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合集下载

最新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最新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版本一)社会的本质是人们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

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完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迫切需要所决定的。

1、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缺乏有力的思想武器。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革命也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好,其结果都先后失败了。

这固然是因为中国经济落后,缺乏物质武器,然而最关键的还是因为缺乏抗御帝国主义的思想武器。

农民的平均主义之所以败下阵来,是因为它是小农经济基础产生的改造世界的幻想;用改良主义抗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当然不行,因为它代表的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后来,从西方拿来了“天赋人权论”等思想武器也根本行不通,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很快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所窃取,这是因为在当时旧中国的国内外条件下,不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而且更主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过活,决不允许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什么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他种种主义都未能解救中国。

2、中国人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漫漫长夜,出路何在?在一次又一次失败面前,先进的中国人仍然在探索救国的真理。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痛彻地感到文化变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

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流派传入了中国。

在中国第一个接受并真正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当时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工人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工人权益和改善劳动条件。

这两个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存在着对抗性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1. 工人阶级的觉醒与组织马克思主义唤醒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工人得以团结起来,共同争取自身权益。

2. 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动力,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工人运动通过罢工、示威等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不断向资本主义发起挑战,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

3. 工人运动的国际化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国际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因此,工人运动也具有国际性的特点。

工人组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三、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工人运动的实践检验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基础。

工人运动的实际斗争经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2. 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深化工人运动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工人运动的新形式和新课题,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3. 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反思工人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反思。

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深入研究和解决,以更好地指导工人运动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工人运动的现实意义1. 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为当代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其具备更强的思想自觉和组织能力。

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李继生721300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运动五四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队伍也开始壮大起来。

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全国产业工人大约已有200余万人。

这个阶级的人数虽少,但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革命要求特别强烈,斗争特别坚决、勇敢,在地区和产业部门的分布上特别集中,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等特殊优点。

工人阶级的逐步壮大,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扩大,劳资矛盾的日渐激烈,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客观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出现新的更为壮大的阵营。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

这场大革命以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如果说,在五四之前,中国还只有个别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数量也很有限;那么,在五四以后,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则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

经过五四运动,更多的知识分子丢掉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抛弃了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开始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成了中国先进分子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运动的先头是学生群众,他们起了先锋的作用;然后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

马克思主义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三次论争
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
国情相似 根本解决
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
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1、背景:
英国著名哲学家、基尔特社义者罗素来华讲学,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张、梁等人借机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因而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
罗素在华 1920、10——1921、7,苏、京、湘
张东荪发表文章:《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
梁启超文章:《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争论双方:李大钊与 胡适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1、背景:
[1] 胡适的政治信仰与李等人的冲突。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着冲突的第一回合”。
胡适:1910---1917在美国。弃农学文,1914,在哥大 在杜威实用主义大师门下,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宋子文 、蒋梦麟 、孙科
1917年回国,“逼上梁山”,倡导文学革命,与
李大钊:根本解决 ,暴力革命 , 马克思、列宁主义
[2] 《新青年》办报宗旨的改变。
陈、胡相约“二十年不谈政治”,在文学思想界做些开创性的工作。
折衷:1918年底,创办《每周评论》,专谈政治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
第一,论争体质上还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进行的思想交锋。
第二,今天的学术争论不应总停留在孰胜孰负的判断上。作为启蒙思想史的一桩公案,论争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双赢”的典型个体,“空谷足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第三: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党的发起组制定 了《中国工程党宣言》,阐述 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 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 状态。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逐步传播,建立 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人准,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 他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 况,并帮助中国建立早期的共产党组织。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 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谭秋, 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 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
李大钊同志工作过的地方—— —北京大学红楼

中国近代史纲第五章试题库四章

中国近代史纲第五章试题库四章

(2)到工人中去进行和组织工作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成立共 产主义小组并创办《劳动音》 周刊
长辛店补习学校旧址
邓中夏
长辛店工人劳动补习学校旧址在丰台区长辛店镇 内。1920年9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组织工人 运动,邓中夏等深入长辛店铁路工厂发动工人斗争。 1921年1月1日在此成立工人劳动补习学校,传播共产 主义思想以唤醒工人大众,向资本家及反动统治者进 行斗争。在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优秀骨干, 史文彬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廖仲恺 政治部主任 校长 孙中山 黄埔军校 党代表 蒋介石周恩来 总理

蒋介石任黄埔军 校校长
周恩来是最早 从事统战工作 的党的 领导人 , 第一次国共合 作中,出任黄 埔政治 部主任 , 开始了他长期 领导统战工作 的生涯。
1925年周恩 来与邓颖超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 埔军校:徐向前(一期)、叶剑英(教授部 副主任)、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 官)、林彪(四期)和陈毅(武汉分校中共 委员会书记)。 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 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陈赓(一期)、 许光达(五期炮科)和罗瑞卿(武汉分校)。 周恩来、陶铸(五期)、刘志丹(四期)和 左权(一期)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 过。
•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纪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奇葩
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政 治和军事骨干力量。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 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 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 1924年5月创立。 • 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党代表 廖仲恺,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由周恩来继 任),军事总教官何应钦。 共产国际和苏联 政府对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 黄埔军校学 生是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对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出发,探讨它与工人运动的紧密联系,深入分析其在工人运动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1.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是一种规律的客观过程。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提倡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1.2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将工人阶级视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强调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剥削地位,需要通过团结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影响2.1 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对于工人运动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工人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来争取权益的行动。

2.2 工人运动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的组织,促进了工会和工人政党的兴起。

工会在维护工人权益和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工人政党更是在实现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和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革命思想方面。

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和革命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激励了工人阶级为实现自身权益和彻底改变社会而进行坚决斗争。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启示3.1 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人运动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国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和路线。

3.2 工人运动面临的挑战当前,工人运动面临着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挑战。

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需要发展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应对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从阶级基础看: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开始在沿海一些地区开办新式工厂,中国由此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人。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办,中国出现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到了70年代以后,中国商人开始在上海等地创办现代工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产业工人人数的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的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工人的阶级队伍也因而得到很大的壮大。

到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00万人左右。

中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由于它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

这些再加上它与中国农民天然的联系性以及由于中国产业布局不平衡而带来的集中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成了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

事实上,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中国无产阶级就以反抗剥削者的战斗姿态,不断进行着英勇斗争。

起初,还局限于自发的经济斗争领域,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带有政治性的罢工和斗争。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产生本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导,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思想基础看:从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旧道德、旧思想和旧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在无数次的对比研究中,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 义的结合。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 为阶级,形成自觉的工人运动,不断提高斗争水平,产生组织起工 人阶级政党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 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导工人阶级在
革命斗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政党。
新的前途。 总之,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了。
thank you!!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 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准 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 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它的伟大作用。因此,一大批先进 分子纷纷到工厂、煤矿等地方,调查工人生活,开办工人夜校, 讲解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发挥桥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 逐步地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 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深人,知识分子和工人当中都涌现出一批有 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
条件基本具备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 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 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香港海员大罢工,以京 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
香港海员罢工
京汉铁路罢工
二七大罢工(流畅)
二.工人运动影响和教训:
第一次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密切 了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人民中的 威望。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和组 织起来的。这些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 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 的政治影响,为党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国规模 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条件。通过这些斗争,中国共产党进一 步密切了同工人阶级的关系,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同 时,这些斗争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教训;第一, 中国革命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 够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中国革命要取得胜 利,仅仅依靠罢工等合法斗争是不行的,必须进行革命的武装
斗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 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 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救 亡图存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
动相结合的进程。
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工人运动过程:
1922年至1923年,是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间,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举行了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其中较为著名的罢工有以下几个: 一、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1月12日 二、安源路况大罢工 1922年9月14日 三、“二七”大罢工 1923年2月1日
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 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
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 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它标志着中国革 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 想;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名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连接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