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电子版教材(5-8章)
2021修订版 毛中特教材 电子版 第五章

2021修订版毛中特教材电子版第五章92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P92-1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①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93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笔记(重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韩振峰:考试问题:(一)怎样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怎样理解当代中国现实国情?(三)怎样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国情?一、怎样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四个阶段内容: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的主要风格特点:1.远大的理想追求;2.渊博的知识结构;3.崇高的思想境界;4.健全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要贡献:1.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2.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3.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基本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3.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4.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5.是关于军队军事建设理论;6.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7.是关于活的灵魂理论;8.是关于政策和策略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主要风格特点:1.思想超常的解放;2.意志超常的坚定;3.信仰超常的执着;4.胆识超常的宏大。
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历史贡献:1.启动并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2.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创立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979年12月6日、1984年3月25日、1984年6月3日,邓小平先后三次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客人,阐述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1.发展道路;2.发展阶段;3.发展任务;4 .发展动力;5.外部条件;6.政治保证;7.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8.发展战略;9.祖国统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ppt

当发代与社会环建境设
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 关于当代社会问题 关于“风险社会” 关于扩大社会投资,加快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
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 素组成的“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资本论》第1卷)。社会充满矛盾,不断运动。政治革 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建设,为迎接新社会 的到来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当 代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制造了更大范围更深程 度的不平等,贫富之间的鸿沟仍在继续扩大。这些差距 不但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反映在人类发展指数,以及 分享信息和掌握话语权的能力上……
相当部分群体没有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反而处于被排 斥的状态;任何社会,受到排斥的群体都会积累起愤懑 情绪,因为绝望铤而走险,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 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 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 灾难的历史。”(《书信》)
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第二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打破了限制个 人交往的血缘关系等级差别,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 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能力的体系;
第三阶段是人们在丰富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与 全面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共同的关 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的”(《<资本论>手 稿》)。
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提供了范例,同时伴随着 巨大的个体痛苦和非正义。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巨大社会价值——让普遍的民主共同体在物 质上变成了可能,但是这种社会发展却在社会个体的巨 大代价之上进行。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一讲 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 次提出。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 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 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 体带来缓 冲的社会安全网。” 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终目的是使经济发 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受益,包括社会和经济的协 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 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 和个人能力建设;在 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 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阶层都在呼吁和要求日益强烈,并且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和 承认。文化和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更加频繁,在 融合的同时,也相互碰撞,甚至引发冲突。全球范围 内,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 参与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加。 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相互竞争更 加激烈全面。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竞争的重心从军事 安全转向了经济领域,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围绕市场、 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 府不仅重视由资源物质组成的硬实力,也更加重视由 制度文化所形成的软实力。
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一些全球性问题更加 突出。要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必须发展和加强国家间, 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改革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 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同时,也要处理好国家主权与国际行 动之间的关系。 (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简称NTS) 又称 “新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 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 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跨国性、二是不确 定性、三是转化性、四是动态性。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_常立农

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能力不强,科技成果的先进性、 成熟性、适用性较差。
2.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有待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开发能力有待 改进。
3.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 境和社会环境尚需改善。
第二篇
全球化进程中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质技术基础 2.各国市场经济趋向的改革,统一的市场体制,开 放的各国疆域是全球化的制度基础 3.贸易的自由化、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经营的世界
化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4.各种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调机制的出现是全球化的 组织保障
第二节
一、经济全球化
1.贸易全球化
2.金融全球化 3.生产全球化
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二、政治全球化
5.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阶段(20世纪80年代—目前)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变化
1.经济上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关系社会化水平不断 提升,人们收入普遍提高。
2.政治上阶级对立日趋缓和,民主法治日益完善。 3.文化上社会思潮多元、复杂。 4.社会管理日趋精细,福利国家成为趋势。
5.生态保护日益重视。
三、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三
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和世界 1. 努力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2. 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3. 深刻把握规律,坚定理想信念
四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的方法 1.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第一篇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第一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述
第一节 一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主讲教师:常立农
导
2011.9.9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50多万人在逃离之际感到呼吸困难、眼睛灼痛、 呕吐和浑身不适。当时因中毒而死亡人数至少 有5325人,受害人数为521262人。而且,有相 当多的受害者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呈现出免疫 功能低下、染色体异常、精神噪郁等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 环境问题
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主讲教师:秦书生 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
•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原则 • 三、循环经济与生态技术 • 四、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 五、胡锦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 • 六、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与对策
• 先觉者的呼吁和呐喊,民众对自然保护 的呼声,西方爆发了环境运动。
• 1969年的“地球日”之后,大学生也走 出校园,参加环境运动,要求政府解决 环境问题。
• 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相当 于美国人口的1/10)举行了大规模的游 行,要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根治污染 危害。
• 美国最大的环境团体——野生动物联盟 到1975年时已有会员350万人,其他西方 国家也纷纷出现“绿党”、“生态党”、 “环境党”和“价值党”等组织,并且 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介入西方各国 的政治斗争。
环境运动的意义?
• 环境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推动了环境 科学的普及和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其结 果是使政府和民众两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 触动,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无论对于个人 还是对于全人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随着世界各地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许 多国家成立了负责环境管理的政府部门, 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环境保 护逐渐登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并 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教材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研究上述相应领域的普遍规律中产生而又为深化这种研究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对此作了说明。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件清华大学赵甲明老师 优质课件

对美国在大国合作之中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施加的
压力,中国应高度警惕。
思考题:①怎样看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威胁论”?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主题有什么关系?
二、需要深入研讨的几问题(详讲)
2. 全球化总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是否有利?
①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设置的一
至不准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第二、全球化的主要特
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对外输出商品、技术和资金
的同时,把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开放、透明西
方行为规则和西方价值观念强加于发展国家。第三、强势的西
方国家正在把普遍的人权作为一种超越主权国家的普世价值,
作为新建立的国际秩序的一个基本内容。
一、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 (略讲)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文明多样 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维护文明多样性、反对文 化霸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文化交流、交融 、交锋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增进了互相 理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带来了 许多新矛盾和问题,特别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借助文化 加紧推销其意识形态,给世界造成了新的不安定。
二、需要深入研讨的几问题(详讲)
对中国而言,大国合作期出现,与中国的和平
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中国
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对国际形势
的判断是一致的。但中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承认美
国有权领导世界,中国不反对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国
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应承担更多的义务;
中国希望大国合作建立在世界多极化和多样性基础
危险,俄美均势失衡恰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核战