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
合集下载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 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 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 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第一则
孟子
时代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 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 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 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 所到之处,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 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 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 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 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 了人吃人的惨剧。
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良人:丈夫
餍:吃饱
反:同“返”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所与饮食者:在一起吃喝的 富贵:有钱有地位 显者:有名望有地位 瞷良人之所之 瞷:窥视 蚤:同“早” 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
之:往,到……去 施:同“迤”,斜行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思考:最后一层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孟子在最后 一层旨在说 明什么?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 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自 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第三则
孟子
1、什一 2、今兹未能
3、请轻之
《王好战_请以战喻》优秀课件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 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 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 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 傲视他的妻和妾。
qweqwe 10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表推测, 大概
qweqwe 17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qweqwe 19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qweqwe 20
第三则
qweqwe 22
孟子曰:“今有人 日攘其邻之鸡者,或 日:名作状,每天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攘:窃取,偷 或:有人 道!’曰:‘请损之, 是:这 道:道义,正道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损:减少 月:名作状, 如:如果 然后已。’如知其非 每月 义,斯速已矣,何待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 办法 斯:则,就 来年?”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 (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 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 (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qweqwe 7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而未 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取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qweqwe 10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表推测, 大概
qweqwe 17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qweqwe 19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qweqwe 20
第三则
qweqwe 22
孟子曰:“今有人 日攘其邻之鸡者,或 日:名作状,每天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攘:窃取,偷 或:有人 道!’曰:‘请损之, 是:这 道:道义,正道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损:减少 月:名作状, 如:如果 然后已。’如知其非 每月 义,斯速已矣,何待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 办法 斯:则,就 来年?”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 (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 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 (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qweqwe 7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而未 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取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之道!’曰:‘请损 道:正道
之,月攘一鸡,以待 来年,然后已。’如
损:减少
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
何待来年?”
办法
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 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的正道!’他说:‘请让我减 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来等到明年停止偷鸡。’ 如果你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 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 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 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 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 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 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 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 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 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 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
五亩之宅 鸡豚狗彘之畜 百亩之田 谨庠序,申孝悌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 者,未之 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错误 态度
非我也,岁也 正态 确度 王无罪岁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文章思路
一、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的疑问。 二、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孟子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容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 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 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 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 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第四则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告诉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靠近,接近 畏: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 使人敬畏 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恶 “吾对曰:‘定于一。’。 乎定:怎样安定。 定 ‘孰能一之?’“对曰: 于一:安定于统一 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谁 嗜:爱好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

子 骄:轻视。
由:介词,从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
之:音节助词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 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 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 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 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 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 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顾:回过头看、环视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其妻归,告其妾, 仰望: 曰:“良人者,所 古:依靠、指望。 仰望而终身也,今 今:今指仰起脸来看 若此。”与其妾讪 讪:讥讽 其良人,而相泣于 中庭,而良人未之 未之知:“未知之” 宾语前置句 知也,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 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 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由:介词,从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
之:音节助词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 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 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 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如果)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 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 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 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的人 顾:回过头看、环视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其妻归,告其妾, 仰望: 曰:“良人者,所 古:依靠、指望。 仰望而终身也,今 今:今指仰起脸来看 若此。”与其妾讪 讪:讥讽 其良人,而相泣于 中庭,而良人未之 未之知:“未知之” 宾语前置句 知也,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
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 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 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王好战,请以战喻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2张PPT)

孟子擎起孔子手中的 大旗,马不停救民于水火......
孟子能辨善辩、刚正 不阿、大胆泼辣,游说 时常常把国君说的哑口 无言,这节课来欣赏孟 子的
。
《孟子》选读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吉林省白山市第七中学 赵淑华
第一则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 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滕文公下》
第三则赏析:
孟子用偷鸡者知错不改的故事来讽刺宋国君臣 知错却不及时更正的可笑,不施“仁政”,不关心 民生的现象。
论辩技巧:用寓言故事说理,使荒谬的更见其荒谬
第四则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 畏(敬畏)焉。卒然(通 “猝然”)问曰:‘天下 恶(何、哪里)乎定?’ 吾对曰:‘定于 一。’‘孰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
第四则赏析:
禾苗比喻百姓,雨露比喻 君恩,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 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用 禾苗遇旱而枯槁遇雨而兴盛来 类比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 而归之,说明实施仁政不嗜杀 戮百姓就会不可阻挡的来归附 他。
技巧技巧:用寓言说理,使可向往的更见其向往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 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 妻子,则如之何?”
论辩技巧: 善用形象化地语言表情达意 用寓言故事说理,使可鄙的更可见其可鄙
第三则
戴盈之(宋国大夫)曰:“什一(十分之一),去关 市(边关的交易场所)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窃取)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带翻译)

说理方法?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 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 下《尽心》上、下,七篇十四卷
篇名跟《论语》相似,摘取 每篇开头几个字眼,没有特 别意思。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
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
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fú除及兴奋。
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
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
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
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战国时代的特点:
和春秋一样,天下无道,但是战国社会更动荡、 政治更腐败、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
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
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
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
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比喻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包括《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 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 下《尽心》上、下,七篇十四卷
篇名跟《论语》相似,摘取 每篇开头几个字眼,没有特 别意思。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
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
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fú除及兴奋。
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
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
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
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战国时代的特点:
和春秋一样,天下无道,但是战国社会更动荡、 政治更腐败、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
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
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
离、玄渺之二病。
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
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
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 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 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 人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
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 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 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齐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人
有 一 妻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 对比
一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妾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件

杀豚不欺子Fra bibliotek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 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 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东家豚 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欲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 请去③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 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 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 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 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 坐相。②户:此处指内室。③去:除掉,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 赶回家,即休妻。④堂:正屋,客厅。⑤燕私:闲居休息。
情节纲要:
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 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 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 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 妾对此都感到无地自容。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 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 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 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 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 自怨自艾更突出。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 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 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 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 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杀人 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
孟 子 的 比 喻 说 理 再 读 最 后 一 段 弄 懂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禾苗——百姓 雨露——恩君 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
比作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水之就下”
形容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遇旱而枯槁 遇暴政而痛苦 遇雨而兴盛 遇仁政而归之
大水流向低处
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动词,统一。
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 何?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天下恶乎定?”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 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 者的威仪,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 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 态。
用了哪些譬喻?
•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 国国君 • 罪兵之喻 • 齐人乞余之喻 • 偷鸡贼——知错不改的宋国君臣 • 旱苗盼雨——人民盼不嗜杀人者 • 水之就下——民归之的强劲势头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 处?
•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其妻告其妾 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 后反;问其与 饮食者,尽富 贵也,而未尝 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 之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消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 关键?
明确:而未尝有显 者来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 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
人交往,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如果结尾改为齐人一到家 就被妻妾揭穿真相,臭骂一顿, 这样改好不好?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之知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 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 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
般,令人生疑。
其妻归,告其妾, 曰:“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 若此。”与其妾讪 其良人,而相泣于 中庭,而良人未之 知也,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仰望:依靠、指望。今指 敬仰而有所期望 讪(shà n):讥讽 相泣: 相向涕泣,面对面哭 于中庭:在庭院中,介词 结构后置 未之知:宾语 前置 施施(yí yí ):喜 悦自得的样子 骄:轻视。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 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 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 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 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 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 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 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禾苗 百姓 百姓归附
由君子观之, 则人之所以求 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不相泣者, 几希矣。
由:介词,从 之:音节助词 则:那么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者:用来……的 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几稀, 不多,一丁点
译文:(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 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 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 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 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 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 “寓言和比喻” •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 “主”?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 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 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 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 妻和妾。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表推测, 大概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宾语前置句
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 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 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 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 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 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 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 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明确: 不好。让齐人浑然不觉,自己蒙 在鼓里却还以为别人被自己蒙在鼓里, 兴冲冲地继续吹嘘夸耀,这就产生出 强烈的戏剧效果,增强了讽刺性。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齐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人 有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 一 对比 妻 一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妾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孟子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 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 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 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 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第一则
孟子
齐人有一 妻一妾而处 室者,其良 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 反。其妻问 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
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 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 (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 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 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蚤:通“早” 施(yí ):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 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 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 人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 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 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整个都城 里没一个人站着和他讲话的人。最后他到了东门外的墓 地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不够吃,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的人,这大概是他 吃饱喝足的办法。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 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 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 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蚤起,施从 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 谈者。卒之东 郭墦间,之祭 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 他——此其为 餍足之道也。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第三则
孟子
本则内容 是什么? 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 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 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 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
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
心
民生的道理
第四则
孟子
cù)沛然(pèi ) • 卒然( shì) 嗜杀( • 枯槁(gǎo) wū ) • 恶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