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复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ppt课件

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或者虽受其他力作用 ,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解决变力做功问题、多过程问题、连接体问题等 。
功能关系与能量转化
功能关系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
常见的功能关系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 能变化的关系等。
电场线
形象地描述电场分布情况 的曲线,疏密程度表示电 场强度大小,切线方向表 示电场强度方向。
电势差、电势能及电场力做功特点
电势差
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标量 ,正负表示大小。
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与电 荷的电量和电势有关。
电场力做功特点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 末位置有关;电场力做正功,电 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
能增加。
电路基础知识及欧姆定律应用
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等。
欧姆定律
在同一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的串并联计算
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 比;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电流分配与电阻 成反比。
串联电阻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并联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 。
坐标系
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可以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 位置变化。
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
v=v0+at,其中v0是初速度,a 是加速度,t是时间。
四川省达州市物理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

四川省达州市物理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只是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 位移是描述直线运动的,路程可以描述曲线运动C. 位移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路程取决于物体实际运动的轨迹D. 位移和路程都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轨迹答案:C解析:A选项: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但位移是矢量,有方向,而路程是标量,无方向,故A错误。
B选项:位移和路程都可以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故B错误。
C选项:位移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与运动轨迹无关,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而路程则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故C正确。
D选项: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而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不能描述物体运动的轨迹,故D 错误。
2、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C.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D.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一定变化答案:C解析:A选项: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也可能做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物体只受重力(恒力)作用,但运动轨迹是曲线,故A错误。
B选项: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不一定做曲线运动,如果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做直线运动,故B错误。
C选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沿着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故C正确。
D选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不一定变化,如平抛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D、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答案:B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理高一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物理高一必修一复习知识点1.物理高一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篇一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物理高一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篇二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例如:第3s末、3s时、第4s初……均为时刻;3s内、第3s、第2s至第3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运动图像的含义和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物理高一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篇三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

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1.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篇一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2.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篇二动力学(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5.超重:FN>G,失重:FN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3.高一物理上册第一章笔记复习篇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说明;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吉林省长春市物理高一上学期2024-2025学年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物理高一上学期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 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对固体颗粒的撞击不平衡引起的C. 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D. 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高低无关答案:B;C解析:A选项,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它并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故A错误。
B选项,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对固体颗粒的撞击不平衡引起的,这是布朗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
C选项,如前所述,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选项,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和颗粒的大小有关,温度越高,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故D错误。
2、关于物体的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动量越大,其惯性也越大B. 同一物体的动量越大,其速度一定越大C. 物体的动量越大,受到的作用力一定越大D. 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答案:B;D解析:A选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的动量无关,故A 错误。
B选项,根据动量的定义式P=mv(m是质量,v是速度),同一物体的质量m一定,动量P越大,其速度v一定越大,故B正确。
C选项,动量越大,只能说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大,但并不能说明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一定大,因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还与作用时间有关,故C错误。
D选项,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为零B.物体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一定大C.物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D.物体加速度增大时,速度一定增大答案:B解析:A选项: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高一级第1学期物理(必修1)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记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1.参考系:描述一系统在空间中运动的参考座标系统。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考系有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也可以把自己静置于参考上系,想象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运动与静止。
日常生活中一般选地面为参考系。
参考系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定。
2.质点:质点是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而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抽象化的研究物体运动的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科学的抽象, 采取这种方法是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 简化对物体的研究。
又如“光滑”面不考虑摩擦;自由落体运动、忽略导线的电阻等均是“理想化”。
3.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指位置的改变量。
位移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它可用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运动的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
如:皮球从离地面5m高处下落,经与地面接触后弹跳到离地面高4m处接住,皮球的位移为1m,方向向下;路程则为9m。
4.时刻和时间:时间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如“一节课的时间是40min”“一秒内”“第2秒”“前2秒”等都表示时间。
而时刻反映的是时间里的某一点,如“7点40分”上第一节课, “第三秒初”等表示的是时刻。
本秒初与前秒末是同一时刻。
时间与时刻都是标量。
对于运动物体位置改变,时刻与位置对应,时间与位移对应,研究运动快慢时,时刻对应瞬时速度,时间对应平均速度;也就是说,时刻与状态对应,时间与过程对应。
足球赛开赛12分钟进了一球,这里是指时刻,因为不可能0至12分钟都在进球。
5.矢量和标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按算术法则。
在描述矢量相同时,是指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注意有些标量有正负,但并不表示方向,如温度。
同学们至今学过的矢量有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本文旨在总结高一物理的全部知识点,以便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一、力学1. 运动学(1)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2) 参照物: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用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相对运动: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状态。
(4)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 平均速度:一段时间内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6)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
(7)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 热学(1) 温度: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程度。
(2)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3)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4)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3. 电学(1) 电场:电荷在空间中产生的力场。
(2) 电势: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能量。
(3)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
(4)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5)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
二、光学1. 光的反射(1) 镜面反射:光线在平而光滑的表面上反射。
(2) 漫反射:光线在粗糙表面上反射。
2. 光的折射(1) 折射定律: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比值相等。
(2) 绝对折射率:光在某种介质中的折射率。
三、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原理:利用滑轮组和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和拉力。
3. 实验步骤:安装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和拉力,计算摩擦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1册 必修第一册复习

为m=4 kg的行李无初速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行李
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
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行李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
离L=2.0 m,g取10 m/s2 。
A
B
(1)求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加速度大小。
FN Ff
运动牛和顿力运的动关定系律 用牛顿运动定律
解决问题
位移、速度、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合成、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F合=ma
运 动
牛顿运动定律 力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F合=ma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2
物理思想与方法
(1)极限思想
平均 速度
∆t → 0
瞬时 速度
(1)极限思想
问题
猜想与假说
实验验证
合理外推 结论
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 结合
(3)转换测量量的方法
如果小球的初速度为0,其速度 v ∝ t
那么它通过的位移 x ∝ t 2 只要测量小球不同时间所通过的位移, 就可以检验小球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
(3)转换测量量的方法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Δx
0.06 s
➢ Δx / Δt可以大致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 ➢ D、F两点离E 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
的瞬时速度; ➢ 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取两个点。
(2)理想实验
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有哪些关键步骤? 这个实验有哪些事实?有哪些推理?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 究
(必修第一册,第10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运动的图线◎ 知识梳理1.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像。
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不仅在力学中,在电磁学中、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2.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s —t 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 一t 图)。
3. 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像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
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像(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例题评析【例6】右图为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求:(1)该物体3s 末的速度。
(2)该物体的加速度。
(3)该物体前6s 内的位移。
【分析与解答】: (1)由图可直接读出3s 末的速度为6m/s 。
(2)a -t 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加速度为22/1/639s m s m a =-=。
(3)a -t 图中图线与t 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位移为m m S 36)39(62163=-⨯⨯+⨯=。
[点评]这部分内容关键要掌握速度-时间图象及位移时间图象的意义,包括载距,斜率,相交等.1.a 、b 两个质点相对于同一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 图像如图1-3-8所示,关于a 、b 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b 两个质点运动的出发点相距5 mB.质点a 比质点b 迟1 s 开始运动C.在0—3 s 时间内,a 、b 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质点a 运动的速率比质点b 运动的速率大2.A 、B 、C 三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如图1-3-9所示,在20 s 的时间内,它们的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C B A v v v ==B.C B v v A v =>C.B C A v v v <<D.C B A v v v >= 3.从同一位置出发,向同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B.运动过程中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保持不变C.运动过程中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均匀增大D.运动过程中甲乙两物体速度之差均匀增大4.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t 1时刻该物体离出发点最远B.在t 2时刻该物体离出发点最远C.在t 3时刻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D.在t 4时刻物体回到了出发点5.如图所示,是A 、B 两个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 速度图象。
下面关于A 、B 两个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t 1时刻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B.在t 2时刻A 、B 两个物体恰好相遇C.在t 1/2时刻A 物体的速度、加速度都比B 物体大D.在t 2时刻A 、B 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6..玩具小车以初速度v 0从底端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滑去,此后该小车的速度图象不可能是以下的哪个A.tt1 2v vv v vv7..a 、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b 加速时,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 的加速度B.20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C.60s 时,物体a 在物体b 的前方D.40s 时,a 、b 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8.如图所示是一个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图象,其初速度为v 1,末速度为v 2,关于该物体在0~t 0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等于(v 1+v 2)/2B.大于(v 1+v 2)/2C.小于(v 1+v 2)/2D.以上都有可能9.如图1-4-3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则在0—t 1和t 1—t 2时间内( )A.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同B.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C.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同D.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反10.如图1-4-4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关于物体在前4 s 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C.物体在前2 s 内做减速运动D.物体在前2 s 内做加速运动 12.某列火车的s-t 图像如图1-3-13所示,求: (1)火车在60 min 内的位移; (2)火车的速度;(3)火车发生70 km 位移所用的时间; (4)描述火车的运动过程。
/stv v专题二.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知识梳理在两物体同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关键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1)追及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2)相遇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例5】 在铁轨上有甲、乙两列列车,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分别以速度v 1=15m/s),v 2=40m/s做同向匀速运动,当甲、乙间距为1500m 时,乙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O.2m/s 2,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分析与解答】 由于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因此,尽管乙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开始减小,但其初始阶段速度还是比甲车的大,两车的距离还是在减小,当乙车的速度减为和甲车的速度相等时,乙车的位移大于甲车相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则乙车就一定能追上甲车,设乙车速度减为v 1=15m/s 时,用的时间为t ,则有V 1=v 2-at t=(v 2-v 1)/a=125s在这段时间里乙车的位移为 S 2=t v v 221+=3437.5m 在该时间内甲车相对乙车初始位置的位移为 S 1=1500十v 1t=3375m因为s 2>s 1,所以乙车能追上甲车。
【例6】一辆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30m/s 。
现让该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在4分钟内追上它前方相距1千米、正以25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则该摩托车行驶时,至少应具有多大的加速度? 【分析与解答】:假设摩托车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
则:=221at V 0t+S 0 ……(1) a =24.024010002240252222200=⨯+⨯⨯=+t S t V (m/s 2) (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的速度:V = at = 0.24⨯240 = 58 (m/s) (3)因为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30m/s ,所以摩托车不能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
应先匀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匀速追赶。
()t V S t t V at m 0012121+=-+ ......(4) V m ≥at 1 (5)由(4)(5)得:t 1=40/3(秒)a===40903/4030 2.25 (m/s) 总结:(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专题三:摩擦力◎知识梳理摩擦力有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它们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是相近的。
.1.产生的条件:(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2)接触面不光滑;(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即与引起该摩擦力的弹力的方向垂直),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斜面)向上。
注意:相对运动是以相互作用的另一物体为参考系的运动,与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不同,故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其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例如:站在公共汽车上的人,当人随车一起启动(即做加速运动)时,如图所示,受重力G、支持力N、静摩擦力f的作用。
当车启动时,人相对于车有向后的运动趋势,车给人向前的静摩擦力作用;此时人随车向前运动,受静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3.摩擦力的大小:(1)静摩擦大小跟物体所受的外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有关,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求解。
静摩擦力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即物体将要开始相对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μ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2)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NN指接触面的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
◎例题评析【例4】如下图所示,拉力F使叠放在一起的A、B两物体以共同速度沿F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A.甲、乙图中A物体均受静摩擦力作用,方向与F方向相同。
B.甲、乙图中A物体均受静摩擦力作用,方向与,方向相反C.甲、乙图中A物体均不受静摩擦力作用D.甲图中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乙图中A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方向与F方向相同【分析与解答】:假设甲图中A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则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将不可能随B物体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的正确性.c、D两项中哪个正确,由乙图中A物体是否受静摩擦力判定.假设乙图中A物体不受静摩擦力作用,则它将在其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作用下向下滑.不能随B物体保持沿斜面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乙图中A物体一定受静摩擦力作用,且方向与F方向相同,c项是不正确的.答案:D专题四: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梳理1.力的合成利用一个力(合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而做的一种等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