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问题

第一组:1、我国目前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如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3、改革需要另辟蹊径吗4、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5、中国课程改革中为何出现了“钟摆现象”?其原因有哪些6、改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完全有利的吗7、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8、未来我国的课程改革走向?第二组: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该如何面向每一个学生?第三组:1.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还是课程的方式上才更好?2.课程改革是全国整体改革还是地方改革更好?第四组:1.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3.当代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五组:1.既然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转化而不是强制,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转化,如何转化?2.当代西方课程改革与当代中国课程改革有何异同,若把二者相融合应该怎么做?3.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把教师、教材、儿童三者相互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合体?4.怎样从追求“工具型、知识型”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追求“人性化”的教学目标?第六组:我国教育一直在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专家做了大量研究,拥有一定信度的改革标准,然而在有些中小学看来,觉得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专家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还是会按照老一套来实行,导致多次改革失败,能不能找到办法解决实施效度的问题?第七组:1、如何理解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这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2、我国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看待我国的教育改革。
3、怎么理解课程改革的三种模式,“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兰德模式?第八组:1.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谈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2。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的中心改革是什么?哪一条是较为重要的第九组:1.加拿大教育家富兰说,每个人都是改革的动力,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建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使个人和集体都能不断地探究和发展,只有每一个人都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环境,才能导致真正的改革。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七章 课程

• 实践背景:八年研究(1934-1942), 中学与大学如何更好衔接。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 核心内容
✓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 标)
• (2)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也更加具体。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 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 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重点)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
• (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 面发展的基础
•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 (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一
•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 的学校,也叫杜威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 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 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 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 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
• ②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 科课程。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③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缺陷
• 当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积极方面是赢得 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消极方面,则是失去了 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 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 局限:对于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 的获得同步,等等。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与课程改革

(三)课程对话意蕴的现实意义
知晓课程所承载的对话意蕴,对于全球多元文化背 景下我国新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取,以 及课程交往理性的凸显很大的启示:
1.课程对话中所包容的“理解”意蕴是课程目标确立之 导向
2.课程对话中所充溢的“视域融合”为课程内容选取之 参照
3.课程对话中所包含的“经验分享”凸显了课程的交往 理性
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停留在 “教科书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 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更是创新与深化后的 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内容、体系、方法等 实施的主要场所,也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生长点的可能性
(二)组织发展模式
课程实施是一种非技术性的课程实施方法,强调动态的、形成 的特点,课程计划者不仅需要提出“是什么”的问题,还需要 考虑对于一个动态的、正在形成的未来社会“什么是合适的”
(三)兰德变革模式
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自身的特征、教育行政管理 人员的能力、课程实施环境,以及学校组织结构等因素
可能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生长点
第五节 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的新诉求
一、课程对话意蕴的新诉求 二、课程范式的整体主义取向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 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 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于 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
(一)课堂教学论为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新生长点提供 了理论支持
1.扎根理论: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教育学第七章PPT课件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9 10
四 教学的任务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健康 发展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奠定科学的世 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一)外国学者的观点
史密斯:
1、描述性定义: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 2、成功式定义:“教学”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
种相互关系,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 3、意向式定义:教学作为一种意向活动 4、规范式定义:教学的活动符合特定的道德条
件 5、科学式定义 :即精确到在运用一个概念时,
每个人都有一致的看法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8 10
三 教学的意义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 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
1 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 3教学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
案例分析5: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 上数学课时,教师把圆面积公式S=∏R2 写在黑 板上,叫学生反复念。
一个学生举手提问:“S=∏R2 是什么意思?”
教师说:“这是圆面积公式。”
学生又问:“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教师说:“不要寻根问底了,把它背下来熟记就行 了。”
请从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精2选ppt 3 4 5 6 7 8 9 13 10
07教育学7ppt

• (三)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 泰勒的观点: • 1.对学生的研究 •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 社会化过程、个性养成、学习发生的条件 等
• 2.对社会的研究 (1)健康; (2)直接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生活以及与亲朋 好友的关系; (3)社会——公民关系,包括在学校和社区的公 民生活; (4)消费者方面的生活; (5)职业生活; (6)娱乐活动。
课程即教学(活动)计划
• 局限
– 第一,过于重视计划性,强调可预设的教学计 划和可观察的教学活动,而忽视了课程实施过 程中学生的实际体验,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这 个根本目的。 – 第二,过于重视“书面化”的课程形式,而忽 视了真实教学情境的课程意义。 – 第三,把教学计划等同于课程,混淆了课程与 教学的概念,缩小了课程的外延,导致课程研 究的狭窄化。
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 顺序,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 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
横向组织则要求打破学科的界 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 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 的问题为依据。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1.连续性原则——直线式重申主要的课程
要素。
2.顺序性原则——后续课程内容建立在先
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 课程标准、教材、教辅材料、教师用书、 学生练习册等。 •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 一载体 。 • 教材的地位略有变化。以前的提法是教教 材,现在的提法是用教材教。 •
• 今天的课程内容还包括——教师自己开发 的课程资源。但是,还是要认识到教材是 教学的主要依据,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去教。
“课程”概念辨析
• (1)“课程”与“课”。“课”是在规定的时 间内,组织学生学习规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是课程的基本单位。有时,“课”即指某 一门课程。 • (2)“课程”与“教材”。“教材”即“教科 书”,是指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而编撰的教 学材料,是课程内容的物质化,是课程内容的载 体。 • (3)“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一 整套以教学计划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环境影响。课程是教育内容 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 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教学进 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 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 的各种教育活动
这个定义指的是学校规划和 将要实施的课程形式,既包 括学科课程,也包括除学科 以外的各种活动课程。此外, 它还包含了各项课程设置的 分量比例和时间安排
课程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课程分成 不同的类型:
• 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 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 过程
• 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 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但无论怎样有关课程开发的一个共识是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和良好感受是成功课程开发的必要前提课程内容的选择及来源构成所谓课程组织即是在一定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进行组合妥善形成相应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创生和教学创新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程组织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不同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的五种课程层次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层次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忠实取向
• 个性发展: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 性、具体性、特殊性。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重建
• 新课程确立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 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
• 新课程确立新的学生观和学习观,从而从 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件]第七章 课堂教学PPT
![[课件]第七章 课堂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ed5e4331a216147917112886.png)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 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 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 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 的活动。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教学定义的五种方式
描述性 定义 成功式 定义 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 教学是成功,X学习Y所教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先秦时 期的古 代繁荣
孔子、孟子以道德 伦理为本的教学思 想体系;墨子兼容 技能的教学内容和 思想;《学记》的 教学内容、方法、 制度等思想。
西汉到 清末的 僵化停 滞
董仲舒的尊孔崇儒 教学思想;朱熹的 教学思想……
(续表)
外国:(以西方为主体) 萌芽与曲折
古希腊 智者学 派 普罗塔哥拉“重视‘练 习’的见解”;苏格拉 底“产婆术”教学法; 柏拉图重视思想训练教 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 和谐发展教学思想。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王策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李秉德: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钟启泉:教学是拥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
通的文化。
国内其他学者:教学是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和原则,运 用恰当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刺激、指导、鼓励学生自动
学习,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活动。
(2)教学与智育
作为教 育途径 的教学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图
智育的途径和教学的关系图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3.教学的功能
第一,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联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纽带;
第二,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 古代教学思想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