完后,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受进行简单的表达。

感悟与理解1.解读诗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结合古代江河的地位和人们对江河的感情,解释作者为何选择在江边宿营,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诗意表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鼓励他们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达。

可以鼓励学生用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情感体验请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通过分组朗读、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情感体验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提供一些情感词汇和肢体语言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角色情感。

展示与评价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和点评。

鼓励学生欣赏和借鉴他人的作品,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巩固与拓展在家长会或班级会上,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活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文化界人士到场进行点评和指导,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五、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并背诵《宿建德江》的诗词,并写下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想。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并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
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

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
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
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出示思考问题: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
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
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

这种情感,诗句中有没有直接体现的字词呢——愁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
愁、思念。

八、老师又带来两首描写游子漂泊异乡夜宿在外的古诗,出示课后的两首诗
——《枫桥夜泊》《天净沙秋思》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